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总复习教案教学设计
2025-10-02 15:37:21 责编:小OO
文档
第十单元  总复习

主备人:王纪平、王会萍、郭小娟、苗灵敏

教材简析

   本单元内容主要包括:万以内的加、减法,倍的认识,多位数乘一位数,长方形和正方形,时、分、秒以及吨、分数的认识。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复习巩固前面获得的知识,提高计算能力和估算能力。

2、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

经历总复习训练的过程,体验归纳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活动中,使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习的信。

教法与学法

讲解法与练习法

课时安排

6课时

第一课时   复习计量单位

教学内容:教材第109页第1题(1)、(2),练习二十四第3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1时=60分,1分=60秒及时间单位之间的简单计算。

(2)通过进一步学习各种形式的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使学生能熟练地计算简单的时间计算。

(3)通过练习,使学生经一部掌握有关物体质量单位、长度单位的知识。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经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时间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 。

教学重点:充分体验时、分、秒的实际意义,掌握时间单位间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进一步认识计量单位、长度单位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时间单位、长度单位、质量单位间的换算关系和计算。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1、表示物体质量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进率是多少?

       吨       千克          克

    1吨=1000千克    1千克=1000克

2、表示时间的单位有哪些?它们之间的的进率是多少?

   1时=60分        1分=60秒

3、测量物体的长度要用到长度单位,你能说说都学过哪些长度单位吗?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1千米=1000米    1米=10分米   1分米=10厘米   1厘米=10毫米

二、基础练习

1、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109页第1题(1)、(2)。

(1)关于单位的合理使用。

分析题意: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长度单位的、质量单位、时间单位的认识。填上合适的单位这类题目在考试中经常出现。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对生活中物体的观察能力。

学生思考,填写在教材上。

师生集体订正:飞机的航行速度为1小时750千米,载重质量是50吨,机身全长38米。

(2)关于时间的计算。

分析题意:本题考察的是经过时间的计算,以及时间的表示方法。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知道时间单位间的进率,知道时间的表示方法,认识钟表。

     对于本题而言:现在的时间是9时40分,所以经过20分钟,时间是10时。

     学生根据讨论结果在教材的钟表画时针与分针,然后同桌间相互检查。

2、我们再来看看教材练习二十四第3题。

   组织学生先观察图,理解题意,然后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1、填一填。

8分=(  )秒      3时=(  )分      58分—33分=(  )分

3时+4时=(   )时   41秒—19秒=(  )秒   360秒=(  )分

5厘米=(  )毫米    360厘米=(  )分米     8米=(  )分米

2千米—700米=(  )米   9千米=(  )米   8000米=(  )千米

8千克=(  )克   10千克=(  )吨   2吨—800千克=(  )千克   

2、电影从2:05开始,放映到3:10,电影放映了多长时间?

3、教材第111页说说思考过程。

四、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课外请大家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五、作业设计

1、填一填.

长度单位              质量单位              时间单位

1千米=(   )米      1吨=(   )千克        1时=(   )分

1分米=(   )厘米    1千克=(   )克        1分=(   )秒

2、比一比,填一填。

  3900○4千米          500毫米○5分米       2010千克○2吨

  120分○2时3分       59厘米○6分米        8吨○7956千克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复习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教学内容:第109页第一小题(3),练习二十四第5、18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笔算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笔算加法、减法的计算方法及验算方法的归纳整理过程,使学生体验、概括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检验和验算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万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学会整理知识。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

计算下列各题。

52+35=     86-34=      47+33=        36-18=   

650+345=   374+456=    395+256=      580+370=

843-5=   750-540=    440-150=      678-243=

学生计算,同桌互相检查。

谁能说说笔算加减法时要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讨论汇报。

二、基础练习

我们一起来看看教材第109页第一题(3)。

投影出是题目。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1、同学们,先一起看一下第一个问题:飞机一共飞行了多少千米?

要求飞机飞行的总路程,我们就要弄清楚飞机飞行的路线。

组织学生小组议一议,说一说飞机飞行的路线,然后指名回答。

得出飞机首先从北京飞到广州,然后飞到三亚。

请大家在草稿纸上计算,飞机到底飞行了多少千米,然后指名列式。

学生反馈:1907+690=2597(千米)

根据横式,指名一位学生上台板演竖式。

      1 9 0 7

    +   6 9 0

           1          

    2 5 9 7

强调:个位上是7+0=7,十位上是0+9=9;百位上是9+6=15,所以百位上是5,向千位进1,千位上就是1+1=2,结果就是2597.

2.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比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多多少千米?

明确相比较的对象:一个是从北京飞到广州再飞到三亚,一个是从北京直接飞到三亚,这两者相比,飞机飞行的路程,前者比后者要多多少千米?

教师强调:第一问的结果要作为第二问的条件,必须要保证结果正确,否则第二问无法正确解答。

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计算,教师巡视,指名板演。

2597-2541=56(千米)

   2 5 9 7

-  2 5 4 1

            

       5 6

3.你还能提出什么用加法或减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如:从北京飞到广州比从广州飞到三亚多多少千米?

解答:1907-690=1217(千米)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提出问题并解答。

4.计算万以内的加、减法要注意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总结:在笔算加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加起,哪一位上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1.在笔算减法时,相同数位要对齐,从个位减起,哪一位上不够减就从前一位退1当10,加上本位上的数后再减。如果想知道计算时你做的对不对,可以采用验算或估算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巩固练习

1.教材第112页练习二十四第5题。

指名学生上台板演,其余学生练习。做完集体订正。 

   2.水果店有苹果265千克,又运来苹果346千克,现在水果店有多少千克苹果?

学生思考完成。

   3.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四第18题。

四、小结

      通过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设计

算一算。

  634-148=    49+768=     667+283=    505-298=

  905-729≈   376+767≈   318+496≈   390-194≈

  55+43=      82-34=      290+350=    440-210=
教后反思

                                    

第三课时   复习倍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材第110页第1题(5),练习二十四第9、11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解决有关倍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

过程与方法:

   经历倍的认识,求解倍数的过程,使学生体验归纳、比较的思想和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习惯。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倍的计算。

教学难点:熟练运用倍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投影出示教材第110页第1题。

请同学们完成这道题,把你发现的知识记下来,然后向老师汇报。

这道题是有关倍的计算,是已知一项和倍数,求另一项的实际问题。

关于倍你还知道哪些?

还有已知两项求倍数,用除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

1、投影出示练习二十四第9题。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思考。然后指名分析过程,集体订正。

(1)已知笔袋的价钱是16元,三角板的价钱是4元,所以笔袋的价钱是三角板的16÷4=4倍。

(2)彩笔的价钱是三角板的9倍,已知三角板的价钱是4元,所以彩笔的价钱是9×4=36(元)。

(3)笔袋的价钱是钢笔的2倍,已知笔袋的价钱是16元,所以钢笔的价钱是16÷2=8(元)。

(4)可以用两个物品之间的价钱关系来提出问题。

         如:钢笔价钱是三角板的几倍?

          解答:8÷7=2

2、投影出示练习二十四第17题。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分析与解答:已知前年有16户使用天然气,去年是前年4倍,可知去年有16×6=(户)使用天然气,今年使用天然气的比去年增加了20户,所以今年使用天然气的一共有+20=84(户)。

三、课堂总结:

今天我们复习了倍的认识,你有什么收获?又有哪些要提示大家注

意的吗?

三、作业设计

一、填空

1、15里面有(  )个5;10里面有(  )个2.

2、一份是2个,4份是(  )个。

3、9里面有(  )个3,9是3的(  )倍。

4、12里面有(  )个3,12是3的(  )倍。

二、解决问题

1、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有72人,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有9人。参加语文兴趣小组的人数是参加数学兴趣小组的几倍?参加两个兴趣小组的人数共有多少?

2、课间操,跑步的人数是15人,做游戏的人数是跑步的3倍。做游戏的有多少人?

教后反思:

                                                                              

                                                                                  

                                                                                  

                                                                                        

                                                                             

                                                                          

第四课时  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

教学内容:第110页第一题(4),练习二十四第7、8、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笔算乘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比较熟练地口算和笔算多位数乘一位数。

2、能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知识的广泛应用。 

3、熟练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解题模型。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乘法的复习过程,体验多次进位乘法的计算过程。

2.使学生再次经历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有关多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掌握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师:引导法。

 学生:练习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四、基本练习

1.投影仪出示教材第101页第一题(4)

指名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然后学生解答。

全班交流解答方法,使大家知道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用一位数去乘多位数每个数位上的数,不能漏乘。

(2)因数中间的0必须一个一个的乘,所得的0不能省略不写。如果有进上来的数必须加上,不能漏掉。

(3)因数末位的0可以不乘,但在积的末尾要添上相同个数的0.

2.卡片出示下面的题目。

计算,能口算的就口算。

23 × 3=      26 × 5=       403×6=      635×7=

32 × 2=      257 × 9=      600×5=      240×6=

学生计算。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板演。

587×4=        105×8=       280×3=

订正时,让学生讲述计算过程和方法。

第一个,重点让学生说说连续进位时的计算方法。

第二个,重点放在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的计算方法上。

第三个,重点复习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计算的方法上。

五、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7题。

你能说说题目的具体要求吗?“估算”是什么意思?

   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说说每个算式是怎么估算的,再汇报,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出是怎么想的。

2.完成教材练习二十四第8题。

组织学生读题,理解题意。分析问题,提炼已知条件,列式计算:870 × 8,经计算得出票房收入是6960元。

3.完成练习二十四第14题。

先组织学生观察题图,指名说一说题意。

本题最容易忽略的是来回一共卖火车票多少钱,在解答过程中,一定要记得一共买了6张票,来回各3张。所以是215×6=1290(元)

4.把3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度是18毫米。如果把30本相同的书摞起来,高度是多少毫米?   .

分析与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归一问题的解答。解答的办法是首先求出1本书的高度,然后再求出30本书的高度。这是解决归一问题的一般途径。

1本书的高度:18÷3=6(毫米)

30本书的高度是:6×30=180(毫米)

5.一批电脑捐给希望小学。如果每班3台,正好可以分给15个班,如果每班5台,可以分给几个班?

分析与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归总问题的解答。解答的办法是首先求出电脑的总台数,然后再求出每班分得的台数。这是解决归总问题的一般途径。

每班3台,正好分给15个班,电脑的总数量是:15×3=45(台)

每班5台,可以分给的班数:45÷5=9(台)

三、课后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大家知道在计算多位数乘一位数时要注意哪些问题了吗?对于归一问题和归总问题的一般解题思路又是怎样的呢?

   3.教材第114页练习二十四第18题。

四、课时作业

  一判断

1.500×8的积的末尾只有两个0.                         (  )  

2.最大的两位数乘最大的一位数,积是三位数。            (  )

3.52个百是520.                                       (  )

4.一个数乘1,一定比这个数乘0大。                    (  )

二.笔算下面各题。

   78×8=          469×5=       708×6=

   580×5=         688×3=       409×9=

三.妈妈去超市买盘子,如果她买4元一个的盘子,所带的钱可以买9个;如果她买6元一个的盘子,可以买几个?

教后反思
                                    

第五课时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学内容:

教材第110页第2题,练习二十四第11、12、16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复习巩固四边形的相关知识。

2、复习巩固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过程,体验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经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正确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选择合适的拼法,使所拼图形的周长最短。。

教法与学法:

教法:引导法。   

学法:练习法。

教具准备:课件、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数图形游戏导入新课

出示图形:要求数一数有几个长方形、几个正方形?

【设计意图】设计这个数图形的游戏,旨在让学生回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还暗藏两个长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正方形的知识点,为后面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回顾整理,巩固图形的特征

1.导入:这节课我们要来复习有关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

板书: 平面图形──四边形──长方形、正方形

  2.说一说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板书:

图形关系
长方形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
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3.画一画

要求学生在点子图上画一个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和一个边长6 cm正方形。

【设计意图】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的知识基础便是它们的特征,因此这一环节的设计就是为后面求周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动手操作感受图形周长的变化

1.说一说

(1)什么是周长?

板书: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这个图形的周长。

(2)请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公式。

板书: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算一算

(1)分别求出画在点子图上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做完后同桌互改)    

(2)板书算式:长方形周长=(6+3)×2=18(cm),正方形周长=6×4=24(cm)。

3.摆一摆或画一画

(1)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4 cm、宽3 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长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

课件出示:

(2)拿出两个事先准备好的长6 cm、宽3 cm的长方形,将它们拼成一个新的四边形。(也可以画一画)

要求:①看看有几种不同的拼法;②分别算出它们的周长;③比较后思考周长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出示:

小结:用两个长方形拼,可以拼成两个不同的长方形;当长是宽的2倍时,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横着拼时,新的长方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宽的长度;竖着拼时,新的图形的周长比原来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和少了两个长的长度。

【设计意图】单独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学生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但对于拼组后的周长计算是学生的学习难点,这个设计通过说一说、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拼成图形的周长并不是两个图形周长的简单相加。

(四)综合运用,实践提炼

1.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1题

(1)引导学生分析,要求大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条件?(边长)

(2)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2.课件出示教材p113第12题

(1)用绳子演示捆的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到使用彩带的长度等于盒子两个长、两个宽、四个高及打结的长度和。

(2)再让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出示一张A4纸,介绍A4纸的长和宽,怎样在这张A4纸中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学生拿手上的练习纸折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求出这个正方形的周长,剩下长方形的周长。(电脑也出示这张A4纸的长和宽)

【设计意图】设计不同类型的题目,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针对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强化,尽量减少错误的发生。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板书设计:

复习长方形和正方形
教后反思:

                                                                              

                                                                                  

                                                                                  

                                                                                        

                                                                             

                                                                          

第六课时   分数的认识总复习

教学内容:分数的初步认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巩固理解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复习分数的读法、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2、进一步掌握比较分数大小的两种方法:

(1)分母相同看分子,分子越大分数越大;

(2)分子相同看分母,分母越大分数就越小。

3、进一步加强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4、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知识的提升。

过程与方法:

  经历对分数的复习过程,巩固分数的基础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巩固认识分数、比较分数的大小和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教学难点:分数的大小比较。

教法与学法:

   教师:讲解法。

   学生:思考与小组交流相结合。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

一、梳理知识脉络。

谈话:这节课我们复习分数的初步认识,请你回忆一下这单元学了什么?(生说,师一一出示) 

二、复习相关知识

(一)复习分数的认识。

师:谁能说几个分数?(师板书),问:分母是几,分子是几?谁能说说它的意义?出示,结合其复习分数的各部分名称及意义(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其中的几份就是它的几分之几)说2个

师:分母、分子各表示什么?

生:分母表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分子表示取其中的几份。

师:同学们说的真不错,下面我们来做几道题吧!

第一题看图写分数

1、

2、

说出相应分数后,要求说出为什么这样想

第二题填空

(1)把1块蛋糕平均分成6份,小亮吃了3份,小亮吃了这块蛋糕的,读作(         )。

(2)里面有(      )个;5个是。

(3)两天是一个星期的,七个月是一年的。

学生做完后,集体交流订正

(二)复习比较大小

师:认识分数这部分知识同学们掌握的不错,下面我们复习第二部分比较大小。

1、比较   和   

比较,指名说说比较方法

集体小结: 分子是1的分数,分母越大,表示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1份越小。分子相同,分母大的分数越小。 

2、比较和

完成、汇报比较结果和方法

集体小结:平均分成同样多的份数,取的份数越多就越大。

           分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越大。

3、比较阴影部分的大小。

      

      ○                           ○ 

                  

○                            ○ 

完成  互相交流

4、给出分数、、、,要求选择其中的两个分数比较大小

选分数比大小,交流汇报

5、三个分数排序(出题考虑不同题型)

  (1)、、

(2)、、

(3)、、

逐题完成,交流时要求说出思考过程,尤其是第三小题

(三)复习简单的分数加减、法

1、依次出示+、-、1-

分别计算、汇报方法

     小结:相同分母的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分子相加、减;1与分数相减,1可以看作是分子分母相同的分数。

2、聪明的小法官

(1)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二分之一。              (     )

(2)小明看了一本故事书的,小丽看了一本科技书的,他们两人看的页数同样多。                                                      (      )

(3)因为9﹥8,所以﹥。                                   (      )

(4)﹢=                                              (     )

(5)把一张长方形纸连续对折3次,对折后的每一份是这张纸的。    

2、口算练习

+=               -=               += 

  +=               -=                 1-= 

生开火车回答,然后问:你们算的又快又正确,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 

3、解决问题

把一张纸平均分成5份,用这样的1份做幸运星,3份做花。一共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做幸运星比做花少用了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三、智力冲浪

过渡:刚才我们练习的都是基本题,老师还为大家准备了智力题,有信心吗?

1、可以怎么填?

2、小华从家到学校的路程我已经走了,还应该走几分之几的路程才能到学校?

3、从北京乘火车到上海,特快车需15小时,普通快车需21小时。两种火车每小时各行驶这段路程的几分之几?哪种火车的速度快些?

4、爬山坡比赛:丁丁用了小时,东东用了小时,明明用了小时,谁的速度最快?

5、图中阴影部分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几?

6、想一想:每一部分怎么表示?

每一题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然后组织集体交流评议

四、全课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分数的初步认识复习课

教后反思: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