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20课《枫桥夜泊》教案
2025-10-02 15:32:16 责编:小OO
文档
《枫桥夜泊》教案

  一、教学要求:

  1、知识点:

  (1)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写的景色;

  (2)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2、能力点:培养朗读能力、品诗析句能力,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3、德育渗透点:感受诗的自然美和语言艺术美。

  二、教学重点:体会诗人孤寂忧愁之情

  三、教学难点:诗人为何而忧愁

  四、教学方法 :直观法、合作学习、情境感受。

  五、教学准备

   1、小黑板、录音机。

  2、歌曲《涛声依旧》、《枫桥夜泊》古诗范读及古诗新韵。

   3、让学生课前查阅诗人及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查查抒发诗人愁绪的诗歌。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激趣、自由漫谈、揭题、解题、介绍诗人

  1、听歌曲《涛声依旧》的前两句,引出诗的题目和作者张继。

  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歌曲《涛声依旧》的第二段。(放歌曲录音,让学生仔细倾听)你听出了什么?

  这首流传大江南北的通俗歌曲,正是人们根据一千二百多年前张继所写的《枫桥夜泊》一诗而改编的,歌中所唱的内容正是借用了我们今天要学的《枫桥夜泊》这首诗的诗句。借用了哪些诗句,我们学完了这首诗就知道了。

     2、理解题目。

  齐读诗题,你读懂了诗题是什么意思?

  (夜:夜晚;泊:停泊;枫桥夜泊:夜晚把船停泊在枫桥边。)

  这首诗的诗人是唐朝的张继。

  3、交流课前收集的关于这首诗和作者张继的有关资料。

  课前,同学们一定找到了一些有关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或诗人的资料,我们来交流一下。

  张继是中唐诗人,他写的诗留传下来的只有37首。他的生死年月资料上没有说明。他在天宝12年中过进士,当过盐铁判官。张继的老家是湖北襄樊。

  张继是我国唐代襄州(今湖北襄阳县)人。那年秋天,他去赶考,榜上无名。于是他就买了一张船票,准备来年东山再起。船在苏州城西枫桥码头停泊。他带着满腔的羁旅乡愁,彻夜未眠。拂晓时,他走出船舱,看见一轮圆月即将落下,成群的乌鸦啼叫着离巢去觅食,天空中布满了寒霜。江边的枫树,渔人的灯火,好一幅美丽的霜天景象。他又往远处看,城外的寒山寺朦胧可见,他想:昨夜听到的钟声可能就是从这里传来的吧,于是他提起笔,即兴写了这首流传千古的《枫桥夜泊》。

  4、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

  交流,出示学古诗四步骤 :一读通,咬准音;二读懂,解诗意;三读会,达意境;四会读,有感情。

  (二).学生按照“四学法”开始学习诗句

     1、一读通,咬准音。

  (1)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

  (2)指多名学生个别读全诗。(全诗共28个字,没有生字,你都读对了,真了不起。读对字音对你理解古诗的意思很有好处。诗人没有想到,在科举考试时他的才华没有人欣赏,而在枫桥旁写的这首诗却会千古流传。那好,就请同学们在下面试着读一读这首诗吧。我们一起来读。)正音:寺、苏、齐读

  2、二读懂,解诗意

  过渡:同学们各自读通了全诗,下面老师要问问你们打算怎样做到二读懂,解诗意。(借助书本注释和工具书,先解释重点词的意思,再把词义用通顺连贯的句子连起来,就解释了诗意。翻译古诗的基本方法是代、调、补。)

  (1)借助诗下的注解,各自读诗自学。

  (2)同桌合作学习,交流你们组读懂了哪些诗句的意思?或者哪些诗句读不懂?看看同桌能不能帮你解决?

  (3)各组交流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其他同学可以提问,也可以补充。

  过渡语:我看到了,大家讨论得非常热烈。那么,通过自学,在小组里交流,关于《枫桥夜泊》这首诗你都知道了大意?谁愿意说一说?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

  (江枫:江边的枫树,也有解释成江桥和枫桥。

  渔火:渔家的灯火。

  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

  (姑苏:苏州。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

  (3)指多名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大意。

  (月亮慢慢落下去了,乌鸦在树上啼叫,天地间布满寒霜。昨夜,面对着江边的枫树和岸上的渔火,诗人愁丝缕缕难以入眠。姑苏城外的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客船上。)

  (4)出示插图,指名上台指图说全诗大意

  (5)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全诗,用“---”划出诗人看到的景物,用“~~~~”划出诗人听到的景物,用三角号找出描写时间的词,交流

  (看到“月落”、“霜满天”、“江枫”、“渔火”,听到“乌啼”、“钟声” 描写时间的词是“月落”、“夜半”。)

  (6)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板书:拂晓时景物追忆昨夜景色)

  (7)教师小结:这是一首写夜泊枫桥的所见所闻所感的诗。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迷人的江南水乡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你现在能体会到作者张继在写这首诗的感受吗?现在,谁能说一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这就是三读会,达意境。

  3、三读会,达意境。

  (1)女生读全诗,这首诗围绕哪个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描写了诗人夜晚停船在枫桥岸边的所见所闻,描绘了一幅清静悠远的夜景,抒发了诗人的哀愁。)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过渡语: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还有什么疑问?好,学贵有疑,能动脑思考找出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的孩子才是真正聪明的人。关于这首诗,你们还想知道什么呢?

  讨论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为什么而忧愁?你从诗中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忧愁?

  (张继应该是因为落榜而愁,思念家乡而愁。张继常年在外,肯定思念家乡的亲人,他很可能是为思乡而愁。)

  (从月亮慢慢落下了,乌鸦在啼叫,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等等可以看出诗人的忧愁。)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质疑、解疑

  (3)教师小结:是呀,通过这首诗,我们真的能体会到科考落榜、孤身在外的诗人的心事,他的失眠,他的忧愁,他的孤单:月亮落下去了,寒霜满天,枫桥边的树郁郁葱葱,只有对面的点点渔火让人感到一丝温暖,那几声乌鸦的啼叫更叫人难以入睡,正在这时,从寒山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在寂静的夜里,钟声显得是那么悠远、绵长,还带着淡淡的忧伤。

  4、四会读,有感情

  我们要做到四会读,有感情,首先要先注意读出诗的节拍。

  (1)指名读,划出诗的节拍。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谁愿意再给大家读一读?你怎么读这首诗?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小结:吟诵,抑扬顿挫,要注意重音与停顿韵味,古诗,讲求的是一种韵味,在停顿的地方将韵母的音发得饱满一些,有余音绕梁,不绝于耳的感觉,让人细细体会、再慢慢回味。

  (2)指导朗读、试着背诵

  A、听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眼感受。交流感受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B、指多名比赛读。评议。

  C、男女生练读。

  (3)学唱古诗新韵(全班起立,老师范读时认真听,体会感情;学生唱第一遍歌词时,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三遍边跟着唱,边拍手打节奏。)

  (三)拓展:交流中外名人忧愁了都做些什么,深入体会忧愁。(5分钟)

  1、张继忧愁了写诗,你还会背哪些抒发诗人愁绪的诗句?

  梧桐更兼细雨,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现在呢,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在那头。

  移舟泊烟诸,日暮客愁新。

  抽刀断水水更流,借酒消愁愁更愁。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2、小结

  是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笑语欢歌,也有忧郁哀愁。而张继呢,是变忧愁为诗,留下了这千古绝唱。

  刚开始老师放的《涛声依旧》,也说明了这首诗的影响深远,它的歌词就是来源于这首诗。

  《枫桥夜泊》的确影响深远。如果有机会,请大家也选择一个深秋的寒夜,到苏州去,去看一看那江枫渔火,望一望那月落霜天,听一听那夜半钟声,感受一下这诗中愁的韵味。

  (五)总结:

      同学们,今天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枫桥夜泊》这首古诗,相信一定能运用今天学习的古诗“四学法”来学习古诗,对古诗一定有了更深的理解。中国的古典诗歌,像一条横亘古今的河流,流淌着中华文学艺术的精髓,激荡着历史精魂的心曲。像千年好酒,醇厚绵长,像散发着芳香的清茶,让人回味无穷。所以,人们都说:“胸有诗书气自华”。是的,诗是跳跃的音符,诗是无声的图画,诗是感人的故事,诗更是人们内心情感的抒发.让我们喜欢并热爱诗歌吧.!

     (六)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枫桥夜泊》。

  2、用简笔画画这首诗,在班上展览。

      3、改写《枫桥夜泊》

  (七)板书设计

          枫 桥 夜 泊

       张  继

    月 落 /乌 啼 ∥霜/ 满 天,    

    江 枫 /渔 火 ∥对 / 愁 眠。        

     姑 苏 /城 外 ∥寒 山  寺,  

    夜 半 /钟 声∥到 /客 船。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