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扬州大学汉语言文字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25-10-02 15:38:58 责编:小OO
文档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面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部门,培养具有丰富的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知识和突出专业技能的专门人才,并为本专业博士授予单位提供优秀生源。毕业生应具有承担教学、科研及相关业务工作的能力。具体要求如下:

1、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方法指导教学科研;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高尚,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积极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人类的进步事业服务。

2、掌握汉语言文字学系统的专门知识与坚实的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具有从事汉语言文字学研究、教学以及管理工作的能力。具有查找资料、发现和捕捉研究课题的能力,具有撰写专业学术论文和论著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阅读专业原著。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能较好的处理文字信息。

3、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精神风貌。

二、研究方向

汉语言文字学隶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根据本学科覆盖面较宽的特点,设置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汉语言史、汉字学、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等三个方向。其主要研究范围和研究内容见表1。

表1: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点主要研究方向与研究内容

一级学科名称中国语言文学学科代码0501
二级学科名称汉语言文字学学科代码050103
序号研究方向本方向的研究范围及内容
1汉语史主要研究文字、音韵、训诂和古汉语语法
2汉字学主要研究汉字的发展、流变及规范化
3现代汉语语法修辞主要研究现代汉语语法修辞的理论与实践
三、学习年限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实行学分制和弹性管理。按规定修满35课程学分,完成必修环节和论文工作,可申请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但最低学习年限不得少于2年半,延期不得超过五年。允许分段完成学业,允许休学创业。

四、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分为学位课程和非学位课程,非学位课程包含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本专业课程学分最低35学分,其中学位课程为18学分,非学位课程10学分。本学科的主要课程设置与学分见表2。

表2: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硕士点课程设置与学分

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注
学位课程M000203马列著作选读542
M000101英语1444秋+春

M010401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543
M010402中国语言学史543
M010403汉字学543
M010404汉语语法研究543
合  计18
非学位课程必修课程M00020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362
M010421文献学362
M010422音韵学362
M010423训诂学362
M010424汉语修辞学362
合  计10
选修课程M000102英语口语361秋+春

N000103第二外国语362
M000301计算机应用类课程362
M010441《尚书》研究362
M010442《说文解字》与古文化研究362
M010443古文字研究的材料和方法362
M010444汉语辞格研究362
M010445扬州方言调查与研究362
M010446清代扬州语言学家研究362春+秋

合  计

总    计35 

五、培养方式 

1、导师负责制

采用以导师为主、导师与指导小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具体负责制定个人培养方案、设置课程、组织教学实践活动、完成学位论文等工作。指导教师应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品德、扎实的专业知识、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研究方法;学生应尊敬师长、虚心学习,勇于大胆发表意见,做到教学相长。

2、四个结合的培养方法

采用导师指导与硕士生自学相结合、系统的基础理论学习与具体的科学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治学与修身相结合的培养方法。

六、培养环节

1、个人培养计划

研究生入学后应在教师指导下,严格按照本方案填写《扬州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经学科负责人审定,在第一学期结束前交学院和研究生处备案。培养计划应根据研究生的个性特点、基础条件、研究方向等具体情况,以培养高质量人才为目标。研究生的培养计划是导师指导研究生学习的依据,也是对研究生毕业和授予硕士学位进行审查的依据。培养计划确定后,研究生和导师均应严格遵守。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硕士研究生必须补修5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跨专业入学者视专业差异,必须至少补修3门与现专业相关的本科基础课程。以上补修课程列入个人培养计划,不计学分;考试合格,成绩登录时标明“补修”。

2、课程学习

为使研究生掌握本专业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必须十分重视课程学习,尤其是学位课和必修课的学习。课程学习可根据课程性质采取教师讲授、师生讨论、学生自学、读书报告等多种形式。任课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的应用,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环节

包括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社会实践主要是参加社会调查,在教师指导下,承担有关科研、调研任务。教学实践主要是以本科生为对象开展教学和课外辅导。教学实习时间为助教一个月的工作量。正式上课前硕士生必须在导师指导下认真撰写教案并在教研室试讲,同时根据教研室评课意见予以修订、完善;指导教师必须随堂听课并负责检查。

4、文献阅读

文献阅读是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扩大硕士生的知识面,活跃学术思想,培养工作能力及掌握国内外本学科与相关学科的动态都有重要意义,也是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硕士研究生必须广泛阅读本专业的中外文献,完成导师开列的阅读书目。

5、学术活动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参加10次校内外学术活动,并至少主讲一次学术报告。研究生参加的学术活动可以是校内各院系组织的学术讲座,也可以是校外的专家讲学和学术会议。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关于建立研究生学术报告会的意见》。

七、考核方式

1、课程考核

学位课程、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均要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考核采取考试和撰写论文两种形式。考核一律按百分制评定成绩,60分以下为不合格。

以同等学力入学的研究生所有补修课程必须考试合格。

2、实践环节考核

社会实践活动由活动主办单位提供书面证明。教学实践活动由研究生填写《扬州大学实践环节考核表》,指导教师签署意见,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3、学术活动考核

研究生分别填写《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报告登记表》和《扬州大学研究生学术活动记录》

按学期送交学院研究生教务员审核并存档。研究生学术活动由学院考核,合格者方能毕业。

4、中期考核

中期考核一般在修完学位基础课和学位专业课之后进行。中期考核以文献综述和开题报告的方式进行。具体办法详见《扬州大学研究生中期考核办法》。

 

八、学位论文

1、论文选题与开题

本专业硕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广泛查阅和收集,建立较为系统和完备的文献资料和研究资料两个基础平台,选定科研课题。研究课题应具备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和可行性。学位论文选定后,应在教研室做开题报告。开题报告应包括选题意义、研究状况、研究计划、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及其可行性分析;课题的创新性;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与本课题有关的工作积累、已有的工作成绩等。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获教研室通过后,才能进行学位论文写作。如选题未获通过,应更换选题后相隔半年重做开题报告,直至通过,学习期限相应顺延。

2、课题研究与论文写作

学位论文必须在导师指导下由硕士生本人完成。论文要有一定的工作量,在论文选

题确定后,用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时间不得少于半年。论文要资料准确、理论正确、思路清晰、对所研究的专业和方向的最新成就有所了解,对所研究的课题有一定新的见解。做到观点鲜明,言之有据,结构严谨,行文流畅。论文书写必须符合《扬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格式要求》。应以省校两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目标,努力提高论文质量。

3、论文答辩与学位申请

研究生完成所有培养环节后,方能申请论文答辩。有关论文答辩、学位申请等环节的具体要求,按《扬州大学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九、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的说明

1、指导思想

汉语言文字学是研究汉语和汉字的历史、现状及其发展的学科。通过对汉语和汉字从微观到宏观,从共时到历时的不同角度的研究,了解它们在各个历史阶段的面貌,总结其中的发展演变规律,探究它们与其它社会现象的关系以及相互之间的影响。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本学科的历史和现状,有从事汉语言文字学或相近学科的教学、科研和文化工作的能力的专门人才。

2、基本原则

课程设置方面,以指导教师本人课程为主,同时必须辅以其他教师的多门必修或选修课程,以拓宽学术基础和视野,避免近亲繁殖。科研方面,高度重视素质训练,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方法、扎实严谨的学风,鼓励在坚实基础上的学术开拓精神。充分利用本学科的优越条件培养研究生借助计算机等现代设备及语料库等语言研究条件进行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能力,提高学习和研究效率。注重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重视外语原文教材、论著和参考资料的使用,使学生直接接触当代国际语言学的新发展,毕业以后能胜任社会需求。部分方向要指导学生参与实际的调查和科学实验,特别是汉语方言的田野调查和语音仪器实验。组织研究生参与指导教师领导的研究课题,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生参与的课题必须与专业学习和学位论文密切相关,必须在导师的经常性指导下进行。鼓励研究生在学期间结合自己的学习撰写发表专业论文。需要时支持学生选听兄弟大学有特色的同层次专业课程及讲座,鼓励学生进行必要的校际学术交流。

3、课程设置的总体考虑

本专业基础课程的设置相当齐备,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础

知识,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也开设了一些较为前沿和邻近交叉学科的课程,目的是活跃学生的思维,使之做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另外还有一些特色课程,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深入钻研,提高学术研究的层次。

4、本专业的优势、特色

清代乾嘉时期是国学的鼎盛时期,乾嘉学派的领军人物阮元、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等都是扬州或扬州附近的人,扬州积淀了汉语言文字学的丰厚底蕴,这是其他院校的相同专业无法比拟的。本专业的教师在一些领域的研究中居于国内领先地位,具有一定的影响,如钱宗武教授的《尚书》专书语言研究、于广元副教授的辞格研究、张亚军副教授的副词研究等,也形成了本专业较为鲜明的特色。

十、学位课程和必修课程简介

1、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 3学分,54学时  学位课。主要学习结构主义、生成语法、认知语法、功能语法等方面的代表性论著,掌握语法学方面有有重要影响和鲜明学术特点的几种理论、观点和方法,并能用来帮助进行汉语语法的研究。

2、中国语言学史 3学分,54学时  学位课。主要学习内容为:先秦:中国古代语言学萌芽时期;两汉:中国古代语言学以训诂为主的奠基时期;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语言学语音研究为主线发展的准备时期;隋唐宋:中国古代语言学以语音为主线发展的成熟时期;元明:中国古代语言学以语音为主发展的创新时期;清代:中国古代语言学的全面兴盛和高峰时期。近现代:西方现代语言学的引进和兴起时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语言学发展的脉络

3、汉字学 54学时  学位课。主要学习汉字的性质、汉字的起源和形成、汉字的流变、汉字的结构、汉字的解释、汉字的规范化、汉语与汉字、汉字的平衡律、汉字发展方向等内容。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粗通汉字学的基本理论,能较熟练地分析汉字字形结构,能识记部分古文字,并能运用古文字材料进行训诂实践。

4、汉语语法研究 54学时  学位课。了解汉语语法的一般规律和某些特殊规律,同时通过对汉语语法客观规律的了解,熟悉汉语语法研究方面有影响的、有代表性的某些理论、观点和方法,并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基础上确定自己对汉语语法进行研究的出发点。

5、音韵学 36学时  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古代汉语的音韵结

构,音韵变化的基本规则,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现代汉语方言中的各种音韵问题,汉语方音的由来和互相关系,古籍中的通假、异读现象,语音与语义之间的关系,等等。

6、训诂学 36学时  必修课。主要讲授训诂的术语、体例、方法,训诂学与文字、音韵、语法、修辞的关系,训诂与文本、训诂的时代制约性、训诂学简史、训诂名家名著及重要训诂专题等问题。使学生能够阅读古书古注,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具有初步的训诂能力。

7、文献学 36学时  必修课。主要讲授记录古代文献的材料(甲骨、金石、竹木、缣帛和纸)和书籍,古代文献的基本情况,整理古代文献的基础知识,前人整理文献的具体工作与成果,历代校信雠学家和考据学家的业绩,文献学的范围和任务。本门课程对于拓宽学生的基础知识,提高对古代语言材料的检索、鉴别、应用能力具有比较重要的价值。

教 材:教学大纲掌握先秦至现代的汉语语法变化及主要参考文献,了解语法史的主要研究成果,能正确运用语法分析手段来研究汉语历史的语料。

8、汉语修辞学 36学时  必修课。重要学习修辞环境、同义手段、修辞格、语体、修辞史与修辞学史等内容。使学生掌握修辞学的基本知识与基础理论。能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古今语言的修辞现象并指导人们的修辞实践。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