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09-05-07]
徐绪卿
(浙江树学,浙江 杭州310015)
摘 要:简要回顾高等教育发展观的演变过程,阐述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是由以人为本的科学规模观、科学质量观、科学结构观、科学效益观和价值观共同构成的,并分析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和模式,提出新形势下民办高校的转型应实现从“增长”向“发展”的转变。
关键词:发展观;科学发展观;高等教育;民办高等教育;民办高校
中图分类号: G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2714(2008)01-0004-06
一
高等教育的发展观是与高等教育的发展相伴而来的,是关于何谓高等教育、怎样发展高等教育的总的看法与观点。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观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而发展。高等教育从诞生、发展、壮大,至今已走过了几百年的历程,数量由小到大,功能不断完善,品种逐步发展,结构逐步优化,类型不断丰富。与此同时,高等教育发展观也经历了从传统发展观、综合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的演变。
高等教育,从最早的现代大学产生开始,就存在一个如何发展的认识问题,即发展观问题。到了近代,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剧增,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成为主要矛盾,从经济发展观引入的以数量扩张为特征的传统发展观应然产生。特别是二战以后,经济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急速增长,导致了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大量增加。经济快速增长的表象形成了人们对发展观念的朴素理解,认为发展就是数量指标的增长。这一理论被延伸、引入后,形成以数量指标快速增长和规模快速扩张为特征的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认为,高速发展的经济增长必然需要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而高速发展的高等教育必然推动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甚至认为高等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存〖JP〗在着确定的正比关系,如拉雅德等提出的“人均教育年”概念就为当时许多人所接受,甚至成为当时研究经济与教育关系的重要理论依据。[1]
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在推进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和引导高等教育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方面,无疑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单纯以数量增长为特征的持续发展可能会导致高等教育资源的稀释和质量的下降,并与经济发展关系日趋疏远。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造成失业人口大增,教育投入锐减,教育质量下降,从反面证明了高等教育单边数量增长的局限性。高等教育的质量受到指责,作用受到质疑,教育对经济的直接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渐受冷落。这些现状引发了学者对传统的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关注和思考。
20世纪80年代,整体发展理论产生形成了整体发展观。高等教育学者从当时新型的整体发展观中受到启发,提出了高等教育的整体性发展观。卢卡奇指出,总体范畴,整体对于各个部分的全面的、决定性的统治地位,是马克思取自黑格尔并独创性地改造成为一门全新科学的基础的方法的本质。[2]在整体发展理论的启发下,人们对以经济增长为目标的传统社会发展观进行反思,逐步形成整体发展观。波士顿大学教授、世界发展研究所所长保罗·P·斯特里登认为,“经济增长”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社会的发展内含着经济的增长,但是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社会结构各个部分的整体发展。[3]1983年联合国推出了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了“整体的”、“综合的”、“内生的”新发展理论,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经济+自然+社会+人”的综合发展观,强调社会是一个由人口、环境、政治、经济、科学技术以及其他相关系统组成的有机整体,其发展不是各个部分发展的简单总和,而是各要素之间或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运行过程。[4]
受整体发展观和综合发展观影响而产生的高等教育整体发展观认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数量增长仅仅是发展的一个方面。除了数量增长以外,它还应包括结构的调整、质量的稳定和提高、办学效益的增强等,是质量和效益得到保证前提下的数量增长。因此,高等教育应该从“增长”走向“发展”。无疑,“发展”不仅仅是规模的问题,而是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它要求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妥善处理好数量与质量、结构与效益的关系,推进高等教育数量、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同步发展。[5]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引入和普及,我国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许多高等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他们运用可持续发展理论,观察、思考和研究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甚至有的学者直接借用生态学原理来研究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潘懋元认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原生意义是协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关系,但在理论研究与实践过程中,人们发现这一理念所蕴含的价值观、发展观和基本原则,对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只从技术层面而不从文化、教育层面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行不通的。正如现代生态学,不再局限于自然界的生态系统,而是把世界看作‘人—社会—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从以生物学为基础的生态系统泛化或渗透到一切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的研究领域,从而使人们能够从新的视角,用新的方法来研究自然的、社会的、人文的问题,包括高等教育问题。世界(人、社会、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而现代生态学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从而,高等教育生态研究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方法。”[6]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要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7]高等教育作为社会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需要高等教育具备与之相应的发展观。同时,高等教育对于经济基础的依附性也决定着高等教育只有主动适应和服务于社会需要,才能有更好更大更快的发展。而回顾不同时期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观,几乎都能找到同一时期社会发展观的烙印。在“增长”与“发展”作为不同的概念被学界以及管理者区分之后,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观的基本要求。追求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多目标的优化已经成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而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当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价值内核,成为重新建构高等教育发展的坐标系。以人为本作为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内核,应贯穿在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以人为本的科学规模观、以人为本的科学质量观、以人为本的科学结构观、以人为本的科学效益观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成为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并与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一起形成高等教育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
高等教育发展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目标,实际上也是高等学校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任务,[8]具体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类型和学科结构优化,高等职业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形成各类高校相互促进、各具特色、健康发展的格局。
二是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和大批各级各类优秀人才。
三是高校拥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教学科研队伍,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吸引力。
四是相当一批重点学科达到世界一流水平,具有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取得一批在国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科研成果,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五是高等教育为社会提供一流的服务,成为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生力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思想库”和“人才库”,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高。
六是高校具有一流的管理,依法自主办学的自主权得到切实落实,高校拥有民主、宽松、开放、和谐的良好学术环境和精神文化氛围。
民办高校必须加快转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变发展模式,加快内涵建设。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态势来看,随着大众化的不断深化,民办高校的扩张优势正在受到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状态缓解的。由于高校资源的大幅增加,高等教育正在从卖方市场走向买方市场,紧缺资源的优势正在弱化,求学者上大学的选择意识和行为在逐年增强。而民办高校由于生源处于高考录取的末端,其粗放型发展的态势将难以为继。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推出的“985工程”、“211工程”和“示范性高职”建设工程、5年一轮的评估以及规模浩大、投入巨资的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大量扶优、扶强、扶特措施的出台,说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已经从规模扩张转为质量的提升。民办高校如果不能把握发展的主流和趋势,将有可能成为发展中的边缘化产物。
从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实际来看,转型既有必要,也有较好的基础。民办高校恢复办学以来的近30年,其发展主要是规模扩张,尤其是高校扩招,使民办高校抓住了机遇,发挥了机制优势,规模扩张快速。自1994年国家教委首次根据《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教计〔1993〕129号)审批放行民办普通高校办学以来,民办普通高校从无到有,在校生也快速增长。2006年我国设置的民办高校已经达到278所,比2000年的37所增加了7.5倍。2001年至2006年,国家每年批建设置的民办高校平均为20多所,其中2002年、2003年、2004 年民办高校的建校数分别为44所、40所和55所。另外,高校扩招以来还批准设置学院318所。从办学规模上看,2006年我国民办普通高校在校生280.5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40多倍,[9]占我国普通高校在校生的比例已经上升到16%。2001年以来的民办高校在校生人数几乎每年翻番。民办高校校均规模也扩张的很快。设置的民办高校校均规模已经从2000年的1 500人增加到2006年的4 813人(见表1)。
表1 1978年以来民办普通高校建校情况及在校生数、校均生数一览表*
年份
| 类 别 | 1994 | 1995 | 1996-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2002*** | 2003 | 2004 | 2005 | 2006 | 
| 学校数(所) | 14** | 16 | 21 | 25 | 37 | 37 | 133 | 173 | 228 | 252 | 278 | |
| 在校生数(万人) | — | 1.2 | 1.6 | 2.2 | 4.0 | 6.8 | 14.0 | 32 | 81 | 139.75 | 212.63 | 280.5 | 
| 校均生数(人) | — | 772 | 802 | 967 | 1086 | 1518 | 1577 | 2404 | **** | 3070 | 4170 | 4813 | 
民办高等教育与公立高等教育一样,人才培养同样是面向现代化建设,是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部分。民办高校的壮大和成长,改变了高等教育投资长期以来由国家财政独家承担的局面,拓宽了高等教育资金来源的渠道,减轻了财政负担,增加了高等教育的投入,兴办了新的高等学校,扩大了高等教育的资源;缓解了高等教育供求关系严重失衡的矛盾,增加了学生读大学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对接受高等教育、选择高等教育的愿望;增加了高等教育的规格和品种,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推出了新的办学机制,推动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重要力量,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充分肯定民办高校作用的同时,也要实事求是地看到,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处于弱势的局面并未改变。从生源来看,民办高校处于录取的最末端,生源文化素质总体不高。从办学层次来看,全国仅有27所本科院校,本科比例不足民办高校总数的10%。至今,全国还没有一所民办高校举办研究生教育。从科研和学科建设来看,虽然有一些优秀的民办高校启动了科研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就绝大多数民办高校来看,仍处于无项目、无经费、无论文的状态。从教师队伍建设来看,大多数民办高校存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层次教师严重匮乏的状况。这些情况的存在,对民办高校办学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不小的困难。
我国民办高校资金来源单一,相当多的民办高校都走以学养学、滚动发展的道路,以扩张规模来提高效益已成为许多民办高校发展的主要途径。但是民办高校校均规模的过快增长,超越了一些学校的办学能力和管理能力。2000年以前,全国没有一所万人民办大学,但经过短短几年时间,目前已有几十所规模超万人的民办高校,有的甚至达到数万人的在校生规模。如此规模的巨形大学,给办学质量、学校稳定和内部管理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资源性矛盾突出,引发件,影响社会稳定。这些民办高校由于内涵建设不足,国家出台的扶优、扶强、扶特难以享受。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部分地区的民办高校实际上已经处于被边缘化的危险。种种事实表明,民办高校必须认真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型,实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
三
关于民办高校转型,有人认为应该包括:(1)从边缘化地位向主流化地位转型;(2)从补充性作用向发展性作用转型;(3)从行政性管理向法制化管理转型;(4)从指令性调节向加大市场化调节因素转型;(5)从机遇性发展向实力性发展转型;(6)从趋同化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型。[10]也有人认为: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发展成绩显著,而且出现了由初创期向成熟期转型的动力因素。例如,民办教育规模快速扩张;层次结构不断提升;法规逐步调整等等。然而,转型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变革,必须要改变过去的弊端和不足,尤其是对于民办高等教育的转型来讲,这种变革将是多层面、整体性的,其核心是要致力于提升办学和育人质量,稳定合理的扩张规模,加强制度创新,明确各责任主体的关系,形成一个稳定长效的合理运行机制与完善的市场体系。[11]当然,限于条件,民办高校转型还不够成熟,理论研究也不够充分,实施转型还有一定的难度。
笔者认为,民办高校转型,实施从“增长”向“发展”的转变,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转变发展观念。以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国际化眼光、现代化理念、大众化要求来审视高等教育的现状和任务,提高转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二是转变发展重点。从规模建设向内涵建设转型,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把主要精力、财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工作中去。三是转变发展方式。从规模扩张转向稳定规模、提高质量和规范管理。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量力而行控制学校发展规模,使之与学校资源相匹配,与社会需求和培养能力相适应。四是转变发展途径。正确定位,立足现有办学层次培养优秀人才,不以层次论贵贱,不以规模论英雄,不求大不求全,重在办出特色,创出品牌。五是转变管理模式。注重过程管理,把握质量监控的基本环节,从粗放型管理转向效益型管理。
当前,我国民办高校正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必将引导全社会重新审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确立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的方针,也必将给高等教育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而穷国办大教育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办高等教育在发展中的空间和地位。全社会不断增长的高等教育需求和日益庞大的教育成本与不断下降的生均预算内事业费支出与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支出的矛盾,也给民办高校提供了发展机遇。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私立高等教育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成果为下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民办高校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实施民办高校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民办高校转型步伐。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高校需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加快办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牢固树立质量立校的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学校发展。转变观念是转变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的先导和关键。民办高校要融入社会,进入国家高等教育系统的核心,就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走办人民满意教育的路子。国际国内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高等教育规模的增长有其特定的阶段性和时效性,不断追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在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唯有办学质量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只有牢牢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端正办学思想,以育人为宗旨,把主要精力和财力集中到人才培养上来,努力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创出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地位。
2.正确处理规模发展和内涵发展的关系,合理控制在校生规模。通过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是相当多民办高校谋求发展的重要途径。但是规模不是说越大越好。有研究认为,5 000名~6 000名学生规模的大学足以有条件成为质量最好的大学,甚至在校生超过15 000人在经济上会得不偿失,质量上难以保证。[12]国外经验表明,私立高校的平均规模都小于公立院校,即使像哈佛、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大学与加州大学等相比,规模仍是有限的。规模的过度扩张会给提高办学质量带来困难,助长民办高校的功利性倾向,从而制约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后劲和可持续能力。我们应该借鉴国内外民办(私立)高校的发展经验,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合理确定和控制办学规模,以确保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投入人才培养工作。
3.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以公益性体现举办民办高等教育的办学宗旨。投资办学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融资的根本特征。按照经济学的观点,资本的输出以利润的回报为终极目标。但是自古以来教育都是培养人、造就人的崇高事业,公益性是教育的固有特性,投入教育的资金的性质完全用资本的概念是难以涵盖的。民办高等教育是公益性和资本趋利性的统一体。从国家发展的长远利益出发,我们既不能用完全意义上的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定性社会力量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放松对社会资本投资高等教育的趋利性的,任其高“回报”、高“营利”,也不能过分地将公益性视作福利性,抹煞民办高等教育与公办高等教育的区别而拒绝社会资本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我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在既强调民办学校的公益性的同时又允许举办者取得合理回报,为鼓励社会资本进入高等教育投资领域提供了法理可能,但是从国际和国内私立(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凡办得好、可持续发展的私立(民办)高校,都是那些公益性强、坚持非营利原则的学校。有学者甚至指出,公益性是民办大学成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必备条件,这是很有见地的。[13]
4.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升教育质量。民办高校的转型,其核心是加快提升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笔者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民办高校必须抓好以下工作:一是根据民办高校的办学实际,正确定位培养目标,确定适应学校和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模式,并以此指导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二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优化专业结构,设计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的目标,并注意努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把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的特色融入其中;三是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是大力加强学风建设,加强教学督查力度,注重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着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五是加大对专职教师、尤其是有学术造诣和教学经验丰富的中年教师的引进力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应着眼于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建设一支胜任教学、乐于奉献、敢挑重担的专职教师队伍。同时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师及有经验的外聘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六是投入要向教学倾斜,集中财力加快办学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为提高质量提供物质保障。通过落实系统全面的提升教学质量的措施,进一步稳定教学秩序,提高民办高校的办学质量。
5.加强管理,规范办学,提高管理效益。从当前民办高校的具体情况来看,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管理观念陈旧、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队伍老化、管理措施不到位、管理效益低下的问题,这必将严重地制约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许多民办高校领导的重视。我国办学质量较高、办学信誉较好的一批民办高校的成功经验表明,管理是民办高校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加强民办高校的管理,第一要理顺关系,建立健全董事会、评议会和监事会制度,健全内部管理,明确各方职责。第二要建立和完善以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为主导、以市场需求为依据的决策体系,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构建高效精干的组织机构及运行机制。第三要加快管理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规范管理,走科学化、制度化、法制化的管理路子,克服家族制、作坊制的管理方式及其弊端,构建现代学校管理制度。第四要改革和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措施。我国民办高校的发展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完全搬用公办高校或国外私立大学的管理经验均不符合学校发展的实际,难以收到较高的管理效益和效果。最后,在民办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应该贯彻以人为本的现代管理理念,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调动广大管理人员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凝聚学校教职工的人心。只有最广泛地集中全校上下的智慧和能力,才能收到最大限度的管理效果。
参考文献:
[1]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22.
[2] 张康之.卢卡奇的总体范畴[J].马克思主义研究,1999(2):56-60.
[3] 王晶雄.整体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内核[J].求实,2004(7):41-44.
[4] 张艳玲.国外几种发展观解析[J].理论前沿,2006(12):31-32.
[5] 房剑森.高等教育发展的理论与中国的实践[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38.
[6] 贺祖斌.高等教育生态论[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
[7] 在中国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中国教育报,2007-10-24(1).
[8] 陈至立国务委员在教育部直属高校工作咨询委员会第十八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中国教育报,2007-12-28(1).
[9] 徐绪卿.积极开展院校研究,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7(6):53-57.
[10]陶西平.加快民办高教转型 推动民办教育进入主流行列[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6-48.
[11] 陈新民.民办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矛盾和对策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2006(12):49-50.
[12] 潘留仙.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广大矛盾[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5(3):12-17.
[13] 宋秋蓉.超越营利与高水平民办大学[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版,2005(6):67-69.
On Implementation of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Development of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
XU Xuqing
(Zhejiang Shuren University, Hangzhou, Zhejiang, 310015, China)
Abstract: The paper briefly reviews the evolutional process of the view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elaborates that the connotation of the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s composed of the human-oriented scientific view of scale, the human-oriented scientific view of quality, the human-oriented scientific view of structure, the human-oriented scientific view of benefits and the human-oriented scientific view of values, analyses the trend and mode of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suggests that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 be transformed from “growth” to “development”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s: view of development; scientific view of development;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higher education; non-governmental institution of higher learning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