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2025-10-02 15:31:01 责编:小OO
文档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别与联系

  摘要: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同时又存在联系。社会主义既是资本主义的对立物,又是资本主义的替代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作为过渡性质的矛盾统一体,将存在于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期。而该矛盾统一体所具有的斗争性和同一性两个方面,也必将贯串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整个世界历史时代。

  关键词: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矛盾;同一性;

一 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是由许多原因生成的。形成“资本主义”的三个主要条件:(1)信贷关系的拓展。(2)专业经理人员的使用。(3)各种有利于资本主义管理的技术的社会共享。我们也可以认为这里的第一个条件包括了金融市场的发展或资本的自由流动。第二个条件其实是要求“企业家的自由进出”。第三个条件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的可计算性”。企业家的自由进出被新奥地利学派的领袖克兹涅尔认做“资本主义”的定义。如果我们把“信贷关系的拓展”扩充理解为“一般的合作信任关系的扩展,那么资本主义形成的三个条件实际上就可以涵盖在“一般信任关系的扩展”这一个条件里。不仅专业经理人员的任用依赖于“代理人关系”中的相互信任,而且技术的分享和法律,会计,契约等等的可计算性,都是职务于“信贷关系的扩展”这一目的的。

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对利润的追逐或循环公式:“货币一资本一更多的货币”。这类看法认为资本主义的实质在于“资本的堆积”,在于“金融资本的吞并行为”。但是马克思抓住了“剩余价值”这个关键,来解释“利润”和资本的金融扩张如何成为现实可能性。“雇佣劳动”于是成为马克思所理解的“资本主义”做为一种社会关系的实质。从我们的角度看,马克思的雇佣劳动概念是可以应用到非西方社会的历史过程中的,当然,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的。 

二 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socialis”,意为社会的、公共的、共同的、集体的,也有互助、合作及共同体自治的含义。从词义上看,社会主义强调公共、集体、为大众谋福利,与个人的利己的私有的相对立。社会主义是在批判资本主义的道义上产生的,其信奉者都是一些富于牺牲精神、道德高尚的仁人志士,他们身在不完美的社会,却向往并试图设计人类的完美社会,其中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设想堪称“完美社会”的典型[1]。

马克思预言和设想的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是唯物史观。马克思从生产力——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历史运动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演变的分析框架中预言和设想未来的社会主义的。因此,在马克思看来,与间接社会化(即以货币交换为媒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相反,社会主义是一种直接社会化的生产方式,其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生产的直接社会化,由于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性的演变,生产(包括生产的组织、交换、控制、分配、消费等职能)不再以市场为媒介,而采取直接的形态。以市场为媒介的间接社会化生产——商品经济已不复存在。由于社会生产采取直接的形态,不需要通过迂回曲折的商业劳动,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其生产方式比资本主义更有效率。

第二,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由于生产的直接社会化,交易成本等于或趋向于零,“资产阶级法权”意义上的产权已不重要或不复存,世界性的社会占有的所有制已不再具有私权性质的排他性而与历史上其它公有制和私有制相区别。

第三,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2],由于联合起来的个人——社会占有生产资料,国家的政治职能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自由劳动者的联合体。联合起来的劳动者有计划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和进行生产。在它的初级阶段,商品经济虽已消失,但仍不能按人类生存的自然需要去分配生活资料,而必须按平等的“资产阶级法权”,通过劳动的交换——即按个人提供的劳动量分配生活资料,只有在它的高级阶段——物质财富不断地泉涌时,人类才能最终消灭平等交换这一“资产阶级法权”残余,而在社会的旗帜上写下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三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

可见,在形成与生产方式上,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是有本质区别的。同时,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也存在一定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矛盾的同一性。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历史基础与时代条件的动态结合作用过程中形成的。

  第一,在社会化大生产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是相通的。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因为“技术问题是科学,生产管理是科学,在任何社会,对任何国家都是有用的,这些东西本身并没有阶级性”。所以,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 ,特别要向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的生产力及其发展有着相对于所有制形式、生产关系的一定性和自主性,它更具有全人类的意义,因而能够为社会制度不同的民族所直接吸收和利用。 

  第二,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的条件下,在与社会基本制度相对应的具体层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可以相通。即在层面可以表现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矛盾同一性。社会主义制度并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我们发挥社会主义固有的特点,也采用资本主义的一些方法,目的就是要加速发展生产力。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也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基本制度如何实现有个“具体做法”问题,即有个“”问题;一个社会的基本制度与具体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层次。所谓是指一定社会基本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即为其服务并使其正常运作的运行机制、机制和管理体系。一种社会基本制度可以通过不同的来实现,而在一个大社会经济形态下的不同社会基本制度也可以通过同类型的来实现。当然,在运作过程中总要和一定的社会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从而使不具有社会基本制度属性的,呈现出了与之相结合的那个社会基本制度的社会特征。因此,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同处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形态下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具体层面也可以相通。 

  第三,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通过国际市场这个纽带,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在经济利益上也可以形成互补和互相依存的关系。即建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市场联系,实现双方的市场利益,是当代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同一性的重要表现形式。中国是一个大的市场,许多国家都想同我们搞点合作,做点买卖,我们要很好地利用。这是个战略问题。中美关系有一个好的基础,那就是两国在发展经济,维护经济利益方面有相互帮助的作用。中国市场毕竟没有充分开发出来,美国利用中国市场还有很多事情能够做。我国不断拓展国际市场,尤其是加深与美、日、欧及东南亚的市场联系,是我国的国家利益的重要要组成部分。而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一定程度上又取决于我国对国际经济要素的汲纳能力,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有利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加深与世界、特别是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市场联系。 

第四,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条件下,在作为一种经济因素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态而存在的生产关系方面,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一定程度上也可以互相利用。如果说资本主义创造了世界历史,创造了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那资本就再也不能离开世界经济体系和世界市场而存在和发展,资本增殖运动必须依赖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世界市场是资本不断给自己创造出来的而又反过来制约着它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我国可以长期吸收国际市场要素作为实行对外开放战略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西方国家“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也就是说,国际资本必然有进入中国市场的冲动。而我国又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相对落后,决定着经济成分上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利用外资正是实现我国发展战略的条件之一。因为“我国现阶段的‘三资’企业,按照现行的法规,外商总要赚一些钱。但是国家还要拿回税收,工人还要拿回工资,我们还可以学习技术和管理,还可以得到信息,打开市场。因此,‘三资’企业受到我国整个政治、经济条件的制约,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有益补充,归根到底是有利于社会主义的”。

当然,我国在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之所以能容纳作为一种经济因素而存在,而不是作为一种社会制度形态而存在的资本关系,还有更深层的世界历史辩证法根据,即在现时世界历史时代,资本的发展,一方面带来了更多和更强烈的破坏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自身再生产基础的因素和倾向,另一方面又带来了进一步增强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自身再生产能力的因素和倾向。世界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发展的这种“新的辩证法”,使资本生产力在现实世界历史时代的范围还有较大的活力和发展空间,使资本关系对现实世界历史时代的各国的生产力的发展,或者还有不同程度的推动作用,或者还有不同程度的利用意义。这种状况,很可能将延续到国际资本关系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为止。

参考文献

[1]高放,李景治,浦国良编.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肖枫主编.社会主义向何处去.北京:当代世界出版社,1999

[3]李景治等.当代资本主义的演变与矛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出版社,2001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