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介
1.1项目概述
此测试报告主要描述了XX产品的测试的时间,测试环境,测试计划安排以及测试过程进行描述;对测试缺陷数据进行统计,测试执行情况进行分析;最后得出测试结论和测试总结。
1.2编写目的
测试报告是对整个测试过程进行描述,对测试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和说明,全方位的对测试数据进行汇总,最后给出测试结论;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得到对软件质量的评价,分析测试的过程,产品,资源,信息,为以后制定测试计划提供参考,评估测试测试执行和测试计划是否符合,分析系统存在的缺陷,为修复和预防bug提供建议。
1.3预期读者
此文档适合测试人员、开发人员以及项目经理阅读,适合于任何产品和项。
1.4术语定义
1.5参考资料
列出有关资料的作者、标题、编号、发表日期、出版单位或资料来源,可包括:
a.项目的计划任务书、合同或批文;
b.项目开发计划;
c.需求规格说明书;
d.概要设计说明书;
e.详细设计说明书;
f.测试计划;
测试分析报告所引用的其他资料、采用的软件工程标准或软件工作规范。
2.测试实施
2.1测试环境
硬件环境:内存,cpu,主频,硬盘
软件环境:操作系统,补丁版本,数据库等软件版本,office版本,被测软件版本,还有诸如打印机、扫描仪等外件信息
网络环境
2.2测试安排
| 序号 | 版本 | 测试人员 | 工作内容 | 测试时间 |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3.1缺陷结果统计
3.1.1 Bug有效性
| 程序 | Bug总数 | 有效bug数 | 1-4级bug数 |
| 模块 | Bug状态 | |||||||
| 新建 | 打开 | 暂不处理 | 关闭 | 拒绝 | 已修复 | 重新打开 | 不是bug | |
3.1.3按照缺陷类型和严重程度统计:
| 缺陷类型 | 严重程度 | 合计 | ||||
| 紧急级别bug | 很高级别bug | 高级别bug | 中级别bug | 低级别bug | ||
| 功能问题 | ||||||
| 环境问题 | ||||||
| 安全问题 | ||||||
| 接口问题 | ||||||
| 提示信息 | ||||||
| 性能问题 | ||||||
| 需求设计问题 | ||||||
| 用户界面 | ||||||
| 其他问题 | ||||||
| <合计> | ||||||
●按照缺陷类型和遗留问题统计
| 缺陷类型 | 状态 | 合计 | |
| 拒绝 | 暂不处理 | ||
| 功能问题 | |||
| 环境问题 | |||
| 安全问题 | |||
| 接口问题 | |||
| 提示信息 | |||
| 性能问题 | |||
| 需求设计问题 | |||
| 用户界面 | |||
| 其他问题 | |||
| <合计> | |||
3.1.5按开发人员修复记录进行统计(开发人员&bug状态):
3.2测试执行情况分析
功能测试执行情况分析
| 序号 | 功能点/用例名称 | 是否通过 | 用例数 | 缺陷数 |
| 1 | ||||
| 2 | ||||
| 3 | ||||
| 4 | ||||
| 5 |
3.3.1用例设计有部分偏差:由于是新增的功能,在测试用例的设计过程中,只是根据需求,针对这功能点进行设计,所以测试用例的设计不是很完整,这里需要以后对测试用例进行整理更新。
3.3.2版本偏差:程序版本包质量不高;一些页面的标准和操作规范,没有形成标准,导致程序员在开发的时候,对细节的处理和提示,有着较大的差异。
3.3.3因没有需求文档,用例按照系统进行的编写,故覆盖面不全;
3.3.4因测试环境问题,与硬件相关用例和测试后期修改完善,部分用例没有执行,故测试分析不全面;
3.3.5硬件设备不稳定,对软件的测试结果有相应偏差;
3.3.6软件不稳定,有些许无法重现的问题;
3.3.7因是在模拟环境下进行的测试,所以测试数据有偏差,只可查看到数据有正确显示,但实际显示值是否正确无从考量;
3.3.8部分界面及提示规范没有修改,影响用户体验。
3.4测试结论
描述根据以上测试统计分析数据、未通过用例对系统的影响,及测试偏差所带来的风险,提出解决方案意见。对XX产品已测试项测试结论是:
■通过 ■不通过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