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夜归鹿门歌》教案
2025-10-02 15:42:00 责编:小OO
文档

内            容

备      注

《夜归鹿门歌》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孟浩然及古诗歌相关知识的文学常识;了解意象的特征,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注意诗歌朗读节奏和本首诗歌的语言特色。

    2、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疏通、赏析诗歌,注重学生诗歌阅读、理解和表达交流的能力的提高。

    3、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的意象,掌握“缘景明情”的诗歌赏析方法。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在描写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无奈的心灵轨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创设情境法、合作探究法、联想想象法

【教具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1、导语设计: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它的题目叫什么?它的作者是?你可能记不准,一时说不出来,但同学们一定不会不记得这首诗!有谁不是从小就背诵这首诗的呢?  孟浩然,就是这样一位悄悄走进你的童年的诗人,甚至于是终生与你相伴的唐代诗人。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重温童年旧梦,再次走进孟浩然的世界吧。  

二、知人论世:

1、知人:(请几位同学介绍一下孟浩然)  

(1)孟浩然(6~740),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与王维齐名,并称“王孟”

山水田园诗:

  描绘自然山水和田园风光,表现返璞归真、怡情养性的情趣,抒写隐逸生活的闲情逸致。

(2)故乡襄阳(今属湖北),对门的鹿门山是东汉隐士庞德公的隐逸处,少时孟浩然也曾隐居于此。

(3)怀才不遇,布衣终身。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4)成就: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名篇有《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过故人庄》《春晓》等,著有《孟浩然集》。  

(5)用一个字概括孟诗歌的特点:淡。其诗每无意求工而清超越俗,清闲浅淡中,自有泉流石上,风来松下之音。(诗歌创作大多数是五言,以山水为主要题材,不事雕饰,自然浑成,清淡简朴,但却不乏韵致。语言平淡朴实,其人和诗都赢得了很高的评价。“清诗句句尽堪传”(杜甫《解闷》)“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杜甫《遣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浩然……淡到看不见诗了,才是真正孟浩然的诗。”(闻一多《孟浩然》)“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质朴明快,清新自然。 作者将诗中的绿树、青山、村舍、桑麻这些意象和谐打成一片,向我们展示了了恬静、舒适、优美的农家生活情趣。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另一代表诗作《夜归鹿门歌》。

2、论世(解题):

    鹿门即鹿门山,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召,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为了隐逸圣地。(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

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先贤庞德公的行迹,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这首诗就是当时的作品,所以题曰“夜归鹿门”。

(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三、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诵读:请一同学朗读一下诗歌,注意读音部分以及诗歌朗读节奏的划分,一般对于七言我们用“二二一二式”或者“二二二一式”。请同学们齐读诗歌。

2、理解: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注意两个问题:

(1)标出诗歌中难于理解的字词。        (2)对诗歌的内容进行整体把握。

(1)字词讲解 

注释①鹿门;山名,在今湖北省襄阳县,作者隐居的地方。②昼:白天。昏:黄昏,天刚黑的时候。昼已昏:已由白天到了黄昏的时候。③鱼梁:水中沙注洲名。《水经注·沔水》:“沔水中有鱼梁洲,庞德公所居。”在襄阳县东,距鹿门很近。渡头:即渡口。喧:指人们争渡的喧哗声。④人随沙岸:人们沿着沙岸。向江村:向着江村走去。⑤余:我。乘舟;指乘鱼梁渡口的渡船。⑥开烟树:这句是说,鹿门山的树木,刚才在暮烟笼罩中一片蒙胧;现在月亮升上来了,照耀得那样清晰明朗。⑦庞公:庞德公,汉末隐士,襄阳人,与司马微、诸葛亮为友,曾隐居鹿门。栖:居住。⑧岩扉:山岩洞穴的门,这是说他住处的简陋,松径:空虚静寂。⑨唯有:独有,只有。幽人:泛指隐者,这里是诗人自称。

(2)(山寺里的钟声响起,天色已经昏暗,渔梁渡口人们争着过河喧闹不已。行人沿着沙岸向江村走去,我乘着小舟返回鹿门。鹿门山的月亮照清楚了朦胧的樹影。不觉中忽然来到庞公隐居的地方。岩穴的山门及松间的小路静悄悄的,只有我这个隐者独自来来去去。诗人归时候的所见所闻)

3、缘景明情:(同学们自己再把诗歌朗读一遍,朗读的同时找出诗歌的意象)

(1)抓意象:

①请学生回答文章中有哪些景的描写?

明确:黄昏山寺的钟鸣   渡头争渡   月照烟树    岩扉松径

②文章中除了这些还有哪些事的描写?(为避免学生疏漏,要求学生按照顺序逐步寻找。提醒学生对这些进行分类,方便下面的比较。)

明确:村民归家 我去鹿门 幽人独行

(2)联想、想象知意境:

此诗按照时空顺序,分别写了江边和山中两个场景,请根据诗中意象特点用自己的语言描写这两幅画面,并比较诗人在描写这两个场景时不同的侧重点(知意境)。

江边场景:

渡头争渡  村民归家(热闹嘈杂,充满生活气息)--(侧重写世俗 )喧哗嘈杂 

①对“渔梁渡头争渡喧”中的“争”字,你认为写得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争”字写得好。“争”为“争夺”之意。“争”字描写了诗人听到山寺传来黄昏时的钟响,望见渡口人们抢渡回家的喧闹场面。表达了诗人在船上闲望沉思的神情、潇洒超脱的襟怀。

傍晚时分山寺钟鸣,渡头争喧的晚归图景:山寺钟鸣强调静,是诗人欲归之处,渡头争喧强调的是闹,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诗人与众不同的志趣。

山中场景:

山寺黄昏的钟声(钟声渺远绵长,令人内心清净;山寺更是精神的向往、黄昏更是撩人思绪)

月开烟树(朦胧到明朗、冷清)岩扉松径(清幽、宁静、冷清、孤寂)幽人独行--(侧重写诗人隐居环境)与尘世隔绝、清冷孤寂  

小结:江边场景,侧重写世俗,人们喧闹着争渡回家,但诗人保持着超脱潇洒的心态;山中场景,侧重写诗人隐居,与尘世隔绝,孤独寂寞。  

(3)明情感:

    刚刚我们得出的部分就是诗歌的意境。那么,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①现在请大家在诗歌中找出一个恰当的动词将这两个意境联系起来。

明确:归。(让学生自己分析这个归字的含义,可以提示有两层含义,然后打出幻灯片)。归一指回鹿门山,一指归隐。“归”字体现了作者的选择,在世俗与隐逸之间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表现了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

②对“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能否把“惟”换成“还”?

明确:尾联营造了一个非常清幽的自然环境,但就在这样的环境中,还有人在活动,“惟有幽人自来去”。这就使人在这幅高士隐居图中,除了感受到诗人隐逸超脱的情趣外,还感受到在这种情趣的下面,藏着诗人仕进无望的一点愤郁不平之气,透露出出作者的孤寂,冷清,失落之情。

③作者是如何将这山间之景和江边之景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诗境的?

明确:两个场景间突出了诗人的隐者形象,表现出他恬然洒脱的隐逸志趣。因此,它们构成的诗境是和谐统一的。

(4)主旨归纳:

这首诗写“夜归”的“归”途,实际上是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作者以清淡干净的笔墨,抒写了归隐的情怀志趣,也透露出了孤寂无奈的心情,生动地塑造了一个隐士形象,构成一种独到的意境。

(5)小结: 同学在回过头来看一看,我从诗歌的意象,得出诗歌的意境,最后体会作者的感情,有景有情,这是诗歌中常用的情景交融,融情入景的写作方法,所以大家一定要掌握置身诗境,融情入景的赏析方法,这也上本节课的重点。

(6)齐读诗歌,体会诗人的感情。

四、知识迁移。(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自己鉴赏一首诗歌)

             归嵩山作 王维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山下,归来且闭关。      

【注解】1、闲闲:从容貌。 2、迢递:远貌。 3、且闭关:有闭门谢客意。 

【韵译】清沏溪流两岸林木枝茂叶繁,我乘着车马安闲地归隐嵩山。流水有意与我同去永不回返,暮鸟有心跟我一起倦飞知还。荒凉的城郭紧挨着古老渡口,夕阳的余辉映着经秋的重山。远远地来到嵩山下安家落户,决心归隐谢绝来客把门闭关。 

【评析】这首诗是写辞官归隐途中所见的景色和心情。首联写归隐出发时的情景。颔联写水写鸟,其实乃托物寄情,写自己归山悠然自得之情,如流水归隐之心不改,如禽鸟至暮知还。颈联写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是寓情于景,反映诗人感情上的波折变化。末联写山之高,点明归隐之高洁和与世隔绝,不问世事的宗旨。写景写情并举,于写景中寄寓深情。层次整齐,景象萧瑟。

1、首联描写了哪些意象?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心情?

明确:首联描写归隐出发的情景。通过对“清川”与“车马”的描写,显出从容不迫的样子,借以表现出一种安详闲适的心境。

2、整首诗作者的心情都是一样的吗?请结合诗句分析。

明确:不一样。作者出发时带着一份安适,带着一份从容。而到颈联时,写了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意境发生了变化,作者内心感情也出现了波折。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小结】

同:意境优美恬淡,表达了对归隐的向往和闲适自得的心情。

异:孟诗从日落黄昏到月悬夜空,从汉江舟行到鹿门山途等景物,构成了诗境的平淡自然,优美恬淡,脱尽尘世烟火,但“惟”句也表现出消极避世的孤独寂寞的情绪。

    王诗寓情于景,意境充满变化。清川,离归的车马,结伴而返的暮禽,这些景象构成了自然恬淡的意境,反映了归山之始的悠然自得;归隐途中荒城、古渡、落日、秋山这些景物,又使得诗歌意境带上黯淡凄凉色彩,从而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凄清的心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歌。

2、完成《学法大视野》相关练习。

教学后记: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