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1.简述学习基因组学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①全面鉴定人类基因组所编码的结构和功能成分
②发展对人类基因组的可遗传变异的详细理解
③发展基于基因组学的方法来预测疾病的敏感性和药物反应,疾病的早期检验,以及疾病的分子分类
④应用新的基因和代谢通路的知识开发有效的、新的疾病治疗方法发展
⑤理解物种间的进化变异及其机制
⑥关键农作物基因的克隆和功能验证
⑦基于基因组的工具来提高农作物产量,解决世界粮食危机及全球温饱问题
2.简述DNA作为遗传物质的优点有哪些
●信息容量大,集成度高
●碱基互补配对,保证精确复制
●核糖2′碳位脱氧,在水溶液中稳定性好
●以T 取代U,没有C 脱氨变U 的危险
3.简述基因是由DNA组成的两个重要实验
●Oswald Avery 和同事,转化要素实验
肺炎病菌有二种,一种是光滑型(S)肺炎双球菌:有荚膜、菌落光滑且有毒。另一种是粗糙型(R)肺炎双球菌:无荚膜、菌落粗糙且无毒。以下为Avery等人具体的实验过程:
(a)将S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鼠体内,使小鼠致死。(b)将R型肺炎双球菌注入小鼠体内,对小鼠无害。(c)将S型肺炎双球菌加热杀死后,再注入小鼠体内,对小鼠无害。(d)将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与R型肺炎双球菌一起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掉。 这说明R型肺炎双球菌变成了致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暗示着被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含有某种因子,它进入了R型肺炎双球菌将它转化成了致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e)从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中提取DNA,并且尽可能地将混在DNA中的蛋白质除去,然后将除去了蛋白质的DNA与粗糙型肺炎双球菌混合后,再注入小鼠体内,小鼠死掉。
●Hershey-Chase 放射性标记实验(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的研究)
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DNA,使标记的噬菌体感染大肠杆菌,经短期保温后,噬菌体就附着在细菌上。然后用搅拌器搅拌几分钟,使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开,再用高速离心机使细菌沉淀,分析沉淀和上清中的放射性。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进行同样的验证实验。实验结果是大多数噬菌体的DNA存在于细菌中,而外壳留在上清中。但是被感染的细菌内部出现了奇迹。随着被感染的细菌的培养,有的细菌破裂,释放出很多噬菌体来。这说明用于复制的遗传信息通过病毒DNA,而不是通过病毒蛋白质导入细菌内的。
4.证明DNA双螺旋有哪些证据
•各种生物物理数据
•X射线衍射图谱(Rosalind Franklin)
•碱基比例(Erwin Chargaff)
•模型构建(Watson 和 Crick)
5.DNA和RNA之间两个重要的化学差异是什么
●五碳糖不同:DNA所含的五碳糖为脱氧核糖,RNA所含的五碳糖为核糖
●碱基不同:DNA为A、G、C、T,而RNA为A、G、C、U
6.简述原核生物基因组和真核生物基因组的不同点
●真核生物的基因组长度比原核生物的长
●原核生物只有一个复制起点,真核生物一般都有多个复制起点
●原核生物的重复序列很少,而真核生物包含了大量的重复序列
●原核生物基因是连续读的,没有内含子结构,而真核生物含有内含子结构
●原核生物的基因组为环状双链结构,而真核生物的则为线性结构
7.简述真核生物染色体的三大要素及其功能
●着丝粒:控制细胞时染色体的取向和移动。
●端粒:防止染色体末端粘连,保证DNA 长度稳定。
●复制原点:起始DNA 复制。
8.染色体在末端具有端粒结构,为什么这个结构很重要
●维持染色体结构的完整性,防止染色体被核酸酶降解及染色体间相互融和
●防止染色体结构基因在复制时丢失,解决了末端复制的难题。
9.人类基因组中存在哪些类型的重复DNA
串联重复序列:卫星DNA、小卫星DNA、微卫星DNA
散布重复序列:反转录转座元件、转座元件
10.比较酵母和人染色体,他们在基因分布和重复DNA序列方面的不同
11.用于基因分类的不同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点
12.水稻基因组基因功能分类有哪些基因
第二章
1. 在Meselson-Stahl实验前,我们不知道DNA复制是“弥散性”“半保留”或“全保留”的。描述经过这几种不同方式复制子代分子中的DNA组分的区别(见ppt图)
2. 为什么是半不连续复制模型(见ppt图)
半保留模型的证实:Meselson-Stahl实验(1958年)
3. 为什么需要有RNA引物来引发DNA复制
(1)RNA引物可以提供3’-OH末端作合成新DNA链起点。
(2)提高了DNA复制的准确性。因为DNA复制开始时掺入的核苷酸往往容易出错,加在RNA引物中可以被切除,不会影响DNA复制的准确性。
4. 细菌DNA复制起始复制体包括哪些酶
复制起始复合体:DnaA(起始点结合蛋白)、DnaB(解旋酶)、SSB (单链结合蛋白)、DnaC(装载解旋酶和引发酶)、HU(识别并刺激OriC 形成开链)、Gyrase(促旋酶)----拓扑异构酶Ⅱ
5. DNA聚合酶poloⅠ和Ⅲ功能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点
相同:[1] 以脱氧核苷酸三磷酸(dNTP)为底物催化合成DNA
[2] 需要模板(3’ 5’)和引物的存在
[3] 不能从头合成新的DNA链(必须有3’-OH末端)
[4] 催化dNTP加到生长中的DNA链的3’-OH末端
[5] 催化DNA合成的方向是5’→3’
[6] 有 3’ →5′核酸外切酶活性(校对功能)
不同点:[1] 5’→3’核酸外切酶活性不同。
[2]Pol I 可进行缺刻平移、去除引物。
[3] 二者聚合酶活性不同,Pol III是大肠杆菌DNA复制中链延长反应的主导聚合酶。
[4] Pol I 主要功能是进行DNA 损伤修复。
6. DnaA蛋白结合在大肠杆菌复制起始点的什么位置?如何结合
在HU 和IHF 蛋白的协助下,DnaA 蛋白与复制原点上的4 个dnaA 盒结合,使富含A/T 区解开,暴露出两条单链。
7. 描述一下真核前导链合成中起作用的三个关键酶
8. 比较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DNA复制的差异
1、复制速度慢:~50nt/秒,为原核生物的1/10
2、多个复制起始点,可同时进行复制(并非所有复制子都同时复制)
3、一个细胞周期只复制一次;而原核生物可不停复制,复制可以成熟前起始
4、引物及冈崎片段的长度均小于原核生物。真核长约100-200nt,原核长约1000-2000nt。
9. 保证DNA复制真实性的机制有哪些?
(1)DNA的半保留复制
(2)遵守严格的碱基配对规律
(3)DNA聚合酶在复制延长中对碱基的选择功能
(4)RNA引物的作用
(5)复制出错时有即时的校对功能 (3’5’外切酶功能)
(6)DNA损伤的修复机制
10. 真核生物中,为什么在连续几轮DNA复制后线性染色体的末端会变短
由于所有的DNA 聚合酶都只能催化5′→3′方向的合成,因而造成线形DNA 末端的复制问题。由于存在DNA多聚酶不能将线性染色体的DNA完全复制的问题,也就是说在线性染色体的DNA复制时,DNA多聚酶留下染色体末端一段DNA(一段端粒)不被复制.因此真核生物在连续几轮DNA复制后线性染色体的末端会变短。
11. 线性DNA复制有何难题,真核生物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DNA多聚酶不能将线性染色体的DNA完全复制. 因此真核生物在连续几轮DNA复制后线性染色体的末端会变短。真核生物利用端粒来解决线形DNA复制问题。
端粒是一段由很短的重复单位组成的串联重复序列,并存在一个单链的3′末端。端粒的总体长度受遗传控制。DNA 复制时,端粒序列会缩短,但通过端粒酶,可以使端粒伸长,从而达到一种动态平衡。端粒酶是一种核酸蛋白复合体,含有RNA,可以作为合成端粒一条链的模板。因此,端粒酶是一种反转录酶。
第三章
1. 阐述DNA的突变的原因有哪几种?
(一)DNA分子的自发性突变
(二)物理因素引起的DNA突变
(三)化学因素引起的DNA突变
2. DNA分子的自发性突变有哪几种?
1、DNA复制中的错误
2、DNA的自发性化学变化:①碱基的异构互变 ②碱基的脱氨基作用
③脱嘌呤与脱嘧啶 ④碱基修饰与链断裂
3. 阐述电离辐射引起的DNA突变的类型及其作用机制
①碱基变化:主要是由OH-自由基引起,包括DNA链上的碱基氧化修饰、过氧化物的形成、碱基环的破坏和脱落等。一般嘧啶比嘌呤更敏感。
②脱氧核糖变化:脱氧核糖上的每个碳原子和羟基上的氢都能与OH-反应,导致脱氧核糖分解,最后会引起DNA链断裂。
③DNA链断裂:射线的直接和间接作用都可能使脱氧核糖破坏或磷酸二酯键断开而致DNA链断裂。DNA双链中一条链断裂称单链断裂,DNA双链在同一处或相近处断裂称为双链断裂。
④交联:包括DNA链交联和DNA-蛋白质交联。同一条DNA链上或两条DNA链上的碱基间可以共价键结合,DNA与蛋白质之间也会以共价键相连,组蛋白、染色质中的非组蛋白、蛋白、与复制和转录有关的酶都会与DNA共价键连接。这些交联是细胞受电离辐射后在显微镜下看到的染色体畸变的分子基础,会影响细胞的功能和DNA复制。
4. 阐述突变或诱导对生物可能产生的几种后果
5. 突变对基因组有何影响
6. 突变对多细胞生物有何影响
7. 突变对微生物有何影响
8. 什么是DNA修复
9. DNA修复的方式有哪几种
10. 大肠杆菌中长片段错配修复需要哪几种蛋白质和酶
11. 什么是SOS修复
第四章
1. 简述什么是遗传学上的中心法则
2. 简述组成性表达和适应性表达的不同点
组成性基因表达是指在个体发育的任一阶段都能在大多数细胞中持续进行的基因表达。其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对生命过程必需的或必不可少的,且较少受环境因素的影响。特点:①不易受环境变化影响,表达产物是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持续需要的,是细胞存活所必须的。②表达水平较恒定。
适应性表达是指随环境条件变化基因表达水平变动的一类基因表达。特点:易受环境变化影响。
3. 简述细菌RNA聚合酶的组成因子及其功能
2个α亚基:全酶组装和与DNA结合
核心酶
β,β’亚基:催化RNA合成
全酶
σ亚基:负责识别启动子
4. 什么是强终止子和弱终止子终止转录的机制
强终止子(不依赖p因子的终止):位于RNA3’末端一般存在一个富含GC碱基的二重对称区,可形成茎环结构,而且位于在RNA3’末端为寡聚U序列。茎环结构使转录酶停止合成RNA,接着由于U-A间较弱的氢键,RNA自行脱离DNA。
弱终止子(依赖p因子的终止):p因子有解旋酶功能。P因子识别RNA上的rut位点,与之结合,然后向转录酶移动。当转录酶到达终止序列时,停止合成RNA,于是p因子赶上转录酶,使RNA-DNA杂交链解开,从而RNA和转录酶脱离,转录结束。
5. 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转录过程有哪些不同点
①真核生物中编码蛋白质的基因通常是间断的、不连续的,由于转录时内含子和外显子是一起转录的,因而转录产生的信使RNA必须经过加工,将内含子转录部分剪切掉,将外显子转录部分拼接起来,才能成为有功能的成熟的信使RNA。而原核生物的基因由于不含有外显子和内含子,因此,转录产生的信使RNA 不需要剪切、拼接等加工过程。
②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通常是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进行的,即在转录未完成之前翻译便开始进行。真核生物由于有细胞核,核膜将核质与细胞质分隔开来,因此,转录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的,翻译则是在细胞质中进行的。可见,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和翻译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分隔。
③真核生物基因转录后的剪切、拼接和转移等过程,都需要有序列的,这种作用是原核生物所没有的。
④原核生物只有一种RNA聚合酶,依靠σ亚基识别启动子并结合其上起始转录,不需要转录因子;真核生物有三种RNA聚合酶,并且需要与蛋白质转录因子结合才能起始转录。
⑤启动子的结构特点不同,真核基因有三种不同的启动子和有关的元件。
6. 真核生物前体mRNA修饰包括哪几部分
修剪,剪接,加帽,加尾,编辑,碱基修饰
7. 简述tRNA的二维结构及其组成部分
tRNA的二级结构呈三叶草形,包括:
茎环结构:D环:含有被修饰碱基二氢脲嘧啶
反密码子环:第34-36碱基为反密码子
TψC环:含有被修饰碱基胸腺嘧啶和假脲嘧啶
可变环:不同tRNA的大小主要在可变环上
受体臂
3’单链区:位于受体臂的3’端,最后三个碱基永远为CCA,这是氨基酸结合位点
8. 小核仁RNA(snoRNA)在真核细胞的rRNA前体的修饰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真核生物rRNA前体的甲基化,假鸟苷酸化和切割是由核仁小RNA指导的。9. 什么是起始和终止密码
不论原核生物还是真核生物,翻译都从AUG开始,所以AUG为起始密码。
3种密码子UAA,UAG,UGA提供终止信号,称为终止密码。
10. 翻译蛋白的因子及其功能是什么?
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
起始因子:IF1
IF2 e IF2 参与翻译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IF3 e IF3 e IF4F
CBPI 参与帽的结合
eIF4A eIF4B e IF4F 参与搜索第一个AUG
e IF5 帮助e IF2、e IF3、e IF4F的解离
e IF6 帮助60S亚基解离
延伸因子:EF-Tu eEFI 将氨酰-tRNA运输到核糖体
EF-Ts eEFI 帮助上面延伸因子的再循环
EF-G eEF2 移位因子
释放因子:RF1 eRF
RF2 将合成好的肽链释放出来
RF3
11. 简述真核生物翻译起始的一些特点
●CBPI eIF4A eIF4B e IF4能够识别mRNA上的7--甲基鸟苷帽子(m7G),结合到mRNA上,使mRNA上的任何二级结构解开,从而能够与核糖体结合,并帮助识别起始密码。
●识别帽子结构是正确识别起始密码的关健.核糖体与mRNA结合后,沿着帽子下游滑行寻找起始密码,许多情况下使用第一个遇到的AUG。
●有些情况下,核糖体使用后面的AUG作为起始密码,这主要取决于AUG周围的核苷酸序列,共同的起始密码识别序列为:
G C C (A/G) C C A U G G
-6 -5 -4 -3 -2 -1 +1 +2 +3 +4
其中+4位的G和-3位的嘌呤最为重要.该最佳翻译起始法则称为Kozak法则
第五章
1.“基因克隆”的含义是什么
将外源DNA插入具有复制能力的载体中,然后再导入到它们能够进行正常复制的寄主细胞,得到的重组体进行筛选,这一过程称为基因克隆。
2. 基因克隆所需的工具酶有哪些
DNA连接酶,DNA聚合酶、性内切酶,核酸酶、碱性磷酸化酶,RNA聚合酶,反转录酶等
3. 性内切酶的种类有哪些?
第Ⅰ类酶(有特定的识别序列但切割部位无特异性):基因工程中很少应用。
第Ⅱ类酶(有特定的识别序列,切割部位有特异性):2300/500种,重要工具。识别特定碱基顺序–回文对称序列(又称反向重复序列,从两个方向阅读其序列相同的碱基)。
第Ⅲ类酶:(切割部位无特异性)切割识别位点相距3`端24~26bp
4. 举例说明性内切酶第Ⅱ类酶切割的两种方式
以直线方式切割产生平齐末端
以交错方式切断产生粘性末端
5. 为什么质粒是有用的克隆载体
(1)分子量小、多拷贝、易操作
(2)本身能进行自主复制
(3)具有一种或多种酶单切位点
(4)具有1~2个选择标记基因
6. 为什么λ噬菌体作为克隆载体是有用的
(1)不易引起生物危害,有助于目的基因进入细胞并增殖
(2)能够携带大片段外源DNA分子,即使占总量25%时仍不失活。
7. 为什么能够携带大的DNA插入片段的载体有益于克隆文库的创建
(1)高等生物的基因组很大,因此通常选用克隆容量较大的载体
(2)为了保证所克隆的DNA片段能够完整地覆盖整个基因组,并且能够正确地建立重叠群,克隆片段长度的总和必须数倍于基因组的长度。
8. 引物如何确定PCR的特异性
引物按照与扩增区段两端序列彼此互补的原则设计的,每一条新生链的合成都是从引物的退火结合位点开始并朝相反的方向延伸。
9. 基因克隆的主要载体有哪些,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质粒:于细菌染色体的自主复制的环状DNA。克隆片段大小在0.1-10kb
噬菌体载体:一种以细菌为宿主的病毒.是一种线状双链DNA分子。克隆片段大小为8-20 kb
黏粒: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载体。最大克隆片段可达45kb
粘粒:由质粒载体和单链噬菌体载体构建成。既有质粒的复制起点,也有噬菌体的复制起点。克隆片段长度35-50 kb
细菌人工染色体:是指一种以细菌F质粒为基础建构而成的细菌染色体克隆载体,克隆片段150kb左右
酵母人工染色体:人工构建的包含有端粒,复制起始位点,着丝粒,选择基因在内的酵母染色体。克隆片段100-1000 kb
10. 简述植物克隆载体PbIN19的特点
包含lacZ′基因、卡那霉素抗性基因(kan)、一个大肠杆菌的复制起始位点(ori)及两段来源于Ti质粒中T-DNA区域的边界序列。这两段边界序列与植物染色体DNA相结合,将它们之间的DNA片段插入植物DNA中。边界序列在pBIN19中的方向就表明,lacZ′基因、kan抗性基因,以及插入到lacZ′性酶切位点的新DNA都一同进入植物DNA中。将重组的植物细胞接种到卡那霉素琼脂糖平板上进行筛选,重组细胞将再生形成完整的植株。
11. 简述的pUC 8 重组子筛选的方法
氨苄青霉素抗性基因、lacZ′基因、复制起始位点(ori)及lacZ′基因内的性酶切位点。
将得到的pUC 8 重组子接种到含有氨苄青霉素的培养基中培养,挑选出生长良好的菌株在接种到含有IPTG和X-gal的培养基中培养,选择生长良好的白色菌落。
第六章
1. 从转录水平上看,基因的方式有哪几种?
从蛋白的角度看:
正控制:激活蛋白(AP〕,促进表达。
负控制:胆遏蛋白(Rp〕,抑制表达。
从作用于蛋白的小型效应分子角度看:
可诱导:诱导物,增强基因表达.
可阻遏:辅胆遏物或抑制物,削弱基因表达.
2. 简述转录蛋白与小型效应分子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四种方式
| 正控制 | 负控制 | |
| 可诱导 | 诱导物+激活蛋白 (蛋白被激活) | 诱导物+阻遏蛋白 ((蛋白失活)) | 
| 可阻遏 | 抑制物+激活蛋白 (蛋白失活) | 辅阻遏物+阻遏蛋白 (蛋白被激活) | 
编码在所有组织细胞中、在整个生命周期中都需要的RNA或蛋白质,为组成型表达。
特别:①不易受环境变化影响,表达产物是整个生命过程中都持续需要的,是细胞存活所必须的。②表达水平较恒定。
比如编码rRNA基因
4. 简述乳糖和cAMP对lac操纵子表达的机制
lac操纵子包括三个结构基因lacZYA,一个操作基因(位于启动子和结构基因之间且与启动子有部分重叠)及一个基因lacI。基因lacI为组成型表达,合成阻遏蛋白(四聚体),可结合于操作子lacO,阻碍转录酶与启动子结合,从而使lacZYA不能表达。当环境中没有乳糖时, Lac阻遏蛋白在未与小型效应分子(诱导物)结合时是有活性的,能够与操作子结合,从而队碍lac操纵子的转录。当环境中加入乳糖后,少量乳糖由乳糖通透酶引入细胞。进一步由β-半乳糖苷酶使之转化为别乳糖。随着别乳糖浓度升高,它与阻遏蛋白结合,使阻遏蛋白失活,不能结合于操纵子,从而RNA聚合酶能够转录lacZYA。
在lac操纵子的启动子上游还存在一个CAP位点,必须有CAP激活蛋白结合到该位点时,lac操纵子才能表达。但CAP蛋白本身是无活性的,需要cAMP(环腺苷酸)做为诱导物来激活它。cAMP由ATP经腺苷酸环化酶催化产生。若细胞中存在葡萄糖,则会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使cAMP的浓度下降下降,从而抑制操纵子的表达。该机制的优点是,当同时存在葡萄糖和乳糖时,先利用荀萄糖,后利用乳糖,从而无须表达所有的基因,进免浪费。
5. 结合乳糖操纵子结构,简述阻遏蛋白和CAP如何协同调节结构基因转录
上题参考
6. 简述色氨酸操纵子的机制
色氨酸操纵子包含有5个结构基因trpE、D、B、A,紧邻的启动子和操纵子,起始密码子前的一段前导区及一个调节基因。基因trpE、D、B、A编码色氨酸合成所需的酶.当细胞中色氨酸含量低时,阻通蛋白不与色氨酸结合,没有活性,故不能与操作子结合,因而trp操纵子能够转录。当细胞中色氨酸含量高时,色氨酸作为辅阻遏物与阻遏蛋白结合而激活之,使之能与操作子结合,阻碍trp操纵子的转录。
弱化作用:前导区具有起始密码子和终止密码子,能被翻译产生前导肽,且第10位与第11位有两个色氨酸密码子。前导区4个分别以1,2,3,4表示的片段能以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碱基配对,有时1-2,3-4配对,有时只以2-3方式互补配对,3-4配对将阻遏转录的继续进行。当培养基中色氨酸的浓度低时,负载有色氨酸的tRNAtrp也就少,翻译通过两个相邻的色氨酸密码子的速度就会变慢,当4区被转录完成时,核糖体还在1区,2-3配对有利于转录进行。当色氨酸浓度高,核糖体可顺利通过两个相邻的色氨酸密码子,4区在被转录之前,核糖体就到达2区,形成3-4配对,阻遏转录继续进行。
7. 简述原核生物操纵子转录的一般规律
①编码分解酶的操纵子(如lac操纵子)通常采用可诱导的方式,被分解的物质(即分解反应的底物)通常作为诱导物。
②编码合成酶的操纵子(如trp操纵子)通常采用可阻遏的方式,合成产物通常作为抑制物或辅阻遏物。
8. 简述反义RNA的作用
与mRNA互补的RNA称为反义RNA,它通常不编码蛋白质,但通过与mRNA的互补结合,形成双链RNA,从而阻碍mRNA的翻译。关健的互补区应是在mRNA上的Shine-Dalgarno序列和起始密码附近,这样才能有效地阻碍翻译。
9. 真核生物基因组的表达有那几个层次
基因组结构,转录,转录后RNA加工,翻译,翻译后蛋白质加工、运输及代谢反馈
10. 简述抗体多种多样的原因
轻链前体基因中有约300种可变序列、4种连接序列和1种不变序列,故通过重排可形成的种类达300x 4 x 1=1200种.
重链前体基因包含约500种可变序列、4种连接序列、12种多样性序列(位于可变序列和连接序列之间)和1种不变序列,故通过重组可形成的种类达500x4x12x1=24000种.
轻链与重.链组合,产生的杭体种类可达1200 x 24000=28800000种
11. 简述甲基化的状态和甲基化酶的种类
三种甲基化状态:●无甲基化●半甲基化●完全甲基化
三种甲基化酶●从新甲基化酶●永久甲基化酶●去甲基化酶
12. 简述真核生物转录转录因子的结构特征
●转录因子具有一些特殊的结构域,能够与DNA或小型作用分子等结合。
●在不同转录因子中,若某种结构域的结构或氨基酸序列非常相似,则这样的结构域称为基元。
●在各种基元中,都存在α螺旋,它伸入到DNA大沟中,通过氢键与大沟中碱基结合,通常对DNA双螺旋的识别起关键作用。
13. 简述增强子具有哪些特点
●增强效应明显,一般能使基因转录频率增加10~200倍
●增强效应与其位置和取向无关
●大多为重复序列
●增强效应有严密的组织和细胞特异性,只有与特定蛋白质相互作用才能发挥作用
●没有基因特异性
●受外部信号的
14. 简述真核生物基因组响应元件靠成环机制来转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转录因子激活蛋白结合到启动子上.
第二步:DNA弯曲,使激活蛋白靠近核心启动子.
第三步:激活蛋白与结合在普通转录因子TFIID上的辅激活物结合,将TFllD引向并结合到核心启动子上.
第四步:其它普通转录因子及RNA聚合酶结合上来,转录开始。
15. 简述真核生物基因组中铁蛋白的翻译机制
铁蛋白5'非翻译区有一个铁响应元件(IRE),能被铁蛋白识别,从而阻碍翻译起始.当细胞中Fe++过量时,会与铁蛋白结合,使之失活而脱离铁响应元件(IRE),从而开始翻译合成铁蛋白。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