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深圳市外国语龙岗分校新初一分班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5-10-02 15:39:28 责编:小OO
文档
深圳市外国语龙岗分校新初一分班语文试卷含答案

读句子,根据拼音写词语。

这次,刘一首同学突然来了l,再出奇招。容不得片刻d,他立即f,寻出个小铁罐,反扣在地面上。然后点燃b,塞进罐底,“砰”的一响,铁罐直冲半空。弟弟觉得b,也跃跃欲试,n危险系数太高,w炸了手指,作无谓的“,便只能作罢。

下面词语中带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准备停当(dàng)    忿(fèn)忿不平     一应(yīng)俱全      彬彬(bīn)有礼

B.含辛茹苦(rú)     虎视眈眈(dān)   草菅人命(guān)     瞠目结舌(chēng)

C.如履薄冰(bó)   耳濡目染(rú)       风驰电掣(chè)       荒谬绝伦(mào)

D.一模(mó)一样     姹(chà)紫嫣(yān)红   长途跋涉(bá   shè)   孜孜(zī)不倦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可见一斑       惹人讥笑       狂风努号

B.张冠李带       震耳欲聋       巧夺天工

C.雅俗共赏       浴血搏杀       漫不经心

D.悬崖峭璧       留连忘返       雕梁画栋

与句子“海上日出不是伟大的奇观吗?”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鸟是树的花朵,此前肯定有人这样说过。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C.那蔺相如是甚等样人,怎能与老夫相提并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这次户外实践活动中,让我十分感动。

B.因为我的语文成绩很好,所以我特别喜欢帮助同学们。

C.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D.在老师的帮助下,我们提高了学习习惯。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年轻的僧人唐东杰布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

B.“你过来,”名叫金百合的牛说:“我要让你在我的角上跳舞。”

C.科学家认为,宜居的星球除了应当有水、适宜的温度和大气外,还有一个必要条件——磁场。

D.读了“十六年前的回忆”,我明白了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分别是施耐庵的《水浒传》、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吴承恩的《西游记》和曹雪芹的《红楼梦》。

B.朱自清,现代著名散文家,代表作《匆匆》《背影》《济南的冬天》等。

C.我国古代文学中,三十岁称“而立”,六十岁称“花甲”,七十岁称“古稀”。

D.孔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孔圣人”。

下列关于《鲁滨逊漂流记》中主要情节,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流落荒岛,上船取物       ②发现叛乱,救出船长       ③畜养山羊,种植粮食

④搭建帐篷,安排住所       ⑤救下“星期五”,结伴生活

A.① ② ③ ④ ⑤ .① ③ ④ ⑤ ②

C.① ④ ② ⑤ ③ .① ④ ③ ⑤ ②

按要求改写句子

(1)、我们班被评为“课外阅读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没有人不说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伟大的学者。(改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做个好猎手要法好。做个好猎手要机智、勇敢。(把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校长说:“虽然你们的小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但是我相信迎接你们的中学时光将更加五彩缤纷!” (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他非常详尽地向大家讲述了事情的详细经过。(缩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书籍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知识的大门;(仿写句子)

书籍像一位老师,___________________;

书籍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要求填空。

(1)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________,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________,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面泪潸潸了。

(2)“良药苦口利于病,___________。”我们要多听别人在给我们的教诲。

(3)“千磨万击还坚劲,_____________”是清代书画家郑夑的诗作《竹石》中的名句,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的志向。

(4)关于夏天的诗句,我们会想到杨万里的“泉眼无声惜细流,__________。”、“__________,映日荷花别样红。”;辛弃疾的“________,听取蛙声一片。”

(5)我国古代文言文中,“走”通常是_____的意思,所以我们可以推测“走马观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6)为了今天的考试,我一大早就出了门,来到学校发现小明已经到了!真是“莫道君行早,____________”。

你一定读了不少课外书吧?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读书笔记。

书名:______       作者:______       印象最深的人物:______

该人物给我的人生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阅读。

愚人食盐

昔有愚人,适友人家,与主人共食。嫌淡而无味。主人既闻,乃益盐。食之,甚美,遂自念曰:“所以美者,缘有盐故。”薄暮至家,母已具食。曰:“有盐乎?有盐乎?”母出盐而怪之,但见儿惟食盐不食菜。母曰:“安可如此?”愚人曰:“吾知天下之美味咸在盐中。”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选自《百喻经》)

1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①昔有愚人________      ②食之,甚美________

13、用“/”给文中加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愚人食盐不已,味败,反为其患。

__________________

15、这则短文给你怎样的启示?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非连续性文本,完成练习。

舌尖上的浪费

自2012年末开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热议话题。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2012年2月,人民网曾在全国范围内针对“舌尖上的浪费”展开大规模的调查。后面是不同年龄段打包比例、浪费情况调查统计图。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古人尚懂得“                ”的道理,今人更不能浪费食物,糟蹋社会资源。我们都应当从自身做起—外出用餐时,不做“必 剩客”,争当“光盘族”,吃不了“兜着走”!

16、根据图中“打包比例”的信息,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       )

A.20岁及以下 .21-30岁 .31-40岁

D.41-50岁 .51-60岁 .60岁以上

17、根据图中信息,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_________。理由:一是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

18、这两个材料,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19、联系上下文可知,填入文中横线处合适的名言有(多选) (       )

A.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C.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蘑菇转了一个弯

①那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家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一家公司的负责人看着我的简历说:“你读书时,还获过不少奖,不错!可是,我们这里暂时不缺建筑设计方面的人才,要不你先来我们这里干个保安什么的吧!等有机会再安排你。”

②这番话点燃了连日来积压在我心头的委屈,好歹我也是个优秀毕业生啊,让我去干保安,也太小看人了!我一口回绝了那家公司。那段时间我非常苦闷,就回了趟老家。

③父亲问我为什么回来,我便把找工作的遭遇向父亲说了。

④父亲听后笑了笑,说:“现在像你这样心态的年轻人很多。算了,别想了。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蘑菇吧。”

⑤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

⑥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

⑦没想到第二天早晨,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父亲看出了我的心思,就说:“咱们摘一些山果回去吧,这里的山果没有打过农药,也是绿色食品呢!”

⑧于是,我和父亲就动手采了起来。别看父亲五十出头的人了,手脚还挺利索,我明显赶不上他的速度。一顿饭工夫,我们便摘了满满一麻袋山果,父亲说:“今天摘的山果太多了,咱们也吃不了,这种鲜东西,搁几天就会坏的,咱们一起背到镇上的水果店去卖给店主。”

⑨没想到还真卖了不少钱!这时,父亲让我在水果店等他片刻。一会儿父亲就拎了满满一袋子东西回来了。

⑩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我很吃惊:蘑菇不是都让人采走了吗?

父亲看出了我的疑惑,说:“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如今我们这里的人都喜欢在山上采摘一些东西去卖钱。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

我明白父亲的用意了,父亲是用这件事来启发我啊!

后来,我还是去那家公司做了保安,一个偶然的机会,领导发现了我的才能。当时领导很惊诧地问我:“原来你还是个专业人才,怎么愿意做保安呢?”我告诉他:“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就不会发现我的才能。”

父亲已经使我学会了让蘑菇转了一个弯。

20、第①段中的“扫街”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

21、请将文中的画线句改为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引人入胜。请在下面空格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

“我们”采摘山果,卖了不少钱—父亲解惑,“我”去公司做保安。

23、文中的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做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下列对本文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挫折,不要气馁,只要坚持,就会有成功的一天。

B.只要目标明确,有时候走一点儿弯路同样能够取得成功。

C.如果善于发现,生活中就有一条捷径等你去走。

D.有时候换一种方式,打破思维定式,也许离成功更近。

25、请你根据上下文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适当运用描写方法,再现第⑤段中“我”儿时生活的情景。(80字左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作。

六年的小学生活,一定有一些事情让你有所触动,或感动、或高兴、或难过、或盼望、或后悔……是什么事情使你产生了这样的感受?认真回想一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回忆当时的心情,然后理清思路写下来。

要求:(1)自己命题。(2)融情于事,真实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3)要做到有具体内容,详略得当。(4)字数450字左右。

【参】***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1.     灵感     耽搁     翻箱倒柜     鞭炮     不可思议     奈何     唯恐     牺牲

【详解】本题考查看拼音写汉字。

同学们做题前要认真读拼音,了解要书写的内容,写完后要检查书写是否有误。书写时要注意字的笔画和笔顺,要求工整、规范、正确。

同学们在书写时要多留意“耽”“炮”“奈”“牺”这几个字。

“耽”字是由“耳”和“冘”组成,右部的“冘”字不要写成了“尤”或其他字。

“炮”字的部首是“火”,与燃烧有关,不要写成了其他部首。

“奈”字是由“大”和“示”组成,下部的“示”字不要漏写或错写笔画。

“牺”字是由“牜”和“西”组成,右部的“西”字不要写成了“酉”字。

2.A

解析:A

【详解】本题中主要考查学生的拼读能力,拼读时,要注意音节、声调、前后鼻音和平翘舌音。

B.草菅人命(jiān) 

C.荒谬绝伦(miù)

D. 一模(mú)一样

3.C

解析:C

【详解】A.狂风努号——狂风怒号;

B.张冠李带——张冠李戴;

D.悬崖峭璧——悬崖峭壁;留连忘返——流连忘返。

故答案为:C。

4.C

解析:C

【详解】略

5.C

解析:C

【详解】此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①认真读原句,弄清句子要表达的意思。②找出有毛病的地方,根据病因修改。③修改病句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④检查修改后的句子,看句子是否完整、通顺、合理。

A有误,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让"。在这次户外实践活动中,我十分感动。

B有误。关联词运用错误。前后分句是递进关系,应该选用“不但……而且……”。

D有误,搭配不当,应该是提高了学习成绩,不是学习习惯。

6.C

解析:C

【详解】本题考查了正确的运用标点符号的好习惯,标点符号包括点号和标号两大类。常见的点号有七种:句号、问号、叹号、顿号、逗号、分号和冒号,常见的标号有九种: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专名号。

A项,有误,“许下宏愿”“发誓架桥”“为民造福”非并列关系,不能用顿号,应用逗号。

B项,有误,“名叫金百合的牛说”在引语中间,后面加逗号。

C项,正确。

D项,有误,《十六年前的回忆》的回忆是一本书,用书名号。

7.D

解析:D

【详解】文学常识的信息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等,阅读作品时要注意记忆,根据考试的要求作出相应的解答。

D、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 他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后世尊为太上老君。

故答案为D

8.D

解析: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记忆和积累。

《鲁滨逊漂流记》是英国作家笛福写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是书中的主人公,本课是该书的缩写。鲁滨逊因乘船遭遇暴风失事,漂流到荒岛,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了种种困难,生活了二十多年。  

课文按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鲁滨逊“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这些故事情节,处处紧扣“险”,塑造了一位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的主人公。

故答案选D。

9.     我们班被评为“课外阅读先进集体”。     人人都说鲁迅是民族的脊梁、伟大的学者。     做个好猎手不但要法好,而且要机智、勇敢。     校长说,虽然我们的小学生活即将画上句号,但是他相信迎接我们的中学时光将更加五彩缤纷!     他讲述了经过。     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     一把梯子     引导我们登上知识的殿堂

【详解】1.本题考查对病句的理解和辨析。“光荣称号”要与“获得”搭配在一起使用,本题有两种改法,第一种是:我们班被评为“课外阅读先进集体”。第二种是:我们班获得“课外阅读先进集体”的光荣称号。

(2)、本题考查将双重否定句改为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变肯定句的方法:找到双重否定词,然后改成带肯定的词语。①“不得不”带有“无奈、勉强、不情愿”等语义,改写成肯定句时,通常加上“只能”或“只好”、“只得”等词。②“不能不”“不要不”“ 非……不可”等语气强烈,改写时可以加上“必须”“肯定”或“当然”“一定”等词。

(3)、本题考查用关联词合并句子,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两个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合适的关联词。本题中“法好”和“机智、勇敢”是递进关系,所以要用表示递进的关联词“不但……而且……”。

(4)、本题考查将引述句改为转述句。引述句和转述句之间的转换:①标点符号的改变:引述句改转述句,冒号和引号要改为逗号。②人称的变化:引述句改转述句时,说话人即第一人称“我”要改为第三人称“他”或“她”;当引述内容涉及第二人称,在改为转述句时就应改为第一人称。应注意,冒号和引号前的内容不变。

(5)本题考查缩写句子,缩句就是去掉句子中的修饰成分,保留句子的主干使它更简洁即可。本题中“他”是主语,“讲述”是谓语,“经过”是宾语,保留主谓宾即可。

(6)本题考查仿写句子,仿照题中所给的例句,仿写一个句式相同或相似的句式,能做到语意连贯;内容设计合情合理,表述只要合理即可。注意本题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

10.     从我手中溜去     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     忠言逆耳利于行     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韧刚劲,不屈不挠     树阴照水爱晴柔     接天莲叶无穷碧     稻花香里说丰年     跑     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     更有早行人

【详解】(1)这道题是按课文原文填空,平时要做到熟读并背诵课文,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前后句即可.书写时注意字迹清楚,不要出现多字、少字、错别字的情况。

本题考查的是课文《匆匆》是现代杰出的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文章的特点:一是结构精巧,层次清楚,转承自然,首尾呼应;二是文字清秀隽永,纯朴简练;三是情景交融,无论是写燕子、杨柳、桃花,还是写太阳,都与“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的感叹融为一体,处处流露出作者对时光流逝感到无奈和惋惜。

原文:我不知道他们给了我多少日子,但我的手确乎是渐渐空虚了。在默默里算着,八千多日子已经从我手中溜去,像针尖上一滴水滴在大海里,我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我不禁头涔涔而泪潸潸了。

(2)本题考查谚语俗语的识记。

“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意思是形容应该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和批评或教育人们要勇于接受批评。良药多数是带苦味的,却有利于治病;而教人从善的语言多数是不太动听的,但有利于人们改正缺点。

(3)本题出自清朝诗人郑燮《竹石》,全诗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意思是经历无数磨难和打击身骨仍坚劲,任凭你刮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这首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颂立根破岩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绝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4)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小池》

全诗: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译文:泉眼悄然无声是因舍不得细细的水流,映在水里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小荷叶刚从水面露出尖尖的角,早就有一只小蜻蜓立在它的上头。

出自宋代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全诗: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译文:到底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风光与其它季节大不相同。密密层层的荷叶铺展开去,一片无边无际的青翠碧绿,像与天相接,阳光下的荷花分外鲜艳娇红。

出自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全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皎洁的月光从树枝间掠过,惊飞了枝头喜鹊,清凉的晚风吹来仿佛听见了远处的蝉叫声。田里稻花飘香,蛙声阵阵,似乎在告诉人们今年是一个丰收年。天边几颗星星忽明忽暗,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往日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道路转过溪水的源头,它便忽然出现在眼前。

(5)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中加点字的理解,要想理解字义,就要先理解整个词语的意义,结合平时的学习积累,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理解辨析即可。

“走”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跑”。

走马观花:走,骑。观,看。骑在奔跑的马上看花。比喻粗略地观察事物。

(6)本题考查对谚语俗语的理解能力。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它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不要说你走得早,还有比你走得更早的人。多指比喻办事已被别人抢先下手了。出自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

11.     《三国演义》     罗贯中     诸葛亮     一个人不仅要有智慧,还要善于用人。

12.12、     从前     十分,非常

13、天下之事皆然/过则非惟无益/反害之。

14、愚人不停吃盐,味觉遭到破坏,(美味的盐)反而变成他的祸害。

15、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个限度,恰到好处时美妙无比,一旦过头就会走向反面,真理再向前跨越一步,就变成了谬误。

【分析】从前,有一个愚笨的人,到朋友家去做客。主人就请他吃饭。可是他尝了几样主人烧的菜肴以后,愚蠢的人都觉得味道太淡。主人听了之后,立刻在菜里加上一些盐。他吃了后,感觉这菜肴十分美味。于是他对自己说:“之所以菜的味道好,是因为有了盐。”靠近傍晚天快黑时,他才回到家,母亲已经准备好饭菜。他说:“有盐吗?有盐吗?”母亲拿出盐,觉得很奇怪,只见看见自己儿子吃盐不吃饭菜。母亲说:“怎么可以这样?”愚人说:“我知道天下的美味都在盐中。”愚人吃盐不停,吃得以后口味败坏,反而变成他的祸害。天下的事都是这样,做的太过了就一点好处也没有了,反而只剩下祸害。

12、考查字词解释。识记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解释,有些词义含义较深,不能单从字面理解,必须深入思考,引申理解。

13、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的断句技巧包括看关键词、利用修辞断句、总分关系断句法、借助固定结构。

14、考查文言文翻译。具体方法:留、删、补、换、调、变。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15、考查文言文的主旨。最后一句揭示了文章的主旨。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过与不及都不合度,食盐的愚人之所以愚,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

13.A

解析:16、A

17、     41——50岁     打包比例最高     浪费情况最低

18、列数字、引用

19、AB

【分析】

16、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理解分析能力,解答时要注意题目中的条件“根据图表‘打包比例’的信息”,即只看“打包比例”图表即可。

观察根据图表可知,20岁及以下年段打包比例最少,故最需要接受外出用餐打包教育的年龄段是20岁及以下。

17、此题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解答时要综合分析两个图表,不要只看一个。

结合调查图数据理解,从41-50岁打包比例58.7%,浪费比例为10.3%可知,节约意识最强的年龄段是41-50岁。主要原因是:这个年龄段的人打包比例最高,浪费比例最低。

18、此题考查学生说明方法的辨析,注意结合不同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

结合“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可知,运用了作引用的说明方法。

结合“中国每年浪费食物总量折合粮食约500亿千克,接近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即使按保守推算,每年最少倒掉约2亿人一年的口粮。”等数字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结合图表,可知,运用了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19、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言的理解和运用,学生平时要注意积累。

结合“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不仅关系到对社会资源的珍视,更意味着对他人劳动的尊重。”可知,应填入反对浪费,厉行节约相关的名言。

A项,“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意思是:天地孕育万物都有一定的时空,而人的欲望却是无止境的,因此人要克制自己的欲望,不要滥用自然界的资源。该项符合文意。

B项,“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意思是:取用资源等要有限度,使用它们要有节制,那么就时常能充足。该项符合文意。

C项,“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意为:临近水边,时间长了,就会懂得水中鱼的习性;靠近山林,时间长了,就会知道林中鸟儿的习性。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D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一天新,就应保持天天新,新了还要更新。比喻从勤于省身和动态的角度来强调及时反省和不断革新,加强思想化的这一关键行为。可知,该项不符合文意。

14.20、满大街寻找工作

21、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22、     “我”寻工作不得,回到老家     因为人多,“我们”未采到蘑菇     父亲买蘑菇,为“我”做汤

解析:20、满大街寻找工作

21、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22、     “我”寻工作不得,回到老家     因为人多,“我们”未采到蘑菇     父亲买蘑菇,为“我”做汤

23、尊重、理解孩子;善于引导,讲究方法,有智慧。

24、D

25、那时的我,天真活泼,最开心的事就是和父亲一起去山上采蘑菇。天还没亮就起床,那时山上还弥漫着一层薄薄的雾气,父亲把我背在身上,我数着天上的星星,闻着父亲身上的味道,那是我最幸福快乐的时刻。

【解析】

20、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词语的特殊含义,同时也考查标点符号的作用。解释词语时需先解释词语的本义,再联系文章内容和语境解释。

此题中要求解释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因此无需解释本义。首先“扫街”有引号,此处表示特殊含义,与真正的扫街不同。在这里联系文章内容看,由“那年,我即将大学毕业,为了找家单位,天天出去“扫街”,但仍一无所获。我学的是建筑设计专业,找了几家建筑设计院,人家要的不是博士就是硕士。”这段话可知,“扫街”是满大街找工作的意思。

21、此题考查学生句式变换。句式变换要求句式可变,但不能改变句子原来意思,这里考查学生陈述句变反问句。陈述句变反问句时,需要改变标点符号,句号变为问号;加上疑问词和语气词,“难道”“怎么”“吗”“呢”等;有否定词则删,无否定词则加。因此可以得出答案:我不来公司做保安,你怎么会发现我的才能呢?

22、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概括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在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需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来梳理故事情节,同时也需要根据所给的情节进行解答。

所给情节“父亲提议上山采蘑菇”是由文章第四段得知,因此可知①处答案由前三段进行概括,得出答案:“我”寻工作不得,回到老家;情节“我们采摘山果,卖了不少钱”由文章第八段得知,因此可知②处可由“当我和父亲来到山上时,已经有很多人在那里采了。父亲说:“咱们晚了一步。”我听了很失望:今天的蘑菇汤喝不成了。”这句得出答案:因为人多,“我们”未采到蘑菇;从“午饭时,父亲竟然给我做了一锅香喷喷的蘑菇汤。”“蘑菇是我用卖山果的钱买的。”这些句子可以知道因为我们未采到蘑菇,父亲用了采摘山果卖的钱买来蘑菇为我做汤,故③处答案概括为:父亲买蘑菇,为“我”做汤。

23、此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并做简要分析,学生则需要结合文段中对父亲的描写片段来概括。

父亲对于“我”的失落,没有指责埋怨,而是“笑了笑”,叫“我”去采蘑菇;蘑菇没有采到,父亲没失望,领“我”摘山果;父亲卖了山果买蘑菇,让“我”喝上蘑菇汤;父亲语重心长开导“我”,使我醒悟。由父亲的这些言行,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具有丰富经验和生活智慧,善于引导和教育孩子,充满深厚父爱的父亲。

24、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掌握。学生需要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来归纳文章主题。

本题主要写“我”的失落——转弯——成功,其中“转弯”是关键,关键在于从父亲那得到的启发“其实,当很多人都在抢同一样东西时,我们不一定能够顺利得到,有时候我们不得不走一些弯路,这是没办法的事,因为捷径并不多。可是你不明白这个道理啊!”,这句话就是本文的关键句,“我”幡然醒悟,决定去做保安,到后面才能被发现,开始新的人生。因此,本题答案D符合。

25、此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开放类试题,无统一答案,言之有理,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哎,对了,这几天山上蘑菇正多,你不是最喜欢喝蘑菇汤吗?明天咱们去采蘑菇吧。”“父亲的话引起了我对儿时生活的回忆……”“这天晚上,我睡得很香,梦中又见到了满山鲜嫩的蘑菇,闻到了蘑菇汤浓浓的香味……”,我们可以推知,作者儿时的生活一定与采蘑菇和吃蘑菇有关,儿时一定是自由快乐的,因此写题时从这方面出发即可。

15.范文:

那件事我铭记于心

生活中有无数件琐碎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串起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小事已经渐渐消失在记忆的星空中。然而,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可是现在想起来,依旧是历历

解析:范文:

那件事我铭记于心

生活中有无数件琐碎的小事,正是这些小事串起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随着时间的流逝,许多小事已经渐渐消失在记忆的星空中。然而,这件事虽然过去很久了,可是现在想起来,依旧是历历在目。

记得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清晨,我和妈妈出去骑车兜风。

正当我春风得意哼着小曲一路畅通的时候,“咔嚓”一声——自行车“罢工”了。我下车一看,原来是车链子掉了。“哎呀,这可怎么办才好啊!”我和妈妈试图把链条安上去,可它就是不听使唤,无论我们怎样努力,还是没有将它“降服”。后来,我彻底地对这辆“破”自行车失去了耐心,又急又气,真恨不得把它揍扁,然后再踹上几脚以发泄我心中的烦躁。

“怎么了?小姑娘,车坏了?”我抬头一看,只见路边一位衣衫褴褛的老爷爷正在和我们搭讪。我心想:看老爷爷穿的衣服真破,他会不会跟我要钱?“修车啊?我以前干过,肯定能修好!”我和妈妈将信将疑地把自行车交给了老爷爷。他把自行车推到路旁,先修整好掉下来的链条,再一节一节挂上去。但链条像个顽皮的孩子,挂了这头,又掉了那头。十分钟过去了车依旧没有修好。

此时,老爷爷一边擦着汗,一边嘟囔:“咦?奇怪了,今天是咋了?链条咋不听使唤了?这种新式自行车就是不好整。”说着,老爷爷一用力,却不小心把手夹在齿轮和链条中间了。这时,殷红的鲜血不断地从他的手指上渗出来。我吓得不知所措地大叫:“老爷爷,您的手!”他不慌不忙地从上衣的口袋中掏出一块手帕把手指上的鲜血擦了擦,用大拇指摁着伤口,说:“不怕,孩子,咱农村人,这种事多了,不算啥!”我忐忑不安地看着老爷爷说:“算了,别修了,我把自行车推到修车摊上去修吧!”“没事!”老爷爷头也不抬,仍旧与自行车努力“奋战”。终于,自行车修好了!老爷爷长吁了一口气,想站起来,却一个踉跄坐在了地上。我赶忙过去扶他,他摆摆手,说:“没事!”不知怎么的,我的泪水不停地在眼眶里打转。是因为修好了自行车而开心?是因为老爷爷助人为乐的精神让我动容?还是因为刚才丑陋的想法让我羞愧?我心里顿时五味混杂……

至今,我还是忘不了那佝偻的身影和那双粗糙的渗着鲜血的手。

【详解】本次习作为自命题作文。

要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件事写下来。生活中一定有事情会让你高兴、让你难过、让你烦恼、让你后悔……选择你最想表达的事去写。注意选择典型的事例表现人物的特点和品质。无论写什么,都要通过典型的事例来表现所要表达的主题,注意记叙文六要素,想好开头、结尾,做到首尾呼应。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把能体现人物闪光点的事写具体,突出他的特点。还要注意语句要通顺,用词要恰当。写作过程中注意运用学到的写作方法及修辞手法,用到积累的好词佳句。

提纲:

开头:开门见山或者修辞式开头点题。

正文:交代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注意把事例写具体、写生动,写作时要合理安排材料,重点部分要详细写,其他部分可略写。

结尾:总结式或者抒情式扣题,升华主旨。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