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及激发策略研究
2025-10-02 15:32:16 责编:小OO
文档
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及激发策略研究

作者:汪玉新 鞠瑞民 张蔚洁

来源:《新课程·中学》2018年第03期

        摘 要: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以现阶段教师教学工作情况为基础,结合近年来学生的学习特点,分析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以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关键词:兴趣;内驱力;情感教学

        如果说智力是先天性因素,影响学生认知水平,那么,后天培育的情感性因素就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动力。在新课改背景下,初中生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其具备的学习内驱力并不平稳,此时就需要教师加大关注,注重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内驱力。

        一、淡化理念,调动内需

        在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梯度教学,逐步深入,不断教学;另一方面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科学设计数学活动,不断降低学习的专业性,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初中生虽然对文言文有一定认识,但对具体应用了解得不多,此时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对话活动,降低文言文学习的难度,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小石潭记》时,第一遍阅读全篇文章后学生正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此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文章中描写的场景,促使学生根据图片来翻译文章。在翻译文章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学校周边的公园或者是校内的池塘边进行一场“文言文大赛”。在比赛中,学生可以两两组合,由其中一位同学用本堂课学习的文言文知识来向同伴描述池塘的场景,同伴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翻译,哪组表述得最有意境、翻译最精准,就可以进入下一轮比赛,判定的标准由教师和其他同学举手决定。设计这种活动,会让学生淡化文言文学习的概念,促使其认为这是沟通所需的内容,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内驱力。

        二、释放情感,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由此,在初中教学中,要想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就需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突破传统意义上灌溉式教学的约束,构建丰富而有趣的课堂环境,促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自主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同样是初中语文教学,教师在写作教学中,总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不愿意写作,或者是写作内容千篇一律没有新意,而此时要想调动学生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内驱力,就需要引导学生亲身参与。例如,春天到来,万物复苏,大地充满了生机,五颜六色的花朵都冒出了头,校园里的鸡冠花也冒出了绿芽,此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组织学生观看鸡冠花的成长过程,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促使其在观察中学会自主获取知识。同时,与学校的植被修剪工提前沟通,让他为学生上一堂生动而别致的“植被课”,而后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作业,写一篇有关“鸡冠花”的话题作文,上交的日期没有具体要求,最晚在冬季来临前交给教师。学生在观察植被的过程中,会产生真情实感,获取丰富的知识,这样对写作而言非常有帮助。在写作中,学生不会再出现没有内容可写的想法,通过自身情感和获取知识的引导,写作难度也会有所降低。

        三、激励学习,产生动力

        教学工作的重点不在于传递理论知识,而是通过激励,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全面推广以激励性为主的评估活动,不但符合新课改教学理念,而且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处于初中教学环境的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理念非常强烈,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平台,尊重学生的选择,并通过激励评估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产生学习的动力[1]。

        四、情感教学,共同学习

        情感教育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点内容。因为教师面临的初中生,是一群存在情感和智商差异的群体,指导他们构建知识系统,不能继续沿用传统意义上的“灌溉式”教学,而是要注重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学生的选择,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做学生的良师益友,构建自由、愉悦的课堂环境,突破传统教学形式的约束,在注重纪律教学的同时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

        五、获取成功,享受表达

        成功是学生在学习道路上的持续、平稳前行的有力保障。对大部分学生而言,他们都渴望自己的能力和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支持,希望自己的见解得到他人的尊重。初中生正处于青年期,在这方面的需求更强烈,并且受到初中高压力的影响,若是长期被他人无视,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由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获取成功的机会,促使其通过体验成功产生学习的内驱力,具备持之以恒的意志力。

        为了让学生对学习产生内驱力,教师需要以鼓励性语言为

        主,让学生在充满信心展示自己能力的同时,获取有效的评价。在评价中,教师可以选择自主评估、学生间评估以及教师评估、家长评估等方式,促使学生可以获取不同角度的建议。当然,在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设计班级的墙报、博客、班会等形式展示学生的作品,促使学生可以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喜悦,强化学习的内

        驱力[2]。

        综上所述,调动学生学习内驱力是一项长期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持之以恒、不断创新。对现阶段的教学工作者而言,这不但是教学能力和工作水平的重要评估标准,而且是考查教师综合素养和道德理念的根本标准。尤其是对初中生来说,正值初升高的重要时期,教师更要全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优化课堂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此为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郭春燕.小组合作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J].中学课程资源,2017(11):16-17,32.

        [2]单宝利.浅谈学生学习的内驱力[J].辽宁高等教育研究,2014(3):67.

        ?誗编辑 段丽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