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各项化验单解读
2025-10-02 15:39:10 责编:小OO
文档
血常规包括血红蛋白测定、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及白细胞分类计数4项。

  血红蛋白(Hb):正常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

  红细胞(RBC)计数:正常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新生儿为6.0-7.0×1012/L.血红蛋白及红细胞增多,常见于脱水所致血液浓缩或慢性组织缺氧等;其减少则常见于各种贫血;

  白细胞(WBC)计数:正常成人为4-10×109/L,新生儿为15-20×109/L,8个月至2岁婴儿为11-12×109/L.白细胞增多常见于炎性感染、出血、中毒、白血病等。其减少常见于流感、麻疹等病毒性传染病及严重败血症、药物或放射线所致及某些血液病等。

  白细胞分类计数(按百分比):白细胞分为5类,

  一是中性白细胞,正常为0.5-0.7,增高或减少的原因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二是淋巴细胞,正常为0.2-0.4,增多时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减少、结核、百日咳等;其减少常见于中性白细胞增多;

  三是嗜酸性粒细胞,正常为0.005-0.05,增多见于寄生虫病、过敏性疾病及某些皮肤病;

  四是嗜碱性粒细胞,正常为0-0.0075,临床意义不大;

  五是单核细胞,正常为0.01-0.08,增多时见于急性传染病恢复期。

  由于医院及测量机器不同,会有小的变化,仅供参考。

  ALT俗称谷丙转氨酶。其正常值为5~46IU/L.若高于正常值,可见于各种类型的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变、肝癌以及肝外胆道阻塞性疾病。亦可见于急性心肌炎、急性心肌梗死、脑梗塞、急性胰腺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症以及广泛的肌肉损伤等。

  HBsAg即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若检验报告为阳性,可能是乙肝患者或无症状病毒携带者,应进一步检查肝功及乙肝病毒五项,俗称二对半。

  BuN即尿素氮。正常值为2.9~7.2mmol/L.超过正常值则提示肾脏排泄功能发生障碍。

  FBG即空腹血糖。正常值为3.9~6.1mmol/L.若高于正常值,应复查或查餐后2小时血糖及葡萄糖耐量试验等,以便确诊有否糖尿病。

  TCH即总胆固醇,正常值为3.2~6.4mmol/L.此值升高可见于肥胖症、糖尿病、肾病综合症、甲状腺机能低下、黄色瘤、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动脉粥样硬化以及肝外胆道阻塞性疾病。胆汁性肝硬变等,若低于正常值,常见于营养不良、甲状腺机能亢进、恶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及某些感染性疾病及癌症等。

  TC即甘油三酯,正常值高见于肥胖症、糖尿病、肾腺皮质功能亢进、肾病综合症、原发性高脂血症、酒精中毒以及长期摄人高脂肪、高糖、高热量饮食等。

  HOLP即高密度脂蛋白。正常值为1.0~1.8mmol/L.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LDLP即低密度脂蛋白,它的正常值为1.5~3.1mmol/L.其主要成分为胆固醇,约占50%,该值升高容易促发动脉粥样硬化。AFP即甲种胎儿球蛋白,正常值不超过25NG.如连续几次检查都在400以上,则提示有可能为肝癌。

怎样看血常规化验单

  

  

  (1)红细胞计数英文缩写:RBC

  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等。

  

  (2)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测定英文缩写:Hb或HGB

  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减少:①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②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3)白细胞计数英文缩写:WBC

  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手术后等。

  降低:常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恶病质、放疗或化疗后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检测各类白细胞所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例

  白细胞分为5类:

  ①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

      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②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神经性鼻炎及由曲霉菌芽胞引起的肺炎等)、

  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 疾病等)。

  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也可见于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③嗜碱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B%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④淋巴细胞 英文缩写:L%

  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活动性结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5)血小板计数英文缩写:PLT  

       增多(大于400×109/升):①骨髓增生综合征: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等。②急性反应: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术后。

  降低(小于100×109/升):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③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④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如何看尿常规化验单

  

NIT代表尿中的亚盐。亚盐含量的多少常与食物的种类有关。如经常超过正常,提示有尿结石或有尿路感染的可能。

  PH代表酸碱度。正常结果为6.0。酸碱度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酸碱度降低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等。

  GLU代表尿糖。正常结果为阴性。患糖尿病时尿糖可达2~3个加号,甲亢、肢端肥大症、脑肿瘤等均可导致尿糖升高。

  PRO代表尿蛋白。正常结果为阴性或微量。阳性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和高热等。

  BLO代表隐血。正常人尿隐血为阴性。

  KET代表酮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为Y性,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饥饿、呕吐、腹泻时。

  BIL代表胆红素。如果是阳性,提示有黄疸,需进行检查。

  WBC代表白细胞。正常结果为阴性,尿液中WBC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前列腺炎。

  SG代表比重。尿比重增高见于脱水、高热、心功能不全等;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URO代表尿胆元。正常结果为阴性或弱阳性。在病毒性肝炎早期黄疸出现前,尿胆元增高,溶血性黄疸时阳性或强阳性。

乙肝检查结果解读“两对半”不同组合模式的意义

正常情况: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均为阴性。

常见的组合模式(1-8)

血清标志  1   2   3   4   5   6   7   8

 HBsAg  +   +   +   +   -  -  -  -

 HBsAb  -  -  -  -  +   +   -  -

 HBeAg  +   -  -  -  -  -  -  -

 HBeAb  -  -  -  +    -   +   +  -

 HBcAb  +   +   -  +   -  -  +   +

少见的组合模式(9-20)

血清标志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HBsAg +  +  +  +  +  +   +  - -  - - - -

 HBsAb - - -  +  +  +   +  - +  +  - -  +

 HBeAg +  - +  - +  - -  +  +   +  +  - -

 HBeAb - +  +  - - +  -  - - -  +  +  -

 HBcAb - - +  - +  +   +   +  -  +  +  -  +

意义:

1.感染乙肝病毒,病毒不断复制, 有强传染性 。 简称“三阳”。

2.病毒复制,有传染性;如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

3.乙肝急感染早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病毒核心部分与人体肝细胞核心部分整合为一体,无传染性。

4.病毒复制 停止 ,或有一定程度复制,无传染或传染性相对转小。

5.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 无传染 性,且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后已获得免疫力。

6.7.8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故无复制与传染性,且具有免疫力。

9.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0.乙肝恢复期 或慢性携带者,血清标志易转阴

11.病毒感染趋于恢复;慢性携带者。

12.不同亚型的乙肝 病毒二次感染, 不典型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3.14.15.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6.不典型急性感 染(提示非A非B 型肝炎)

17.18.不典型感染

19.乙肝急性感染中期。

20.感染恢复期。

21.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如何看懂糖尿病“化验单”

    尿糖(U—G L 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1 O·O毫摩尔/升)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号表示。

  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血糖与尿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当患者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血糖(B S)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 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P2hPG)则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

  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 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I 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受损(I GT)。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作为糖尿病患者,理想情况下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O毫摩尔/升。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健康人在一次食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此谓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 5克葡萄糖,之后分别在半小时、l小时、2小时及3小时采血测血糖,并画出相应的血糖一时间曲线,即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毫摩尔/升,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毫摩尔/升,2小时后血糖<7·8毫摩尔/升,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葡萄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疑有糖尿病者,均须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最后诊断。但葡萄糖耐量试验不能用于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 bA 1 c)和糖化血清蛋白(G S P)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量、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4%~6%。我国糖尿病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的是此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  2.4毫摩尔/升。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义。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也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化验结果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2两,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 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在指导用药方面,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低,说明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C肽释放试验:

  C肽是胰岛素原最后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因此,测定C肽可以间接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健康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O·8~4·O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本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血清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尿微量白蛋白(UAER)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超过3 O毫克/24小时,或20微克/分钟,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如能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并配合其他治疗,肾功能多半可以恢复正常。

  血、尿酮体

  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碍,造成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并在血中堆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的β一羟丁酸含量,超过O.5毫摩尔/升,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A)、胰岛细胞抗体(I C 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三种抗体均呈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价值最高,其阳性率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除血糖高以外,往往还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等,共同构成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应比一般人更加严格,我国糖尿病学会要求,糖尿病患者血脂应控制在:总胆固醇<4·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1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毫摩尔/升。

大便常规化验单

2009-07-29 11:15

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以及查虫卵等。 

  

  正常人的粪便,一般是黄色成形的,没有血和粘液,没有红细胞、白细胞、虫卵和原虫。如果粪便的颜色是陶土色或灰白色。可能是得了胆道梗阻;如果粪便是柏油样黑色,可能是上消化道有出血,或者服了活性炭、铁剂等药物;如果粪便是红色,可能是消化道出血,尤其是结肠、直肠或肛门有病的人,粪便有时呈红色。 

  

  大便中验出有红、白血球在“+---++”以上,就可以认为是菌痢;只查出白血球,说明是肠炎;只查出红血球,多半是患了结肠炎,肿瘤、息肉、肠结核和痔疮出血等。验虫卵可以从大便中查出蛔虫卵或绦虫卵。

血脂化验单

    TC:代表血浆总胆固醇,也有用T-CHO代表血浆总胆固醇的。

  TG:代表甘油三酯:HDL-c代表血浆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C:代表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ApoA1: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A1。

  ApoB:代表血浆中载脂蛋白B。

  

  总血浆胆固醇:3.36~5.78mmol/L(130~200mg/dl)。

  血浆甘油三脂:男性为0.45—1.81mmol/L(40--160mg/dl);女性为0.23--1.22mmol/L(20--108mg/dL);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9--2.19mmol/L(35--85mg/dL);载脂蛋白A1:110--160mg/dL。

  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3.12mmol/L(120mg/dL);

  载脂蛋白A1:110~160mg/dl;

  载脂蛋白B:69~99mg/dl;

  当发现血脂化验单上的以上数值超出正常范围时,首先应该检查一下血的样本是不是在空腹状态下采取的。一般要求病人在采血前一天晚10点钟开始禁食,于次日早上9点至10点钟采取静脉血。其次还应注意受试者的饮酒情况,因为饮酒能明显升高血浆中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及高密度脂蛋白浓度。再次,在分析结果时,应考虑到脂质和脂蛋白水平本身有较大的生物学波动,其中部分是由于季节变化、月经周期及伴发疾病等原因所导致。最后就要从临床角度寻找原因了,下面重点介绍一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

  总胆固醇的临床意义:增加见于胆道梗阻、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淀粉样变性、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减退、传染性肝炎、门脉性肝硬化、某些慢性胰腺炎、自发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性高a一脂蛋白血症、老年性白内障及牛皮癣等。减少见于严重贫血、急性感染、甲状腺机能亢进、脂肪痢、肺结核、先天性血清脂蛋白缺乏及营养不良。

  甘油三酯的临床意义:增高见于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糖尿病、肾病综合征、胆道梗阻、甲状腺功能减退、急性胰腺炎、糖原累积症、原发性甘油三酯增多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减少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冠心病。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多的临床意义:提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所导致的冠心病、脑血管病。

  载脂蛋白的临床意义:ApoA、ApoA、ApoB可用于心脑血管风险度的估计,高密度脂蛋白ApoA;下降和ApoB增高在心脑血管病最为明显,还见于高脂蛋白血症和其他异常脂蛋白血症。

  

女性内分泌化验单

内分泌能反映卵巢生殖储备力,90%以上的女性都有过内分泌失调的状况,像脸上长青春痘、月经不调等。其实与体内性激素水平异常有关。专家介绍:性激素水平受下丘脑、垂体和卵巢的影响,下丘脑是“最高司令部”,它释放一定量的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对下级(垂体)发出指令,垂体也会发出信号(促卵泡素和黄体生成素,在哺乳期还会产生催乳素),调节下级腺体卵巢分泌雌、孕、雄三种激素。

  测定基础内分泌是不育症诊断的重要手段,也是体外助孕时监测卵泡发育的指标。在女性内分泌检验单中,我们可以看到LH(黄体生成素)、FSH(促卵泡素)、PRL(催乳素)、P(孕激素)、E2(雌激素)、T(雄激素)这几项指标。

  FSH,LH,E2和T在妇女的不同时期变化很大,需要根据月经周期来判断是否处于正常范围,对于月经周期为28天的妇女而言,卵泡期一般为月经周期的前半期,排卵发生在第14天左右,黄体期为月经的后半期:

  FSH(mU/ml):

  卵泡期3.3-7.9

  排卵期3.3-22.2

  黄体期0.7-5.0

  绝经期21-104

  LH(mU/ml):

  卵泡期2.0-12

  排卵期23-109

  黄体期1.0-5.0

  绝经期10.9-58.6

  E2(pg/ml)

  卵泡期18-195

  排卵期130-459

  黄体期50-210

  绝经期3.2-37

  P(ng/ml)

  卵泡期0.2-1.2

  排卵期0.6-2.6

  黄体期5.8-22.1

  绝经期0.2-0.9

  雄激素和泌乳素在生育期妇女保持稳定,T的正常范围为0.15-0.51ng/ml,PRL的正常范围为3.5-24.2ng/ml。

  黄体生成素和促卵泡激素主要是促进卵泡发育和排卵,检测值过高,卵巢功能开始衰退;如果过低,可能是中枢性的内分泌紊乱,比如厌食,剧烈运动者,但卵巢功能不一定异常。如果LH明显升高高,则有可能是多囊卵巢综合征,即PCOS。

  催乳素过高,可能是脑垂体肿瘤和甲状腺功能低下;或者由药物引起,比如精神类的药物。很少有泌乳素低,如果水平过低,可引起流产。

  卵巢肿瘤或妊娠都可能表现为雌激素水平过高,如果偏低,则可能是中枢性疾病、先天性性腺发育异常、卵巢发育不良、和卵巢衰竭等疾病引起。

  孕激素水平异常较少,如果孕期水平过低,可能引起流产,排卵后孕激素水平过低,可能为黄体功能不足。

  雄激素升高可能是青春痘、不孕、闭经、PCOS的原因。

前列腺常规化验单

男性的膀胱颈部有一个腺体,医学上称为前列腺。它由30-50个腺泡组成,与直肠,会阴“一衣带水”,中间有尿道穿过,并且借助15-30条前列腺腺管与尿道相通。细菌不但可以从体内某一感染病灶经流而至前列腺,而且可以通过相邻器官使细菌蔓延至该处。

当前列腺罹患疾病后,由腺泡分泌的前列腺液的颜色、细胞计数以及酸碱度(PH)、生化成分等都会发生变化,因此,当前列腺患者到医院就诊时,医生常会让其检查前列腺液。

怎样看前列腺液化验单呢?正常的结果应当是:

外观:乳白色稀薄液体。

卵磷脂小体:极多、几乎满视野(是4个+,即(100%)。小于3+(75%)的是前列腺炎。

上皮细胞:少见。

红细胞:少于6个,显微镜高倍视野下(HP)。大于6个HP的是前列腺炎。

白细胞:少于10个HP(10个HP等于一个+)。大于10个HP的是前列腺炎。

精子:少见。

PH值:6.3-6.5。大于6.5的是前列腺炎。

当前列腺发炎时,前列腺卵磷脂小体减少,红细胞数大于6/HP,白细胞增多,大于10/HP,并可找到大量细菌,以葡萄球菌最多见,其次为链球蓖、淋球菌等。抗酸性染色可找到抗酸杆菌。另外,炎症时前列腺液呈浅黄脓样或浅红色有粘丝。

有滴虫感染时,可检出滴虫;有结石时,可见到磷酸钙组成的结晶;前列腺癌可有血性液体,镜检见多量红细胞、癌细胞;前列腺结核可见结核杆菌。

如果在镜检中发现大量精子,则表示标本不符合化验要求,必需重新按规定取样送检。

妇科化验单

妇科疾病威胁着妇女们的健康,让女性的身体和心理承受巨大的压力。得了妇科疾病就应该去医院做正规的妇科检查,那么如何看懂这些检查单子呢?化验单或报告单的结果常常用(+)、(-)来表示。这里的(+)、(-)并不是数学计算时的加、减的符号,而是用来表示结果的阳性、阴性、有的人不太了解(+)和(-),阳性和阴性的实际意思,弄不清它的含义是什么。下面我们就来教你几招。

  BV及宫颈刮片

  白带常规清洁度,正常为Ⅰ~Ⅱ度,如为Ⅲ度以上,则提示有阴道炎或宫颈炎可能。需结合其它项目判断,如若为“滴虫”阳性,则为“滴虫性阴道炎”,如为“霉菌”阳性,则为“念珠菌性尿道炎”,均需系统、规范治疗,包括性伴侣的正规治疗。

  BV(baceerialvaginosis)称“细菌性阴道病”,亦为常见。是指阴道内正常菌群失调导致的一种混合感染,其中以厌氧菌居多,与阴道炎截然不同。

  宫颈刮片是筛查早期宫颈癌的重要方法。故又称“防癌涂片”。报告形式主要为分级诊断及描述性诊断两种。目前我国多数医院仍采用分级诊断,临床常用巴氏分级分类法:

  巴氏Ⅰ级:正常;

  巴氏Ⅱ级:炎症,指个别细胞核异质明显,但不支持恶性,余均为ⅡA;

  巴氏Ⅲ级:可疑癌;

  巴氏Ⅳ级:重度可疑癌;

  巴氏Ⅳ级:癌。

  由于巴氏5级分类法,主观因素较多,各级之间无严格的客观标准,故目前正逐渐为TBS分类法替代,而后者需专业医师方可读懂。故目前国内许多医院常利用电子阴道镜局部放大10~40倍的功能,进行宫颈可疑部位的染色,从而重点取材,以提高病变的检出率。

  白带化验单

  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其形成与雌激素的作用有关。一般的白带常规化验单有如下6个检测项目:

  pH值青春期后由于卵巢性激素的刺激,使粘膜上皮细胞内含有丰富的动物淀粉,经阴道杆菌分解作用后变成乳酸,以致阴道内分泌物呈弱酸性,可防止致病菌在阴道内繁殖,这是阴道的自净作用。化验时常用pH值来表示酸碱度,正常时pH为4.5,患有滴虫性或细菌性阴道炎时白带的pH值上升,可大于5~6。

  阴道清洁度可分为4级:

  Ⅰ度:显微镜下见到大量阴道上皮细胞和大量阴道杆菌。

  Ⅱ度:镜下见有阴道上皮细胞,少量白细胞,有部分阴道杆菌,可有少许杂菌或脓细胞。

  Ⅲ度:镜下见有少量阴道杆菌,有大量脓细胞与杂菌。

  Ⅳ度:镜下未见到阴道杆菌,除少量上皮细胞外主要是脓细胞与杂菌。

  Ⅰ~Ⅱ度属正常,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胺试验:患细菌性阴道病的白带可发出鱼腥味,它是由存在于白带中的胺通过氢氧化钾碱化后挥发出来所致。

  线索细胞:线索细胞是指细菌性阴道炎患者有许多杆菌凝聚在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在悬滴涂片中见到阴道上皮细胞边缘呈颗粒状或点画状致使模糊不清者即为线索细胞,它是细菌性阴道病的最敏感最特异的体征,临床医生根据胺试验阳性及有线索细胞即可做出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

  尿常规化验单

  尿常规化验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有无蛋白和糖,以及尿中段沉渣试验等。

  在一张尿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或“++”、“+++”,表明程度不同),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疾病的治疗系统疾病的标志。

  报告单上报告验出大量白血球(WBC++——+++)和上皮细胞,多提示泌尿疾病的治疗系统感染。尿中大量红血球(RBC+——+++),说明患有肾脏结石、肿瘤、急性肾炎、膀胱炎和泌尿疾病的治疗外伤。如果尿中化验出有管型阳性,那就表示肾脏有一定损伤,常见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和肾病综合症等。如果尿糖试验是阳性,那就很可能是糖尿病,因为正常人尿中只有微量的糖,一般化验不出来。大量吃糖或推注葡萄糖时,会有短暂的尿糖出现。糖尿病患者不但尿糖阳性,而且血糖明显增高

详解产检验单结果

血常规检查 

检查项目: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等。 

主要是判断准妈妈是否贫血,正常值是100g/L~160g/L。轻度贫血对孕妇及分娩的影响不大,重度贫血可引起早产、低体重儿等不良后果。 

●白细胞在机体内起着消灭病原体,保卫健康的作用,正常值是4~10*109/L,超过这个范围说明有感染的可能,但孕期可以轻度升高。 

●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正常值为100~300*1012/L,如果血小板低于100*1012/L,则会影响准妈妈的的凝血功能。 

尿常规检查

检查项目:尿液中蛋白、糖及酮体,镜检红细胞和白细胞等。 

正常情况下,上述指标均为阴性。 

● 如果蛋白阳性,提示有妊娠高血压、肾脏疾病的可能。 

● 如果糖或酮体阳性,说明有糖尿病的可能,需进一步检查。 

● 如果发现有红细胞和白细胞,则提示有尿路感染的可能,需引起重视,如伴有尿频、尿急等症状,需及时治疗。 

肝、肾功能检查

检查项目: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尿素氮(BUN)、肌酐(Cr)等。 

这些主要是为了检查准妈妈有无肝炎、肾炎等疾病,怀孕时肝脏、肾脏的负担加重,如果上述指标超过正常范围,提示肝、肾功能不正常,怀孕会使原来的疾病"雪上加霜"。 

● 肝功能正常值:谷丙转氨酶0~55U/L;谷草转氨酶0~55U/L。 

● 肾功能正常值:尿素氮9~20mg/dl;肌酐0.5~1.1mg/dl。

血型检查 

检查项目:1.ABO血型 2.Rh血型。 

检查血型,以备生产时输血,准妈妈了解自己的血型很重要。 

● 如果丈夫为A型、B型或AB型血,孕妇为O型血,生出的小宝宝有ABO溶血的可能。 

● 在亚洲人中Rh血型阴性的较少,大多数为Rh血型阳性。如果男女Rh血型不合,也有可能发生小宝宝溶血。

● 如果准妈妈为Rh阴性,在生产前医院还要预先备好Rh阴性的血液,一旦分娩时发生意外,就能够及时输血。 

梅毒血清学试验 

检查项目:1.螺旋体抗体血凝试验(TPHA)2.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引起的一种性传播性疾病。如果孕妇患梅毒可通过胎盘直接传给胎儿,有导致新生儿先天梅毒的可能。 

●正常孕妇这两项试验结果均为阴性反应。当机体受到梅毒螺旋体感染后,会产生两种抗体,表现为RPR阳性和TPHA阳性。RPR阳性的特异性不高,会受到其它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假阳性,TPHA阳性可作为梅毒的确诊试验。 

艾滋病的血清学检查 

检查项目:艾滋病(HIV)抗体。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直译名称,是一种严重的免疫缺陷疾患,其病原体是HIV病毒。正常孕妇HIV抗体为阴性。 

●如果感染了HIV病毒,则结果为阳性。HIV病毒会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会造成新生儿HIV病毒感染。 

乙型肝炎(HBV)病毒学检查 

检查项目:乙肝病毒抗原。 

在病毒性肝炎中,以乙型肝炎发病率最高,在妊娠早期可使早孕反应加重,且易发展为急性重症肝炎,危及生命。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母婴传播的概率达到90%以上。 

●正常孕妇各项指标均为阴性。 

● 如果单纯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阳性,说明以前感染过乙肝病毒,现已经痊愈,并且对乙肝病毒具有免疫力。 

丙型肝炎(HCV)病毒检查 

检查项目:丙型肝炎(HCV)抗体。 

丙型肝炎病毒是丙肝的病原体,75%患者并无症状,仅25%患者有发热、呕吐、腹泻等。丙型肝炎病毒也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 

●正常孕妇检查结果为阴性,如果为阳性,说明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需引起医生和孕妇的重视。

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 

检查项目:唐氏综合症血清学筛查。 

唐氏综合症产前筛查是用一种比较经济、简便、对胎儿无损伤性的检测方法在孕妇中查找出怀有先天愚型胎儿的高危个体。先天愚型的发病率为1/1000(新生儿),是严重先天智力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正常夫妇亦有生育先天愚型患儿的可能,并且随着母亲年龄的增高其发病率亦增高。 

●每位准妈妈在孕中期14~20周之间进行检查,阴性报告只表明胎儿发生该种先天异常的机会很低,并不能完全排除这种异常。产前筛查结果以风险率表示,医生会建议风险高的孕妇进一步作羊水检查。 

TORCH综合症产前筛查 

检查项目:风疹病毒(RV)、弓形虫(TOX)、巨细胞病毒(C**)、单纯疱疹病毒(HSV)抗体、人体微细病毒(B19)。 

准妈妈在妊娠4个月以前如果感染了以上这些病毒,都可能使胎儿发生严重的先天性畸形,甚至流产。 

●最好是在准备怀孕前进行此项检查,正常为阴性,如果检查呈阳性,应经治疗后再怀孕。对于家中养宠物的准妈妈更要进行检查。

心电图检查 

检查项目:心电图。 

这项检查是为了排除心脏疾病,以确认准妈妈是否能承受分娩。 

●正常情况下结果为:正常心电图。如心电图异常,需及时向医生咨询,并作进一步检查。 

超声检查 

检查项目:B超。 

B超检查一般在孕期至少做4次,它可以看到胎儿的躯体,头部、胎心跳动,胎盘、羊水和脐带等。可检测胎儿是否存活,是否为多胎、甚至还能鉴定胎儿是否畸形(如无脑儿、脑积水、肾积水、多囊肾短肢畸形、联体畸形、先天性心脏病等)。 

● 羊水深度在3~7厘米之间为正常,超过7厘米为羊水增多,少于3厘米则为羊水减少,都对胎儿生长不利。 

● 胎心存在,说明胎儿存活。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分,低于或超出这个范围则提示胎儿在宫内有缺氧的可能。 

阴道分泌物检查 

检查项目:白带清洁度、念珠菌和滴虫、线索细胞。 

白带是阴道粘膜渗出物、宫颈管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组成。 

● 正常情况下清洁度为Ⅰ~Ⅱ度, Ⅲ~Ⅳ度为异常白带,表示阴道炎症。 

● 念珠菌或滴虫阳性说明有感染,需进行相应的治疗,正常值为阴性。 

妊娠糖尿病筛查 

检查项目:50克葡萄糖负荷试验。 

这是一种妊娠糖尿病筛查试验。在妊娠22~28周进行,口服含50克葡萄糖的水,一小时后抽血检测血浆血糖值。 

●如果≥7.8mmol/L(或140mg/dL),则说明筛查阳性,需进一步进行75克葡萄糖耐量试验,以明确有无妊娠糖尿病。

糖尿病化验单

尿糖(U—G L U)

正常情况下,尿液中只含有微量的葡萄糖,尿糖检查呈阴性。当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8·9~1 O·O毫摩尔/升)时,肾脏的肾小管就不能将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回吸收,尿糖就会增高呈阳性,化验单上用“+"号表示。

一般情况下,尿糖可以反映出血糖的情况。但尿糖还受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有时血糖与尿糖并不完全一致,例如:当患者有肾脏疾病时,由于肾糖阈增高,患者尽管血糖很高,尿糖却往往阴性;再如,妊娠期妇女肾糖阈往往减低,尽管血糖不高,尿糖也可呈阳性。因此,尿糖结果仅供参考,而不能作为糖尿病的诊断依据。

血糖(B S)

临床上所说的血糖是指血浆中的葡萄糖。空腹血糖(FPG),是指隔夜空腹(至少8-1 0小时除饮水外未进任何食物)于早餐前抽静脉血所测的血糖,它间接反映基础胰岛素的分泌功能;餐后2小时血糖(P2hPG)则可间接反映胰岛β细胞的储备功能。

空腹血糖≥7.0毫摩尔/升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1 1·1毫摩尔/升即可诊断为糖尿病;空腹血糖在6.1-7.0毫摩尔/升为空腹血糖受损(I FG),餐后2小时血糖在7.8~11.1毫摩尔/升为糖耐量受损(I GT)。空腹血糖受损和糖耐量受损统称为糖尿病前期。

作为糖尿病患者,理想情况下血糖应控制在:空腹血糖<6·1毫摩尔/升,餐后2小时血糖<8·O毫摩尔/升。

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健康人在一次食量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仅为暂时性轻度升高,2小时后可恢复到正常水平,此谓人体的耐糖现象。给受试者测定空腹血糖后,口服7 5克葡萄糖,之后分别在半小时、l小时、2小时及3小时采血测血糖,并画出相应的血糖一时间曲线,即为口服葡萄糖耐糖量试验。

正常值:空腹血糖3.9-6.1毫摩尔/升,血糖在口服葡萄糖0.5-1小时达高峰,峰值<8.毫摩尔/升,2小时后血糖<7·8毫摩尔/升,3小时后血糖恢复正常。

葡萄糖耐量试验对糖尿病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空腹血糖正常或可疑升高,及餐后2小时血糖可疑升高等疑有糖尿病者,均须依赖葡萄糖耐量试验才能做出最后诊断。但葡萄糖耐量试验不能用于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

糖化血红蛋白(H bA 1 c)和糖化血清蛋白(G S P)

血糖水平受饮食、运动量、情绪、药物的影响而经常波动,因此,化验一次血糖只能反映采血那一刻的血糖水平,不能反映采血前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水平。而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采血前2-3个月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4%~6%。我国糖尿病指南要求,糖尿病患者应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糖化血清蛋白反映的是此前2-3周内的平均血糖水平,其正常值为1·5 2.4毫摩尔/升。对于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了解其平均血糖水平更有意义。但糖化血红蛋白不能用于糖尿病的诊断,也不能用糖化血红蛋白和糖化血清蛋白化验结果来指导每日降糖药物的用量。

胰岛功能测定试验

主要用于了解胰岛β细胞的功能状态,协助判断糖尿病类型并确定治疗方案。通常包括:

胰岛素释放试验:口服75克葡萄糖或馒头2两,测定餐前及餐后血浆胰岛素水平。空腹正常胰岛素值为5-25微单位/毫升,服糖后1小时上升为空腹的5-10倍,3小时后恢复至空腹水平。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餐后胰岛素分泌也无明显增加,胰岛素释放曲线呈无反应型或低平曲线。2型糖尿病早期,空腹及餐后胰岛素水平可正常甚至略高,但胰岛素分泌高峰往往延迟至2-3小时后出现;2型糖尿病晚期,由于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趋于衰竭,其胰岛素分泌曲线可与1型糖尿病相似。在指导用药方面,如果胰岛素分泌量不低,说明主要问题是胰岛素抵抗,治疗上应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减肥,选择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如双胍类或噻唑烷二酮类药物等);如果胰岛素分泌严重缺乏,则应及时加用胰岛素治疗。

C肽释放试验:

C肽是胰岛素原最后生成胰岛素时的等分子离解产物,因此,测定C肽可以间接反映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情况。健康人空腹血浆C肽值为O·8~4·O微克/升,餐后1~2小时增加4~5倍,3小时后基本恢复到空腹水平。本试验的意义与胰岛素释放试验相同。血清C肽测定可以排除外源性胰岛素的干扰,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自身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

尿微量白蛋白(UAER)

糖尿病患者常易并发肾脏损害,如不及时发现和治疗,会逐渐发展为尿毒症。早期糖尿病肾病,尿常规检查尿蛋白常为阴性,易被忽略,待尿常规中出现尿蛋白时,肾脏病变往往已不是早期。尿微量白蛋白测定是反映早期肾损害的敏感指标,尿微量白蛋白超过3 O毫克/24小时,或20微克/分钟,则提示有早期肾损害。此时如能严格地控制血糖、血压并配合其他治疗,肾功能多半可以恢复正常。

血、尿酮体

重症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及糖利用障碍,造成脂肪分解,产生大量酮体并在血中堆积,引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如不能及时发现和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尿酮体检查是筛查试验,结果阳性也可能是由于不能进食或呕吐造成的;结果阴性也不能完全排除酮症,故准确性较差。可靠的试验是测定血中的β一羟丁酸含量,超过O.5毫摩尔/升,就提示有糖尿病酮症。

糖尿病相关抗体 

包括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A)、胰岛细胞抗体(I C A)和胰岛素自身抗体(IAA)等,主要用于糖尿病的分型。健康人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这三种抗体均呈阴性。1型糖尿病多呈阳性,其中,谷氨酸脱羧酶抗体诊断价值最高,其阳性率高达90%且可持续多年。

血脂

糖尿病是一种代谢紊乱综合征,除血糖高以外,往往还同时伴有血脂代谢异常等,共同构成了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高危因素。

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应比一般人更加严格,我国糖尿病学会要求,糖尿病患者血脂应控制在:总胆固醇<4·5毫摩尔/升,甘油三酯<1·5毫摩尔/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1毫摩尔/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2·5毫摩尔/升。   

尿常规化验单

尿常规化验单尿常规化验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比重、有无蛋白和糖等。在一张化验单上,如果一些项目后面写了“+”号,这在医学上叫做阳性结果;相反,“—”号就叫阴性结果。阳性结果通常是泌尿系统疾病的标志。

  NIT代表尿中的亚盐。亚盐含量的多少常与食物的种类有关。如经常超过正常,提示有尿结石或有尿路感染的可能。

  PH代表酸碱度。正常结果为6.0。酸碱度增高常见于频繁呕吐,呼吸性碱中毒等。酸碱度降低常见于酸中毒、糖尿病等。

  GLU代表尿糖。正常结果为阴性。患糖尿病时尿糖可达2~3个加号,甲亢、肢端肥大症、脑肿瘤等均可导致尿糖升高。

  PRO代表尿蛋白。正常结果为阴性或微量。阳性见于急性肾小球肾炎、肾动脉硬化、多发性骨髓瘤和高热等。

  BLO代表隐血。正常人尿隐血为阴性。

  KET代表酮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酮症酸中毒时尿酮体为阴性,常见于糖尿病患者饥饿、呕吐、腹泻时。

  BIL代表胆红素。如果是阳性,提示有黄疸,需进行检查。

  WBC代表白细胞。正常结果为阴性,尿液中WBC增多见于肾盂肾炎、膀胱炎、尿道炎及前列腺炎。

  SG代表比重。尿比重增高见于脱水、高热、心功能不全等;降低见于慢性肾小球肾炎和肾盂肾炎等。

  URO代表尿胆元。正常结果为阴性或弱阳性。在病毒性肝炎早期黄疸出现前,尿胆元增高,溶血性黄疸时阳性或强阳性。

血常规化验单

“常规”二字的英文为routing,常缩写为RT或Rt。因此血常规又可写为:“血RT”,它是最常做的一项血液化验,习惯上也称作“血象”,包括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等16-1内容。虽不是特异性检查,但人体各部位稍有异常都会由血液携带其各种信息传达出来。

  

(1)红细胞计数英文缩写:RBC

  增多:可见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肺心病、肺气肿、高原缺氧等。

  降低:见于各种贫血、血液稀释等。

  

(2)血红蛋白(也叫血色素)测定英文缩写:Hb或HGB

  增多:①生理性增多:见于高原居民、胎儿和新生儿、剧烈活动、恐惧、冷水浴等;②病理性增多:见于严重的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肺疾患、血管畸形及携氧能力低的异常血红蛋白病等;也见于某些肿瘤或肾脏疾病。

  减少:①生理性减少:老年人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逐渐降低,可导致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下降。②病理性减少: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所伴发的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叶酸及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巨幼细胞性贫血;因红细胞膜、酶遗传性的缺陷或外来因素所致红细胞破坏过多而导致的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性贫血、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异常血红蛋白病、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心脏体外循环的大手术或某些生物化学性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急性或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

  

(3)白细胞计数英文缩写:WBC

  增多:常见于急性细菌性感染和化脓性炎症,严重组织损伤、急性出血、中毒(如糖尿病酸中毒,尿毒症)、恶性肿瘤、白血病及手术后等。

  降低:常见于某些传染病(伤寒、疟疾、病毒感染等)、某些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休克、脾功能亢进、恶病质、放疗或化疗后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4)白细胞分类计数英文缩写:DC

  检测各类白细胞所占白细胞总数的百分比例。

  白细胞分为5类:

  ①中性粒细胞英文缩写:N%

增多和减少与白细胞计数相同。

②嗜酸性粒细胞英文缩写:E%

增多:常见于过敏性疾病(支气管哮喘、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食物过敏、神经性鼻炎及由曲霉菌芽胞引起的肺炎等)、

寄生虫病(急性血吸虫病、钩虫病、绦虫病、旋毛虫病、肺吸虫病等)、某些皮肤病、某些恶性肿瘤(霍奇金病、淋巴系统恶性 疾病等)。

  减少:常见于长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时,也可见于大手术及某些传染病的早期。 

  

③嗜碱性粒细胞 英文缩写:B%

  增多:常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嗜碱粒细胞白血病、骨髓纤维化及某些转移癌。

 

④淋巴细胞 英文缩写:L%

  增多:常见于某些病毒或细菌所致的传染病(麻疹、风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肝炎、结核病等)、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某些慢性感染和结核病恢复期及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白血病性淋巴肉瘤等。

  减少:常见于接触放射线、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治疗、淋巴细胞减少症、免疫缺陷病、丙种球蛋白缺乏症等。

  

⑤单核细胞英文缩写:M%

  增多:常见于某些感染(如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急性感染的恢复期、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活动性结核病、淋巴瘤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

  减少:无重要临床意义。

  

(5)血小板计数英文缩写:PLT

  增多(大于400×109/升):①骨髓增生综合征:见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等。②急性反应:急性感染、失血、溶血等。③其它:脾切除术后。

  降低(小于100×109/升):①生成障碍: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急性放射病。②破坏过多:见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亢。③消耗过多:见于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④家族性血小板减少:巨大血小板综合征。

“两对半”不同组合模式的意义

正常情况: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均为阴性。

异常: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 五项乙肝的血清标志常联合检测,称之为乙肝“两对半”试验,它们的组合模式如表。

常见的组合模式(1-8)

血清标志12345678
HBsAg++++
HBsAb++
HBeAg+
HBeAb+++
HBcAb+++++
少见的组合模式(9-20)

血清标志91011121314151617181920 21
HBsAg +++++++- -

HBsAb ++++++- +

HBeAg +++++++- -

HBeAb +++++ -

HBcAb +++++++- +

意义:

1.感染乙肝病毒,病毒不断复制, 有强传染性 。 简称“三阳”。

2.病毒复制,有传染性;如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

3.乙肝急感染早期;乙肝病毒携带者;由“三阳”转变而来,提示病毒复制趋于停止,传染性小;病毒核心部分与人体肝细胞核心部分整合为一体,无传染性。

4.病毒复制 停止 ,或有一定程度复制,无传染或传染性相对转小。

5.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 无传染 性,且有免疫力;注射乙肝疫苗后已获得免疫力。

6.7.8感染乙肝病毒后,病毒已清除,故无复制与传染性,且具有免疫力。

9.乙肝病毒感染早期,传染性强。

10.乙肝恢复期 或慢性携带者,血清标志易转阴

11.病毒感染趋于恢复;慢性携带者。

12.不同亚型的乙肝 病毒二次感染, 不典型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3.14.15.乙肝病毒感染早期。

16.不典型急性感 染(提示非A非B 型肝炎)

17.18.不典型感染

19.乙肝急性感染中期。

20.感染恢复期。

21.既往感染过乙肝,现在仍有免疫力,属于不典型恢复期,也可能为急性乙肝感染期。

肝功能化验单

清总蛋白和白蛋白还有球蛋白比值测定 

  正常参考值:血清总蛋白和白蛋白含量与性别无关,但与年龄相关,新生儿及婴幼儿稍低,六十岁以后减低二克/升,血清蛋白占总蛋白比例至少达到百分之六十,球蛋白不超过百分之四十。正常成人血清总蛋白六十至八十克/升,白蛋白四十至五十五克/升,球蛋白二十至三十克/升,白球比(A/G)为1.5至2.5。 

  临床意义: 

  血清总蛋白降低一般与白蛋白减少平行,总蛋白升高同时又球蛋白升高。由于肝脏有很大代偿能力,且白蛋白半衰期较长,因此只有肝脏病变达到一定程度和在一定病程后才能出现血清总蛋白的改变,常用与检测慢性肝损伤,并可反应肝实质细胞储备功能。 

  胆红素代谢指标 

  胆红素是血液循环中衰老红细胞在肝/脾及骨髓的单核-吞噬细胞系统中分解和破坏的产物。当红细胞破坏过多,干细胞对胆红素转运缺陷,排泄障碍及胆道阻塞均可引起胆红素代谢障碍,临床上经过检测血清总胆红素。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借以诊断有无溶血及判断肝胆系统在胆色素代谢中的功能状态。 

  血清总胆红素(STB)测定 

  正常参考值:新生儿,0~1天 三十四至一百零三微摩/升,一至二天,一百零三微摩/升,三至五天,六十八至一百三十七微摩/升, 成人:3.4~17.1微摩/升。 

  临床意义:判断有误黄疸,黄疸程度及演变过程。 

  血清结合胆红素(CB)与非结合胆红素(UCB)测定 

  正常参考值:结合胆红素,0~6.8微摩/升。非结合胆红素,1.7~10.2微摩/升。 

  临床意义:根据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的比值,克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小于百分之二十,提示为溶血性黄疸,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常为干细胞性黄疸,大于百分之五十胆汁淤积性黄疸。结合胆红素的测定可能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如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百分之三十至百分之五十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胆汁酸代谢指标 

  正常参考值:总胆汁酸(酶法);0~10微摩/升。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08~0.91微摩/升。鹅脱氧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1.61微摩/升。甘氨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05~1.0微摩/升。脱氧胆酸(气-液相色谱法);0.23~0.微摩/升。 

  临床意义:胆汁酸增高见于:干细胞损伤,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及中毒性肝病;胆道梗阻,如肝内,肝外的胆管梗阻,门脉分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一过性增高,此为生理现象。 

  血清氨基转移酶 

  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α-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主要是丙氨酸转移酶(谷丙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谷草转氨酶,AST) 

  正常参考值:ALT:10~40单位/升。AST:十至四十单位/升。ALT/AST小于等于1。 

  临床意义: 

  一, 急性病毒性肝炎 

  二, 慢性病毒性肝炎 

  三, 酒精性肝炎 

  四, 肝硬化 

五, 肝内外胆汁淤积,转氨酶活性正常或轻度升高。 

  六, 急性心肌梗死后六至八小时,AST增高十八至二十四小时达到高峰,其值可达参考值上限的四至十倍,与心肌坏死范围和程度有关,四至五天后恢复。如果再次增高提示梗死范围扩大或新的梗死发生。 

  七, 其他疾病:如骨骼肌疾病(肌炎,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肾梗死,胰梗死,休克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时,转氨酶轻度升高(五十至二百单位/升) 

碱性磷酸酶(ALP) 

  正常参考值:成人:四十至一百一十单位/升,儿童小于二百五十单位/升。 

  临床意义:一,肝胆系统疾病,各种肝内外胆管阻塞性疾病 

  二, 黄疸的鉴别诊断 

  三, 骨骼疾病 

  四, 生长中儿童,妊娠中晚期血清ALP增高。 

  γ-谷氨酰转移酶(GGT) 

  正常参考值:小于五十单位/升。 

  临床意义: 

  一, 胆道阻塞性疾病 

  二, 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三, 急慢性酒精性肝炎,药物性肝炎; 

  四, 其他:脂肪肝,胰腺炎,胰腺肿瘤,前列腺肿瘤等,GGT可轻度增高。 

  谷氨酸脱氢酶测定(GLGH或GDH) 

  参考值:男:0~8单位/升;女0~7单位/升。 

  临床意义:正常人血清GDH活力很低,肝脏疾病干细胞线粒体受损害时其活性显著升高,其活性升高程度与线粒体受损程度有关。 

  一, 干细胞坏死 

  二, 慢性肝炎,肝硬化 

  三, 急性肝炎 

  四, 肝癌,阻塞性黄疸时GDH活力正常。 

  胆碱酯酶测定(ChE) 

  胆碱酯酶分为乙酰胆碱酯酶(AChE)和假性胆碱酯酶(PChE)。 

参考值:PchE:30000~80000单位/升。AchE:80000~12000单位/升。 

  临床意义:ChE活性增高主要见于肾脏疾病,肥胖,脂肪肝,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也可见于精神症,溶血性贫血,巨幼红细胞贫血等。 

  ChE减低:有机磷中毒。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