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道士塔》学案
2025-10-02 15:40:04 责编:小OO
文档
11  道士塔

余秋雨

    

一、明确学习内容

1.了解敦煌文化、敦煌文化流失的背景史实、明确其悲剧性。 

2.体会作者贯穿全文的悲怆苍凉的情感。

3.了解作者余秋雨。

4.了解中国文化遗产,培养保护文化遗产的高度责任感。

二、思考与讨论:

1.“历史有记载,他是敦煌石窟的罪人”,请大家在课文当中找到王圆箓的罪状。

2. “这是一个巨大的民族悲剧。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为什么说他只是一个小丑?

3. 如果当初发现藏经洞的不是王圆箓,而是其他什么人?结果会是如何?

4. 如果敦煌文物没有被外国冒险者运走,结果又会如何?为什么作者“我有时甚至狠狠的说一句:宁肯放存在伦敦博物馆里!”

5. 课文第28段,仅用了三个字“我好恨”。作者恨什么?这句话表现出作者怎么样的心情?

三、拓展与提升

1. 文化遗产介绍

文化遗产,概念上分为有形文化遗产、无形文化遗产。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从二零零六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中国文化遗产日。

    2. 中国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1)长城 (2)北京故宫 (3)北京颐和园 (4)北京天坛(5)敦煌莫高窟 (6)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 (7)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 (8)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 (9)孔府、孔庙、孔林 (10)武当山古建筑群 (11)布达拉宫和大昭寺 (12)平遥古城 (13)丽江古城 (14)苏州古典园林 (15)明清皇家陵寝 (16)龙门石窟 (17)大足石刻 (18)都江堰―青城山 (19) 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 (20)山西云岗石窟 (21)澳门历史城区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泰山风景名胜区 (2)黄山风景名胜区 (3)庐山风景名胜区 (4)峨眉山-乐山大佛 (5)武夷山 

世界自然遗产:(1)武陵源风景名胜区 (2)九寨沟风景名胜区(3)黄龙风景名胜区 (4)三江并流 

人类口述和物质文化遗产:(1)昆曲 (2)古琴 (3)木卡姆

《道士塔》同步练习

班级              考号               姓名                   得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莫高窟(kū)    炽热(chì)    憨厚(hān)    圆寂(jì)

    B.婀娜(luō)     悲怆(chuànɡ) 蹊跷(xī)     官邸(dǐ)

    C.坍圮(dān)     尴尬(ɡà)     歆羡(xīn)    凛冽(lǐn leì)

    D.朔风(suò)     倾泻(qīnɡ)   拎来(līn)    蘸一蘸(zhàn)

 

阅读下文,完成2——4题。

    ①书法艺术在总体上是一种形式美,它与人品的关系曲折错综、许多性格柔弱的文人却有一副奇崛的笔墨 而沙场猛将的字迹倒未必有杀伐之气。中国传统文人面壁十年,博览诸      子,行迹万里,宦海沉浮,文化人格的土纳几乎是一个混沌的秘仪,不可轻易窥探;而当文      化人格折射为书法形式时,又会增加几层别样的云霭。

    ②被傅青主所瞧不起的赵孟頫,他的书法确有甜媚之弊,但甜媚之中却又时嶙嶙峋峋地      有着许多前人风范的沉淀。清代书法评论家包世臣说,见到一幅赵孟頫的墨迹,乍看全是赵      孟頫,但仔细一看,这个过于纯净的赵孟頫就不可能是赵孟頫。 赵孟頫学过二王,学过李北      海,学过褚河南,没有这些先师们的痕迹,赵孟頫只剩了一种字形,显然是赝品。

     ③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像赵孟頫这么复杂的文人,只能是多重人格结构汇聚和深化的结果。已经汇聚、溶化成了一个卓然的大家,竟可以—一寻其脉络,并在墨迹上指认出来,这种现象,与人们平时谈艺时津津乐道的“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正好相悖。 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

    ④“融汇百家而了无痕迹”的情况也是有的,主要出现在早期创业者群体中,如王羲之,曾悉心学习过卫夫人的书法,后来又追慕钟繇和张芝,还揣摩过其他许多秦汉以来的碑迹,他自称隶胜钟而草逊张,终于融会贯通而攀上万世瞩目的书学峰巅。要在王羲之的行书中—一辨认出他师法过的汉代书家的痕迹,不太容易,但是,当高峰树起之后,他也就成了后世书家不能不继承的遗产。继承者又成了高峰,遗产也就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宫,使代代子孙既富足又惶恐,即使力求创新也摆脱不了遗传的干系。苏东坡算是敢于创新的了,但清代翁方纲却一眼看破,说苏字中最好的仍然是带有晋贤风味的那一种。二王余绪的远代流注,连苏东坡也逃不过。

    ⑤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不能说完全没有的人格,但传统的磁场紧紧地总摄着全盘,再强悍的文化个性也在前后牵连的网络中层层损减。本该健全而响亮的文化人格越来越趋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互渗于空间便变成一种社会性的认同,互渗于时间便变成一种承传性定势。个体人格在这两种力量的拉扯中步履维艰。生命的发射多多少少屈从于群体惰性的熏染,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请看,仅仅是一支毛笔,就负载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

                                              (节出自余秋雨《文化苦旅。笔墨祭》)

    

    2. 第③段开头说“这个论断着实高妙”其中“这个论断”指什么?

       

                                         

       

    3. 第③段末尾说“这里,展露了中国文化的一种重要特征”,请简要说明这种“重要特征”的内容。

       

       

       

    4.第⑤段开头说“这就是可敬可叹的中国文化”,“中国文化”这里指什么?为什么说是“可敬可叹”的?请摘引原文加以简要说明。

     答:①“中国文化”这里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说“可敬”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说“可叹”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面是对本文的一些理解,选出符合原文意思的几项(  )

    A文品与人品、书品与人品是不完全一致的,其关系曲折错综。

    B傅青主认为赵盂頫的书法有甜媚之弊,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

    C包世臣说:“乍看全是赵盂頫。”这个“赵孟頫”和后面的“一种字形”所指相同。

    D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要完全摆脱传统的影响很不容易。

    E末段中说:“刚直的灵魂被华丽的重担渐渐压弯。”“华丽的重担”这个比喻的是个人的名和利等等。

    F文章最后说:“请看,仅仅是一枝毛笔就负载起了千年文人的如许无奈”“一枝毛笔”      比喻“书法”,“文人”泛指所有的“文化人。”           

6.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          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 _______  ______

__               (李煜《虞美人》)                                                            

   (2)__  ________,__        __,西风紧,北雁南飞。____________________?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长亭送别》)

同步练习参

1.答案:C 

提示:A项全都正确;B项,luō—nuó,xī—qī;C项,dān—tān,xīn—xiàn,leì—liè;D项,suò—shuò。

2.最恨中国封建统治者,听任文物被毁坏掠夺。

   3.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对后世的影响是割不断、摆不脱的。

   4.①泛指整个中国文化。②丰富的中国文化遗产累聚成一座深幽重叠的迷官。③文化个性在传统的总摄下层层减损,越来越趋向于群体性的互渗和耗散。

5. A C F(B项“但也沉淀着许多前人的风范”不是傅青主的观点;D项应为“文章举苏东坡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中国文化的承传性”;E项中所说的“个人名利”问题原文没有论述)

6.〔1〕只是朱颜改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2)碧云天  黄花地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思考与讨论参

1. 粉刷墙壁(第二节第三段)、砸碎塑像(第二节第4段)出卖文物(第三节6-11段)、报送(第三节前部分)

2.对于整个悲剧,王道士是偶然也是必然。这是一个国家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王道士不懂得文物的价值,更不明白什么是爱国,他的行为于国于民罪不可赦,但比起求荣的统治者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他只是那个时代的怪胎,是那个时代给他提供了祸及千古且千载难逢的“机遇”,他成了错步上前的小丑。而真正的罪魁祸首我们去向谁声讨呢?

3.结局还是一样。敦煌文物被毁盗的根本原因是中国官僚的。王道士只是这出悲剧中错步上前的一个小丑。(也可以结合八国联军侵华时期圆明园被掠烧一事,指出敦煌文物被盗也是一个必然的结局)

4.作者虽然十分不愿意让这些外国人们盗走属于中国的文物,但是一想到由于中国官僚制度的,文物落到他们的手里,也只是换一个“被糟践”的结果,与其这样,还不如看见敦煌文物安然的保

5.作者贯穿全文的是一种极其矛盾的心理,他的心境是极其苍凉悲怆的。他想要保护国宝,想要唤醒王道士的无知,想要拦下强盗们的驮队,却最终为力,因为即使真的那么做了,但是在那时的中国社会,由于清的落后,这些文物也只是落个“被糟践”的结果与其这样,还不如看见敦煌文物安然的保存在外国的博物馆内。但是作为一个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又无法使他的内心平静下来。理解了作者的这种心境,我们理解起这篇课文来就会容易的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