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八年级上文言文分类复习 六(文言文句式)
2025-10-02 15:31:05 责编:小OO
文档
八年级上文言文分类复习六(文言文句式)

文言文句式总分两大类: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为:倒装句、被动句、省略句、判断句四大类,而倒装句又分为: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谓语前置句)四类。

1、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

①省略主语:

清荣岭茂。应为:(水)清(树)荣(山)岭(草)茂《三峡》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

(吾)解衣欲睡《记承天寺夜游》

(高山)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远思书》

(我乘船)从流漂荡,任意东西。《与朱远思书》

(母亲)戒之曰《富贵不能淫》

(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已而(皇上的车队)之细柳军。《周亚夫军细柳》

②省略谓语: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曩者(见)霸上,棘门军。《周亚夫军细柳》

③省略宾语

不以疾(其)也。

④省略介词“于”

有时朝发(于)白帝,暮到江陵。《三峡》

急湍甚(于)箭。《与朱远思书》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于)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⑤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例1: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

例2: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2、倒装句: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①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汝之不惠甚矣《愚公移山》

②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何”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

何苦而不平?正常语序为:苦何而不平?《愚公移山》

例:白雪纷纷何所似?应为:白雪纷纷所似何?

疑问供词“何”作“似”的宾语、

“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何以战?(正常为:以何战。疑问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宾主前置)

③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突出“荷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愚公移山》

(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3)尝贻余核舟一“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

④状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

有时朝发白帝。正常语序为:有时朝(于)白帝发

飞漱其间。正常语序为:(于)其间飞漱

相与步于中庭。正常语序为:相与于中庭步《记承天寺夜游》

舜发于畎亩之中。

正常语序:舜于畎亩之中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于版筑之间是举的状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告之于帝。正常语序为:于帝告之

3、文言文判断句的几种类型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

①…者 …也”表表肯定判断,可译作“是”)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富贵不能淫》

②“……者 ……”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 ……也”

盖竹析影也。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五凝之妻也。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愚公移山》夫学须静也。(《诫子书》)

④“…… ……者也”

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⑤无标志判断句

此真将军矣。(语意表判断)《周亚夫军细柳》

此所谓战胜一土朝廷。(语意表判断)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隆中对》

刘备,天下枭雄。

⑥“乃、必、亦、即、诚、皆、则”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可译作“是”“就是” 用副词“非”表否定判断。

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则是,判断句标志)

⑦用动词“为”表示判断。用“为”联系主语和谓语 表示判断

船头坐三人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核舟记》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

⑧用动词“是”表肯定判断。此现象出现较晚 且较少见。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斯是陋室,惟吾德

同行十二年 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被动句(标志:为……所……)

两种情况:一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

帝感其诚(感是“被…所感动”)《愚公移山》

天子为动。(为,表被动)《周亚夫军细柳》

而顷刻两毙。(语意被动,可是一会儿两只儿狼都被砍死)

贤能为之用。(为:表被动)

5、固定格式。

①“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②“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其如土石何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③“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④“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

例:此何遽不为福也。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⑤何以例:何以战

6、疑问句:

例:不亦说乎?(《论语》)

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吾与徐公孰美?(《邹忌讽齐王纳谏》)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