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
2025-10-02 15:38:59 责编:小OO
文档
《地理和贸易》读书笔记

在2008年,克鲁格曼教授被授予了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其著作《地理和贸易》被认为是“新经济地理学”的开山之作,该书是1990年克鲁格曼在比利时勒芬天主教大学的三次讲座的文字记录。当时的经济理论环境和1980年以前大不相同,普遍的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无所不在的多重均衡,历史、偶然事件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或许纯粹是自我完成的预言,这些思想越来越流行,克鲁格曼教授则在本次讲座中用更加严谨的理论模型和实证证据展现了他的看法。

《地理和贸易》中克鲁格曼围绕经济地理学的三个传统议题展开讨论:中心和外围、地方化以及地区和国家。在开篇,克鲁格曼提出了“经济地理”这个概念,是指“生产的空间区位”,也就是说,经济学的这个分支关注的是息息相关的事件发生在何处。他也指出经济学家忽略空间区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分析工具来严谨的思考收益递增和不完全竞争”,随即论述了为什么要研究经济地理,说明了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集中”导致的收益递增,强调了研究经济地理的重要性有三个,首先是国家内经济活动的区位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主题,其次国际经济学和区域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已经变得越来越模糊了,以欧洲发展为例,最重要的原因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思想和实证的实验室。

第一讲中克鲁格曼列举了美国制造带的例子,这个制造带事实上囊括了所有“可以自由流动”的制造业,他阐述了制造带长时间居于这种支配地位的原因:对制造商而言,聚集在一起有了接近其他制造商的优势;对工人而言,聚集能够满足获得其他人生产的产品的需求。这个有关制造带的有趣例子告诉了我们:收益递增和累积过程无所不在,通常是历史上的偶然事件发挥一种决定性的作用;需求的区位决定了生产的区位,生产的区位又决定了需求的区位。

克鲁格曼构建了一个中心—外围的模型来解释这个问题,这个模型依赖于收益递增、运输成本和需求的相互作用,假设了东部西部制造业份额、人口份额和运输成本,他用公式和图像形象的表示出了地理集中这一问题。当人口份额小,厂商就不值得承担在该地建厂的固定成本,该地不会出现地理集中。这里勾画的是一个简单的模型,克鲁格曼在附录中进行了补充,展现了一个相同的但是没有任何纰漏的中心—外围的一般均衡模型,可以得到相同的结论。一个地区成为制造业中心,而另一个地区成为农业外围,这种模式取决于较大的规模经济,较低的运输成本,以及制造业在支出中较大的份额这三者的某种结合。

但如果固定成本相对运输成本不高时,可能出现多重均衡,集中在任何一个地区,以及平均分布都是有可能的,此时地理集中则取决于历史,历史是否起关键作用取决于三个系数:规模经济足够大,运输成本足够低,以及不受自然资源、“可自由流动”的产品所占份额足够大,而且当变化发生的时候,通常很突然。另外运输网络效应也是工业地理集中的一个来源。除去历史作用,人们的预期,也会在地理集中中发挥作用。比如开始东部比西部制造业多,工资高,但是如果工人预期西部会发展的更好,那么劳动力会流动到西部,西部实际工资也会逐步超过东部,使得西部成为了产业集中,这就是自我完成的预言。这个故事弥补了这一模型中出现的突变和事实不符的情况,通俗易懂,很好的阐明了理论与现实的差异。但历史和预期(自我完成的预期)哪个更为重要呢?克鲁格曼在附录中有进行深入的讨论,并由模型量化来解释,证明了历史和预期至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第二讲是地方化,分为产业地方化的来源和一些实证证据。克鲁格曼引用马歇尔的经典分析给出了产业地方化的三个原因:劳动市场共享,中间投入品以及技术外溢,并对这些原因进行了模型化的定量研究。前两者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至少一定程度的规模经济,这样才能在效率上产生差异。论述劳动市场共享时,克鲁格曼通过粗略的模型描述了正是由于收益递增和不确定性的相互作用,使马歇尔地方化的劳动共享论言言之有理。后面又进一步分析,以解决马歇尔未考虑工资的漏洞,论述了工人们偏好竞争更激烈的市场,厂商偏好竞争不激烈的劳动市场,结果是竞争更激烈的劳动市场是更有效的。论述中间投入品时,他发现随着最终产品的运输成本的下降,中间产品运输成本也下降,较低的运输成本还是增加了产业集中的可能性。论述技术外溢时,摆脱了纯粹的技术外部性以及其依赖的完全竞争,运用实例论证了这个观点,但是篇幅较小,论述不似前两个原因那样详细。

在实证证据中,克鲁格曼运用了美国制造业的“区位基尼系数”,其值越大则表明产业在空间的分布越不均匀。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许多行业确实在地理上非常集中,比如汽车,但是大部分高度集中的产业并不是尖端高技术部门,而是与纺织相关的行业聚集,当然也不排除数据不完善的影响。其中地理上高度集中的地毯行业则表明了地理集中可能源于历史上一些偶然发生的故事和积累过程。新兴高技术聚集区不是勇敢的个人产物而是远见官僚的产物,硅谷等都是如此,强调了聚集过程中非高技术因素的重要性。而现实表明服务业更加集中,而不是制造业。

第三讲地区和国家中,克鲁格曼颠倒了前两讲的次序,先讲低层问题再论述宏观经济层次。首先强调了国家这一概念,国家能够通过在一定程度上了要素流动、贸易流动。贸易既是间接地交易生产要素的一种方式,也是获得地方化经济的一种方式。国家有充分的激励使用贸易保护或其他来确保他们得到中心,或者至少避免他们初生的中心被邻国剥夺,例如加拿大民族主义的经济保护了本国制造业。克鲁格曼以当时正在一体化进程中的欧洲为实例,讨论欧洲一体化之后产业格局的改变。国家之间的界限将被淡化,贸易、资本和劳动力流通的障碍也将不复存在,原有的产业中心之间将会有一次结构性的调整,从地方化、中心—外围的角度研究欧洲各产业的空间区位。

在结束语中,克鲁格曼再次强调了贯穿本书始终的两个核心观点:跨空间交易会带来成本和生产中有规模经济。正是基于这两点,产业才会在空间集聚,并且这种集聚一旦形成就能自我保持下去,因此经济学才需要关注空间现象,虽然它们从来没有能够成为主流经济学的一部分。克鲁格曼还认为经济学已经具备了将市场结构模型化的能力,在扫清了最后的这一障碍后,对经济地理的研究将为从根本上重新思考经济学提供支持。

在本书中,克鲁格曼清楚地阐明了空间聚集产生的原因,综合运用了严谨的模型进行量化证明和大量的实证研究结果,十分有说服力,这本书也成了产业集聚研究引用最多的学术文献之一。克鲁格曼立足于不完全经济状态下,这是其分析的一个特点。贯穿全书的有几个重要的名词引人瞩目:收益递增、规模经济和运输成本。收益递增是指投入增加会导致产出以更大的比例增加,克鲁格曼的研究表明其与经济活动的聚集和规模经济有密切联系。规模经济是克鲁格曼理论体系的基石与核心,为分析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均衡框架奠定了新研究方法的起点。运输成本是克鲁格曼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变量,它的引入很自然地将区位因素纳入到贸易模式分析中来。而规模经济与运输成本之间的权衡成为新经济地理的基础。这三点都与产业在地理聚集的产生密切相关。另外中心外围模型论述十分详细,能够引发人对产业集聚这一现象的思考。产业集聚主要受运输成本、规模经济、人口份额、劳动市场、技术外溢等影响,而这些都是理论层面的,克鲁格曼在论述中特别重视现实中的实证分析,找出了与理论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主要是源于历史和自我完成的预期,这些分析通俗易懂,很有参考价值。

总之,这本不厚的书《地理和贸易》很值得一读。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