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管线综合设计
2025-10-02 15:40:20 责编:小OO
文档
1.1管线综合设计意义和实施细则

1.1.1 管线综合设计意义

一个好的管线综合可以合理地利用城市用地,综合确定城市工程管线在城市地上,地下空间位置,避免工程管线之间及与其相关建、构筑物之间相互矛盾和干扰,为各工程管线工程设计和规划管理提供依据。尤其在一个新规划区,城市管线工程种类很多,各有一定的技术要求。管线综合能解决各种管线在空间安排上,在建设时间上配合的矛盾。

1.1.2 设计实施细则

(1)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设计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2)城市工程管线的平面位置和竖向位置均采用城市统一的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

(3)城市工程管线均为地下敷设,为使城市环境美观以及城市空间的合理利用,同时也是为保证城市设施及人身安全的需要。

(4)结合城市道路规划,在不妨碍工程管线正常运行、检修和合理占用土地的情况下使线路短捷。

(5)在满足生产、安全、检修的条件下节约用地。

(6)管道带的布置与道路红线平行,同一管线不自道路一侧,转到另一侧。

(7)减少管线与铁路、道路河流及其他干管的交叉,当管线与铁路成道交叉时应为正交,在困难情况下,其交叉不宜小于45°。

(8)工程管线受道路宽度、道路断面以及现状管线位置等因素难以满足垂直距离的规范要求时,调整规划道路断面或宽度。

(9)宜避开土质松软地区、地震裂带、沉陷区以及地下水位较高的不利地带,避开滑坡危险地带和洪峰口。

(10)整个规划区的道路管线位置排列应具有一定规律性。

(11)在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设计时,应尽量减少管线在道路交叉口处交叉。

(12)特殊需求时工程管线可采用综合管沟敷设。

(13)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应布置在人行道或非机动车道下面。通讯电缆、给水输水、燃气输气、雨污水排水等工程管线可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机动车道下面。

(14)工程管线在道路下面的规划位置宜相对固定。从道路红线向道路中心方向平行布置的次序,应根据工程管线的性质、埋设深度等确定。分支线少、埋设深、检修周期短和可燃、易爆和损坏时对建筑物基础安全有影响的工程管线应远离建筑物。

(15)确定地下工程管线覆土深度需考虑以下因素

a.保持工程管线在荷载作用下不损坏,正常运行。

b.满足竖向规划设计要求。

c.当与连接管线垂直相交时,相遇管线作局部下沉处理。

d.在交叉口处按埋设深浅次序,管线交叉较多时管线之间适当加大埋深,利于管线竖向交叉布置。

(16)各种工程管线不应在垂直方向上重叠直埋敷设。

(17)工程管线之间及其与建(构)筑物之间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规范要求。

1.2  管线综合设计

管线综合设计是根据道路、雨水、污水、给水、再生水、电力、通信、燃气、热力等专业管线设计进行综合。符合《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的有关规定并满足各专业的规范、规定和技术标准。

1.2.1 管线综合平面设计

1. 管线综合平面设计除依据各专业管线平面走向进行综合外,道路的横断面的型式对管线的综合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道路断面型式分析:

整个区域主、次干道道路红线分为:70m、56m、47m、46.5m、42m、40m、32m、30m。

(1) 70m道路红线断面为三块板型式:25m机动车道,7m机非分隔带,7m非机动车道,8.5m人行道和绿化。只有长江路为此型式,综合管沟即敷设于此路南侧。

(2) 56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10个,分为两种形式:

a.三块板型式:23m机动车道,5m机非分隔带,5.5m非机动车道,6m人行道和绿化。

b.二块板型式:8m分隔带,18m机动车道,6m人行道和绿化。

 (3) 47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12个,为三块板型式:23m机动车道,3m机非分隔带,4.5m非机动车道,4.5m人行道和绿化。 (4) 46.5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4个皆为一块板型式:40.5m机动车道, 3m人行道。有横4路、八角17路、古现19路及206国道为此型式。 206国道两侧有50m绿化带。

(5) 42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2个。牟黄路与黄河西路都为三块板型式:15m机动车道,2m机非分隔带,5.5m非机动车道,6m人行道和绿化。

(6) 40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3个,为三块板型式:15m机动车道,2m机非分隔带,4.5m非机动车道,6m人行道和绿化。有纵9南路、八角4路及八角12路为此型式。

(7) 32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32个, 均为一块板型式:23m机动车道,4.5m人行道和绿化。

(8) 30m道路红线断面共有6个为一块板型式: 15m机动车道,7.5m人行道和绿化。 

各道路两侧最少留有10m的绿带宽度,这样可供管道敷设的管道带每条路均较宽,大部份路还可预留1-2个管位。

2. 根据路网布置的规律,各专业管线布置遵循以下原则:道路东侧和北侧由外向内布置:电力、给水、燃气、雨水。道路西侧和南侧由外向内布置:热力、电信、再生水、污水。由于雨、污水管为重力自流管,其管径较大,埋设一般较深,在习惯的设计中大多城市排水管线均放于车行道下,当其维修管理时,势必影响行车速度及路面景观,所以本设计中将其布置在非机动车道或人行道上。根据<<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及当地有关专业主管部门的要求,道路红线宽度超过40m的干道两侧布置给水配水及燃气、电信管线;并且在道路红线宽度超过50(60)m的城市干道上又在上述布置外增加了电力、排水管线。道路照明均设在隔离带、人行道或绿化带内。各专业管线相对位置均在满足规范、施工间距的前提下,以节省占地为原则,确定管线间的相对间距。我们逐路确定了各专业管线的管位,共70个断面,考虑到在下一步的设计中每条路都可能有给水、燃气、再生水、电力管线,我们每条路都为其预留了管位,详见:管线综合平面图(Z-1);管线综合横断面图(Z-2)

1.2.2 管线综合竖向设计

在以尽量减少各专业管线间不必要的交叉为原则,合理的布置了管线平面位置后,管线综合竖向设计贯穿整个管线设计的始终,充分考虑当地的冻土深度,各专业管线的工艺要求,以减少开挖量,保证重力管走向顺畅,减少大管径管线竖向上因避让引起的弯曲等因素为原则,经过多方方案反复比较,确定各专业管线的最小埋深。

道路竖向分析:整个区域为西高东低,地势高差较大。西部靠近山区山丘林立,分布极不规则,地势复杂起伏较大,道路路面成“~”形,坡度大多为1%~4.8%,最高点高程达到m左右。东部濒临黄海,地势相对平缓,道路坡度基本在1%以下,大多为0.1%~0.5%,最低点高程达到3~4m。其中大季家区是地势最为平缓的一个区,区域内山丘较少,地势分布较规则,大多数道路都是由西南坡向东北,道路高程大多在4~26m之间。港区是山体面积最大、地势高差最大的一个区,西、北、南三面环山,东部面向大海,最高点高程为221.2m,最低点高程在4m左右,但该区域内地势较规则的平原地带分布也较集中。八角区内山丘分布较多(主要集中在八角8、9、10路之间),道路高程一般在15~56m之间。古现区内以古现17路、牟黄公路及206国道为界,西部靠近磁山风景区地势较高,道路起伏较大,道路高程最高点达到81.832m,东部相对平坦,道路高程一般在5~15m之间。

雨水管网竖向分析:雨水管为重力流管,雨水管网随地形西高东低,就近排入各区域内相应的河道或直接排海,管径从d400-d2200。干管主要集中在横2路、纵5路、纵8路、纵12路、港区8路、港区9路、八角3路、八角4路、八角7路、海滨路、古现7路、古现16路及206国道。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预留支管接入及与其它管线干管的避让,管顶最小覆土深度为1.6m(局部不小于1.2m)。

污水管网竖向分析:污水管为重力流管,污水管网随地形西高东低,集中排往各区域就近的污水处理厂。管径从d300-d1600。干管主要集中在横1路、横2路、古现12路、海滨路及黄河西路。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预留支管接入及与其它管线干管的避让,一般管顶覆土从1.5-5m但局部最小不小于1m,最深不大于7m。

给水管网竖向分析:给水管为压力管,管径从DN200-DN1400。干管(DN800-DN1400)主要集中在横3路、横4路、纵4路、纵5路、港区8路、八角16路、海滨路、古现4路、古现15路、长江路、牟黄路及206国道。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管顶覆土深度为1.2m左右。

再生水管网竖向分析:中水管为压力管,管径从DN100-DN1000。干管(DN800-DN1000)主要集中在横2路、纵18路、八角3路、海滨路及古现15路。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管顶覆土深度为1.2m左右。

热力管网竖向分析:热力管为压力双管,外带保温,管径从DN150-DN1000,大管径干管主要集中在横3路、纵12路、港区3路、八角2路、八角3路、八角12路、古现3路及古现19路。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管顶覆土深度为0.8~1.2m。

蒸汽管网竖向分析:蒸汽管为压力管,外带保温及钢套管,管径从DN125-DN600,大管径干管主要集中在纵12路、八角2路、八角3路及古现4路。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管顶覆土深度为0.8~1.2m。

燃气管网竖向分析:燃气管为压力管,中压燃气管管径从DN100-DN350,大管径干管主要集中在横4路、纵1路、纵2路、八角17路、古现19路及206国道,且有一根DN200次高压燃气管由天然气门站出发经206国道、黄金河沿岸、古现19路、八角17路、横4路接入储配站,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管顶覆土深度为1.2m左右。

电力管线在出变电站处大多采用电缆沟敷设,主要集中在纵3路、纵6路、纵11路、纵16路、八角2路、八角6路、八角15路、古现4路、古现5路、古现11路及古现18路,但电缆沟均不过路,管顶覆土深度为1.2m左右。

电信、电力管线考虑过车行道下最小覆土深度,管顶覆土深度为0.8m左右。

雨污水为重力流管,其最小埋深在竖向设计中牵制着其他管线的最小埋深,且热力管线最大管径为DN1000,给水最大管径为DN1400,再生水最大管径为DN1000,怎么使热力、给水干管、再生水干管与雨、污水干管,竖向交叉合理,既能减少干管弯曲,又能保证重力管流向顺畅,最大程度的减小管线埋深,节省投资,我们各专业经过多方比较,确定各管线的最小埋深。并对管线交叉节点做了竖向设计,当管线交叉处高程冲突时,一般处理原则为:压力管让重力管;小管径管让大管径管;可弯曲管让不可弯曲管;对于高程冲突不能保证垂直距离的管线采取局部处理。这对各专业管线下一阶段设计竖向上起到指导作用。竖向设计详见:管线综合交叉节点竖向图(Z-4)。

本设计是为下一步各专业管线设计确定平面位置及管线相互交叉时的避让标高,便于管线的顺利施工。应注意以下几点:

(1)本次管线综合设计,高程综合只是控制高程,即定出两管线交叉处各专业管线高程的上下线界,下一步各专业管线设计高程可在此控制范围内微调。

(2)各专业管线要满足最小覆土深度,若施工图道路设计八字内标高变化较大时,各专业管线标高应作相应的调整,以满足最小覆土深度要求,个别管线不能满足最小覆土深度时,需加固处理或另行调整,以达到最小覆土深度要求。

(3)竖向图中未标注的小管径管线,下一步设计时依据大管径管线标高,避让开大管子,并应满足最小覆土深度要求。

(4)竖向设计中燃气管尽量走在热力管之上。

(5)在特殊注明的图中,雨、污水最好调整至所注明标高,以保证各专业管线的竖向合理。若达不到,其它专业管线从雨、污水管下穿过。

    各专业管线交叉处要做特殊处理的:

    (1)承叉口管道相交,应使承叉口管的接口避开相交处。

    (2)上下层管道相交,管外壁间距小于0.3m时,下层管道作360°包管,长度为5m,管道包管的两侧回填石屑至上层管外底。

(3)凡是有桥、河处,各专业管线平面布置尽量少穿越河道,管线与桥桩基础间距应满足专业管线与桥桩基础的设计施工要求。若专业管线在河道下敷设,竖向上应在河底设计高程1m以下。

1.3 厂站布置

规划厂站的选址基本按各专业规划厂站位置进行布局,满足靠近用户、路线短捷、安全卫生、节约用地的原则,尽可能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各专业厂、站内的庭院布置、建筑绿化等,均要满足总体规划要求。

1.3.1 天然气门站、储配站:天然气门站、储配站属于甲类生产,位于区域的边缘,保证其防护间距,可采用绿化等方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1.3.2 热源厂:热源厂靠近燃料来源地,靠近用户,为了减小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周围可用绿化带进行卫生防护。

1.3.3 给水厂:给水厂应保证其卫生要求,远离污水处理厂及泵站。

1.3.4 变配电站、电信局:应位于负荷中心,满足线路短捷、经济合理的要求。

1.3.5 污水处理厂:满足环保及卫生要求,位于地势较低处,使管线短捷、降低管线埋深。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