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22年中考语文二模试题(带答案解析)
2025-10-02 15:40:14 责编:小OO
文档
中 考 仿 真 模 拟 测 试

语 文 试 卷

学校________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_

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 积累与运用 (共计28分  ) 

1.  下列画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主宰(zǎi)    惆怅(C óu)    亢奋(kàn)

B .恪守(kè)    泄气(xiè)    星宿(xiù)

C .殷红(yīn)    晌午(xiǎng)    熄灭(xī)

D .怂恿(rǒng)    寒噤(jìn)    归省(shěng)

2.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汉字,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

2021年是中国党百年华诞.百年征程波   ①  壮阔,百年初心历久   ②  坚,常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即将开启.我们   ③  持以人民为中心,永   ④  初心,牢记使命,乘风破浪,扬帆远航,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A .①澜   ②弥   ③禀   ④葆

B .①斓   ②弭  ③禀   ④保

C .①斓   ②弭   ③秉   ④保

D .①澜   ②弥   ③秉   ④葆

3. (8分) 古诗文默写.

(1)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________? (纪昀《河中石兽》)

(2)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3)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________,________.”

(4)诗人善用色彩来描摹画面或传情达意.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

“________,________”用颜色描绘出动静相生、色彩分明的奇寒美景;白居易的《卖炭翁》中“________,________”用颜色凸显老者艰辛困苦的生活,表达作者的深切同情. 

4.(4分)  名著阅读.(任选一题作答)  

(1)为什么一个原本正直、勤劳、朴实的年轻人会自甘堕落,最后变成一具行尸走肉?结合名著《骆驼祥子》相关内容,写写你的阅读认识.

 

(2)《海底两万里》中人物不多,请从下面人物中选择一个,分析其形象.

①尼摩船长    ②康塞尔

 

5.(4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世界需要爱.没有了爱,谁也无法阻挡人生的风雨.爱如漆黑长夜里的明灯,为孤寂失路的人指引方向;爱如茫茫沙漠中的绿洲,为唇焦口燥的人呈上琼浆.我们①_______________在爱的怀抱中,②_______________能幸福快乐地成长.

(1)依次填入第①②处空格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①如果   ②就    B .①不是   ②而是

C .①只有   ②才    D .①不仅   ②更 

(2)仿照材料中画线的句子,再仿写一个句子.(2分)

 

6.(8分)  某校学生会举办“低碳生活在身边”校园宣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任务.

材料一    3月30日晚,第6届全球能效大会在线上举办,国家苏伟副秘书长出席大会并致辞,强调中国将继续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苏伟指出,节能提高能效是推动能源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抓手,“十四五”期间,中国将强化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深度调整产业结构,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加强国际能效合作.

材料二    今年的“世界地球日”,某社区以“低碳生活”为主题开展宣传活动,旨在使公众认识到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例如,随手关灯,回收废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再如,调低空调温度,减少私家车出行等,既节约环保,也有利于身体健康.习惯于低碳生活的人士都认为,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摒弃奢华的物质追求,能带来心灵的宁静.

材料三    低碳生活宣传画(下图)

(1)结合本次宣传活动主题,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材料一的主要信息.(2分)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说说为什么“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2分)

 

(3)介绍材料三宣传画的画面内容.(介绍时注意要素齐全,顺序合理,70字左右)(4分)

 二、 现代文阅读 (共计28分  ) 

(一)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6分)

蒸饭匠

①在爷爷走后的第一天,家里的院子就来了专门做红白喜事的人.当第一顿午餐许多人都围在一个大木桶前盛饭时,大家立马就发现了这米饭的与众不同.首先是那氛围就很特别.有人打开木制的桶盖,热气涌上来.盛饭的人都要排队,用铁铲铲一碗,端着碗回到饭桌,香味自然就弥散在院子里.大家赞不绝口,你一言我一语.“这个饭香,用木桶蒸的.不是煮的!”“蒸这个饭有讲究,要不停添水,跟一般的煮饭不一样.”“那个老师傅蛮有名的.他会烧.”我扒了一口米饭在嘴里,有木头的味道,也有空气的味道,(A )木香渗进了米粒的每一个分子,吞一口米饭,就像吞进阳光晒过的空气,太好吃了.

②饭后人们都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一边抽着烟,一边把木桶见底的米饭掀开——我们看到了一个竹制的筛子,蒸屉般兜住了上面的米.“噢!原来下面没有底!”大家惊呼.老人说这个蒸屉是他特别找来的,这样蒸饭不粘锅,透气.(B )他娴熟地用锅铲捣了捣米饭,就像农民给土地松土那样自然.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

③第二天,我就走出院子,和蒸饭的老人聊起了天.老人姓孙,叫孙广禄,是溧水沙河孙家圩一带的人.问到他年龄,我吓了一跳,78岁,比我爷爷小10岁,但也年近80了,他竟然独自蒸几十斤的米,力气不小.他说做这一行已经有十几年了.十三四岁时就看人弄过(蒸饭),但直到60岁退休,才拾起过去的技艺,并越做越精,在县城做出了名.除了农村里的红白喜事,还有教堂里的做礼拜.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最多的时候600人,每年圣诞节24、25号两天,他要蒸180斤的米.一个木桶最多60斤,从凌晨开始,一桶一桶地依次蒸,到中午11点半,准时开饭.蒸一桶米,“规规矩矩要两个半小时,”他说.老人当然有自己的章法.他说什么事都要有规划、讲原理,掌握了原理去做,才会做得好.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满满的都是学问.

④此时,我对他只做蒸饭这一件事已经毫不怀疑了.院子里做菜的厨师,需要料理不同食材,煎炸烹煮,轮番上场;而78岁的老孙只面对一样东西:米;只用一个手法:蒸.这就是我感到最特别的地方.蒸一桶米饭,需要耗费的人工不小.别看他最后的成果就一样,但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

⑤老孙说他当了二十多年会计,也经营过饭店,当过农民,但他最想做的是一名老师.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曾经读过一整本《水浒传》给村里的瞎子听,至今他还能流利地背出许多诗词.他最不屑的,就是肚子里没货的人.老孙说,有了文化和知识,他就掌握了原理,也就能做得比一般人好.包括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都是因为自己摸索出了规律,而规律来自于一样东西:实践.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写东西的人,只有经历了,才能写得好.练字也是一样,必须天天练.在老孙的说法里,什么都是“对称”的.对他来说,最对称的是个“人”字,也最难写.

⑥在我们交谈的三天里,爷爷葬礼上的哀乐和悲鸣声不断,一直是我们对话的背景.那场面是有点奇特的,在一位老者死亡的仪式上,和另一位老者谈论人生.蒸饭这门技艺,我想是老孙寄情于别处的一种方法吧.专注去做好蒸饭这件事,令他获得了成就感,也可以短暂忘却人生的宿命.而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

⑦走的时候,老孙收拾好自己的铁锅和木桶,放到了小三轮车上.我把小本子还给了他,我们互留了联系方式.他说他看到我好学,很高兴.我也很高兴,在爷爷的葬礼上,认识了这名蒸饭的老人.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

7.请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4分)

 8.品味语言.(4分)

①第②段画线句“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请品析其妙处.

②试从修辞的角度,在(A )(B )两句中任选一处作简要赏析.

 

9.文中的蒸饭匠老孙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全文,概括其人物形象.(4分)

 

10.作者在结尾段写道“悲伤虽然弥漫在心里,但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到了踏实和宽慰”.请结合文章主旨,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二)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2分)

文本一

“大语文”观认为:语文教育,是以人获得更好的身心发展为基点的,因此,语文教育不仅在于让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表达,同时在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培养美好健康的情感与心理认知、完善和提升学生的自身人格与人文修养,将其称作“全人教育”“全人作文”.

“大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我国语文教学界的泰斗刘国正老先生认为:语文知识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并不矛盾,“文”和“道”可以兼顾.“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

文本二

“大语文”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可选择.守正创新的语文课程改革、教材教参及学习资源的科学化、教研培训系统的支持,让公立学校系统在十余年课改的基础上,已经出现了专题学习、整本书阅读、项目学习等富有成效的探索.

“大语文”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例如在双师课堂、技术辅助课堂等方面,双师课堂让一个学生享有两个老师的陪伴.主讲老师教学经验丰富,通过网络直播的方式授课;辅导老师则在现场或网上陪伴学生,督促学生认真进入学习状态,课后还会把所学内容进行总结,让学生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存在感都超过传统课堂的体验.

毋庸置疑,“大语文”的倡导已经引起全社会对语文的关注,语文课堂教学变革呈现出诸多有效的元素.正是因为这些新鲜元素的出现,“大语文”才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的追捧.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育面临巨大的机遇与挑战.怎样用教材来教“素养”,而不只是知识记忆、课文分析;如何借助教材拓展阅读资源、打开学生的语言生活,“大语文”还需立足实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

(摘编自蔡可《课改深化,“大语文”大在何处》,有删改)

文本三

“大语文”不仅局限于有趣的课程名称,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语文教学过程的“字斟句酌”“咬文嚼字”,正是引领学生透彻领会词句含义、准确应用,改善过度积累与使用热词、新词带来的“领会精神”“心领神会”的模糊感,达到表达准确、生动、得体.

而语文课程还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人文性多数都是有“分量”的,是“厚重”甚至是“沉重”的.对这些内容领会、思考、内化的过程,不是单纯以生活化的语言、幽默的表达、轻松的氛围能够实现的.

在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专注地聆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需要关注知识的授予、方法的总结,更要关注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学习、生活、家国、生命,这些主题,都是需要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认知、体会、思考的.我们的课程也要在适当轻松、贴近学生之时,带领他们体会严肃、严谨、深刻、深入这些内容,才能让“大语文”在“分量”上成其“大”,就其深.

(摘编自李倩男《“大语文”,怎么学》,有删改)  

11.下列对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 .语文教育对人的培养是全面的,既包括语文知识教育,也包括思维、修养等方面的教育.

B .文本二第二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表明了“大语文”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

C .“大语文”之所以受到广大学生和家长追捧,是因为语文课程教学改革呈现了诸多有效元素.

D .“大语文”促进学生获得全面、终身发展的目标只能通过知识记忆、课文分析来实现.

E.语文教学要在适当轻松、贴近学生之时,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助学生成长.

12.根据文本三,简要概括语文课程如何实现对人文性内容的领会、思考和内化.(4分)

 

13.结合文本内容,简要概括“大语文”所具有的特点.(4分)

 三、 古诗文阅读 (本题共计 1 小题 ,共计14分  )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10分)

(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

(二)列子曰:“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故不班白语道失,而况行之乎?故自奋则人莫之告.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

(选自《列子·说符篇》)

【注】①色:气色,血色.②奋:奋勇.③班白:这里指老年人.④自贤:自以为贤.

14.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 .色: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B .乱:行拂乱其所为                                无丝竹之乱耳

C .苦:必先苦其心志                                 何苦而不平

D .出: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15.将语段(一)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6.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认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3分)

17.从语段(一)和语段(二)可以看出,一个国家强大的条件有哪些?(3分)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4分)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8.品味颔联中“钟”字或“割”字的妙处.

 

19.名句恒久远.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四、 写作 (共计50分  ) 

20. 任选一题作文.

(1)有的人,无论远近,仿佛总在身边;有些事,不管大小,始终浮现在眼前;有份情,真挚浓烈,时时温暖着我们的心田;有种理,意味深长,常常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他们(它们)从未走远.

请以“从未走远”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②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2)题目:我想与你共享_______________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1.

【答案】B 

【解答】

A 项, “惆怅”的“惆”应读作“C hóu”,“亢奋”的“亢”应读作“kàng”;

C 项, “殷红”的“殷”应读作“yān”,“晌午”的“晌”应读作“shǎng”;

D 项, “怂恿”的“恿”应写作“yǒng”,“归省”的“省”应读作“xǐng”.

故选B .

2.

【答案】D 

【解答】

“澜”的意思是大波浪,“斓”的意思是平行的系列条纹.“波澜壮阔”原形容水面辽阔,现比喻声势雄壮或规模宏大.故①处应为“澜”;“弥”本义为放松弓弦,用作副词时表示程度加深,有“越、更加”的意思.“弭”指平息,消灭.“弥坚”指越来越坚强,或越来越坚定.故②处应为“弥”;“禀”的意思是领受;向长辈或上级报告,“秉”的意思是拿着,握着;掌握,主持.“秉持”的意思是持有具有,故③处应为“秉”;“葆”的意思是“保持”,“保”通常用于“保护;保卫”,“永葆初心”指永远保持最初的心.故④处应填“葆”.故选D .

3.

【答案】

(1)可据理臆断欤,

(2)箫鼓追随春社近,

(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解答】

“臆断”“欤”“箫鼓”“辕门”“掣”“登”等字词容易写错.

4.

【答案】

(1)示例一:我读《骆驼祥子》时,为祥子追梦的热情而感动,为他遭遇的种种不幸而愤慨.为他一次次重燃希望而高兴,也为他最终沦为行尸走肉而痛心.他从农村来到城市,怀揣梦想,像骆驼一样积极和坚忍,想要自食其力,开创美好的人生篇章,但生活却一次次打击着他,把他折磨得千疮百孔,使得他不再有梦,变得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压垮祥子的,是那个万恶的旧社会.在那个时代,底层百姓总是无法通过个人的努力走向幸福.

示例二:在万恶的旧社会,祥子一次又一次失望,他的梦想一次又一次破灭.他想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可不论是通过勤俭奋斗还是借由他人之手获得的车,不是被劫就是被迫卖出;他想有个属于自己的家,但虎妞的死去和小福子的自杀使他对生活失去了信心.祥子的遭遇向我们展现了旧社会的黑暗,抨击了统治阶级对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苦苦挣扎的劳动人民的压迫.

(2)示例一:尼摩船长是一位神秘人物,是杰出的建筑师、工程师、航海家和学者.他身材高大,目光犀利,有着哲人般的沉静,蔑视人类社会的法规.他勇敢刚毅,有着超人的智慧,乐观自信,富有同情心,崇尚自由,是一名富有正义感、反对压迫的战士.

示例二:康塞尔年轻健壮、热情善良、处变不惊,对主人一片忠心.当阿龙纳斯教授意外被抛到海里,危在旦夕时,康塞尔勇敢地跳入海里,陪他一起游,直到获救;当“诺第留斯号”潜水艇撞上了冰山,无法换气时,康塞尔把仅剩的一点氧气留给了阿龙纳斯教授.

【解答】

(1)祥子出身于旧社会中国的下层劳动人民家庭,勤劳、善良、忠厚、朴实,注重信用和讲义气,有小生产者所共同的积极进取的求生意志和人生理想.在经历了三起三落后,他丧失了对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最终自甘堕落,成为一具行尸走肉.祥子的遭遇和命运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时代和社会的悲剧.符合名著内容,语言流畅,有个人认识即可.

(2)结合名著《海底两万里》相关内容来答.尼摩船长:①从“用海底沉船里的千百万金银来支援陆地上人们的正义斗争”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具有正义感和反抗压迫的战士;②从“南极冰山脱险”中,可以看出他的英勇顽强,不畏艰险,镇定沉着;③从“智斗鲨鱼救采珠人”中,可以看出他同情弱者,心地善良,富有同情心;④从“击退土著人袭击”中,可以看出他知识渊博,有创造力和预见性(在船入口扶梯上装有高压电),遇事沉着冷静;⑤从“含泪掩埋同伴”中,可以看出他虽外表冷郁但内心情感丰富,重情重意;⑥从“潜航在海底进行大规模的科学研究和躲避开他的敌人和者”中,可以看出他的神秘、孤独和追求自由.康塞尔:①从他愿意冒生命危险跟随主人参与捕鲸行动,看到主人落水后,勇敢地跳下去抢救,在南极缺氧的时候,把最后一丝空气留给主人这三件事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任劳任怨、忠心耿耿的仆人.②从他对各种水生动物进行分类并用专门的本子分类记录,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着丰富的知识和做事仔细认真、一丝不苟,精通分类理论的人.

5.

【答案】

(1)C 

(2)示例: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解答】

(1)结合语境分析可知,“在爱的怀抱中”与“能幸福快乐地成长”之间为条件关系.

A 项,“如果……就”表假设关系;

B 项,“不是……而是”表并列关系;

C 项,“只有……才”表条件关系;

D 项,“不仅……更”表递进关系.

故选C .

(2)画线句的句式为“‘爱如’+定中短语,‘为’+定语+‘的人’+动宾短语”,据此可以仿写为:爱如炎暑烈日下的树荫,为酷热难当的人提供清凉.

6.

【答案】

(1)中国将继续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2)低碳生活是一种节约环保、有利健康的生活方式.

(3)在超市的柜台里,收银员正把一个塑料袋递给女顾客.柜台外的女顾客右手拎着自带的袋子,摆着左手,说:“少用一个塑料袋,减少塑料污染”.

【解答】

(1)由材料一“国家苏伟副秘书长出席大会并致辞,强调中国将继续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实施可再生能源替代行动,完善节能标准体系,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这些语句可以概括出材料一的主要信息是:中国将继续大力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2)由材料二“随手关灯,回收废品等,可使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习惯”“调低空调温度,减少私家车出行等,既节约环保,也有利于身体健康”可知,低碳生活有利于环保与健康,所以说“低碳生活是一种优质的生活方式”.

(3)首先,仔细观察漫画,看清漫画有哪些部分组成,每部分有哪些人、物或文字;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加以介绍.注意回答本题时,漫画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人物,二是文字.据此,画面内容介绍如下:在超市的柜台里,收银员正把一个塑料袋递给女顾客.柜台外的女顾客右手拎着自带的袋子,摆着左手,说:“少用一个塑料袋,减少塑料污染”.

7.

【答案】

本文主要讲述了在爷爷的葬礼上,“我”与蒸饭匠老孙通过交谈产生共鸣,从而获得了踏实和宽慰的感觉的故事.

【解答】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采用“人+事+结果”的方法进行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通顺.本文主要写了“我”在爷爷办丧事的几天时间里,认识了专管蒸饭的师傅,他以自己独特的蒸饭方式赢得了大家的好评,他为我们讲述蒸饭的技巧与秘诀.交谈中“我”了解了他的经历、爱好以及做人原则,我们俩找到了许多共鸣.作为一名倾听者,“我”感受到了踏实和宽慰.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8.【答案】

①极凝炼的动作描写,只一个“干”字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众人非常爱吃老孙蒸的米饭,从侧面表现老孙的木桶蒸饭可口,技艺高超.

②A 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孙的木桶蒸饭比作阳光晒过的空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蒸饭的味道独特,好吃可口,赞美了老孙的蒸饭技艺高超.

B 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老孙蒸饭比作农民松土,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老孙蒸饭技艺娴熟高超,赞美之情溢于言表.

【解答】

①“第一晚的木桶蒸饭,很快就被干光了”中的“干”字极富表现力,是极凝炼的动作描写,一个“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众人非常爱吃老孙蒸的米饭,从侧面表现出老孙的木桶蒸饭美味可口,老孙的蒸饭手艺高超.

②A 处句子把老孙的木桶蒸饭比作阳光晒过的空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老孙蒸的米饭的味道独特,美味可口,赞美了老孙的蒸饭技艺高超.

B 处把老孙蒸饭比作农民松土,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老孙蒸饭技艺的娴熟高超,表现了对老孙的赞美.

9.【答案】

①勤劳.从“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中可以看出.②技艺高超有耐心.从“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中可以看出.③好学、懂得实践,有钻研精神.从“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中可以看出.④生活积极,乐观开朗.从老孙蒸饭“面带笑容,滔滔不绝”,和“我”对话,畅谈人生等内容可以看出.⑤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从“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中可以看出.

【解答】

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文中第③段介绍“他几乎每个周末都要去给教堂做饭”,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勤劳的人;从“要做好上百人一天的饭,需要从凌晨待到夜晚,要有技艺,更要有耐心”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技艺高超有耐心的人;文中还写“他喜欢读书,酷爱文艺”“他自学会计怎么算账、学习蒸饭怎么蒸得好”“他也劝诫我,写作也是要实践”,表现了他的好学、懂得实践,有钻研精神;当我们围坐在木桶四周,听老人讲蒸饭的秘密时,“老人滔滔不绝,面带微笑”,他还和“我”热情地交谈,我们找到了许多共鸣,从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积极,乐观开朗的人;“老人蒸饭讲究米与水的比例,讲究米的生长周期,讲究火候”,从中可以看出他做事一丝不苟,作风严谨.

10.【答案】

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和温暖了作者,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不断充实人生,所以感到内心踏实.作者在失去亲人的同时,通过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失去亲人的悲痛,所以作者觉得又是一种宽慰.

【解答】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作者和老孙在爷爷的葬礼上谈论人生,“我们俩就在这样一个悲哀的场合,找到了许多共鸣”,老孙身上那种勤劳好学的精神、乐观上进的人生态度深深感染和温暖了作者,使作者对人生有了新的理解,让作者明白了怎样积极面对生活,怎样不断充实人生,从而感到内心踏实.由“我坐在小板凳上,用笔记下他说下的那些话,专心听他讲一生的故事,也在弥补我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也在转移我失去他的痛楚”可知,和老孙的对话,弥补了作者没有记录爷爷人生的遗憾,暂时转移了作者失去亲人的悲痛,所以作者觉得又是一种宽慰.

11.

【答案】D ,E

【解答】

D 项,根据文本二中的“怎样用教材来教‘素养’,而不只是知识记忆、课文分析;如何借助教材拓展阅读资源、打开学生的语言生活,‘大语文’还需立足实际,精选学习内容,变革学习方式,才能确保学生获得全面发展、终身发展”可知,“只能通过知识记忆、课文分析来实现”分析错误.

E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文化功能,助学生成长”属于无中生有,文本三中的表述是“我们的课程也要在适当轻松、贴近学生之时,带领他们体会严肃、严谨、深刻、深入这些内容”.

12.

【答案】①人文性内容的“分量感”使得领会的过程不只需要生活化的语言、幽默的表达、轻松的氛围.②学生需要专注地聆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索.③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不仅教知识和方法,也要关注学生学习品质的提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④课程要适当轻松、贴近学生,同时带领学生领会分量更大、更深的内容.

【解答】

紧抓题干,由“人文性多数都是有‘分量’的,是‘厚重’甚至是‘沉重’的.对这些内容领会、思考、内化的过程,不是单纯以生活化的语言、幽默的表达、轻松的氛围能够实现的”可知,首先应有生活化的语言、幽默的表达、轻松的氛围.由“在语言、文化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专注地聆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可知,学生和教师应各司其职,学生应做到专注地聆听、冷静地思考和深入地探索,教师应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由“我们的课程也要在适当轻松、贴近学生之时,带领他们体会严肃.严谨、深刻、深入这些内容,才能让‘大语文’在‘分量’上成其‘大’,就其深”可知,课程要适当轻松、贴近学生,同时带领学生领会分量更大、更深的内容.据此概括即可.

13.

【答案】①“大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可以融合.②“大语文”包含更加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内容.③“大语文”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④“大语文”引领学生准确、生动、得体地表达.

【解答】

①由文本一的“‘大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片面强调工具性和片面强调人文性都不可取,它们可以很好地融合”可知,“大语文”是情智双修的学科,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可以融合.②由文本二的“‘大语文’让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可选择”可知,“大语文”包含更加丰富、可选择的课程内容.③由文本二的“‘大语文’让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化”可知,“大语文”提供更加灵活、多样化的教学方式.④由文本三的“‘大语文’不仅局限于有趣的课程名称,还贯穿于课堂的始终......正是引领学生透彻领会词句含义......达到表达准确、生动、得体”可知,“大语文”引领学生准确、生动、得体地表达.

14..

【答案】B 

【解答】

A 项,脸色/景色.

B 项,扰乱.

C 项,使动用法,使……苦/苦于,为……所苦.

D 项,指在国外/由内到外.

故选B .

15.

【答案】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思想)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解答】

恒过:常常犯错误.衡:同“横”,梗塞、不顺.作:奋起,这里指有所作为.

16.

【答案】

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是青少年乃至整个社会都要重视和学习的,这样我们才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得到统一的提升、完善的发展;人始终都要有一种忧患意识,这并非物质富裕就能代替,很多东西都需要精神上的支柱.

【解答】

本题是开放性问题,解答时要联系现实,指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现实意义.比如,可从青少年的学习上来论述,青少年应有忧患意识,这样才能时刻鞭策自己,让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也可从国家层面来论述,我们应有忧患意识,使得自己在物质和精神上得到统一的提升、完善的发展,这样祖国的强大才有保证.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17.

【答案】

①统治者戒骄戒躁,善于纳谏,知人善任;②朝中官吏坚持法度,全力辅佐;③有势均力敌的国家或外来祸患.

【解答】

从语段(一)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可以总结出,一个国家想要强大,朝中官吏应坚持法度,全力辅佐,同时有势均力敌的国家或外来祸患.从语段(二)中“色盛者骄,力盛者奋,未可以语道也”“人莫之告,则孤而无辅矣”“贤者任人,故年老而不衰,智尽而不乱.故治国之难在于知贤而不在自贤”可以总结出,统治者应戒骄戒躁,善于纳谏,知人善任.

18.

【答案】

(1)示例一:“钟”字有聚集之意,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大自然对泰山情有独钟,将神奇和秀丽聚集于泰山的情感.

示例二:“割”字描绘了泰山将天色分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解答】

作答本题,要读懂全诗,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妙处.颔联“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的意思为:大自然把神奇秀丽的景象全都汇聚其中,山南山北阴阳分界,晨昏迥然不同.其中“钟”字有聚集之意,写大自然将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割”字是分割之意,这里的意思是泰山分割天色之意,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运用拟人的手法,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两个词都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

19.

【答案】

这两句诗化用了古语“登泰山而小天下”,富有哲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解答】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意为定要登上那最高峰,俯瞰在泰山面前显得渺小的群山.写诗人并不满足看岳而是想登上山顶一揽盛景的心情.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同时也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从而抒发了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与喜悦的感情.

11.

【答案】

参照如下中招作文评分标准.

类别别

项 目内  容语  言结  构书  写
一 类

46~50分

思想感情健康,立意深刻,内容充实,中心突出文从字顺,语言准确生动结构严谨,

层次清楚

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二 类

40~45分

思想感情健康,内

容具体,中心明确

文从字顺,

表达较好

结构完整,

层次较清楚

字体工整.书写规范,卷面较整洁
三 类

35~39分

思想感情健康,内容尚具体,中心基本明确语言通顺.

病句少

结构基本

完整

字迹清楚,有少量错别字,少量涂改
四 类

30一34分

思想感情基本健康,内容不够具体,中心不够明确语言基本通顺,病句不太多结构不够

完整

字迹潦草,错别字较多,卷面不整洁
五 类

29分以下

思想感情不健康,内容不具体,中心不明确语言不通顺,病句多结构不完整字迹不易辨认,错别字多,卷面很不整洁
【解答】

1、定写作角度.这道题的题眼是修饰语“从未”,就是“从来没有”的意思,这样就可从时空角度把文题理解为“从来没有走远”.文题中“远”既指时间消逝的久远、空间距离的长短,也指心灵的隔阂或思想的偏离等.可选取某一个人(物)如何让“我”感觉从未走远,也可以写不同的人(物)令我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的.

2、选写作角度.从提示语可知,可写某一人、某份情、某种理.既可以抒写真情,又可以关注社会、思考生活,进而获得个性化的感悟.

3、精构思.写作时要尽力写出其中的“变化”过程,即由起初的以为远去到感到就在身边的过程,是某物的触发,是某景的感染,是某人的启发……如具体写出自然就动人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