一、单选题
1.(2010年教育学统考)国子学始立于( )。
(A)西晋
(B)东晋
(C)南朝
(D)北朝
2.(2015年教育学统考)唐代官学体系中实施儒学教育的学校主要为( )。
(A)国子学,太学,四门学
(B)国子学,太学,中书学
(C)太学,四门学,中书学
(D)国子学,四门学,中书学
3.(2013年教育学统考)广文馆的设立表明唐代( )。
(A)重视来唐留学生的教育
(B)加强教育的等级性
(C)重视科举考试
(D)加强博通人才的培养
4.(2014年教育学311)中国近代最早以半工半读形式有计划地培养生产和技术骨干的学校是( )。
(A)福建船政学堂
(B)江南制造局操炮学堂
(C)北洋大学
(D)南洋公学
5.(2010年教育学统考)1932年,国民教育部以“系统混杂,目标分歧”为由整顿全国中学教育,其主要举措是( )。
(A)中学分设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
(B)高中分设普通科和职业科
(C)高中分设文科和理科
(D)中学分设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
6.(2011年教育学统考)1927年6月,南京国民接受蔡元培等人的提案,试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以实现教育行政机构的( )。
(A)科学化
(B)集权化
(C)学术化
(D)法制化
7.(2012年教育学统考)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内涵,其基本要求是( )。
(A)“博爱互助”
(B)“谋生济人”
(C)“敬业乐群”
(D)“爱国崇实”
8.(2016年教育学统考)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有一个发展过程。20世纪20年代后,他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 )。
(A)使动手的去读书
(B)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C)联络沟通各界
(D)为个人谋生
9.(2012年教育学统考)陶行知创立“小先生制”的主要目的在于( )。
(A)解决普及教育的师资问题
(B)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C)发挥优秀学生的帮扶作用
(D)尽早完成儿童的社会化
二、简答题
10.(2013年四川师范大学教育学综合)简述孔丘的教学思想。
11.(2016年内蒙古大学)简述孟子的德育原则。
12.(2017年山东师范大学333)简述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异同。
13.(2014年苏州大学)简述朱熹德育的思想。
14.(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简述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
15.(2016年贵州师范大学333)简述科举制度对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
16.(2015年福建师范大学)早期改良派的基本教育主张包括哪些内容?
17.(2017年北京师范大学)癸卯学制的特点是什么?
18.(2015年华中师范大学)简述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19.(2014年华南师范大学)《壬戍学制》相对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明显特点是什么?
20.(2014年教育学统考、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简述陈鹤琴“活教育”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现代价值。
三、名词解释
21.(2016年武汉大学)《学记》。
22.(2016年浙江师范大学)经学教育。
23.(2017年扬州大学、东北师范大学;2016年东北师范大学)书院
24.(2017年浙江师范大学)监生历事。
25.(2015年苏州大学)癸卯学制。
26.(2016年福建师范大学)初年教育方针。
27.(2018年华东师范大学)勤工俭动。
四、论述题
28.(2013年东北师范大学)试述孔子的教学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29.(2017年哈尔滨师范大学)论述荀子关于教师作用与地位的思想。
30.(2015年杭州师范大学333)请分析颜元的“习行”,并举例说明。
答案
1-5 AABAD 6-9 CCBA
10.孔于的教学思想可从以下四方面进行阐述: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对教育对象的基本主张是“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本意是指,无论贵贱与种族,人人都可以入学接受教育。孔子“有教无类”的提出是针对奴隶主垄断学校教育而言的,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等级制度,将受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具有历史性的进步。
孔子躬亲实践这一办学方针,广收弟子。“自行束脩而上,吾未尝无悔焉”最能表现出孔子的收徒思想,即只要学生有学习的意愿,奉送十条干肉行师生见面礼,便可以成为弟子。
开放性的有教无类的教育方针,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奴隶贵族的教育垄断,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文化下移,对战国时期文化学术的繁荣和百家争鸣的出现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教育目标:“学而优则仕”。
将从平民中培养德才兼备的从政君子这一培育人才的路线概括为“学而优则仕”。这句话由子夏所说,也代表了孔子的观点。
“学而优则仕”包含多方面的意思:学习是通向做官的途径,培养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学而优则仕”与“任人唯贤”的路线配合一致,把读书和做官紧密联合在一起,成为封建统治者维护统治和笼络人才的手段。
意义:它反映了封建制度兴起时的社会需要,成为知识分子学习的动力,为封建官僚制度的建立准备条件,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直到现在仍有实际意义。
(3)教学内容。
据《论语》记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即孔子以文献、品性、忠诚和信实教育学生,其中品性、忠诚和信实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文”,主要指西周传统的《诗》《书》《丰乞》《乐》等典籍。孔子私学主要是以西周的“六艺”作为基本教育内容,尤其是《诗》《礼》《乐》的学习尤为孔子所重视。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的教育内容的三个特点:
1)偏重文事,有关军事知识技能的学习居于次要地位。
2)偏重社会人事,其教材都是属于社会历史伦理方面的文化知识,注重的是现实的人事。
3)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子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有前提条件,须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于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友,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其中,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有:一是“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指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二是“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是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他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11.“性善论”是孟子德育思想的理论基础。
(1)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又说明教育就是通过“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的内容:“人道”,是人类的本质表现,具体表现为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又极为重视“孝”与“悌”,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五常”。即“仁、义、礼、智、信”。
“明人伦”的价值:“明人伦”的教育目的决定了它的教育内容是以伦理道德教育为主题。孟子认为仁义礼智的基础就是“孝、悌”。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是整个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重要特点。
(2)盂子对“大丈夫”的理想人格的描绘:道德品质和精神世界是人最宝责的精神财富,远远高于物质财富。
(3)培养“大丈夫”的理想人格。①持志齐气。树立并坚持崇高的志向,一个人有了志向与追求就会有相应的“气”——精神状态。养气,一靠坚定的志向,二靠平时的善言善行来积累道义。②动心忍性。就是指意志锻炼,尤其是在逆境中的磨炼。③存心养性。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善端,要形成实实在在的善性善行,要靠存养和扩充。存养的障碍来自人的耳目之欲。要扩充善端就要寡欲,要发挥理性的作用。④反求诸己。当你的行动未得到对方的回应时,就应当首先反躬自问,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凡事必须严于律己,时时反省。
总之,在孟子的思想中,“性善论”首开中国教育史上强调个体理性自觉的“内发说”,对教育作用的阐述、对“大丈夫”人格的阐述,对教育过程的表述,都体现了孟子对人的主观作用的强调。孟子的思想在人的崇高境界方面,对后人有启蒙作用。
12.不同点是:①察举制是汉武帝时建立的一套选拔和任用人才的选官制度,包括地方察举和皇帝征召等方法,其中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官的最主要途径之一。两汉的察举制,主要是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东汉时期继续实行察举制,但随着地主阶级势力发展,门第望族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或地方政权的名门望族,形成了“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②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选官制度,三国时开始实行,隋朝时被废除。九品中正制由地方行政部门设置“中正”,对当地人物的德才进行评定,区别高下列为九等,“中正”所评定的品级,成为授官的依据。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中正制发生了变化,由于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等级森严的局面。
相同点是: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度虽然在当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是无论从考选的对象和内容,还是从考试的方式和程序来看,都体现出封闭的特征,形式都是以官举士,百姓不能参与。
13.道德教育是理学教育的核心,也是朱熹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朱熹十分重视道德教育,主张将道德教育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道德教育的根本内容是“存天理,灭人欲”。关于道德教育的方法包括:立志、居敬、存养、省察、力行。朱熹的这些见解,已经触及到道德认识转化为道德行动,道德行动接受道德认识的指导,并检验道德认识的正确与否等这样一些道德教育的基本问题。
14.东林书院的讲会制度集中反映在《东林会约》“会约仪式”中。具体情况是:东林书院的讲会定期举行,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各三日,椎选一人为主持:将会值日必拳行隆重的仪式;讲学的内容主要是关于“四书”,讲授时参会者“各虚怀以听”,讲授结束后相互讨论,会间还互相歌诗倡和。关于讲会组织的其他一些方面,比如通知、稽察、茶点、午餐等也都作了具体规定。
15.科举制对古代封建制度的影响可以说是很深远的。从好的一面来看,科举制度比汉代的选举制和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更加客观公正、严格认真,是可以真正选拔出人才的一种考试制度。同时,科举制在发展的一开始,也促进了官学和学校教育的发展,使有识之士更多的投入到了学习和教学之中。而从不好的一面来看,科举考试也带来了不少弊端。发展到明清时期,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和科学思想的传播;考试偏重经籍文辞,忽略德行才能,严重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的自由发展;科举制度只能使用八股文,且形成了一种科举“定式”,这是对文人思想的严重束缚和禁锢。
16.早期改良派是19世纪末70年代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思想群体。他们成分复杂,所受教育和生活经历也不相同,但都对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危机和洋务运动的局限性有较深刻地认识,带有明显的资产阶级意识。他们把改革封建传统教育制度、培养新型人才作为实现整体改革方案的基础。代表人物有:王韬、容闳、郑观应等等,他们在教育上的基本主张是:
(1)全面学习西方。
鸦片战争后不久,魏源就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要求向西方学习,但主要局限于向西方学习军事。后来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模式,既是对魏源思想的继承,也是对魏源思想的限定。早期改起派则将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思想推进了一步,认为西学的内容非常丰富,要求扩大向西方学习的规模和领域,深化学习的层次,全面学习西学。
(2)改革科举制度。
随着新式学堂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度的弊端越来越明显,阻碍了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发展,早期改良派对科举考试进行了猛烈抨击,并要求改革科举,如王韬指出“诗文不废,人才不生”,郑观应指出“选材于学校”,即使不能做到,也应该改革科举。
(3)建立近代学制。
作为早期改良派的代表人物郑观应,在对中西方教育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较早勾画出了中国近代学制的轮廓。他提出仿照西方学制设立小学、中学、大学的三级学制系统,且大、中、小学均采取班级授课的形式,规定学习年限为三年,以考试的结果为升学的标准。
(4)倡导女子教育。
在近代西方男女平权观念的影响下,早期改良派开始关注女性的社会地位。到甲午战争前夕,他们普遍发出了重视女子教育的呼声。
17.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未及实行。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7月清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弥补了壬寅学制的不足,但是还是半资本主义半封建性,是传统性和近代性的综合产物。
特点:①本质上没有突破,仍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延续。②反映了近代资本主义教育的特点。③歧视妇女。
18.从《教育议》来看,蔡元培企望的“教育”体现在两方面。其一,教育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教育的周期较长,这是受制于人的成长规律的必然,因此“教育是求远效的”;政党则不然,其是“求近功的”,若把教育权也交与政党,政党更迭的时候,教育方针也要跟着改变,教育就没有成效了。因此。“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政党以外”。其二,教育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蔡元培从教育的历史性与时代性、民族性与国际性两方面区分了教育与教会的不同取向。①“教育是进步的:凡有学术,总是后胜于前”,而“教会则是保守的”,一切言论与行动唯《圣经》马首是瞻,不许质疑与非议;②“教育是公同的”,比如,英国的学生。可以读阿拉伯人所作的文学,印度的学生,可以用德国人所造的仪器,都没有什么界限。而“教会是差别的”;教与回教不同,回教又与佛教不同,各有自己的教义及准则,然而“彼此谁真谁伪,永远没有定论”。因而在民主时代,各国只好在其中规定“信仰自由”一条,让民众自行决择。在这种情况下。“若是把教育权交与教会,便恐不能绝对自由”。因此,“教育事业不可不超然于各派教会以外”。总之,教育要,不可不于政党和教会之外。因为对于教育而言,政党和教会都是作为外在权威而存在,它们从各自的利益出发去规范与教育,在这种情况下,教育是不自由的。
19.(1)根据学龄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教育阶段。
(2)缩短了小学的年限,改七年为六年,比较有利于初等教育的普及。
(3)“新学制”对中等教育阶段做了比较大的改革。①修业年限从四年改为六年,有利于提高中等教盲的水平。②将中等教育分成初、高两级,并且规定初级中学可以单独设立。这样就增加了学制的灵活性。③在中学阶段实行选课制,在高中阶段实行分科制,兼顾到了升学和就业的双重任务,也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取消了大学预科。
20. “活教育”的课程理论的基本内容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论的概括表述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陈鹤琴所谓“活教材”,是指取自大自然、大社会的“直接的书”,即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尽管陈鹤琴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取知识,但他并非绝对强调经验,否定书本。尽管“活的”和“直接的”知识要“大大优于”书本知识,但只要恰当地用作参考资料,“书本是有用的”。
“活教育”的课程打破惯常按学科组织的体系,采取活动中心和活动单元的形式,即能体现儿童生活整体性和联贯性的“五指活动”(“五组活动”)形式,即:儿童健康活动(包括卫生、体育、营养等),儿童社会活动(包括史地、公民、时事等),儿童科学活动(包括生、数、理、化、地等),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美、工等),儿童文学活动(包括读、写、说、译等)。按“五指活动”的设想,儿童活动代替课堂教学,成为学校教育的基本形式,它追求的是完整的儿童生活,“五指活动”是相互联系的整体。
现代价值:陈鹤琴“活教育”的理论促进了当时的教育改革,尤其是幼稚教育思想向科学化、合理化、系统化方向的转变。现在,重新研究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思想,可发现其深刻的现实意义。“活教育”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影响深远的教育理论,它是我国近代以来教育新旧变革中的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进行艰苦探索的代表性成果。“活教育”理论的许多原则和方法在不同条件和程度上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从不同角度启迪着我们今天的教育实践。它在向传统教育挑战中所提倡的理论和实践结合、调动儿童学习的自觉性和兴趣,发展儿童的自动研究和创造精神,无疑符合了现代教育发展的时代潮流。
21.《学记》也是《礼记》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是先秦时期儒家教育和教学活动的理论总结,它主要论述教育的具体的实施,偏重于说明教学过程的各种关系。《学记》为中国教育理论的发展树立了典范,其历史意义和理论价值十分显著,它的出现意味着中国古代教育思维专门化的形成,是中国教育理论发展的良好开端。
22.经学教育分为令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指的是汉初凭经学大师的记忆、背诵,并采用当时流行的隶录下来的六经旧典,发展在先;古文经学是依据汉武帝时从地下或孔壁中挖掘出来的,或通过其他途径保留下来的儒经藏本,初本是先秦的古文字,发展在后。今文经学在汉朝有支持,占优势地位。
23.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自唐末以后的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它以私人创办和组织为主,将图书的收藏、校对与教学、研究合为一体,是相对于官学之外的民间性学术研究和教育机构。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于宋代。北宋初期,书院开始兴旺起来,其规模和数量大幅度扩展,成为宋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至南宋时期,书院促进了理学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但此时官学化倾向已经出现。
24.明朝监生历事制度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大学的教学实习制度。洪武五年(1372年)规定,国子监生学习到一定年限,分拨到各部门“先习吏事”,称为“历事监生”。监生历事期满经考核,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中下等者仍历一年再考;上等者依上等用;中等者不拘品级,随才任用;下等者回监读书。除了各部门外,历事监生也被分派到州县清理良田、督修水利等。
25..癸卯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施行的学制。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管学大臣张百熙曾拟订《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但未及实行。1903年7月(光绪二十九年),清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公布,即《奏定学堂章程》,是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26.1912年9月,在蔡元培的主持下,教育部颁布实行新的教育宗旨,即“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这一宗旨体现了蔡元培关于四育并重、全面发展的教育观点,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原则和道德观念,较之清末教育宗旨具有本质的进步。
27.1915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勤工俭学会”,用勤工俭学的方法吸引有志青年到法国留学,目的是学习西方先进文明和科学技术,以此来富国强兵。“五四”以后,勤工俭动的性质发生了变化,一批早期主义者参加了这项运动。勤工俭动造就了一批早期无产阶级家和具有主义思想的教育家,并通过工读实践,为知识分子与工人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28. (1)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行结合。
1)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主要解决教学中统一要求与个别差异的矛盾。孔于是我国历史上首倡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但有前提条件,须承认学生间的个别差异和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最常用的两种方法是与学生谈话和个别观察,即孔子说的“听其言而观其行”和“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只有了解学生,才能对学生进行准确的评价,并根据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
2)启发诱导: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认为不论培养道德还是学习知识,都要建立在学生自觉需要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反对机械学习,提倡启发式教学。其中,孔子提出训练学生的思考方法有:一是“由博返约”,意思是博学以获得较多的具体指示,返约是在对具体事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综合、归纳,形成基本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二是“叩其两端”,从事物的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这种方法注意到事物的对立面,合乎辩证法。启发式教学的关键在于是否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学是求知的途径,也是唯一手段。孔子强调要在学习的基础上深入思考,把学习与思考结合起来,他精辟地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还强调学习知识要“学以致用”。由学而思而行,是孔子探索的学习过程,也就是教育过程,与人的一般认识过程基本符合。
(2)孔子因材施教,因此弟子各有所长。他划分专业,分科教育,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有首创之功。孔子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于如何传授知识才能进行了探索和总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传统教育偏重于记忆和理解。因此在教育方式上注重“填鸭式”的灌输而忽视启发式的引导。传统教育把学生摆在被动接受的位置上,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到发挥与培养。这种教育方法违背了人具有创造能力,希望实现自己才能的本性。久而久之,必然使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与压抑,跟不上的学生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失去兴趣,就会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甚至会丧失掉好学上进的品质。其实,这种倾向与孔子的教育主张和实践也是大相径庭的。“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这是颜回多年追随孔子学习的切身感受,他总结概括了孔子循循善诱的教学方法。
当然,研究孔子的教育思想并不是要复制古董,而是要从孔子的教育思想中吸取积极因素,比如孔子重视德育,包括师德,讲究教学方法等,并赋予其时代气息,弘扬孔子教育思想,培养新时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
29.在先秦儒家诸子中,荀子最为提倡尊师,并表达了与孔孟颇为不同的见解。
(1)教师的作用与地位:荀子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施教实现的,教师是礼义的化身,他们提纲挈领地掌握着仁义的隹则、先王的规矩,因此老师的教导是使礼义转化为个人品质的捷径。
(2)在师生关系上:他强调尊师的同时,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无条件服从,主张师云亦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
荀况强调尊师,既出于其“性恶论”,也与当时时代的统一趋势有关。国家的统一客观上要求加强对人思想意识的控制,这种控制是通过教育实现的,而教师是教育的具体实施者。荀况的尊师思想对后世中国封建社会“师道尊严”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荀况对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学习过程、教师地位和作用的阐发都颇具新意,其中不少主张及其实践对后世历代封建教育与政治发生过实际影响。
30.颜元学术思想转变以后,关于教学方法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一个主张就是强调“习行”教学法。“习行”教学法就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要联系实际,要坚持练习和躬行实践。在颜元的“习行”教学法中,虽然强调实际行动,但并不排斥通过读和讲学习书本知识。颜元认为,讲说不能废除,但不能脱离实际地空讲。因而他主张读书、讲说必须与“习行”相结合,而且要在“习行”上下更多功夫。比如学习音乐,颜元认为,不管读乐谱几百遍,讲问、思辨几十次,还是不能知道具体的操作,必须自己亲身操作,搏拊击吹,口歌身舞,才能真正知道音乐是什么。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