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
泛媒介时代的全民媒介素养教育
陈昌凤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传媒对我们的成长到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从一项研究报告说起。2008年11月美国《儿科》(Pediatrics)杂志发表的报告显示:少年怀孕与看太多与性相关的电视节目有关。该研究对2003位12-17岁的少年调查后发现,观看较多与性相关的流行电视剧如《绯闻女孩》、《绝望主妇》的少男少女偷吃禁果的几率更高,怀孕的几率是较少看同类节目者的两倍。但电视并不是对青少年产生影响最大的媒体。美国国家广电业者协会的一位发言人认为,一般广播电视对青少年的直接影响,远小于有线电视、卫视和互联网带来的影响。
传媒塑造“拟态世界”
现代人终生生存于一个媒介化的世界,传媒无所不在,为我们“塑造”出一个“拟态世界”,它不是现实世界的一种再现,而是传媒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加工,重新结构化以后向我们展示的世界。我们通常意识不到那个加工的过程,往往会把传媒展示的世界当成客观世界本身。我们常常据此对“拟态世界”作出反应——付诸实际行为,用我们的反应直接作用于现实世界。由于“拟态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偏差,造成了许多的问题甚至悲剧,而问题最多的阶段就是我们的青少年时期。普遍认为,电视媒体造成孩子的早熟、消费主义、暴力、价值观混乱等等不良影响,传媒在少儿的身心不健康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2008年全国常委会进行的第一次执法检查显示,约10%的未成年网民、达400万之众的中国“网瘾少年”,其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受到沉迷于网络的不良影响,网瘾还引发诸多社会问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危害。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呈现暴力型、团伙化、低龄化、作案手段成人化的趋势,这其中就有传媒的重要影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指出,这个世界上有两个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深深地影响着青少年:一是学校,二是大众传媒。在世界范围内,未成年人接触大众传媒的频率和时间正迅速增长,传媒对青少年认知发展、人格发展正在产生着深远影响。一方面,大众传媒传播的内容,远远超出青少年平时接触的生活经验,超越了时间、空间,使他们能扩展视野、增长见闻;另一方面,他们也吸收了很多本年龄段不需要的经验。他们很少预存立场,所以容易相信传媒,无法完全区别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
信息鉴别能力亟待提升
其实,传统媒体时代的虚拟程度,远没有网络时代的严重。在网络时代,一切都可能虚拟。设想一下,一个人在网上可以有百变的面孔,我们认识到的是哪一面?2008年底在媒体上热炒的一则新闻“斯巴达克三百勇士宣布网络自杀”,该网民用了80个不同网名(ID)代表其“百变面孔”:从纯情美女到白发老人、从啦啦队员到理性智者、从饮食之徒到爱国志士,还有心理医生、哲人、色情狂……这位网民的国籍也是百变:美国人、泰国华侨、日本人、朝鲜人、非洲人、伊拉克人……按不同语境使用那些不同的身份。再加上网络时代的快捷和互动性特征,造就了媒体乌合之众。在这样的泛媒体状态中,不仅孩子难以应对,就连家长都无所适从。至于社会各阶层中,似乎层次越高的越不知如何应对,领导干部常常用传统的思维去对付媒体批评和监督。草根阶层似乎是最早掌握新型媒体者,但是却又打上了难以解释的“乌合之众”的烙印。因此,在全社会范围进行全民媒介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西方不少国家的媒介素养教育,被纳入了优质公民教育的范畴。他们从儿童时期着手,在中小学开设了媒介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以让学生对传媒塑造的环境有更多的认识,这些课程主要包括介绍传媒的特性、传媒信息的特性、传媒的生态与组织、受众对自己接触行为的管理和分析等内容。这些课程希望学生能对传媒信息的好坏有鉴别能力,希望学生能解读传媒信息背后的意义、了解传媒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从而鼓励他们做“主动的受众”,而不让传媒牵着鼻子走。一句话,媒介素质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人们能地评判、接收、分析和使用大众传媒传递的信息。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了解媒介,第二个是解读和判断媒介,第三个是利用和超越媒介。具体目标包括:理解媒体传播的各种内容(text);反思媒介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异同(representation);了解受众在媒介产业链中的地位和作用(audience);了解各种媒介组织的结构和运作机制(insti-tute);能够主动运用各种媒介表达正当的意志和要求(access)。
积极开展全民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最早发端于英国,目前媒介素养课程已成为英国中小学校的必修课程,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和美国都在中小学乃至大学开设了这一类课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极力倡议传媒教育,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10年便举办一次传媒教育的国际会议。第三世界国家的阿根廷,已经把媒介素养当成考核教师是否合格的内容。
在中国,和已经进入到研发教材、教师培训、保障的阶段。成立了传媒教育协会,并在学校和社会上开展活动,到Web2.0的当今时代,其传媒教育出现范式伸延,迈向了第二代传媒教育。近年也多次给教师开办传媒培训班,并于2002年10归由当局正式发布《媒体素养教育》,认可了媒介素养教育运动。
媒介素养教育应当是一项全民教育。它不是万能的,但可以从更根本的层面上,帮助人们在泛媒介环境下,正确认识个体、媒介、社会等主体之间的关系。在网络媒体的带动下,成了鱼龙混杂物,而媒介素养教育对媒体的改进是有效的:一方面,全面提高社会大众的媒介素养水平,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质量效应;另一方面,管理者、事件当事人和我们每一位公民,需要具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以更好地处理和适应泛媒体状态下的诸多问题。而要开始这场全民教育,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引导和必要的机制保障,是当务之急。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