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素养测试样卷小学语文(含详细答案)
2025-10-02 15:42:05 责编:小OO
文档
温州市中小学教师学科素养提升测试样卷小学语文(三、四年级)

阅读下面的课文,然后完成题目:

1. 认真阅读与课文《燕子专列》有关的单元说明、泡泡语、会读会写的生字、练习等辅助材料,谈谈上述辅助材料对课文解读有何帮助?(12分)

(1)【单元说明】:让天空碧蓝,让河水清澈,让草木茂盛,让动物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阅读这组课文,让我们看看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分析:(2分)

答:单元说明是编者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搭建的一个“脚手架”, 能有助于了解编者单元编排的意图,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提示,可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有初步感知,就是在本组课文中了解人们对待动物、植物的态度和做法有什么不同,结果怎样。在学习本组课文的过程中,请你留心周围的环境,再想想,为了保护周围的环境,我们能做些什么?对学生预习学习课文都有导向作用,也直接告知学生应完成的学习任务,也是在间接告诉学生如何精读文本,对学习《燕子专列》这篇课文大有裨益--提高了预习、突破难点的效率。(红色部分可不用)(2分)

(2)【泡泡语】:“能够作出这个决定真了不起!”(针对“瑞士知道了这个情况,决定用火车把这些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分析:(2分)

答:泡泡语是指导教学的重要的课程资源,它往往出现在课文中重点段落,教材以“泡泡语”的形式引导我们组织学生进行认真读书交流活动,既解决了课文中的问题又起到了育人的目的。《燕子专列》中的提示语——能够作出这样的决定真了不起!它提示了文本的重点、难点,教学活动中我们可以围绕“泡泡语”进行读读、想想、说说、谈谈、写写等练习,让学生感受到瑞士和人民对燕子的爱护,有助于学生对文本重点、难点的理解。

(3)【会认会写的生字】:

会认的生字:欧、洲、瑞、启、殊、骤、跋、涉、濒、覆、厢

会写的生字:欧、洲、瑞、士、舒、启、殊、骤、涉、濒、疲、政、踏、救、载  分析:(2分)

试卷参:这是教材提供的会认会写的生字,具体到课时、学生的实际,还需精选。(2 分)

答:生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任务的组成部分。对课文的解读生字教学是基础。如果学生连课文都读不通,何来对课文的理解。而教师只注重对课文的解读,忽视生字教学,那么他的教学就只能是空中楼阁了。我们必须将汉字教学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做到音形义同时进行,也就是字离不开词、词离不开句,句离不开篇。在理解课文中学习生字,所以在时间上没有固定的,要根据生字的多少、易难程度、学生的实际去安排。

(4)【练习】:

(1)这个故事很感人,我一定要读出感情来。

(2)我们来读读下面的句子,说说从带点的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

听到消息后,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

(3)我想对贝蒂说几句话,再写下来。分析:(6分)

答:课后练习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内容和编排体系上既有统一性、规范性,又有一定的灵活性,体现着编者对教材的要求和希望,这是精读课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往往提示学习的方式方法、内容的重点难点。不同的练习有不同的侧重点。对教学工作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如练习1根据课文的特点,提出了学习本文的主要方法和要求:有感情地朗读 。

练习2关注重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也提示了学习方法和内容;并设立了教学目标,增强阅读针对性,启发学生进行阅读、理解、体会、分析,然后再回答问题,从重点词语中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提高阅读效率。

练习3同样明确学习重点和学习方法: 把握人物特点,用读说写结合的方式,补充、拓展课文内容,提升阅读水平。

2. 分析课文标题“燕子专列”的特点?(8分)

评分标准:可分析题目的特点和作用。

答:“燕子专列”这个题目能给读者留下较大的想象空间,当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脑海中一定想:“专列”是什么?怎么还有燕子乘坐的“专列”呢?燕子为什么要乘坐“专列”?作者这样的独特视角能激起读者的疑惑,引起读者的阅读期待。

另一方面,更反映了人们对燕子的关爱——作为动物的燕子都能坐上专列。用专列运送燕子是关心燕子的一个方面,但是这个举动包含着非同一般的意义,作为一个,能下这样的命令来关心一群遇难的燕子,的确难能可贵,因为这件事情跟国家的其他大事比真的是“微不足道”了。从而表现了人类对鸟儿博大的爱心,呼吁人们共同保护动物,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3.请你分析课文开头与结尾各有什么特点?(10分)

(评分标准:可从课文的构思、或课文的结构、或学生的学习运用等方面分析。)

文章开头特点:

开头:【有一年春天,在欧(ōu)洲(zhōu)瑞(ruì)士的一个车站,一列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正准备启(qǐ)程,站台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们送的是一批特殊(shū)的客人——燕子。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文章的叙述顺序——采用倒叙的方法,本篇课文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序进行叙述,文章开头先将事件的结果呈现出来,写人们向乘坐在专列里的燕子送行。使用倒叙的写法增添文章的新颖性,给人带来新奇感,吸引读者充满兴趣看下去。

文章结尾特点:

 结尾:【列车开动了。载着燕子的列车,带着人类的友情驶向远方。燕子在车厢(xiānɡ)里唧(jī)唧喳喳,仿佛在向人类致谢。】

文章的结尾处再回到开头的送行一幕,使整篇文章首尾呼应。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可以使内容更为完整,结构更为紧密。

4.请你从“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等方面对课文进行分析,也可以根据文本解读的其他方法分析课文30 

评分标准:

(1)从教师角度分析;(5分)

  (2)有清晰的思路、有重点难点特点的分析;(20分)

  (3)表述准确、书写规范;(5分)

答:“动物、人类、自然”是永恒的话题。《燕子专列》就是以此为话题的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字里行间流露了人们对燕子的爱护之情。面对一场突如其来的春寒,成千上万只燕子支撑不住,濒临死亡,欧洲用专列把燕子送到温暖的地方。呼吁人们要保护动物。“燕子专列”装载的是燕子,更是人类的爱与真情。一种浓浓的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映射出人性中最柔软、最美丽的情慷。通过浅显的文字、平实的故事,我们可以触摸到课烈的情感脉搏,可以体会到人与动物之间那份美好的情感。

课文题目新颖,文章没有采用平常的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顺利进行叙述,而是采用倒叙的方式来讲述整个经过,结尾与开头呼应。课文处处显示出人类对燕子的关爱。从漂亮舒适的空调列车,从站台上站满送行的人,从瑞士的呼吁,从瑞士人们的急救燕子,更具体到小姑娘贝蒂的不在乎,一种浓浓的关爱之情贯穿于整篇课文。这种情感,既蕴涵于语言描述的画面,也隐含于语言潜藏的形象。

这篇课文,运用了丰富的语言去描绘画面乃至情感,可引导学生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并领会人们为保护燕子所表现出来的博大的爱心。如居民们在“料峭的春寒”中,“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坚硬的山路,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以及贝蒂“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儿也不在乎”的忘我的精神,把人和动物间这和谐美好的乐章奏响。让学生在品词、析句、悟文、拓展中沐浴其间,浸润其中,在情感世界里发现自己,提升自己,超越自己,从而达到文与意的真正融合。也让我们明确了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体会瑞士人们的急救燕子从面到点的写作手法。难点是领会描写恶劣气候与环境的内容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感受这样写的表达效果。

5. 请你在解读文本的基础上,以三年级下册学生的学习角度,列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并简要说明理由。(30分)评分标准:

(1)从学生学习的角度分析;(5分)

(2)列出适合学生学习内容的要点,有简要理由;(20分)

(3)表述准确、书写规范;(5分)

答:新《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第二学段的阅读教学应侧重考查通过重要词句帮助理解文章,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以及对文章大意的把握。”三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和品词析句能力,能够自主地进行课文初潜层的阅读,凭借已有的语言感知能力和经验,对新的言语作品能够进行初步的体验和发现,获取对新的语言现象的初步感知,进行片面、零散、细碎的阅读感悟。但学生的阅读逻辑思维能力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需要通过阅读引导,扫除阅读困难与障碍,完善学生个体感悟的片面与浅陋,诱发学生个体的阅读发现和创见,开拓思维,提升语感,提高语言能力。

因此,教学《燕子专列》,笔者认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有以下3点:

1首先要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识字解词经验认识生字词,在自主探究,掌握生字,理解重点词语(言语习得)

语言习得,这是语文教学的本质之一。新课标指出,第二学段要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左右会写。在新课标第二学段的目标与内容还强调在阅读教学中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因此,言语习得是语文教学始终不渝的目标与方向。 

如:“气温骤降 ”可以通过出示“骤”的字义选择再让学生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

“长途跋涉”可以图片理解,“涉”是一个重点字,可以通过古今文字的演变让学生体会字义,从而加深对词义的理解。   “饥寒交迫”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谈谈。

2.引导学生进行有层次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恶劣气候、环境与人们奉献爱心的关系,初步感受作者写作的表达效果,通过对课文的整体把握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贯穿全文的爱心;能积累自己喜欢的句子。(言语表达的内容和方法)

提升本学段学生的阅读能力,需要初步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新版课标),初步了解文章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表达方法。本学段的学生其阅读理解能力,需要从第一学段初浅的阅读理解能力(重点理解词语、单个句子)的基础上,过渡到阅读理解句段、句群上,从而与第三学段的阅读能力能顺利接轨。

如:(1)课文将了一件什么事?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主要内容,对文章的表达方式(倒叙)有所了解即可。

(2)燕子是候鸟,能长途飞行,怎么还用专列送呢?

 提供句式理解句子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因为燕子                 ,                        ,所以                。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美好情意,增强环保意识和爱护鸟类的意识。(情感与价值观)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着厚重的民族精神和民主文化。《新版课标》在前言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因材,在教学中仍然需要关注人文性与工具性和谐共处,引导学生“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段目标),自由舒展精神,释放情怀,打好人生底色。笔者认为这也是语文教学的本旨所在。

如:(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冒着料峭的春寒,顶着满天飞舞的大雪,踏着冻得僵硬的山路,四处寻找燕子。

通过填空的形式,交流让学生体会关键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一是就字面意义进行延伸,比如“纷纷”,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子的人多,“四处”指寻找燕子的范围广;二是透过字面意义感受深层的内涵,比如“纷纷、四处”反映了人们对于保护动物的博大的爱心、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劳动等等;三是说明表达效果,比如运用“冒着、顶着、踏着”这三个动词,能够较好地体现气候、环境的恶劣以及人们无所畏惧的高尚品质。

(2)一个叫贝蒂的小姑娘,听到广播后,和爸爸妈妈一起,在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岩缝里,寻找冻僵的燕子。一天下来,她一个人就救护了十几只燕子。她的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但她一点也不在乎。

句式体会:贝蒂她不在乎                   ,不在乎                       ,在乎                       ,在乎                                  。

6. 请你根据内容解读和学情分析,预设本课文的课时学习目标(一课时)。(10分)

评分标准:

(1)一课时教学目标,写明第几课时,共几课时;(2分)

 (2)目标具体、准确;(6分)    (3)目标表述规范。(2分)

本课准备花2课时来教。  预设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通过背诵带“燕”字的古诗识记“燕”,自主质疑并引入课文。通过拆字法、利用熟字记生字、看图识字等方法认识11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

2.通过填空的形式理清课文主要内容以及独特的叙述方式。

3.通过理解 “骤降、风雪、疲劳、饥寒交迫、温暖” 等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来理解人们对燕子的关爱,在体会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感受贯穿全文的爱心,增强保护环境、爱护鸟类的意识。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