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2025-10-02 15:37:45 责编:小OO
文档
苏州古典园林的发展历程

魏嘉瓒

(2011年12月14日在苏州大学文学院讲座用稿。时间一个半小时)

 

一个人,到一个城市、地方生活、工作,或者哪怕是作短暂的停留,只要时间来得及,都应该对这个地方或城市做尽可能多的了解甚至纪录,并且把它作为自己人生阅历的积累。同学们很幸运来苏州读书,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自宋朝开始,人们就把它称之为“人间天堂”。它环境优美、历史悠久、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当今,在社会建设和发展中它更是走在全国的前列,这是一个享有世界声誉的城市,一个被人称道、受人羡慕的城市。

在苏州诸多的文化内涵中,园林是它的重要内涵和特色。需要强调说明的是,我们说的苏州园林是苏州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典园林,即春秋时期到1911年清朝灭亡2500多年间建造而保留至今的的园林,它实际上是苏州历史文化遗产的主要内容。1962年,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在发表于《人民画报》的文章中指出“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1997年和2000年,先后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九处园林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例证,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苏州园林从而成为全世界的文化遗产,这更证明了苏州园林在中国以及世界的历史地位和艺术价值。因此,当今,大家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有园林氛围的城市里。既然生活在苏州园林的氛围里,就应该了解、熟悉苏州园林,不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将来不管你到哪里工作,谈到你来自苏州,人们总要和你谈起苏州园林。如果你懂得苏州园林,你就可以娓娓道来,宣传你的苏州园林游赏之乐,宣传你对苏州园林的理解等等;如果你知之不多,讲不出所以然,那将会很尴尬。当然,仅仅能向人讲苏州园林,这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苏州的园林是一种文化,弄懂苏州园林是一种文化修养。我觉得大家应该有这个修养。

 

弄懂苏州园林,懂它的什么呢?

园林是综合艺术,文化内涵很丰富,需要懂的很多。主要要弄懂的是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它的历史发展轨迹,一个是它的艺术特点。今天我就主要提纲挈领地讲一讲苏州园林的发展历程和脉略,也讲一讲有关的园林常识。

园林是什么?简单地说就是人居环境。园林是建筑,恩格斯说“园林是高级建筑。”虽然“园林”这个词,早在南北朝的典籍中有时可见到,但那是泛指一种景观,并不是指哪一个像今天拙政园这样的具体的园林环境。古人对对今天被称之为园林的建筑叫法很多,如苑囿、离宫、别业、别墅、山居、山庄、山池、草堂、林泉、园等。园林一词的确定和应用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事情,是陈植、童寯着一些老一辈园林专家定下来、叫出来的。不管叫什么,古典园林都是古人的居家所在,是住户人家。不过,我们今天走进一处园林,看到的往往是山石、池塘、花木和亭台廊榭这些园景,而很少注意原来主人的居处所在,或者这些住处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实际上你逛园林,就是到古人家里去做客。

园林,有物质性,也有精神性。所谓物质性,即它是实用的,供人居住的;所谓精神性,是指它是一种文化,供人精神享受、陶冶性情的。也可以说,园林是园主精神享受的一种物质载体。那么,不管从物质的层面上说,还是从精神的层面说,造园,都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有时代因素,也有个人因素。也就是说,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园林,社会发展到什么阶段,就会有和这个阶段相适应的园林;不同的人会造不同的园林,因各个人的物质条件即富有程度不同,文化修养也不同,造的园子也就不同。当然,造园还不但单是园主人的事情,还有工匠的水平问题,即计成所说的“七分主人三分匠”。

 

弄清这些基本概念之后,我们来看苏州园林的具体发展历程。苏州园林的发展有两个同步,一个是在历史的进程中,苏州园林和全国的园林发展同步,就园林形态出现的早晚来讲(园林形态的定、称名是有他的归属来定的),全国是:春秋时期开始出现皇家园林——魏晋南北朝出现寺庙园林——汉朝开始出现私家园林。当然,这中间有交叉。苏州这几种园林的发展阶段大致也是如此,但是苏州古代的园林遗留到今天的主要是私家园林,私家园林是苏州园林的精华,苏州以私家园林取胜于全国、全世界。再一个同步是,苏州园林和苏州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同步,如明清两朝是苏州经济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也是苏州园林发展的鼎盛时期。

和全国一样,苏州最早的园林是吴国国王主要是吴王阖闾和夫差父子所建造的苑囿离宫别馆,属于皇家园林。这是园林的早期发展阶段。吴国的建国历史晚于北方(当时有172个诸侯国),但苑囿的兴旺程度并不亚于北方。吴王阖闾和夫差两代国王都喜营建,夫差更是“好起宫室,用工不辍。”(《吴越春秋》)“一夕之宿,台榭陂池必成,六畜玩好必从。”(《国语》)而且“巧工施校,制以规绳,雕治圆转,刻削磨砻,分以丹青,错画文章,婴以白璧,镂以黄金,状类龙蛇,文彩生光。”(《吴越春秋》)这父子两代在位38年,构建苑囿别馆30多处。远者可到今之张家港、昆山地面,近者位在阖闾大城之内,而多数在依傍古城西南的山水之间。其尤著者有四大宫苑:(一)“梧桐园”,在吴宫之内,有前园和后园,这是我国较早的宫庭之园。(二)“姑苏台”,是阖闾和夫差两代国王建成并享用的一处大型园林式离宫别苑,在今之木渎镇姑苏山上,建筑极为壮观华丽。南朝任昉《述异记》描述道:“周环诘屈,横亘五里,崇饰土木,殚耗人力,宫伎千人。又别立春宵馆,为长夜饮,造千石酒钟,又作大池,池中造青龙舟,陈伎乐。日与西施为水嬉。又于宫中作海灵馆、馆娃阁,铜钩玉槛。宫之栏楯,皆珠玉饰之。”宋朱长文《吴郡图经续记》说它“虽楚之章华未足比。”而章华台是春秋时楚国闻名全国的园林。有专家称其为“我国最早的圆明园”。可见“姑苏台”之美。然“姑苏台”好景不长,勾践伐吴,毁于一炬。(三)“长洲苑”,是阖闾父子的又一处大型宫苑,也是中国园林史上的名苑,位置在今日的东山半岛。《汉书》说它超过了上林苑。《汉书》“枚乘传”记载:汉王朝“修治上林,杂以离宫,积聚玩好,圈守禽兽,不如长洲之苑。”“上林苑”是历史名苑,“长洲苑”居然超过了它,其美可见。(四)馆娃宫,在苏州城西南灵岩山巅,是吴王夫差为愉悦西施而利用山野的自然条件建造的一座比较完备的早期园林。宫殿西侧有花园,园中有池有廊,景点诸多,至今遗迹尚存。

皇家园林在封建社会代代都有,一直到清朝的颐和园、避暑山庄更是名园,圆明园可惜被八国联军烧掉。苏州自吴国之后就失去了“国”的地位,也就不存在皇家园林建造问题。但唐末五代十国时有个吴越国,国王是钱鏐。他的儿子钱元璙被封为广陵郡王,他统治苏州30多年,他和亲戚共造了四处很大的园林:南园、东墅(在苏州大学处,明朝是时为徐参议园)、金谷园(今之慕家花园、儿童医院一带)、孙承祐池馆(沧浪亭所在)。论其属性我以为应属皇家园林一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全国寺庙园林兴盛,(所谓寺庙园林,就是它是寺庙,但是有园林景观。)这和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道教也应运而生有关。也和寺庙有物质基础有关,就其富有的程度来说,皇帝是揽天下之财,寺庙是汇大众之财,它有人帮助,有资本造园林式的寺庙。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而且快速发展。南北朝时,北魏奉之为国教,仅洛阳城内外,即有佛寺1000多处。南朝信佛之风亦盛,这有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知。对于苏州当时及以后隋唐的佛寺情况,《吴郡图经续记》有一段翔实的记载:“自佛教被于中土,旁及东南,吴赤乌中,已立寺于吴矣。其后梁武帝事佛,吴中名山胜境,多立精舍,因于陈隋,寝盛于唐......郡之内外,胜刹相望,故其流风余俗,久而不衰,民莫不喜蠲财以施僧,华屋邃庑,斋馔丰洁,四方莫能及也。”明朝卢熊《苏州府志》亦云:“东南寺观之胜,莫盛于吴郡。栋宇森严,绘画藻丽,足以壮观城邑。”苏州的许多寺庙都具有园林之胜。如建于东吴赤乌二年的“报恩寺”,“多太湖石,有峰峦奇状者。”(李绅《开元寺诗并序》)楼台如画,岩壑参差,绿竹成林,有水池、水榭及各种花木。建于梁天监二年的“重元寺”,建筑雄伟,庭院清幽,辟药圃,列怪石。建于虎丘山上的“云岩寺”,乃东晋时王珣、王珉兄弟之别业舍而为寺,“山在寺中,门垣环绕,包罗胜概”(元人高德基《平江记事》)“尽把好峰藏院里,不教幽景落人间”(王禹偁《游虎丘山寺》)可以说,虎丘山一切自然和人文景观全都囊括在“云岩寺”中。东晋末年始建于灵岩山上的“灵岩寺”,“丛林之胜,为东南之冠”(孙觌《智积菩蕯殿记》)梁天监二年所建之“寒山寺”(初名妙利普明塔院)宋人张师中《寒山寺》诗写道:“斜泾道采香,远岫对栖虎。岩扉横野桥,塔影落前浦。霜楼鸣晓钟,夕舸轧双橹.....何必深山林,峰峦绕轩户。”唐代张继《枫桥夜泊》一诗更使其闻名遐尔,名垂千古,使“古今四方来者,弭棹寻幽,辄有遐想。”(程德全《募修寒山寺启》)......综观苏州寺庙园林其园景之所在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建于郊野山林之中,即“深山藏古寺”者,寺院完全融入自然风景中,自然风景也就是寺庙风光所在。二是在寺庙建筑之旁单独构园,如“报恩寺”有果园、笋园,“重元寺”有药圃,“顶山禅院”有碧椒园,兴福寺有东园和西园等等。三是绿化寺庙庭院和在庭院内构建园景,如“永定寺”中多栽竹等。

 

私家园林,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我国私人有园,记载最早的是战国时哲学家庄周的“漆园”,故址在河南原归德县境。苏州的私家园林史书上记载最早的是春秋之际的“吴武真宅”(在现在的临顿路一带,就是后来潘世恩的凤池园。),武真是泰伯的第16代孙。宅中有池有树,梧桐树上集凤凰,因名“凤池”。但汉朝之前的私家园林都只能算作私园的雏形,因为从社会的发展情况看,当时还不具备私人造园的条件,即令出现了,也只能视作个案。私家园林真正出现是在汉朝。北方如汉文帝次子梁孝王之“兔园”,洛阳北邙山下富民袁广汉之园等。苏州的私园之建,也不比北方晚,汉朝初年,有张长史其人在桃花坞所建之“五亩园”是苏州最早的私家园林。清人谢家福《五亩园小志》云:“旧有五亩园,胜绝一时,为汉张长史所置以种桑者。”园中有灵芝石,嵌空玲珑,出自天然;又有“丈人峰”,状似观音像。又据《五亩园小志》记载:张长史“五亩园”之石,明朝时移至阊门内之“五峰园”,可知今日“五峰园”之石峰应有汉代遗石存在。东汉末年,苏州保吉利桥处又出现一家私园:“笮家园”,为吴大夫笮融所构,至今仍有“祝家园”之名,乃为“笮家园”音讹。从“五亩园”到“笮家园”,其间400年,可以肯定还有其他私园构筑,只是未见记之典籍而已。但仅此留名于世的两园,足可证明汉代即迈开了苏州私园建造的第一步。

    其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苏州,从经济发达和豪门大族之多的情况分析,私人造园应该很兴旺,但史籍记载无多。而东晋“顾辟彊园”则是被南宋人刘义庆《世说新语》记载下来的一代名园。园为当时吴郡的顾辟彊所建,址在苏州城内潘儒巷。对“顾辟彊园”的具体园景,《世说新语》没有具体描述,而身为中书令的王献之能远道来游,即可说明它的知名程度。从唐代李白等人的描述则可知园中多竹、有池、有亭、有怪石等,因此,宋人范成大《吴郡志》等皆谓“晋辟彊园,自西晋以来传之(按:“西晋”应是“东晋”之误)池馆林泉之胜,号为吴中第一。”以至以后历代都把“辟彊园”作为称美园林的代名词。和“顾辟彊园”齐名的还有宋时高士戴颙的住宅。据《南史》记载:戴颙自浙江桐庐迁来苏州,“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有若自然”四字道尽“戴颙宅”的园林特色和精美。“有若自然”四个字道进了园林美的真谛,是园林美的最高标准。到计成发展成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魏晋以后,苏州失去了建造皇家园林的资格,寺庙园林虽然仍有所造,但其规模胜景一直没有超过南北朝。唯独私家园林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不断地发展。魏晋之后私家园林就是苏州园林发展的一条主线。

隋炀帝开凿京杭大运河,极大的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也带动了苏州园林的发展。隋唐宋元四个朝代可以说是苏州私家园林的发展期,其中,隋朝只有30年历史,园林构置不多。而唐宋元则各有建树,各有特点。

唐朝时,白居易曾为苏州刺史,他在《苏州刺史谢上表》中说:“当今国用,多出江南,江南诸州,苏州为大,兵数不少,税额至多。”宋人龚明之《中吴纪闻》亦说:“姑苏自刘、白、韦为太守时,风物雄丽,为东南冠。”至于文化,韦应物、白居易、刘禹锡三位诗人先后做苏州刺史,推动了苏州的文风,诚如,韦应物诗句云:“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郡斋雨中与诸文士燕集》);晚唐之际,皮日休、陆龟蒙诗酒唱和;张旭、陆柬之等书法家群星灿烂;雕塑则有杨惠之声振当时。造园,要有经济作基础;文化为支撑。唐代苏州有了经济和文化的繁荣,造园之艺就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约略统计,唐朝有私园约20处。但是,和全国其他城市相较,唐时苏州园林并不沾先。据唐朝张舜民《画墁录》记载,在长安“公卿近郭,皆有园池,以至樊杜数十里间,泉石占胜,布满山川。”如郭子仪的“城南庄”、裴度的“午桥庄”、王维的“辋川别业”、李德裕的“平泉庄”、司空徒的“王官谷庄”等都是声名显赫的庄园式园林。苏州的园林,显然不能与之相比。

宋朝,苏州的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白居易治苏时苏州人口十万户,至北宋末年已增至四十三万户,足证发展之快。当时是“井邑之富,过于唐世。郛郭填溢,楼阁相望,飞杠如虹,栉比棋布,近郊隘巷,悉甃以甓。冠盖之多,人物之盛,为东南冠。实太平盛世也。”(《吴郡图经续记》)因此,社会上已流传“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誉。北宋灭亡之后,宋室南迁,定都临安,江南得天时、地利、人和之便,社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时期,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有了这样的社会经济基础,其园林之建,远胜于唐代。再和其他地方比较:北宋时,据李格非《洛阳名园记》载,洛阳有名园19处,袁褧《枫窗小牍》载,开封有名园10多处,而此时苏州亦有私园10多处,可以和洛阳、开封比肩。至南宋,北方造园渐次萧条,江南园林胜于北方。而在江南私园中,以吴兴、杭州和苏州为盛,吴兴有园36处(周密《吴兴园林记》)杭州有园约40处(《湖山胜概》)苏州有园约50处(魏嘉瓒《苏州历代园林录》)可见宋朝时苏州园林已开始位列全国前茅。

    宋时苏州名园不少。苏舜钦的“沧浪亭”,保留至今,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朱长文的“乐圃”,历代相沿在其址基上建园,至今园景宛然;桃花坞处梅宣义之“五亩园”、张楶之“桃花坞别墅”以及范成大之“石湖别墅”、朱勔之“同乐园”等等皆精雅一时,且名垂后世。他如诗人梅尧臣之“梅家园”、贺铸之“横塘别墅”、蒋堂之“隐圃”、范仲淹侄孙范周之“范家园”、叶清臣之“小隐堂”、程致道之“蜗庐”、孟忠厚之“藏春园”、胡元质之“招隐堂”、姚淳之“三瑞堂”、俞琰之“石涧书隐”等等,其名其景,也都载之史册。

宋朝苏州园林,不仅在数量上开始在全国领先。在造园艺术上也开始由写实向写意过渡,到了元朝这种过渡则最终完成。这在园林发展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

元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全中国的王朝,只有年的历史。由于统治者推行的是一种民族歧视,和阶级矛盾都极其尖锐,从全国来看,影响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其园林建造,全国除大都(今北京)帝王宫苑外,私家园林十分萧条。而苏州并非如此。因为苏州本身优越的自然条件不会因朝代的更迭而有改变,它依然是富庶之区,尤其是农村。同时,蒙古族统治者把全国人分为四等,“南人”即南宋时的江南一带人,被定为第四等人,因此,这里的大批文人被断绝了“学而优则仕”的仕途,便转而寄傲山林和乡间田园。本来,宋朝时私家园林已向农村乡镇发展,元朝的政治形势更迫使文人们喜在乡间建园,因此,元朝的苏州园林,农村更远远超过了城市,其艺术水准也堪与城市园林媲美。

    元朝时苏州乡间的私园约有30处,三倍于城内之园。元末,江南私园鼎足而三者是倪云林的“清閟阁”(在无锡)、徐良辅的“耕渔轩”和顾德辉的“玉山佳处”。“耕渔轩”在今太湖之滨的光福镇,倪云林为绘《耕渔图》,并题诗道:“林庐田圃,君子攸居。”当时文坛名流杨维桢、高启、倪云林、郑元祐等觴咏其中,辑为《金兰集》。“玉山佳处”在昆山正仪镇,有园景24处。郑元祐《玉山草堂记》写道:“其幽闲佳胜,缭檐四周尽植梅与竹,珍奇之山石,瑰异之花卉,亦旁罗而列。堂之上,壶浆以为娱,觴咏以为乐,盖无虚日焉。”张大纯《姑苏采风类记》亦称其“园池亭榭,宾朋声伎之盛,甲于天下。”又说:“园亭诗酒称美于世者,仅山阴之兰亭,洛阳之西园,而兰亭清而隘,西园华而靡。清而不隘,华而不靡者,唯玉山草堂之雅集。”“玉山佳处”居然胜过兰亭、西园,可见风景之美和人文之盛。常熟名园首推常熟三大富民之一的曹善诚之“梧桐园”。曹氏盛时,园池之盛,甲于江左。有人将“梧桐园”比之于石崇“金谷园”、王维之“辋川别业”。陶宗仪《辍耕录》说:“浙西园苑之胜,惟松江下砂瞿氏为最古......;次为平江福山之曹、横泽之顾;又其次则嘉兴魏塘之陈......”常熟白茆的“芙蓉庄”,始建于宋末元初,至明末为钱谦益偕柳如是游赏地,迄今当年红豆树仍勃勃而有生机。他如苏州城郊元末高士袁易之“静春别墅”、昆山陆德源之“笠泽渔隐”、太仓沙溪瞿逢祥之“乐隐园”、吴江宁昌言之“万玉清秋轩”和宁泊让之‘小潇湘’”、张家港杨舍镇之“顾家花园”等等,亦皆林泉花木,多有胜致。

苏州城中园林约有10处,如朱廷珍之“松石轩”、陈基之“小丹丘”、“束季博园池”等;而最有名的当推元时为寺庙园林后为私家园林的“狮子林”。狮子林为泰定年间著名诗僧惟则创建,前寺后园的格局。构建时,倪云林、徐贲等一批画家参与了谋划,倪云林还曾亲自担瓦弄石。可以说,狮子林是一位风雅的和尚与几位诗人、画家用艺术眼光和方法共同打造的佛教建筑艺术殿堂。元朝末年曾为张士诚之婿潘元绍所居,变为私人第宅园林。有明一代,主要为僧人所居,间或有私人占住。约在清朝早年,寺和园明显分离。以后寺先后以“圣恩寺”、“画禅寺”等为名,依然为僧人吃斋念佛之地。园则为张文萃、张士俊父子所有,从此“狮子林”开始成为的私家园林。之后,曾几易其主,之际贝润生重新修建,其格局风貌,保留至今。“狮子林”号称“假山王国”,此假山始为惟则创园时所构。对其构造艺术历来褒贬不一,褒之者说它“玲珑奇险,得峨嵋雁宕景趣”(清人张霞房《红兰逸乘》)贬之者则说它“竟同乱堆煤渣......全无山林气势。”(清人沈复《浮生六记》)本文则赞赏钱泳《履园丛话》的评价,说它“湖石玲珑,洞壑宛转”,而尤其美在“洞壑宛转”四字,历来人们对它的洞壑之美都赞不绝口,迭建之初,姚广孝就赞赏它“胜逾林屋洞,奇冠阖闾城。”在诸多诗人的赞美中,最精辟的是清人赵翼的《游狮子林题壁兼寄园主黄云衢》,诗中写道:“山溪一线更迂回,九曲珠穿蚁行隙。入坎涂愁墨穴深,出幽蹬怯钩梯窄。上方人语下弗闻,东面来客西未觌。有时相对手可援,急起追之几重隔。”在大自然中,天然溶岩洞山不少,而且很美,太湖西山的林屋洞便誉称为“天下第九洞天”,“胜逾林屋洞”的狮子林假山显然是师法自然的艺术杰作。

宋元两朝,苏州园林的重大发展,不仅在于数量上已跃居全国前列,而且在构建艺术上更完成了由写实到写意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出现和完成,诚然和当时的全国及苏州的经济、文化有关,更与绘画艺术技巧的嬗变有关。当时,文人写意画非常兴盛,元朝四大画家黄公望、倪云林、吴镇、王蒙都是江南人,常以苏州为活动中心,他们写意画的理论和技法便直接促成了苏州写意山水园的形成。此时苏州写意园林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一)唐朝之前规模一般较大,宋朝开始除个别园林之外,一般规模趋小,如“隐圃”、“蜗庐”、“小丹丘”、“小潇湘”这些园名即可看出园林之小。(二)唐朝之前,所谓园林以别业为多,住宅和园林往往不在一处,即令在一处,也往往多庄园风貌,在住宅和园景的布局上浑然一体。宋元时期,宅和园在一起者增多,尤其是元朝,苏州城乡园林绝大多数都是宅与园相连,一部分是住宅,一部分是园景,这和明清时的宅园已别无二致。(三)唐朝之前,园林往往是以地名、人名来命名,如“南园”、“东墅”、“孙园”、“孙承祐池馆”等;而宋元园林另行题名者渐多,这些题名往往寄托了园主的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文化内涵,如“沧浪亭”、“乐圃”、“耕渔轩”、“乐隐园”等。同样园内景点的题名也注重“写意”,如“岁寒”、“松风”、“退耕”、“种玉”“听雪”等。(四)唐朝之前的园林,由于贪大,其园景也往往欲求大山广水,宋元时的园林则已注意一拳代山、一勺代水,不求其大,只求能展现山水之美。 “狮子林”的假山则是写意的代表。清人俞樾《游狮子林作歌》写道:“请君来此一平视,早已游遍东岳西华北恒南衡中嵩高。君曾饱看新安大好之山水,又曾驱车远度秦函殽。试向此中寻取旧游处,一丘一壑逃。更比壶公缩地好,翻笑愚公移山劳。”原来游一下“狮子林”就等于游尽了五岳、饱看了新安江,踏遍了秦函殽。一园之山水,实纳天下之风光,移天缩地,写意园林的本质昭然可见。可以说,苏州园林经隋唐宋元的发展而至此,其构建艺术和唐之前相比,已经有了质的变化。

 

就苏州的私家园林而言,可以这样说,春秋时已有雏形,汉朝是它的起始期,魏晋隋唐宋元是发展期,而明清则是它的鼎盛期。说这个时期是鼎盛期的标准是,一是数量多;再是在艺术上达到尽善尽美的境地,以至为今天的古典园林甲天下奠定了基础。

   明清两朝苏州园林发展到鼎盛。这主要表现在从明朝的弘治、嘉靖年间到清朝的乾隆年间,约300年时间。这300年,苏州的经济和文化艺术空前繁荣。据成化年间苏州人王锜《寓圃杂记》记述,当时的苏州是“闾檐辐辏,万瓦甃鳞,城隅濠股,亭馆布列,略无隙地;舆马从盖,壶觞罍盒,交驶于道衢水巷中,光彩耀目,游山之舫,载伎之舟,鱼贯于绿波朱阁之间,丝竹讴舞与市声相杂。凡上供锦绮文具、花果珍馐奇异之物,岁有所增,若刻丝、累漆之属,自浙宋以来,其艺久废,今皆精妙。人性益巧而物产益多。至于人才辈出,尤为冠绝。”如此富庶繁华之苏州,在人口数和供输给国家的粮饷方面,居全国159府之首。而明代苏州文化是其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有明一代,全国共有状元90人,苏州一府就有8人,占全国的约9%;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为首的吴门画派占领全国画坛盟主地位达150年之久;自高启为肇始的吴中诗派及文学家、戏剧家,群星璀璨,诗文斐然;嘉靖年间,昆曲兴起。这些都标志着苏州的文彩风流,自明朝中叶起达到了极至。诚如袁宏道所说:“苏郡文物,甲于一时。至弘、正间,才艺代出,斌斌称极盛。”(《叙姜陆二公同适稿》)尤其是书画繁荣,书画家众多,更直接推动了园林建筑艺术的提高。这些书画家有的自已造园,有的参与别人园林的建造和设计,至于画家画园、咏园,更是多不胜举。如此众多的书画家在园林建造中大显身手,将他们的绘画理论和技巧直接或间接地运用到造园之中,自然使明代园林充满更多的诗情画意。明末,更出现了吴江人计成的《园冶》和苏州人文震亨的《长物志》这两部开创性的园林理论著作,还有太仓王世贞写的《古今名园墅编》等诸多园林著述,这对当时和以后苏州和江南的造园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园林是文化,是综合艺术,如此发达的经济和灿烂的文化艺术背景自然带来园林建设的辉煌。明人黄省曾《吴风录》写道:“至今吴中富豪,竟以湖石筑峙奇峰阴洞,至诸贵占据名岛,以凿凿为嵌空妙绝,珍花异木,错映阑圃,虽闾阎下户,亦饰小小盒岛为玩。”当时造园之盛于此可见。史志上有园貌记载下来的园林约有260处,数量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朝代,也超过全国的任何一个城市,其艺术水平之高也是空前的。保留至今的有拙政园、留园、西园、艺圃,其中,拙政园、留园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和北京的颐和园、承德的避暑山庄合称为全国四大名园。

清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时的苏州,其社会经济的状况,可明显地分为两段,即清初至嘉庆约150年间,是明朝延续下来的继续辉煌期。康熙进士孙嘉洤在《南游记》中写道:“姑苏控三江跨五湖而通海,阊门内外,居货山积,行人水流,列肆招牌,璨若云锦,语其繁华,都门不逮。”雍正年间《岭南会馆广业堂碑记》记载:“姑苏江左名区也,声名文物,为国朝所推。”《红楼梦》也描述苏州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其文化的繁华,状元人数超过明朝,全国共有状元114名,苏州26名,占22、8%。文学人才有吴伟业、顾炎武、沈德潜、汪琬、毕沅等,依旧群星璀璨;画家有号称“四王”的王翚、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显名于世;评弹自明末兴起,有清一代继续发展和成熟......因此,当时苏州的富庶、文明和繁荣依然称誉全国。而自嘉庆朝起,亦即进入二十世纪之后直至清朝灭亡的100多年,是苏州社会经济的衰落期。苏州园林的发展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同步,即嘉庆年之前持续了明朝中叶以来的繁荣兴旺势头,其园林之盛,诚如康熙进士沈朝初《忆江南》所写:“苏州好,城里半园亭。”而嘉庆朝之后,园林构建开始式微,宅园锐减,庭园增多,其艺术风格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但由于历史的积淀和清朝的新建,累计计算,清朝园林依旧兴旺发达,为他处所不可比拟。据拙著《苏州历代园林录》载:有清一朝苏州共有园林200多处,至于那些遍布大街小巷,凿一池,架一山,筑一二亭的庭园则不可胜计。清朝园林留存至今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者有四处:“网师园”、“环秀山庄”、“耦园”和“退思园”。另外还有怡园、可园、塔影园、双塔影园、曲园、鹤园、听枫园、南半园、北半园等,有的完整保留,有的部分保留。

回顾清朝苏州园林的历史,尤其苏州城内园林的发展状况,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前盛后衰的特点,亦即晚清之际,苏州园林开始衰落。这种衰落的表现并不在于数量的多少,实际上晚清之际苏州构园数量并不少于以前,而在于宅园的数量减少,庭园的数量增多。宅园是在宅旁单独构园,“园”的面积相对较大,且多精美之作。庭园则是不再单独构园,居所中不再有单独的园林艺术空间,而是庭中略有园景,而作为一种艺术,这种庭园的艺术性就大大逊色于宅园。衰落的另一种表现,就是不管是宅园,还是庭园,相对说来,供实用的建筑物面积增多,园景的面积尤其是山水花木的面积减少。这种变化的典型例证是耦园。耦园在清初始建名“涉园”时的面貌是“不令栋宇多于隙地”(程亦增《涉园记》)到晚清沈秉成在此基础上建成“耦园”时,则大量增加屋宇,建筑面积占到总面积的57%,而园景减少,园林风貌也就弱化淡化。苏州园林的这种变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随着人口的增加,商业和城市建设的繁荣,城市用地不能不受到,其他如文化思想理念上的变化等等姑且不论,仅此一点,就了私家园林的发展,这就意味着苏州古典私家园林这种综合艺术形式不可能再继续辉煌下去。

    同时,也必须看到,虽然随着封建社会制度的行将灭亡,发生、发展于这个封建社会中的苏州古典私家园林,也走到了它的尽头。但清朝又是苏州古典园林的定型期。现存的苏州古典私园,除了晚清建造的“网师园”、“耦园”、“怡园”等等之外,宋之“沧浪亭”、元之“狮子林”、明之“拙政园”、“留园”等也都是由晚清时的主人修建定格。因此,可以说,今日的苏州古典园林呈现出的主要是晚清的园林风貌。这种园林风貌,虽然和以前相比有较大变化,但其根本风骨、质地没有变,“城市山林”的本质没有变。而且都各自不同、多多少少地保存了它们始建时的特点,如“沧浪亭”的水面和山林野趣,“狮子林”的大假山,“拙政园”中部的疏郎和山林气势,“留园”中部山水及西部假山山林风韵等等。因此,定型于晚清的苏州园林,基本上保留了它传统的艺术风貌,又具有晚清之际的时代特点。正是这种风貌的苏州园林依然向世人展示着它的艺术辉煌。

    约略论之,苏州古典私家园林的艺术美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小巧。历史上的苏州园林除个别之外,大者几十亩,一般为三.五亩、十多亩,小者只有几分地,这和动辄几千亩的皇家园林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园林面积小,相应的园门、屋宇、园景建筑亦小。园小而又精美,必须巧作安排,采用借景、藏景、隔景等手法,使园景丰富多彩,给人园虽小而不觉其小的艺术效果。二是幽曲。“曲”是苏州园林区别于皇家园林及北方私园的一个重要特点,山曲、水曲、建筑曲、道路曲,山环水绕,曲径通幽,使游人在曲折环绕的空间里游赏,至有迷途而失记归路者,如此,方可游之不尽,游兴无穷。三是含蓄。苏州园林不能一览无余,往往通过花窗、云墙、曲廊、花木、乃至水池山丘来障景、藏景、隔景,使人移步换景,渐入佳境,恰如雾中看花,感到的是朦胧美、含蓄美。四是精雅。精雅,既指物质,也指精神。建筑皆为江南风貌,体量轻巧,色彩淡雅,而又飞檐翘角,雅致精细,室内家具古玩摆设亦极考究,精而不粗,雅而不俗。文化蕴含极其深厚,诗词对联、书画雕饰、操琴拍曲,无处不展现苏州园林的风雅。仅此上述八个字的艺术特点,可以看出苏州园林的美是柔美,如果用吴方言的一个字来概括:“糯”。因此,今日游苏州园林,步子要慢,声音要轻,品赏要细,感悟要深,诚如斯,方能品味到苏州园林的真谛,也才能无愧于先人为我们留下的这份珍贵遗产。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