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从表面效度、真实性和交互性3个角度讨论下面的考试题目或任务。
例1 补全对话。
例2 辨认错误。
答:根据例1给出的情景和要求,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例1的表面效度,真实性,交互性都不高。
理由如下:在这里对于表面效度,真实性和交互性的概念不再做过多的说明了。根据本题的情况,它的目的是测出学生口语交际的能力,那么一般来讲,这种测试应该优先选取口试的形式,在这里它却采用笔试的形式,而且连标点符号都设定好了,那么这道题就只能测出学生的语法能力,而无法测出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我们说它的表面效度不高;此外,对于真实性,这道题由于已经设定了框架,对于学生的自由发挥就变得很不利了,现在在这道题中学生如此答题,但现实生活情景中学生可能会那般交流,这样的话A就不等于A’了,因此我们说它的真实性也不高;最后,这道题只能测出学生的语法能力,不仅最基本的口语交际能力无法很有效的测出,就连其他的语音语调能力,表情手势,随机应变能力也无法测出,因此我们说它的交互性也不高。
由于例2 只给出题目,没有给出情景,因此我们要假设一定的情境来对其进行分析。
情景一:这几道题是用于课堂小测验中的。那么它们的表面效度,真实性,交互性就都比较高了。教师在教完一个知识点后,对学生进行一个课堂测验,那么基于这堂课相关内容的测试题就具备很高的表面效度,真实性,交互性了。因为课堂测验测的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用于学校课堂情境的能力,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诱导自己其他能力的发挥。比如这几道题,要求是辨认错误,但有些学生会根据所学知识,辨认出错误后会进行改正,这样学生改错的能力就被诱导出来了,除此之外,学生在以后的口语交际中会注意自己的语法错误,因为这几道题已经成为了他们的经验了。
情景二:这几道题是用于期中或期末考试中的。那么它们的表面效度,真实性,交互性就较低了。对于期中或期末考试,它们要考查的是半学期或一学期之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综合运用能力。此时再用这几道只考查学生一个知识点或一种能力的题,那么它们就缺乏表面效度,真实性也显得较低,交互性更不用说了。
综上所述,分析一张试卷的真实性和交互性是必须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