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淮第一中心小学 万珊珊
【摘要】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但现今的语文课堂,常常成为语文教师的独角戏。即使课堂活跃之时,也普遍缺少了读书声。其实,朗读是一种最简便,最实在,最有效的学习方法,是传统语文教学必须继承的精华。诵读的过程,是一个全面的提高过程。它要求眼到,口到,耳到,心到,能调动全身心多种感官功能。这样,对语文材料的感受体会,会更准确,细腻,真切。同时,不断积累语言经验,也容易获得较强的语感。在指导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帮助学生爱上朗读,学会朗读,从而构建书声琅琅、情韵悠悠的语文课堂。
【关 键 词】 朗读教学 指导 策略
语文是一首诗。朗读是一首歌。语文教学是否充满诗意,朗读是一扇窗口,是一个显示器,是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朗读是一项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能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功。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因此,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还语文课堂琅琅书声。
那么,在朗读教学中,我们教师该做些什么呢?
一、激趣设境
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巧妙地创设各种情境,从而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与质量。
1、导语设疑
例如,在执教《鸟的天堂》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就“故弄玄虚”地开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11课《鸟的天堂》,可奇怪的是,这个“鸟的天堂”却没有一只鸟,你说这是真的吗?为什么作者会这么说呢?让我们走进文本,去探个究竟吧?”一说完,学生已跃跃欲试,想争个头功了。
2、多媒体入境
多媒体辅助教学以其丰富的想象、鲜明的色彩、活泼可爱的形象吸引着广
大的少年儿童。利用多媒体技术可将微观的、宏观的、可见的、不可见的、现
实的、非现实的各种人、事、物逼真地表现出来,让学生深刻感受其中的魅力。
如在执教《松坊溪的冬天》一课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一组松坊溪
的雪景图。学生一看到如此雪白晶莹的白雪世界,如此变化多端的溪石,不禁
“哇哇”叫出声来。我顺势问道:“松坊溪的冬天,怎么样?想不想去走走,看
看?”学生被这神秘的白雪世界迷住了,迫不急待地翻开课文读起来。为了让
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溪石的美,溪石的可爱,又单独出示溪石的图片,让学生细
细欣赏,再读句子时,溪石的特点已融进了学生向往的情怀,深情的赞美,随
着声音流淌出来。
3、多样朗读
表演读和赛读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朗读形式。适当、巧妙地运用它们,
可以起到难以想象的效果。借助表演的方式进行朗读,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的,它富于趣味性,形象性,学生通过丰富的语调,形象逼真的表演,再现课文的情境,增进理解,加深印象,引起学生反复朗读的兴趣。此种方法适合于情节性较强的文章,如《小羊角辫》、《将相和》、《小珊迪》等。
比赛读具有挑战性,可以个人赛、小组赛、男女赛,一般用于感情较浓、语言较美、需多次朗读的课文,也可以与表演读相结合。如男生读A部分,与女生读B部分比,然后换过来比。
此外,在课堂上应不断变换朗读形式,如指名读、分小组读、分角色读、
开火车读、齐读、轻声读、自由读、还可以引读,配乐读等等多种形式的交替
使用。
二、大胆取舍
古人云:要有所为,有所不为。教师在朗读指导过程中就应该讲求一个
“精”字,抓住课文的重难点词句和段落进行精心指导,起到举一反三,画龙点睛的效果。如:课文中词汇丰富、用词准确、形象生动的句子;修辞手法用得贴切、精妙的句子;对话、心理、神态、细节描写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句子;蕴含丰富、含义深刻的句子;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的句子;对表现中心思想作用较大的句子等内容就是教师应该花大力气进行朗读指导的对象。
在一次听课中,我发现对《鸟的天堂》一文进行朗读指导时,教师就重点抓住其中的第8自然段和11、12自然段,其它自然段则一带而过。理由是什么呢?第8自然段作者运用了联想的修辞手法(区别见闻和联想是本单元的阅读重点),把大榕树表现得生机勃勃,充满生命力。最后一句“这美丽的南国的树!”在前面描写的基础上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第11、12自然段,作者从鸟声、鸟影、“我们”的眼睛等几个方面进行描写、衬托,没有用一个“多”字,却明显地让人感觉到“鸟的天堂”里有数不清的鸟儿。与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时的所见所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大胆、有效地取舍,避免了“一把抓”的广而不实,把精力和时间用在了点子上,目标更明确,品悟更充分,训练也更有效,切实提高了学生品悟语言文字的能力,积累了语感。
三、经典示范
有一次,听一位年轻教师上《雷雨》(人教版第四册)。在指导学生朗读
“忽然一阵大风,吹得树枝乱摆。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一句时,问学生:“风这么大,该怎样读?”我当时一愣:作为二年级的学生该怎么回答呢?结果全班无一生能答。在评课时,我就提出了这个问题并建议教师给学生范读。结果第二次在平行班上课时,学生很快就领悟了。
可见,一些文质兼优的课文片断,通过老师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范读,可以把文字上无法表达的内在情感通过语调的轻重缓急充分表达出来,或把学生吸引到优美的语境中,或使学生对语言有所顿悟,或给学生以整体的感知,或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或让学生对自己的错误有所反省,或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智慧的启迪、情感的熏陶……
如教学《花潮》一课,在初读课文时,教师先让学生听课文录音,整体感知圆通公园里海棠花如潮水一般的神奇,给学生树立朗读的榜样。在品读“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一句时,教师一遍又一遍深情地朗读(学生闭眼倾听),学生终于领悟到了“无风,花也潮水一般地动”的精妙。最后,在指导朗读第二自然段“有亭,有台,有池,有榭,有花,有树,有鸟,有兽。”一句的节奏时给予了示范,使学生领悟到了很难用语言说清的节奏变化,纠正了“匀速前进”的毛病。一系列较为经典的示范,解决了许多难以处理的难题,使学生读懂了句子,读出了美。
四、有效点拨
特级教师蔡澄清先生指出,点拨就是要“点其要害,拨其迷障”,关键是“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在朗读指导中,如能“相机诱导,适时点拨”,从重点词语、朗读技巧、情感、背景等方面点明或进行反诘,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大有益处的。
如在指导《花潮》中“青年们穿得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好像参加什么盛会,不少人已经穿上雪白的衬衫,有的甚至是绸衬衫。”一句时,学生并没有感觉到“绸衬衫”的特别用意,读得较为平淡,教师适时地介绍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水平和家乡的生活状况,学生体验到了“绸衬衫”的了不起,读出了对青年,对社会的赞美。在指导“谁知道呢,也许是花下的人语声,也许是花丛中蜜蜂的嗡嗡声,也许什么地方有黄莺的歌声,还有什么地方送来看花人的琴声、歌声、笑声……”一句中,首先让学生找出共同的词语;然后围绕“也许”一词说说这种种声音是作者听到的还是联想到的,有的说是亲耳听到的,有的说是联想到的;这时我又追问,在当时的花海中,作者能否听到这些声音。学生终于领悟到是作者亲耳所闻,只不过这些声音都是隐隐约约听到而已,读出了猜测的意味。
又如《鸟的天堂》结尾处“昨天我的眼睛骗了我”一句。其实是作者的自我调侃,并没有真正地埋怨自己的眼睛,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学生第一次读完,教师就问:“作者真的是在埋怨自己的眼睛吗?”“那又有何用意呢?”这样一点,学生读出了调侃的味儿来。
相机诱导,适时地点拨,可以使学生与作者进行有效地沟通与对话,对语言理解得更深,更全面,还朗读一个原滋原味。
五、赏识评价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 “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因此,我们在指导中,应以欣赏的眼光、朋友的口气、智者的明断对学生的朗读宽容地进行评价;而不宜过分地强求、严厉地指责与挖苦。在学生互相评价时,也应该注意这一点。
在不同的情况下,给予不同的评价。如:“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读要分出层次,首先是读通,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要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同学们做得很好……” “听你们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
但并不能一味地表扬学生,在学生确实读的不够好的时候,还是应该明确指出的。只不过形式上可以活泼一点,轻松一点。幽默的评价就能调节课堂气氛,能启迪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教育氛围中得以发展。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要耐心地期待,朗读的天空就会变得更加多姿多彩,孩子们的声音也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绚丽。
好酒不品不知其味,好书不读不知其妙。语文课堂上,那张弛有致、抑扬顿挫,令人心旷神怡、神清气爽的琅琅书声,必定会让学生的心在文字里飞扬,情在书海中激荡、韵在情怀间流淌!
参考书目:
1、《教师博览》期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教师的教学艺术》
2、《小学语文教育论坛》杂志之《让学生滋养琅琅的书声中》
3《小学语文教师》期刊《阅读教学之朗读指导》
4《语文课程标准》新修订版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