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第六单元(认识周长)表格式教案
2025-10-02 15:37:41 责编:小OO
文档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表格式教案

三年级  班  学科 数学  总第:42节    审核人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认识周长第 1 课时 共5课时

课型新授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1.结合事物或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周长。

2.能测量物体表面及图形的周长,会用测量的方法算出长方形的周长。

3.结合具体情境,感受周长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引导、操作教学媒体杯子、一张长方形纸片、一把尺子、一个卷尺等。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教科书第86~87页的例1、例2、例3,以及课堂活动

导入新课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教学例1。

1 视觉感知桌布周长

观察例1图,你从中获取什么信息。

妈妈想给桌边镶花边,你知道应该在什么地方镶

指桌布的边线,并指出:花边就镶在这些地方,桌布一周的长度是桌布的周长。

重难点教学过程2 视觉感知树桩面的周长

图中这两位同学在干什么?(测量树桩面周长)

你知道树桩面周长指的是什么地方的长吗? 

二、触摸感知,联想周长

教学例2。

1.认识课本封面的周长

让学生观察课本封面,指名说一说课本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

教师指出课本封面四周的长是封面的周长。然后让同桌合作,其中一个学生用手指沿着课本封面的四周摸一摸,边摸边说封面的周长指的是哪里的长度。另一个学生观察,看在摸的同学是否摸得正确。(两个同学轮流进行)

2.启发联想

让学生先在内说一说广告牌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口答时, 观察广告牌边线,让学生再次从视觉上认识广告牌的四周的长度是广告牌的周长。

让学生再举一些例子说明周长。(教师可以先进行适当启发。如课桌面边线的长是课桌的周长、铅笔盒面四周的长是笔盒面的周长……)

3.总结归纳

什么是周长呢?(然后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全班交流。)

围图形一周的长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动手测量,认识周长

教学例3。

1.小组内讨论测量周长的方法

先让学生指一指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的长,再让学生在思考的基础上在小组内交流、讨论树桩面、杯子的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的测量方法。

2.全班交流

学生可能会提供以下方法:

①测量长方形纸片的周长时,可用尺子分别量出每条边的长,再加起来。

②测量圆片和杯子上底面的周长有两种,一是软尺量,二是用线围,再用尺子量线。

3.学生操作练习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杯子、圆片、长方形纸片、卷尺、尺子等),测量出圆片、杯子上底面、长方形纸片的周长,并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指名回答测量结果,并说一说是怎样量的)

4.再认识周长

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是周长。(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三指导学生做课堂活动的题目。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钉子板,用绳子围几个图形,再沿着它们的周长摸一摸。

你围了什么图形?它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总结应用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认识了什么?你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知识的?

课堂练习: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题。

板书设计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典型错例分析
教案至少提前一周交年级组长、负责教师检查。各教师人手一份上课。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表格式教案

 三 年级  班  学科 数学 总第 43节    审核人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认识周长第 2 课时 共2课时

课型新授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操作、交流活动,进一步认识周长的意义。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通过交流,初步认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周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对周长意义的理解
教法学法引导、讨论教学媒体每人准备一支彩色笔。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教科书第88页练习十六中的1 2,3,4题。

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什么是周长?请举例说明。

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重难点教学过程一、指导练习

(练习十七中的1,2,3,4题。)

1.第1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彩色笔画一画,画完后,同桌的同学互相看一看。

(3)全班交流展示时,教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部分学生画的各图的边线。

2.第2题

(1)理解题意。

(2)让学生用小棒摆一摆,摆完后思考,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

(3)全班交流展示时,指名回答,三个图形的周长一样长吗?说出你的理由。

3.第3题

(1)学生先测量,再计算出每个图形的周长。(按整厘米数计算)

(2)全班交流时,教师指名学生汇报测量结果。指名回答时,教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测量的,怎样计算的。如果学生能用简便的方法测量,教师要给予肯定。

4、练习十六第4题

(1)学生先测量出作业本封面的周长,然后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测量结果。(按整厘米数计算)

(2)同桌合作测量课桌的周长,然后再进行全班交流,交流时,指名回答测量结果以及测量方法。 

总结应用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练习十六思考题

先让学生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想法,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交流时,教师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学生说的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

板书设计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

典型错例分析
教案至少提前一周交年级组长、负责教师检查。各教师人手一份上课。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表格式教案

三 年级  班  学科 数学 总第 44节    审核人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1课时 共2课时

课型新授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法学法引导、讨论教学媒体小棒,长方形纸板。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教科书第~90页例1、例2、例3、例4,第94页课堂活动中的1,2,3题

导入新课复习铺垫

(1)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各有什么特征?

(2)指一指:两个图形的周长各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揭示:这节课,我们来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重难点教学过程1.教学例1

(1)摆一摆。

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棒(长9 cm和6 cm的各两根),用4根小棒摆一个长方形。

(2)指一指。

摆好后,同桌互相指一指,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指的是哪一部分?

(3)提出问题。

看着围好的长方形,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我们先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4)自主探索。

(5)全班交流,展示算法多样化。

指名汇报算法。学生可能会有以下几种算法:

①9+9+6+6=30(cm)

②9×2=18(cm)6×2=12(cm)18+12=30(cm)

③9+6=15(cm)15×2=30(cm)

学生汇报每种算法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列式依据,针对第③种算法,教师再提出“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呢”,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后,教师再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时,引导学生认识第③种算法也可以用下面的一个式子表示:(9+6)×2=15×2=30(cm)

教师强调:有小括号的式子,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6)比较、交流以上几种算法。

引导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用第③种方法计算比较方便。再让学生说一说式子中9+6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2?

(7)归纳公式。

想一想:怎样计算长方形的周长?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认识: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2.教学例2

(1)过渡:我们了解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那么怎样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呢?

2)出示例2的图。

这个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样计算它的周长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认识:正方形的4条边一样长,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3.教学例3

求下面图形的周长。(单位:cm)

(1)学生计算,同时指名两位学生上台板演。

(2)全班交流,注意书写格式。

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

正方形的周长:3×4=12(cm)

4 教学例4

小娟有条红色的丝带,用这条丝带刚好围成一个长8 cm,宽6 cm的长方形。如果用这条丝带围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3)全班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口述想法。(通过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得出丝带的长度,丝带的长度也就是正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正方形的边长。)

(6+8)×2=28(cm)

 28÷4=7(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5、深化认识。做课堂活动中的1,2题。

第1题(1)打开第94页,让学生观察钉子板中的两个图形,然后求它们的周长。

(2)全班交流时,让学生说出结果,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第2题(1)让学生自己测量课本封面的长和宽,然后计算它的周长。

(2)全班交流。让学生板书计算过程,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总结应用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91页课堂活动第3题

(1)学生两人一组,把课前准备的两张10 cm,宽5 cm的长方形纸板拼起来。

(2)计算所拼的图形的周长,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拼法和算法:

①拼成长方形,如下图所示:

(10+10)×2+5×2=50(cm)

(10×2+5)×2=50(cm)

10+10+10+10+5+5=50(cm)

②拼成正方形。如下图所示。

 5+5+5+5+10+10=40(cm)

(5×2+10)×2=40(cm)

10×4=40(cm)

你发现了什么?

先小组交流再进行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发现:拼法不同,形状不同,周长也不同。

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9+6)×2=15×2=30(cm)

长方形的周长:(4+2)×2=12(cm)

正方形的周长:3×4=12(cm)

(6+8)×2=28(cm)

28÷4=7(cm)

答: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7cm。

典型错例分析
教案至少提前一周交年级组长、负责教师检查。各教师人手一份上课。

西师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表格式教案

三 年级  班  学科 数学 总第 45节    审核人         审核时间:     年   月   日

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第2 课时 共2 课时

课型新授执教教师: 

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加深对周长的认识。

2.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3.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4.能运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探索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能理解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的由来。
教法学法引导、讨论教学媒体一张方纸巾、一本美术书。 

教   学   过   程

教学

环节

教学内容补充与反馈
课前预习教科书第91页至第93页练习十八中的1~7题及思考题。

导入新课复习引入

(1) 什么叫做周长?怎样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长?

(2) 这节课我们通过练习,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板书课题: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重难点教学过程指导练习(练习十八中的1~5题。)

1.第1题

(1)让学生计算各个图形的周长。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2.第2题

(1)让学生计算填表。

(2)在小组内交流算法。

(3)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计算结果,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进行计算的。

3.第3题

(1)理解题意,明确小黑兔沿着篮球场边线跑了一周,要求小黑兔跑了多少米,就是求篮球场的周长。

(2)教师让学生解决问题。

(3)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28+15)×2=86(米)

答:小黑兔跑了86米。

4.第4题

(1)理解题意,明确求“大约要买多少厘米花边?”就是求专栏的周长。

(2)学生解决这个问题。

(3)全班进行交流。

长:130+140=270(cm)

四周装饰花边长:(270+140)×2=820(cm)

5.第5题

(1)准备工具:给每个小组发一张方凳(上面是正方形),让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方纸巾、美术书。

(2)小组合作,先测量,再填表。(按整厘米数填)

边长周长长宽周长

方凳面美术书封面

方纸巾课桌面

(3)全班交流。让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计算结果及计算方法。

6、练习十八第6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题目提供了哪些数学信息,提出了什么问题?

(2)尝试解决问题。

让学生思考解决,然后在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通过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得出铁丝的长度,铁丝的长度也就是长方形的周长,再通过周长计算出长方形的长。)

4×4=16(cm)

(16-3×2)÷2=5(cm)

答:这个长方形的长是5cm。

总结应用总结:通过本节课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堂练习:练习十八第7题

(1)理解题意。

让学生说说从情境图中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板书设计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 

长:130+140=270(cm)

四周装饰花边长:(270+140)×2=820(cm)

典型错例分析
教案至少提前一周交年级组长、负责教师检查。各教师人手一份上课。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