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发展经济学要点
2025-10-02 15:29:52 责编:小OO
文档
                                发展经济学复习

第一章,第二章

1.现代经济增长:就是它给本国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经济产品的能力有着长期的提高;这种不断提高的能力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的基础之上的。

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以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一般用实际的国民生产总值或柜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来表示。

2.经济发展:指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结构、社会制度以及文化结构的转换和全面进步,包括四层含义——经济总量的增长,经济结构的演进,社会制度的变迁,社会福利的改善。

3.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区别与联系

(1)区别:从性质上看,增长内涵较窄,是一个偏重数量的概念。发展是既包括数量又重视质量变化的增长过程;从范围上看,增长仅指经济总量的持续增加和经济结构的变化,发展不仅涉及经济领域,涉及国民观念和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了社会的进步。另外,增长不一定意味着发展,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有五种形式,包括无情的增长;无工作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无根的增长;无声的增长;

(2)联系而言: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然而增长不一定能带来相应的发展,反过来,经济发展又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环境与条件。

4.现代经济增长:它给本国居民提供各种各样的经济产品的生产能力有着长期的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上和意识形态的相应调整的基础之上的。(时间和范围是18世纪末-至今,主要指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

5. 现代经济增长的六个基本特征:

(1)发达国家的人均产值和人口增长率都高(1750年的200多年中,发达国家人均产量每35年翻一番,人口每70年翻一番,实际国民生产总值每24年翻一番);

(2)全要素生产率高且增长快(技术进步对于现代经济增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经济结构迅速转变(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以及农业劳动力所占比重不断下降,同时工业部门劳动力相对比重变化不大,实际收入所占比重大体上升,服务部门两者都上升);

(4)与经济结构密切相关的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迅速变化;

(5)国际经济扩张迅速(为了获取原材料,廉价劳动力和开拓市场,发达的工业国家不断对外扩张);

(6)现代经济增长扩张有限(扩张局限于世界不到三分之一的人口范围内,并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富国的经济增长是靠牺牲穷国的经济增长来取得的)

6.发展经济学(狭义):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或实现经济起飞和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一门学科。 

7. (1)发展中国家(狭义)——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取得政治的新兴民族国家。但经济欠发达,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共同任务。

(2)发展中国家(广义)——这些国家或者是原先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或者是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国家;或者是某种资源禀赋带来高收入,但经济结构单一,工业化程度不高国家;或者是工业化程度较高,但对外依赖严重的国家。   

8.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

(1)低生活水平(差距大;贫困范围大);

(2)低生产率水平(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匮乏,缺乏适宜的社会和管理制度,低生活水平与低生产率之间的相互作用,不断强化等等原因使得发展中国家长期陷于不发达状态)

(3)人口出生率高,赡养负担重(发展中国家抚养孩子和赡养老人的负担都比发达国家重

(4)城乡发展不平衡,失业和就业不足问题严重;

(5)严重依赖农产品和初级产品的出口;

(6)不发达的市场经济(市场体系不健全表现在市场机制不成熟;市场主体发育不完全);

(7)在国际经济关系中处于依附和受支配的地位(依赖性表现在经济结构以及资金和技术)

9.发展经济学“发展观”的四阶段演变及其理论特征

(1)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经济发展=经济增长(经济增长以物质资料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有增长无发展的情况有五种形式,包括无情的增长;无工作的增长;无未来的增长;无根的增长;无声的增长);

(2)第二阶段(20世纪60、70年代):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变化(经济发展还应当包括经济结构的根本变化,包括人口增长结构,消费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另外一国国民应当参与对发展成果的分享);

(3)第三阶段(20世纪70年代):经济发展=增长+经济结构演进+社会制度变迁+福利改善(一个经济能够取得经济发展的能力与这个经济的环境质量,自然资源之间有密切关系)

(4)第四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在不同层次上满足人的基本需要和发展人的能力,包括生存,自尊和自由;另外发展还在于使人们获得能力)

10.发展理论的基本思路:这里讨论结构主义思路和新古典主义思路。

(1)结构主义思路提出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结构刚性或非均衡性,并且需要通过干预进行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

(2)新古典主义思路:市场价格机制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有效地调节企业的生产和个人的经济行为;经济的发展是渐进持续的过程,其结果会使得所有阶层收益;强调市场的重要性。

 第三、四章

1、资本:用于生产、扩大生产能力或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物质

2、物质资本:在一定的时间(通常为一年以上)内用来生产其他消费品和资本品的耐用品,如机器、工具设备、厂房、建筑物和交通运输设施等产品。

对物质资本的评价:一般来说物质资本有以下三个特点:(1)物质资本是投资过程的结果(2)其规模和结构代表现有的生产能力和未来的生产能力能力(3)就大部分物质资本而言,它具有耐用性(4)物质资本是稀缺的,它由投资形成

资本形成过程:资本来源于储蓄,储蓄可以转化为投资,投资又形成一定形式的资本,产生一定的生产能力的过程,就是资本形成。资本形成一般要经过储蓄、储蓄集中、投资本身这三个阶段。资本形成的来源有货币形态的储蓄(包括个人储蓄、企业储蓄、储蓄和外国储蓄),以及实物形态的农业剩余和对外贸易。

3、哈罗德—多马模型: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由英国经济学家哈罗德和美国经济学家多马地提出的动态经济增长模型。H-D模型根据凯恩斯收入决定论的静态均衡条件即储蓄S=投资I推导出g=s/v(s 表示储蓄率,v表示增量的资本-产出比)

该模型假定:全社会只生产一种产品;只用资本和劳动两种生产要素;规模收益不变;不存在技术进步;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没有折旧,所有投资都形成新增投资。

其含义是:(1)技术水平一定时经济增长率g就唯一地与储蓄率s成正比,资本积累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2)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

含义:要加速经济增长,要尽可能提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即加快资本形成

评价:该模型简单明了,成为二战后很多国家制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但是它只强调资本形成的作用,而忽视了劳动投入、技术进步乃至制度因素对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1953年由美国经济学家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一书》中提出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这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这又导致投资减少,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又造成低产出,最后低收入,这样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地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消费导致低投资引诱,又进一步造成低投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因而生产率低下,这造成低产出,又会带来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正是资本形成的供求两方面的约束阻碍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资本形成不足是“贫困恶性循环”的主要障碍。

含义:(1)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幅度地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2)为克服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及在众多行业中同步地投资,形成相互需求。

(3) 5、罗森斯坦-罗丹“大推进”:1943年由罗森斯坦-罗丹提出资本形成的“大推进”理论。他认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在资本形成过程中,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

理论依据:发展中国家经济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一是工业化基本条件的不可分性,主要表现在基础设施、市场需求和储蓄的不可细化分割;二是缺乏工业发扎所必要的外部经济和规模经济效益。

战略:全面地、大规模地、同比率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进行投资。

主张:干预,筹集资金。

6、罗斯托的“起飞”理论:1960年由罗斯托提出。他把所有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度概括为6个阶段的增长: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部门主要是饮食、烟草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主导部门是纺织、铁路),走向成熟阶段(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大众高消费阶段(以汽车工业为主导部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部门)。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阶段的变迁。

“起飞”是指在工业初期的较短时间内实现基本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上的剧烈转变,在此剧变之后,经济将步入自我持续增长状态。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科学思想条件;政治条件,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有一个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和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条件,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经济条件,要有10%以上的资本投资率和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上述了几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并在恰当的努力下进入“自动持续增长”。

7、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刘易斯认为,在不发达经济的两个部门中,只有现代化的城市工业部门是增长的主导部门,农村中的传统农业部门只是被动的起作用。因此,要实现经济发展就要扩大城市工业,而城市工业部门的扩大有赖于资本积累,资本积累来自于利润的再投资,利润又来自对农村剩余劳动的有效利用。

8、人口转变理论: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的幅度不大;第二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但是出生率并未下降,结果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第三阶段:死亡率逐渐停止下降,同时出生率开始下降,结果人口数量从略有增长到维持不变甚至缓慢下降。

9、人口陷阱理论:仅能维持生存的收入水平客观地制约着人口数量的思想,也被称为“低水平均衡陷阱”。它是说,人均收入在较低的水平上升到人口增长率相等的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人口陷阱”。

10、马尔萨斯的“人口”论:他认为,人口不受阻碍时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数级数增长。他提出了三个命题:一是原理,人口增加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二是增殖原理,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定增长,除非受到强有力的抑制;三是均衡原理,这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可以全部归结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穷。后来就把他的这三个命题合称为“人口原理”。对人口问题的上述分析使马尔萨斯对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从长期看,人均收入水平将保持在仅仅足以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11、人力资本:是指存在于人体中的具有经济价值的知识、技能和体力等质量因素之和。

人力资本形成途径:人力资本形成就是通过对人力资源一定的货币、资本或实物投入,使人力资源质量及数量指标均有所改善,并且这种改善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其形成途径是多方面的,主要有:(1)用于教育方面的投资,这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2)健康投资费用(3)个人和家庭用于交换就业机会的迁移费用

12、教育过度: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之前低学历能够胜任的工作

13、知识失业: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

14、简述教育过度与知识失业的关系。

   教育过度是指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和过度投资引发教育供给超过经济发展的需求,造成越来越多的高学历雇员从事之前低学历能够胜任的工作。知识失业是指一部分受过相当教育的知识劳动者找不到工作或屈身做原来较低文化程度的人所从事的工作,知识失业的主体是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知识劳动者。知识失业是教育深化问题的一个侧面,二者互为因果关系。结果必然造成发展中国家的资源配置不合理,教育投资效率低下。

15、简评“人口转变理论”

   根据“人口转变理论”,每个国家的人口增长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高出生率和高死亡率,人口增长的幅度不大;第二阶段:死亡率开始下降但是出生率并未下降,结果导致人口迅速增加;第三阶段:死亡率逐渐停止下降,同时出生率开始下降,结果人口数量从略有增长到维持不变甚至缓慢下降。

   积极作用:该模型从现象上描述了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人口发展的趋势变化,并指出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率不断提高主要是由于死亡率得到有效控制而出生率居高不下造成的。

   局限性:这一模型并没有从本质上阐明发展中国家的出生率为什么居高不下,以及应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抑制人口的过度增长。

16、简评马尔萨斯的“人口论”

马尔萨斯认为由于人口呈几何级数增长而粮食呈算术级数增长,为了避免人口数量和生活资料水平的失衡,饥荒、战争、瘟疫以及节育成为解决人口和粮食矛盾的主要方式。并从长期来看,人均收入水平将保持在仅仅足以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积极作用:分析了人口增长过快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局限性:(1)忽视了技术进步可使收入增长率高于人口增长率的巨大力量;(2)他假设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但实际上在人口增长率和人均收入水平之间并不存在明确的相关关系。

第五、六章

1、技术(广义):指科学知识和生产相结合的物化形态以及知识形态的总称。

2、技术进步(广义):指从产出增长中扣除劳动力和资金投入数量增长的因素后,所有其他产生作用的因素之和,又称为全要素生产率。

3、希克斯技术进步分类:根据技术进步对资本和劳动的影响程度的差异分类

资本节约型:对于人均资本相同的点,技术进步降低了资本的边际产量与劳动的边际产量的比率,即劳动的边际产量增加高于资本的边际产量的增加。

中性型:无论发生技术进步还是未发生技术进步,在新旧生产函数的人均资本(K/L=OM)相同之点,工资率与利润率之比保持不变。

劳动节约型:对于人均资本相同之点,如果资本边际产量的提高大于劳动力边际产量的提高,这意味着资本的分配份额相对提高,这种技术进步是用资本替代劳动,是劳动节约型

4、技术创新:改进现有或创造新的产品、生产过程或服务方式的技术活动。

技术创新的种类:(百度的)

渐进性创新:对已存在的一组产品或其生产过程的改进

根本性创新:指观念上有根本性突破的创新

技术系统的变革:指将产生深远意义的变革

技术-经济范式的变革:不仅伴随着许多根本性创新的出现,而且包含着许多技术系统的变革,几乎对所有经济分支的经济决策产生影响,并改变人们的常识。(3、4类技术创新又被统称为技术)

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

技术创新的动力:对于垄断利润和超额利润的追逐;企业家精神。

技术发明:

5、制度的内涵:诺思认为,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戏规则,更正式的说,制度是人设计的,决定人际互动结构的约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提供的一系列规则由国家规定的正式因素、社会认可的非正式约束和实施机制这三部分构成。

6、正式制度(约束):人们有意识大的创造的一系列规则。包括政治规则,经济规则泽和契约。

7、非正式制度(约束):自发形成并被人们无意识接受的行为规范,它主要包括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风俗习性、意识形态等因素。其中,意识形态处于核心地位。(百度所得,书上没有明确说明)

8、新制度经济学核心概念—交易费用: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借助商品和劳务的让渡实现权力让渡中产生的费用,其包括谈判、签订、监督执行和维护交易契约的费用。

9、新经济学基本主体---产权理论:1.定义:在资源稀缺的条件下,人们使用资源的权力。2.起源:资源稀缺性的加剧以及相伴随的相对价格的提高是产权出现的基本原因。当资源稀缺一旦达到导致人们互相对抗的水平时。产权出现不可避免。3.功能:西方国家正规所有权制度产生的6种效应①确定资产中的经济潜能②把分散的信息综合融入到一个制度③建立责任制度④使资产能够互换⑤建立人际关系网络⑥保护交易。

10、诱致性制度变迁:由一个人或者一群人在响应新的获利机会时候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制度变迁形式。其特点①变迁主体是一个或者一群人②盈利性③自发性④渐进性⑤制度变迁时间较长。

11、强制性制度变迁:由通过法律和命令引起的制度变迁。特征是①变迁的主体是国家②弥补制度供给不足③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短的时间推进制度变化④其效应与社会整体财富最大化可能不一致。

12、熊彼特“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采用一种新产品;

采用一种新方法;

开辟一个新市场;

控制或掠夺新的原料供应来源;

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

第八章:

1、环境:以人为核心的周围一切物质世界,即围绕人群空间的自然和物质要素的总和。可分为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

2、环境问题: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速度超过其自然资源恢复速度,从而危及人类生存。包括由工业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污染,以及由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引发的生态破坏。

3、马尔萨斯人口论:他认为,人口不受阻碍时以几何级数增长,而生活资料以算数级数增长。他提出了三个命题:一是原理,人口增加必然地为生活资料所;二是增殖原理,只要生活资料增长,人口必定增长,除非受到强有力的抑制;三是均衡原理,这些遏制人口的优势力量并使其结果与生活资料保持同一水平的抑制可以全部归结为道德的节制、罪恶和贫穷。对人口问题的上述分析使马尔萨斯对经济发展持悲观态度。他认为,从长期看,人均收入水平将保持在仅仅足以维持生存的水平上。 

4、增长极限理论:①增长五因素:人口增长、粮食供应、资本投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五大因素相互作用、它们互相关联且呈指数增长②建立“世界模型”,指出如果上述五个因素以现有的趋势继续下去,世界经济将在某个时间达到增长极限,经济停止增长;③措施:人口零增长;资本存量的零增长;经济增长方式和价值观的转变;技术进步。

5、可持续发展:指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可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

6、工业化、城市化引起的环境污染:

7、人口增长与粮食需求瘾大的生态环境:

第九章:

1、传统农业及基本特征:完全以农民世代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为基础的农业。它有以下特征:①农业技术状况长期内演进缓慢②以小型的家庭农场为主要生产单位,市场化程度低③逆风险的经营目标④农业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低。

2、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物资投入的现代化;生产技术的现代化;生产组织经营方式的专业化和社会化;生产组织管理方式的现代化;农民生活方式的现代化。

3、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他认为传统农业停滞不前,不能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原因在于传统农业中对原有生产要素增加投资的收益率低,对储蓄投资缺乏足够的经济刺激。要打破停滞就必须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他着重论述了以下三个问题:①制度建设:建立适合传统农业改造的土地占有制度、生产组织制度和激励制度。②扩大对新的生产要素的供给和需求③向农民进行人力资本投资。

4、张培刚改造传统农业的思想:①前提条件: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引起的对农产品需求的增加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价格上升;②对农业进行资本化改造,向农业引进现代工业的技术和其他生产要素;③农业机械化④促进农业结构性变化

5、梅勒的农业思想:农业资源互补理论。他认为当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都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阶段,其资源状况是劳动力充裕而资本稀缺,因此农业发展应尽量避免使用与工业发展相竞争的、具有替代劳动性的资本投入。

6、农业技术进步类型:①机械技术进步(劳动节约型技术),即用机械化手段取代人力的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②生化技术进步(土地节约型技术),即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使技术替代土地的发展方向。

7、农业诱致性技术进步:20世纪70年代由日本的速水和美国的拉坦提出,这个理论不是把农业技术的变革看做是科学技术进步和工业增长的产物,而是将其视为对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增长的动态反应。也就是说农业技术的变革主要是由各国资源禀赋状况和产品需求诱导的。

8、土地制度(狭义):规范人对土地的所有、占有关系和土地使用制度,它反映了以土地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9、土地制度改革(广义):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和土地租佃契约的改变。包括四种形式:①地租契约期限的限定②降低地租③土地有偿转移④土地被无偿剥夺

10、生化技术进步(定义):利用生物化学方法提高农作物产量,使技术替代土地的发展方向。通过改良品种和良种推广以及相应的化肥农药投入。水利灌溉设施的配套等措施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总产出的增长。

11、绿色: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发和推广新型高产小麦和水稻品种获得成功,粮食产量比过去大幅度增加。这种种子改良运动被称为“绿色”

第十章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1、工业化(广义):国民经济中的一系列基要的生产函数连续发生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化的过程。

(不确定是特征还是基本特征)特征:

首要的和最基本的特征:以机器(包括之后的计算机等日益先进的工具形式)生产代替手工劳动,是社会生产力的突破性变革;同时,还包含着生产组织和国民经济结构的多层次的相应调整和变动。

它包含整个国民经济的进步和发展。

工业化必然促成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和农业生产量的增多。

2、传统工业化:传统工业化道路,一般是指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早期走过的道路以及发展中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道路。

特征(发达国家):1.大多数的工业化是民间发动的2.国家的工业化大多是消费品导向的3.工业化进程相对缓慢

(发展中国家):1.起步于投资品工业2.突变性,一般来说工业化发展较晚的国家是工业化速度最快的国家,具有利用最新技术的比较优势和制度上的比较优势

3、工业化类型:

民间发动型(英美法):民间发动,主要是由个人积累资本进行投资而推动的工业化

基本特征:1.起步于消费品工业,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自然趋势2.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资源配置合理3.是一种演进性工业化,进程较慢4.早期工业化伴随着较严重的环境污染。

发动型(前苏联,1978年前的中国):指运用行政力量筹集资金和兴办企业而推动的工业化

基本特征:1.起步于资本品工业(重工业)2.工业化与城市化脱节3.农业内部剩余劳动力不断积累,整个经济结构比例失调 4.“性”的工业化进程较快

民间共同型(德国、日本):民间发动与引导相结合。

(重点只说了前两种,老师讲的时候补充过第三种,答题时大家自行决定)

4、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实现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不确定)特征:

正确处理好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的关系: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大力发展服务业。

5、产业结构(狭义):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相关比例关系及其变化。

就业结构----配第·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变向第三产业移动。

产值(就业)结构——库兹涅茨法则: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下降;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产值与工业化阶段划分——钱纳里标准: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都相应地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取代。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形变化。

6、工业内部结构——霍夫曼定理: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霍夫曼系数随着工业化过程的不断推进而不断下降,说明工业化以消费品工业为起点,逐渐向资本品工业转移,即工业化结构趋向于“重工业化”。

工业化四阶段:P184

第十一章 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1、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体的、非农产业高度聚集的社会物质系统,是一定地域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2、城市化(狭义):主要是指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历史过程。

3、城市化起源: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英国的工业使城市的性质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城市从政治、军事中心成为经济活动的中心和生产要素的聚集地。在城乡矛盾关系中,城市居于主导地位。

4、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农业提供商品粮的多少,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以及提供工业原材料的多少,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场等,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动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础。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总是起步于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

五大贡献:商品粮、资本积累、原材料、劳动力、市场

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聚集经济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动力。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产生聚集经济效应的基本途径。

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互为因果的,并呈同一种“循环积累“的态势。

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生产性服务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设施。

消费性服务增加: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追求更多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如住房、购物、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和社会福利等。以上各种需求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

5、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二元经济结构下的人口流动模型

3个假设:

1.大量剩余劳动力出现

2.农业劳动收入水平低,只能维持自己和家庭的最基本生活水平,为生存工资;

3.在现行固定工资水平上能够得到任意数量的劳动力,劳动力无限供给。

2个阶段:

第一阶段:资本稀缺,劳动力充足。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编辑产量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按现行工资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后,就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中,资本和劳动力都成为稀缺要素,工资不再是固定的,却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

1个拐点:当工业部门雇佣的劳动力数量增加到一定限度,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已经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时,农业中的劳动边际生产率将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收入也将提高。此时,工业部门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

7、前向联系--指某产业与吸收它产出的部门之间的的联系

   后向联系---指某产业与向它提供投入的部门之间的联系。

(简答题6)简述刘易斯模型中 “工业部门扩张及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过程

第一阶段:资本稀缺,劳动力充足。农业部门存在着大量编辑产量为零的剩余劳动力,工业部门按现行工资可以获得无限的劳动供给。当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全部转移到工业部门后,就进入经济发展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中,资本和劳动力都成为稀缺要素,工资不再是固定的,却是取决于劳动的边际生产力,此时,工业部门要想获得更多的劳动力,就不得不提高工资水平。

(简答题8)简述早期发展经济学的资本形成作用理论。

哈罗德—多马模型:技术水平一定时经济增长率g就唯一地与储蓄率s成正比,资本积累就成为经济增长的源泉,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决定作用。指出要加速经济增长,就要要尽可能提高储蓄率或投资率,即加快资本形成。

纳克斯的恶性循环理论:该理论认为,资本匮乏是阻碍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贫困恶性循环”包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供给方面,一国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收入低,大部分收入用于消费,这导致储蓄水平低,储蓄能力低,这又导致投资减少,资本形成不足又会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又造成低产出,最后低收入,这样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在需求方面,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意味着地购买力和低消费能力,低消费导致低投资引诱,又进一步造成低投资,生产规模难以扩大,因而生产率低下,这造成低产出,又会带来低收入,这样也形成了一个“低收入—低资本形成—低收入”的恶性循环。要打破“贫困恶性循环”,就必须大幅度地增加储蓄和投资,加速资本形成;

为克服资本形成的需求“瓶颈”,应采取“平衡增长”战略,即在众多行业同步投资,形成相互的需求推动。

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发展中国家以农业生产为主,劳动生产率和收入水平低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贫穷落后问题,关键在于实现工业化。而要实现工业化,首要的障碍是资本形成不足。在资本形成过程中,必须达到足够的规模。主张干预,筹集资金,大规模地、同比率地在各个工业部门(尤其是基础设施部门)进行投资。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他把所有国家从不发达到发达的过度概括为6个阶段的增长: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部门主要是饮食、烟草等工业部门),起飞阶段(主导部门是纺织、铁路),走向成熟阶段(主导部门是重化工业),大众高消费阶段(以汽车工业为主导部门),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以服务业为主导部门)。正是主导部门的这种不断更替,推动了经济增长阶段的变迁。一国经济要实现起飞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科学思想条件;政治条件,有一个统一稳定的国家,有一个致力于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政治目标和一个强有力的;社会条件,要有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群体;经济条件,要有10%以上的资本投资率和建立起飞的主导部门。罗斯托认为,具备了上述了几个条件,一国经济就可以实现起飞并在恰当的努力下进入“自动持续增长”。 

(简答题9)简述张培刚对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学术贡献

张的工业化理论强调要素组合方式的变化,是工业化的本身过程,揭示了本质,传统理论强调产业结构变化,只是工业化的结果,是表面现象。

传统定义过于狭窄,只包括制造业至多还包括整个工业部门,而张培刚的定义更全面,它不仅包含制造业工业化,还包括农业经营的工业化。

张培刚对工业化的理解不只是生产和技术方面,而且包括制度变革。他把技术变化所带来的制度变化看作是工业化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张培刚有关农业在工业化中的基础作用的理论是开创性的。他从粮食、原料、劳动力和市场四个方面阐述了农业对工业化的贡献,他指出,工业的发展与农业的改革或改进是相互影响的,但两者相互影响的程度不同。在工业化初期,农业的改革和改进会促进工商业的发展;但到工业化中后期,工业发展对农业的影响显然大于农业对工业的影响

张培刚对工业化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收和转移的影响做过详细探讨,他指出:“在工业化的初期,农业劳动力有大量剩余,使得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价格’低到保留劳动力在农场上已无多大意义。所以,从农场吸引劳动力到工厂的有效力量,几乎完全是在工业对劳动力的需要方面。

(简答题10)简述经济学家对 “产业结构变动及其一般趋势”这一问题认识的深化。P182

就业结构----配第•克拉克定理:克拉克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是指产品直接取自自然界的部门,第二产业是对初级产品进行加工的部门,第三产业是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克拉了若干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之间移动的统计资料,得出如下结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变向第三产业移动。

产值(就业)结构——库兹涅茨法则:(1)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实现的国民收入占全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比重(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都趋于下降;(2)工业部门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大致是上升的,但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3)服务部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是上升趋势,但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变化不大。

产值与工业化阶段划分——钱纳里标准:(1)在工业化起点,第一产业比重较高,第二产业比重较低。(2)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都相应地有所提高,且第二产业比重的上升幅度大于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在产业结构中的优势地位被第二产业取代。(3)当第一产业的比重降低到20%以下时,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三产业,工业化进入中期阶段;当第一产业的比重再降到10%左右时,第二产业的比重上升到最高水平,工业化进入后期阶段,此后第二产业的比重转为相对稳定或有所下降。在整个工业化进程中,工业在国民经济的比重将经历一个由上升到下降的倒U形变化。

(论述题1)发展经济学演变的三个阶段及其理论特征:

(1)第一阶段(20世纪50——60年代)这一阶段学者根据现代经济学体系和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历,构建了各种理论模型来解释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代表学者或理论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理论和平衡增长理论等等。

理论特征:

唯工业化论(认为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必经之路,工业化可以让发展中国家摆脱只能出口附加值较低的农产品和初级产品,只有实现工业化,劳动力过剩问题才能解决进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唯资本论(生产过程所需要的最基本要素是劳动与资本的结合,并配以一定的自然条件);

唯计划论(发展中国家需要借助国家干预或计划来进行经济结构的重大改进和经济关系的重大调整);

(2)第二阶段(20世纪70——80年代初期)那些对外经济比较开放,注意发挥市场经济作用,出口导向的国家发展迅猛,但是采取计划化的国家经济发展不理想。这一阶段的代表学者或理论有舒尔茨,哈勃勒等等)

理论特征:重新估计农业的作用(工业部门需要农业为其提供原材料,农业也是工业品的大市场);

估计市场机制的作用(认为市场机制不仅在发达国家有作用,在发展中国家也有效);

强调对外贸易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市场价格机制不仅能够有效地调节国内经济也能有效地调节国际经济,应当实行自由贸易)

(3)第三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一方面发展经济学研究多元化,另一方面不同的发展学说趋于融合。

理论特征:强调制度变革;重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重视主流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论述题2)试述城市化的动力机制。

①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在城市化初期,城市化的进程主要取决于农业提供商品粮的多少,为工业提供资本积累规模的大小以及提供工业原材料的多少,为城市提供多大的市场等,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既是城市化发展的原动力,又是城市化的基础。因此,一个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总是起步于那些农业分工完善、农村经济发达的地区。

五大贡献:商品粮、资本积累、原材料、劳动力、市场

②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

聚集经济效应:是指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集中所产生的经济效果以及吸引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向心力,是导致城市形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本动力。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产生聚集经济效应的基本途径。

循环积累因果效应:是指在一个动态的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各种要素是相互联系的,互为因果的,并呈同一种“循环积累“的态势。

③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生产性服务增加: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社会化大生产,要求城市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设施。

消费性服务增加:随着经济收入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开始追求更多丰富多彩的物质消费与精神享受,如住房、购物、文化体育、医疗保健、旅游度假、法律诉讼和社会福利等。以上各种需求促进了城市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并带来就业机会与人口的增加。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