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2014第31卷第1期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Vol.31
No.1
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渗透
翁燕文1,2,
徐永军1
(1.宁波教育学院,浙江宁波315016;2.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200080)
摘
要:我国高校英语教学过分强调西方文化的介绍与传播,
忽略了中国文化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导致学生普遍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不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发展。本文界定了“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分析了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失语症产生的原因,并以宁波某高校的教学实践为例,提出了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强化中国文化渗透的教育对策和推广建议。
关键词:中国文化失语症;英语教学;跨文化交际;中国文化收稿日期:2013-10-18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44X (2014)1-0100-04作者简介:翁燕文(1962-),
女,浙江宁波人,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际。如何改变“中国文化失语症”这种现象,如何在高
校英语教学中融入并强化中国文化的教学,让学生学贯中西,用流利的英语表达丰富的中国文化,真正实现文化的双向性传输,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是高校英语教育急需研究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中国文化失语症的概念界定文化失语症(Aphasia ),最初是医学术语,指由受伤或疾病引起的大脑损伤而导致思想表达能力、口语及书面语理解能力的部分或全部缺失(《美国传统词典》英汉双解)。20世纪90年代文学评论家们开始批判西方文学思想的入侵及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流失,
因此出现了“中国文学失语症”
。“中国文化失语症”这一概念最早由南京大学的从丛教授(2000)在《光明
日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
《“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提出。我国很多外语教学专家都对中国文化失语症进行了系统的探究与分析,但是并没有给出一个权威、公认的定义(张为民,朱红梅,2002;刘懋琼,2009;肖龙福,等,2010)。综合概括我国外语教学界对“中国文化失语症”的现象描述和分析研究,笔者对这一概念作出这样的界定:中国文化失语症指的是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过程中不能用准确流利的目标语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传播中国文化的交流能力缺失的现象。
二、高校英语教学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原因分析
(一)对于跨文化交际的错误理解跨文化交际具有双向性,是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
与交流。Chen &Starosta (2000)指出
:“全球化不仅要求文化多样性的融合,同时应反映人们发展自我文化
的需要。
”Geof Alred 等人(2003)认为:“不同文化间的交际并不同义于放弃自己的身份和否认自己的社会认同,了解另一种文化更易于理解本民族文化认同是很
重要的。”然而,
我国高校许多英语教师和学生都对跨文化交际有错误的理解,他们以为跨文化交际就是了解西方的文化知识,能够在特定的语境下理解西方人的话语,并能使用合适的英语与西方人进行沟通与交流。出于此目的,他们努力摒弃汉语思维排除中国文化的影响,用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语言习惯来学习英语。虽然他们对西方文化有了广泛深入的了解,可以用流利正确的英语与西方人谈论西方国家的文化习俗及风土人情,能够比较深刻地理解西方人语言所表达的内在含义,但是他们却无法使用准确流利的英语适时、主动、有效、对等地向外输出,准确流畅地传播丰富的中国文化。这种单向的厚此薄彼的交流,与跨文化交际互相、对等的理念相违背。因此,高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跨文化交际的错误理解是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主要原因。
(二)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弱化长期以来,由于英语教学研究者、高校英语教师、学生对跨文化交际错误理解,中国文化的输入与传播在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中完全失去应有的地位。目前的高校英语教材内容几乎全部出自英美原版出版物。英语教材大量介绍西方国家的文化与习俗,中国文化的教学内容很少被纳入到教材体系中。宁波工程学院的王菲(2010)对我国高校所使用的两套大学英语教材
进行语料文化背景及内容的分析,结果显示:“
(全新版)大学英语
《综合教程》(1-4册)共篇的阅读材料,其中关于英美国家文化的语料共44篇,占总数的68.7%,仅有1篇与中国文化相关,占总数的1.56%;
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1-4册)共96篇,其中关
·
001·
目前,几乎每所大学都开设了以西方文化为背景和核心内容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如《英美社会与文化》、《西方文化》、《西方文化入门》等课程,而有关中国文化与中国习俗的课程很难在必修或选修的课程体系中找到。笔者汇总宁波的本专科院校英语专业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发现所有院校都非常关注西方文化的输入与传播,均在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中设置1-2门与西方文化相关的课程,而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却没有出现在课程体系中。高校英语教师陈旧的教学理念及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轻视或漠视,使中国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不断弱化。文化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弱化也是造成学生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中国文化的弱势地位
“近代以来,强势文化凌驾于弱势文化之上,先进文化凌驾于落后文化之上是文化选择和文化交流过程中的必然选择,文化的落后也就使得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交流的平台上失去了话语权(赵风玲,2009)。”西方文化伴随着西方政治强权和军事、经济霸权而取得了世界文化中的话语霸权。西方文化以强大的经济实力作为支撑,利用其现代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推销其生活方式和意识形态,也就是所谓的文化征服。如果说生活方式还没有什么好坏优劣之分,那么现代的意识形态则明显带有西方国家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西方国家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文化交流的进程中不知不觉影响着非西方国家的人们。西方文化的理念和信仰不加选择地引进和灌输,更加速了近代中国文化的弱化。表现在教育教学中,许多人视本土文化为落后,本土文化的日益“失语”也就不可避免。
三、中国文化融入高校英语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以宁波某高校为例
如何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呢?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一个重要途径。要强化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首先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中国文化的精华有哪些,哪些中国文化可以而且应该在课堂上传授。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五千年的历史,我们的先人创造了博大精深的文化,但是在英语教学中,我们无法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全部导入,所以要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笔者借鉴清华大学崔刚教授(2009)对中国文化内容的界定,将其作为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重点,即:“一是中国几千年历史所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学术思想、宗教、教育、文学、艺术、科技、建筑、历史、语言文字等;二是指中国当今社会的基本国情。”
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我们把教学目标设定为:使学生了解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和中国基本国情,进一步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掌握一些描述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当今社会国情的英语表达方法,进而能够使用英语介绍与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笔者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设计并实施了“以课程改革为主线,辅之各类文化活动”的中国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研究为期一年,以英语报刊《21st Century》作为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素材之一,在多门专业核心课程中开展英语报刊《21st Century》的教学;选取合适教材,开设《中国社会与文化简介》的必修课程;开设专题讲座,向英语教师及学生输入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开展丰富多样的文化考察活动以实现中国文化的渗透与熏陶,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一)在英语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中开展英语报刊《21st Century》的教学
《21st Century》是由国内最大的英文报系中国日报主办,是为中国青年人学习英文、融入世界而量身定制的英文时事周报。《21st Century》坚持用原汁原味的英语介绍国内外新闻热点并深入剖析热点话题,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并展示国内外经典与流行的异域文化,展示前沿科技和时尚生活,介绍国内外大学生的校园生活。《21st Century》含有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容,设计许多国情热点、焦点问题。因此,笔者将《21st Century》作为中国文化导入的教学素材,组织应用英语专业的教师在《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英语翻译》、《跨文化交际》等核心课程开展英语报刊《21st Century》的教学。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学情,选取不同题材的报刊内容,引导、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如《跨文化交际》教师关注《21st Century》的culture板块,教师对文章所含有的文化要素进行提炼与分析,并寻找相应的中国文化要素,帮助学生进行中西方文化比较,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及汇报,为学生布置相应的项目研究作业(如要求学生探究中国七夕情人节及西方情人节的起源、中国人庆祝七夕情人节及西方情人节的方式、中国人对七夕情人节及西方情人节的态度,从而对这两者进行对比,书写英文的调研报告等)。每学期开学前,英语教师都要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书写详细的教学计划,在教学研讨会上与其他教师进行沟通交流、说课研讨。应用英语系定期举行集体听课活动,并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获得有效的反馈信息,对教学进行适时的调整,提高教学有效性。
(二)选取合适教材,开设《中国社会与文化简介》的必修课程
在英语专业多门核心课程中开展英语报刊《21st Century》的教学,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校英语教学出现的中国文化失语症的严重性,还得有更大的教学改革行动。因此,笔者在应用英语系大胆开设《中国社会与文化简介》课程。《中国社会与文化简介》作为应用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于大一下学期开设,每周2课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及《中国社会
·
101
·与文化简介》课程的教学目标,笔者选取姚宝荣、冯伟年所编著的《中国社会与文化英语读本》作为本门课程的教材,把语言项目学习、讲授法、讨论法作为本门课程的主要教学方式。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性,笔者将课本的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项目主题,每个小组都负责一个项目主题的教学,每周进行一个项目主题的教学。每周90分钟的课堂上,每个学生小组在20分钟的汇报时间后,教学再进入学生提问时间,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为了完成这个项目任务,每个小组都要制定详细的项目计划表和任务分配表,然后进行项目研究,制作PPT课件,最后进行项目成果的汇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使用英语来完成这个任务,搜集、阅读相关的英语资料,用英语书写汇报材料,制作英文PPT课件,并用英语进行口头汇报。这种有任务的学习,学生不仅学到了与中国社会现状、文化相关的语言知识,能够使用英语介绍中国社会的现状与文化,并且对中国社会现状及中国文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老师会为学生提供语言、技能、策略等方面的帮助,并从教材、学生的书面汇报材料及PPT课件中挑选若干语言知识,实施详细的语言教学。
(三)开设专题讲座,输入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开设专题讲座,向高校英语教师及学生输入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这是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又一个教学行动。应用英语系邀请数位国内外跨文化交际领域的专家学者开设跨文化交际的专题讲座,向应用英语系的教师及学生呈现跨文化交际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输入系统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知识,帮助教师和学生确立正确的、平等的跨文化交际观念。鼓励教师和学生海量阅读跨文化交际方面的书籍,定期举行读书汇报会,师生交流会。同时,应用英语系开展各类辅助活动活动,对教师及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与熏陶。
(四)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实现中国文化渗透的教学目标
每学期安排为期7天的中国文化周,由《跨文化交际》及《中国社会与文化英语读本》课程的老师开设专题讲座,应用英语系的教师带学生参观、游览名胜古迹,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宁波天一阁、慈城古镇、梁祝文化公园、湖州南浔、章鸿钊故居、杭州灵隐寺、金华诸葛八卦村、缙云县张山寨七七会等都留下了师生的寻访的足迹。定期为学生放映能够体现中国文化的电影及纪录影片,让学生定期阅读一些关于中国社会与文化简介的书籍,并用英语写读书报告。高频率使用互联网、视频材料,为师生呈现上下五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国日益强大的综合国力及人民日益富足的生活,激发师生的民族荣誉感和自豪感,让教师和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树立平等的交际意识,强化“中国文化输出”意识,确保文化传输的双向性。
四、中国文化渗透策略应用推广的教学建议
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研究,笔者发现:实施中国文化渗透策略进行教学的学生群体,中国文化失语症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具体表现在对中国文化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开始树立正确的跨文化意识,能够用英语对中国的一些文化及中国社会的一些基本国情进行介绍,并树立了浓厚的民族自豪感及民族自信心。“以课程改革为主线,辅之各类文化活动”的中国文化渗透的教学策略是有效的。鉴于对实验的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的考虑,笔者归纳以下几点,提出中国文化渗透策略应用推广的教学建议,以供教育同行参考:
(一)导入或者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
一是差异性原则,即对于不同文化的差异,要向学生进行不同文化的横向、类属对比,找到差异和冲突之处,这样才能解决交际中的现实问题;就内容而言,重点在主流文化,只有了解不同文化的主要内容,才能找到不同点,避免文化交际中的误解。二是系统性原则,即不能支离破碎。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一个整体,都有其核心价值所在,只有系统性介绍才能使学生对本土文化有一个整体认识。三是适度性原则,即在高校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必须符合高校英语教学的框架,英语教学是重点,不能为导入中国文化而淡化英语教学,英语教学还应该是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不能本末倒置。
(二)导入或者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主体在于设置合理的课程体系,选择合适的教材
从课程设置的角度讲,将中国文化纳入到高校英语教学中有三种选择:一是将中国文化的教学渗透到高校英语各门核心课程中,如《大学英语》、《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跨文化交际》等课程;二是设置的课程以介绍和传播中国文化。如《中国社会与文化》、《中国概况》等课程;三是综合前两种选择,同时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笔者认为:英语教师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及学生的学情设置相应的课程,同时关注学生的英语学习及中国文化的学习。在起始阶段,应以渗透式的课程为主,即将中国文化的教学渗透到高校英语各门核心课程中。同时,渗透的课程不宜过多,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渗透与传播。在中后期阶段,可设置的课程,并同时在其他课程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从教材的角度上讲,关于中国文化介绍与传播的英文教材还比较少,很难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需要。对于大多数高校英语教师而言,他们仍然只是教材的使用者,还不具有教材编写能力。因此,英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的教材,并且不能够只拘泥于教材内容的教学,应根据教材的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教学内容,并且要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帮助英语教师去搜集相应的文化素材,也可让学生去进行项目
·
201
·研究,然后制作作品,进行英语的口头汇报,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如有优秀的英语教学团队,也可集体编写教材。
(三)导入或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必须强化中国文化术语表达的统一
我们之所以说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出现“中国文化失语”现象,问题的关键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对中国文化如何表达缺乏统一的标准,不知道如何用英语来表达我们的文化,只能望文生义。文化术语不统一,教材只能以西方文化为主,中国文化失去了主体地位。我们的教材中没有中国文化内容,我们的教师对中国文化的掌握又不多,更谈不上用标准的文化术语来传播中国文化了。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必须经常阅读国内外的新闻报纸,并运用互联网的优势,努力寻找权威、统一的中国文化的术语表达,从而交给学生。
(四)导入或加强中国文化的渗透,必须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
在我国,中国文化的研究几乎只专属于中国文化研究的学者,而从事英语教学的学者及教师很少涉猎此领域。他们熟知西方文化,而对中国文化却知之甚少。对中国文化不了解、不研究,他们就无法对学生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与传播。在保护民族文化的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关注民族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中国也在致力于中国文化的教育与传播。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孔子学院,很多外国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学习中国文化。作为中国文化传播中坚力量的高校英语教师却忽略中国文化的学习与研究,这是与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育理念及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因此,高校英语教师应加强中国文化的学习及研究,提升高校英语教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力,从而对学生施加积极的影响,鼓励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文化的内容,并不是高校英语教学重心的转移,而是语言教学的深化,也是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周敏,2011)。我国高等院校作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中坚力量,应该将中国文化的教学与传播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努力为高校英语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及科研环境,鼓励并支持他们实施中国文化的教学及研究,并提供物质保障。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加强对中国文化的学习,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将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英语课程教学的每个环节中,实现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教学的兼容并蓄,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大学生解决中国文化失语症的问题,真正发挥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沟通交流作用,使其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工具。
参考文献:
[1]Chen,G.M.&Starosta,W.J.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So-ciety[M].New York:Peter Lang,2000:1-17.
[2]Geof Alred&Michael Byram&Michael P.Fleming.Intercul-tural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2003.
[3]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
[4]崔刚.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渗透[J].中国大学教学,2009,(3):86-.
[5]刘懋琼.浅谈高校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的传播[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5):153-156.
[6]肖龙福,等.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的“中国文化失语”现状研究[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1):39-47.
[7]王菲.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选择与配置———以两套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6):101-104.
[8]赵凤玲.从“文化失语”到“文化渗透”———论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兼纳问题[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8):136-138.
[9]周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6):121-124.
[10]张为民,朱红梅.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J].清华大学学报,2002,(1):34-40.
责任编辑:郑诗锋
Perme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WENG Yan-wen1,2,XU Yong-jun1
(1.Ningbo Institute of Education,Ningbo Zhejiang315016,China;
2.Shanghai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Shanghai200080,China)
Abstract:English teaching in college overemphasizes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dissemination of western culture in China,while ignoring the perme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which causes college students to have the problem of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and is harmfu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The paper introduces the defin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phasia,explores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culture aphasia appears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briefly,takes a college in Ningbo as an example to narrate the methods and ways of permeating Chinese culture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and puts forward some teaching suggestions in order to offer some reference to English teachers in college.
Key words:Chinese culture aphasia;English teaching;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Chinese culture
·
301
·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