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考历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练习(含答案与解析)
2025-10-02 15:31:44 责编:小OO
文档
 高考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18)

(计时:45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认为,中国服饰逐渐丧失民族特点并趋于洋化的重大转型时期是在清末民初。造成这种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

A.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加剧

B.西式服装的传入和流行

C.国内政治形势的巨大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2015·湖北省六校联考)14年7月2日,某商行在《天津早报》中登了一则广告:“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恭候光临。”此广告反映出(    )

A.市民饮食的变化

B.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的发展

C.报纸的功能出现刊登广告的新变化

D.物质生活的西化

3.(2015·苏州模拟)《乌青镇志》卷19《风俗》载;“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始行请示父母,互换饰物,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这说明当时乌青镇(    )

A.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B.仍然遵循传统的习俗

C.市民生活新旧交织

D.民众普遍接受新生活

4.(2015·衡水中学模拟)“皇帝倒了,辫子割了”,这八个字是目睹了辛亥的少年瞿秋白对当时社会变化的体验之词。辫子本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剪辫与否本身不会给社会生活带来多大影响,但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却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这说明(    )

A.辫子是君主制度的伴生物

B.辫子被割掉是成功的标志

C.辫子割了是彻底性的表现

D.政治变迁影响了思想观念变化

5.(2015·长郡中学模拟)“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的汽车工业是以载货车为主。对轿车缺乏应有的重视,这使得我国的轿车工业技术水平长期处于极为幼稚的状态”。但有人认为其实当时的汽车工业结构是与当时我国的国情基本适应的。与之适应的国情主要是(    )

A.我国汽车工业技术落后

B.我国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C.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D.我国基本是一个农业国家

6.(2015·太原模拟)下面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女青年群体流行的服装图片。导致这两个时期服饰流行样式变化的相同的原因是(    )

   

A.政治观念的影响      B.审美情趣的变化

C.生活水平的提高      D.国际潮流的影响

7.(2015·宜宾三模)下表是依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13年人类发展报告》编制的中美两国2012年情况对比表为了提高中国在人类发展指数中的排位,中国应该(    )

国别人类发展指数GDP排位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百分比(2010年)

美国0.937(世界3位)

世界1位

13.3

9.5

中国0.699(世界101位)

世界2位

7.5

2.7

A.增大GDP数量        B.加强法制建设

C.重视民生工程       D.增加医疗投入

8.(2015·石家庄质检二)近代上海虽然拥有汽车的人数在慢慢攀升,但数量颇为有限,走路或骑自行车依然是大部分中国人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都愿意住在出行方便的市中心。可见这一时期的上海(    )

A.消费观念制约工业化

B.是中国近代经济中心

C.汽车制造业尚未出现

D.城市化发展受到制约

9.据近代中国某文献记载“窃闻泰西各国……遣将调兵,处分军事,虽悬隔山海,而如指掌,则尤以电报为之枢也。中国驿递文报,羽檄交驰,人马俱敝,迟速之数,霄壤悬殊”。下列对材料的理解错误的是(    )

A.西方军事上的优势主要靠无线电的便利

B.中国的传递方式是飞鸽传书、人马相传

C.在信息传递方式上,中西方存在巨大差别

D.在现代信息发展方面,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10.(2015·河北名校联考)1908年5月26日的《大公报》在头版刊登了有关教堂“礼拜”,豫盛瓷器公司大减价和吉林省公民日报社招聘北京天津访员的广告。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族工业进入“短暂的春天”

B.传统手工业面临破产的威胁

C.社会、商业资讯的传播速度加快

D.该报成为宣传新思想的阵地

11.1912年7月6日,北京的文化人之间因政治观点不同而发生一场无约之殴。《国风日报》等七家报社的工作人员(同盟会干事)将《国民公报》(非同盟会系报纸)经理佛苏、主编蓝公武痛打并将报馆一切机器什物捣毁一空。这段材料不能说明(    )

A.同盟会认为“忠于帝国主义及军阀者不能享有言论自由”

B.国民享有充分的言论自由

C.国民享有一定的言论、著作、结社等自由

D.为维护民主共和斗争激烈

12.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但很不幸,它也可能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这表明(    )

①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 ②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③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 ④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

13.服饰和社会习俗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在西方现代文明伴随着工业化浪潮向全世界扩散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服饰和社会习俗的改变也成为中西文化融合的表现。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垂,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

 ——《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1981年版

材料二 

  

                            清代长袍马褂                      中山装

材料三 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地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

 ——《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

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

——摘自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9分)

(2)根据材料二、三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8分)

(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9分)

14.(2015·湖北重点中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广告媒介,广告传播的影响力更大,进而成为社会发展和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告招牌的位置多出现在门面或门前,多以悬挂、镶嵌、砌筑的方式来设置。招牌作为广告媒介所传递的信息,具体来说,一是书写店铺的名号、字号,如点心铺书写“老宝泰”“晋阳豫”等;二是传达商家的经营思想和经营特色,如招牌上书写“公平交易”“童叟无欺”等;三是反映行业性和服务范围的词句,如“知味停车,闻香下马”等。招牌作为古代广告信息传播媒介,从其悬挂的位置来看,又分为不同的横额、竖招牌、挂板及店外冲天招牌等。

——《论中国古代的广告传播媒介》

材料二 19世纪80年代,有人赋诗赞颂在中国兴起的一个新事物——有线电报:“从此千里争片刻,无须尺幅贵笔砚。雁帛鱼书应共妒,声气相通快胜箭。枝枝节节环四海,地角天涯边一线。”

无线电报在中国运用于新闻传递始于1918年,当时法国人在上海法租界顾家宅设无线电台,这使中国人可以和欧洲人一起及时得知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新战况。当时,路透社所使用的海底电缆常有阻断,消息传递有时不够及时。不过法国人却没有用这台无线电台与路透社进行商业竞争,只是将一些电讯免费送往上海各大报刊登。

——《通讯技术进步与中国近代报业演进》

(1)根据材料一概括招牌广告的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次工业的成果?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成果在中国得以推广的原因。(12分)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信息传播技术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10分)

 高考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答  案

1~5.CACDC    6~10.ACDDC    11~12.BC

13.答案 (1)主张易服、剪辫。理由:影响外交;影响工业生产;影响军事;不利于个人卫生;有损民族尊严。

(2)变化趋势:由传统走向现代(走向近代化)。“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方式: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或改革。

(3)新变化:否定传统生活习俗;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

认识:中外文化交流是必由之路;文化碰撞交流所激发出来的历史进步作用是巨大的;学习和融合外来先进文化为近代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但同时要保留文化的民族性与延续性。

14.答案 (1)特点:和商业活动紧密相连;位置醒目;取名高雅;内容丰富;诚信经商;形式多样。(任取四点)

(2)成果:第二次工业。

原因:①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③(清或均可)的作用。④近代中国人民思想思潮。

(3)影响:①加快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扩大共享范围。②改变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方式。(加快了人们生活的节奏;提高了办事效率,提高了生活的质量)③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④推动了世界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发展。(加速了全球化进程)⑤利用通讯技术犯罪,传播不良信息等。

 高考历史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解  析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解析】 A形容清末可以,民初不适合,故排除;B只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C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政治特点,清王朝的覆灭,中华的建立为中国服饰变化提供了契机和内因。D与题干关联不大。

答案 C

2.【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均与市民的饮食有关,A项正确。由题干中广告的内容可知,这些物品来自外国,但这并不是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在中国发展的产物,B项错误。C项“新变化”的说法错误,排除。“本行新到洋醋、吕宋酸果、白兰地等”并不都是西方的产品,无法反映西化,D项错误。

答案 A

3.【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由材料中“间有先由男女同意”可以看出是新式习俗;材料中“再挽冰人(指媒人)行传经纳采之礼”是指旧式的习俗,因此材料体现了时期市民生活新旧交织的现象。

答案 C

4.【解析】“在当时人的心目中,‘辫子割了’与‘皇帝倒了’相并而提”,说明辛亥推翻了君主制度,政治变迁促使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D项正确。“辫子是女真人的一种风俗习惯”,表明14年满清入关后才出现在全国,而中国的君主制度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的,A项错误;辛亥成功的标志是1911年武昌的胜利,B项错误,辫子割了,但中国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不是彻底性的表现,C项错误。

答案 D

5.【解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比较低,无力购买轿车,社会需求量很小。

答案 C

6.【解析】 20世纪50年代流行苏式女装“布拉吉”主要是受中苏友好关系和“一边倒”的影响,20世纪60年代流行绿军装主要是受“文化大”的影响,都是受政治观念的影响。

答案 A

7.【解析】从表格的人类发展指数、平均受教育年限、医疗卫生支出占GDP的百分比与美国的对比来看与GDP排位不成正比,说明了中国在民生方面做得不够。

答案 C

8.【解析】考查了学生分析、理解历史问题的能力。材料反映了近代上海交通事业虽然有了进步,但出行方式的落后影响了城市化的进程。应选D.

答案 D

9.【解析】根据材料可知,A、B、C说法都是正确的;虽然中西方在通讯技术方面存在一定的差距,但并不能说明中西方存在智力差距。

答案 D

10.【解析】通过《大公报》这份报纸作为大众传媒手段,传播了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信息,A、B、D观点无法直接从材料得出。

答案 C

11.【解析】从材料中“《国风日报》等七家报社的工作人员(同盟会干事)将《国民公报》(非同盟会系报纸)经理佛苏、主编蓝公武痛打并将报馆一切机器什物捣毁一空”可知,当时的国民只是有一定的言论、著作自由,故B表述错误,符合题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