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 作文教学设计
2025-10-02 15:38:58 责编:小OO
文档
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作文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学习抒情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抒情文字的特点和写法。

2.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过程与方法:

1.启发学生把握好抒情的度,学习基本的抒情方法

2.在写作实践中,能够采用多种抒情方法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在生活中体验美好事物,培养自己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1.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引导学生了解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这两种抒情方式。 

    2.引导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通过抒情这一表达方式写出来。

【教学难点】

如何借助相关手法进行抒情。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朗读导入

请同学们齐读纪伯伦的《美》(节选)

请你们仔细地观察地暖春回、晨光熹微,你们必定会观察到美。

请你们侧耳倾听鸟儿鸣啭、枝叶窸窣、小溪淙淙,你们一定会听出美。

请你们看看孩子的温顺、青年的活泼、壮年的气力、老人的智慧,你们就会看到美。

请歌颂那水仙花般的明眸,玫瑰花似的脸颊,罂粟花样的小嘴,那被歌颂而引以为荣的就是美。

请赞扬身段像嫩枝般的柔软,颈项如象牙似的白皙,长发同夜色一样黑,那受赞扬而感到快乐的正是美。

——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二、写作指导

1、什么是抒情?

抒情就是表达情思,抒发情感。抒情并不神秘,下面这些话我们经常说,其实就是抒情。

这几朵月季花真漂亮啊!我有好几年没见到爷爷了,我很想他。

2、抒情的好处:

真挚的情感能打动读者。恰当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并深化主题。

如《黄河颂》结尾句:“我们祖国的英雄儿女,将要学习你的榜样,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这里鲜明、直接地抒发了作者对黄河的景仰、对黄河哺育下的祖国英雄儿女的赞颂之情。

3、抒情要抒真情

情贵在真,要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 如《最后一课》中,小弗郎士心里反复交织、酝酿,最后凝为一句:“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感人至深,且毫不突兀。

(1)抒发健康的、高尚的情感,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

(2)抒发真挚的、实在的情感,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

对情感的深刻体验和细致揣摩是恰当抒发情感的关键。所谓“恰当抒发”,一是指要把握好抒情的度,二是指要选择好抒情的方法。

4、常见的抒情方式有两种: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1)直接抒情即直抒胸臆,是指作者或人物不借助别的事物,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

(2)所谓间接抒情,就是没有直白的抒情语句,而将情感融入叙事、描写和议论当中。

① 通过叙述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事的抒情方法,称为叙述性抒情。其特点是用充满感情的笔调进行叙述。这是在叙事中传达情感的写法,叙事中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是饱含情感的叙述,这种写法多用于叙事类作品,如杨振宁的《邓稼先》。

化虚为实显真情  真情源于真人真事,写真人真事、亲身经历,具体画面最容易做到感情真挚,最易写出动情点。

② 通过描写抒情:这是在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景物时进行抒情的方法,可称为描写性抒情。写作时须把感情倾注、融会在描写之中,使描写带有鲜明的感情色彩,如朱自清的《春》。

细节描写动人心  现实生活中,有时一句话、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让我们感动。写作时应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心理、肖像以及环境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作具体的摹绘。运用好细节描写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可以深化文章的主题,可以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动人艺术效果。

③ 通过议论抒情:这是一种寓情于理的抒情方法,可称为议论性抒情。运用这种抒情方法,应注意它与一般议论有所不同,这里的议论只是抒情的手段,是为抒情服务的,如臧克家的《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抒议结合点情理  在文章的开头、结尾或者其它关键处加入议论、抒情句子点染,既能使记叙文更具真情实感,又能达到升华主题、点明主旨的作用。 

④ 写状物文章的要点

要选择自己真正有感触的事物来写,要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与所写的事物的特点联系起来。

托物言志,即将个人之“志”依托在某个具体之“物”上。于是,这个“物”便具有了某种象征意义,成为作者的志趣、意愿或理想的寄托者。作者的个人之“志”,借助于这个具体之“物”,表达得更巧妙、更完美、更充分、更富有感染力。如“松、竹、梅”岁寒三友,常用于表示高洁的志向;“泥土”常用于抒发谦逊的情怀;“蜡烛”常用于颂扬无私奉献的精神。

志与物要有某种相同点或相似点

•记事抒情(融情于事)

•借景抒情(融情于景)

•托物言志(融情于物)

•议论抒情(融情于理)

5、在一篇文章中,常常兼用这两种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的效果强烈、鲜明;

间接抒情则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例如,《土地的誓言》铺排描述“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红布似的高粱”“黑色的土地”等富有关东气息的事物,从中可以体会到作者对故乡的炽热爱恋;《邓稼先》一文,写到“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在议论中饱含敬仰之情。

6、温故知新---- 文章不是无情物

(1)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留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羚羊木雕》

(1)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 ——《荷叶 母亲》

(3)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她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我的老师》                                                           

(4)记得那个美好的夜晚,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企盼着新一天快些到来。啊!世界上还有比我更幸福的孩子吗?    ——《再塑生命的人》

(5)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散步》

(6)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要好好儿活……—《秋天的怀念》

(7)记得那年春上,奶奶生日,家里又揭不开锅了,你从外边借回一元钱,买了三斤豆腐。豆腐做好了,你一筷子夹给奶奶,一筷子夹给我,我让你吃,你说你嫌豆腐有一股豆味儿,反胃。婶娘,我那时真傻,还以为那是真的,就三口两口扒吃了豆腐,后来在厨房里,却见你吞着野菜吃,我才知道你是哄了我。我后悔的哭了起来,你却笑了,说我懂事,让我以后长大有钱了,再给你买多多的豆腐吃。可到现在,我一块豆腐也还未给予你买了吃,你却死了。 ——间接抒情(寓情于事)

(8)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间接抒情(寓情于景)

(9)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间接抒情(寓情于物)

7、精彩结语:

诗人白居易有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徜徉雨中,我们或许会有无可名状的哀愁;沐浴月光,我们或许会感到漫无边际的孤独;仰望苍穹,远眺大海,我们心胸开阔;俯视大地,近观流水,我们豪情万丈。生活处处有美景,美景时时动人情 ,我们要善于发现美,学会抒发真情实感。

8、小试牛刀

一 片段作文。写一段话,抒发某种情感,如幸福、喜悦、痛苦、忧伤、渴望等。200字左右。

提示:

1. 可以描写场面、事物,也可以叙述故事。情感的抒发要有内容,有凭借。

2. 根据内容特点和表达需要,选择合适的抒情方式。

三、写作实践

二 在《土地的誓言》里,作者以饱满的热情描绘了他那美丽而丰饶的家乡。你的家乡是什么样的?你对它还有怎样的情感?以《乡情》为题,写一篇作文。不少于500字。

提示:

1.关于家乡,你应该有许多内容可写:家乡的景色、物产、风俗,以及你在家乡的生活……不必面面俱到,要有侧重地写作。

2,直接抒情应基于相关的记叙、描写,顺势而发;间接抒情时,所写内容要与表达的情感相协调。

3. 写完初稿后,读给同学听听,看看你的作文是否能打动人。如果效果不好,和同学讨论,看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然后做出相应的修改。

三 我们每个人都会有烦恼,烦恼后面也许有一段小故事。以《我的烦恼》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少于500字。

提示:

1. 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烦恼,比如:妈妈总是拿你和别人比,说你这不行那不行;很喜欢跳舞,家人却不支持;唱歌总是跑调,每次上音乐课都很尴尬……想一想,你有什么烦恼?哪些可以作为写作的素材。

2. 写“烦恼”的时候,要把事情、原因写清楚,还要写出烦恼时的具体感受,让人读了以后能体会你的处境和心情。

3. 作文写完以后,可以和同学们互相交流,看看大家的烦恼是什么,并相互开导、帮助,争取消除这些烦恼。

例文引路:《我的烦恼》《试问父爱今何在》《荷花》

【例文评析】

我的家乡

“家乡”,是一个多么美丽、多么深情的词语呀!我从文字中读到的别人的家乡,山都是高峻的,水都是浩渺的,乡情总是质朴温暖的,乡俗总是神秘有趣的……

可我出生的地方呢,却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了。不远处堆着的几座荒山,老是一副木然的神情;山脚下倒是有一片湖水,也总是水波不兴,丝毫不见活泼的样子;没有引人入胜的乡俗,更没有曲折离奇的乡间故事。

它不过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我一直都没有将它和“家乡”这个美好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直到那一天,我们在语文课上学习了蒲松龄写的《山市》。从课本上领略完山市的奇妙之后,老师把我们领出教室,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山说:“那就是奂山,蒲松龄描绘的神奇景象就出现在这座山上!”

啊!居然是它!很久很久以前,竟有一座直通霄汉的危楼在它上面突兀而起,几盏忽明忽暗的灯在它的上空如星点般黯然缥缈。然后这一切又突然消失得了无踪迹。原来这座其貌不扬的小山,竟也有过如此惊心动魄的往事。

再看它时,便不觉得它木然了。枯木残枝,愈见它的沧桑;荒草迷离,更平添了它的神秘。散落在山顶草间的石兽残躯,仿佛正述说着它曾经奇特的历史。

从此,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开始试着找寻它独有的魅力。

于是,山下的湖水渐渐变得生动了。

春天它平静地倒映着蓝天,倒映着白云,倒映着绿树,一副悠然的样子;夏天它活泼地荡漾起粼粼的波,翻动着轻轻的浪,显得有些调皮。到了秋天,水中那些安静不动的虾、自由自在的鱼都可以看得无比清晰;冬天来临,它早早地就结成了冰,再盖上厚厚的雪,白茫茫一望无际……

于是,那些曾让我觉得土里土气的乡俗也变得引人入胜了。

每年正月间村村都会擂响的商家大鼓,曾被我不屑一顾。现在再看,擂鼓者虽不像安塞腰鼓的舞者那样有着跳跃的脚步和飞扬的身姿,可上百个人就那么稳稳地站定了,高高挥起的鼓槌却也能敲出落地生根的坚定,敲出了安稳如山的气势!

于是,每一张脸庞都变得温情,每一个笑容都变得亲切。

于是,每一句方言都变得有情有韵,每一段经历都成了耐人寻味的故事。

我在想,倘若没有这么一座奇山,没有这么一篇名文,我还会不会把它认作我的家乡。我觉得,尽管会来得晚一下,但迟早都会相认。因为我生在这里,长在这里,我的身体里流淌着它的血液,不管它有多么普通,都会成为我美好记忆的源泉!

[评析]

最难被发现的,常常是我们身边的风景。因为太熟悉,就会觉得太普通,于是就也察觉不到它的美好了。“我曾经是一个没有家乡的孩子。”开篇这个个性化的表达,正是源自小作者最真切的情感体验。这个真挚而独特的开头,很能吸引读者的眼睛。

当乡情被一篇课文点燃之后,“我”开始细细打量自己的家乡:山变得神秘,水变得活泼,乡俗变得有情有韵。那些描摹山水的文字,无一不显示出发现故乡之美的欣喜,无一不流露着对家乡的热爱。在用生动的文字充分展示了家乡的美好之后,最后一段直抒胸臆就显得自然而然、细腻感人了。

我的烦恼

“一天到晚就知道玩,作业做完了吗?我给你买的辅导资料都看过了吗?你看人家丽丽,天天学到十点多,你再看看你……”

“你说够了没有?学了那么久了,就休息一小会儿还不行吗?”我在心里嘀咕着,却没敢把这些话说出口。

“哐!”———我用力摔上房门,躲进了自己的房间里。

坐在书桌前,我欲哭无泪。语文、数学、英语……各科老师留的作业我都认真地完成了;周五晚上的外语班、周六上午的吉他班、周日上午的奥数班,她安排的那些事儿,我也都一一搞定了!我就玩一会儿又能怎样?!13岁生日的时候,她就说过,我自己的时间由我自己安排。可是现在呢,我马上就要14岁了,她怎么还像对待小孩子似的对我唠叨个不停……

“又在看电视!马上要月考了,你还想不想考好?整天就知道看、看、看,你就不能多做些题啊?开运动会的时候,已经让你疯了三天了,你还不知足!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

“别人家的孩子!又是别人家的孩子!可是别人家的孩子中还有很多不如我的呢,你怎么不说呀?”我依旧只能在心里抱怨着,没敢把这些话说出口。“哐!”———我又一次用力摔上房门,一个人走到了大街上。我独自走在深秋的大街上,小草枯了,树叶也黄了,一片片落叶打着旋儿地掉下来。

连树叶都被妈妈嫌弃了,任由它孤零零地飘落?看着片片黄叶,我禁不住有些伤感。

拖着疲惫的身子,我回到了家中。她坐在桌边,桌子上放着已经冰凉的饭菜,一口未动。

“干什么去了?”她质问道,可语气里分明有一丝焦急。

“要你管啊!”我冲进房间。

躺在床上,我无聊得翻着书本。“天冷了,明天上学穿哪件衣服呢?”平时,这些事情都是她帮我准备的。打开衣柜,一个精致的盒子进入了我的眼帘。我打开来一看,里面竟装着一沓奖状和荣誉证书,细细看来,竟是从小学到现在的所有成绩!这些被我遗忘的历史,居然一直都被妈妈精心地珍藏着!

顿时,一种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妈妈,我知道你是为我好,希望我将来能有一个幸福美好的人生,可学习毕竟不是我生活的全部啊!妈妈,你能理解女儿吗?

[评析]

妈妈的唠叨,总是要为青春岁月平添一些烦恼;别人家的孩子,总要成为父母刺激“我”的法宝———典型的生活素材,生动的语言描写,加上细腻的心理刻画,小作者把自己的烦心事讲述得细致入微,让读者都真切地感受到了她那份真实的烦恼。

桌上的饭菜“一口未动”,质问的语气中有“一丝焦急”,这些看似普通的叙述,却让我们察觉到了小作者内心情感的微妙变化。由“她”改为“妈妈”的称呼转变,更是让我们看到了小作者内心深处的理解和感动。感动袭来,烦恼依旧,真实的情感总是复杂的,复杂的情感才更加耐人寻味。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