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黑客”眼中云计算的“五大漏洞”
2025-10-02 15:41:16 责编:小OO
文档
“黑客”眼中云计算的“五大漏洞”

云计算服务是一种“租赁”方式的IT服务交付模式,让IT服务像“自来水”或“电”一样,付费即用,不仅适合业务流量的弹性变化,也节省了自己建设、维护机房等基础设施的成本,是公众服务、中小企业业务管理,或者大型企业的外包业务等的理想选择。

根据NIST(美国信息技术研究所)的定义,云计算服务分为三种交付模式:

∙SaaS:为消费者提供使用运营商应用程序的能力;

∙PaaS:在云计算基础设施上为消费者提供部署应用程序的能力;

∙IaaS:为消费者提供处理、存储、网络和其他基础计算资源的能力。

无论是哪种服务模式,无论是公共云还是私有云,后台资源虚拟化,用户统一从前台接入的模式是一样的。

云计算的结构如下图模型:用户通过智能终端接入到云计算的接入门户,通过用户流量的引导进入后面的“云”系统;SaaS服务采用服务商提供的应用软件(如Google搜索、社交网络等),PaaS服务则使用用户自己的业务处理软件,IaaS服务则提供“裸”虚拟机(如IDC租赁业务等);服务的支撑平台是服务商的云计算服务管理平台,主要是用户身份管理、业务配置、计费管理等,业务支撑的核心是资源虚拟化管理平台,负责用户业务的具体处理、实现;最底层是“现实”的数据中心,实际管理着“物理”设备。

云计算为多个用户提供服务,涉及用户隐私数据,以及业务内敏感数据,被商业黑客关注的可能性很大,能否抵抗世界各地、一轮又一轮的攻击,对云计算的服务商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云计算的核心是集中式管理,节省成本,但也造成了价值的集中;有价值,自然吸引更多的“关注者”。

云计算不同于传统的网络结构,黑客从哪里进攻,服务商在哪里防御,哪里是云计算服务的安全战场?从云计算的模型分析,不难看出未来安全的“五大战场”:

1、用户接入门户:云计算服务是通过网络提供的,用户使用固定或移动的智能终端登录到云服务上,接入门户就是云计算服务的网址,是外部访问者的必经之路。这里是云计算的“大门”,用户从这里进来,攻击者也从这里进来。这里最容易遭到的攻击如下:

∙密码攻击:猜测用户密码,冒充用户登录,获取用户资源。云计算一般不会开通远程平台管理功能,但对于PaaS/IaaS来说,用户远程管理自己的平台是常见的,攻击管理者密码更加具有诱惑力;

∙伪造“证件”:多因子认证,除了口令以外,还有数字证书或指纹、虹膜等,要冒充用户,就必须“仿造”这些“证件”。在终端上收集了用户有关信息后,仿造还是相对容易的,如银行卡、身份证等;

∙钓鱼网站:这是传统的攻击方式,目标是用户的有关私密信息,云计算的登录界面与网站非常雷同,被“钓鱼”攻击是容易的;

∙信息窃听:窃听用户的通讯,如破译用户邮箱后,可以复制用户的来往邮件,监控用户的业务往来;

∙DDOS攻击:这是针对云服务服务商的,可分为门户带宽攻击与服务能力攻击,目的是造成云计算服务的中断,并以此要挟服务商妥协,交保护费。

2、业务应用软件(SaaS、PaaS服务):无论是服务商还是用户提供的业务软件,都包含大量的漏洞,并且利用难度低,入侵者不仅可以通过攻击应用软件,获得用户信息,而且可以作为下一步占领“主机”的跳板。攻击方式多样,主要的如下:

∙病毒与蠕虫:利用应用软件的漏洞传播病毒、蠕虫越来越多了,携带上木马就更加可恶,因为木马可以回家,无目标的渗透成了有目的破坏组织;

∙挂马:云计算的服务多为BS架构,通过Web挂马,是目前传播木马的主要途径。突出的是社交类、共享存储类服务,用户上载信息多而复杂,容易携带恶意代码。网站挂马对服务商本身的服务没有影响,只是面子问题,受伤害的是用户;

∙应用软件攻击:针对Web应用进行入侵,如SQL注入、XSS等,获取用户数据库权限,盗取用户资料;这是目前互联网使用最多的入侵方式;

∙主机攻击:再进一步就是获取主机,可以通过操作系统的漏洞直接进行攻击,难度要大些(大多服务器进行了安全加固),通过应用软件做跳板就相对容易,先获得应用程序的权限,再通过缓冲区溢出等方式“提权”,占领服务主机或虚拟机,安装后门或控制程序,把主机变成攻击者控制的“肉鸡”。

3、虚拟机(IaaS服务):虚拟机是云计算服务的基本“容器”,也是IaaS服务的出租单位,它本身弹性服务能力与低廉的成本,通过简单的商务联系就可以使用。对黑客来说,这本身就是一个大“资源”,除了利用它,还可以突破它,入侵到服务商的后台管理:

∙虚拟机“溢出”:云计算服务商为多个用户提供安全的服务,是因为他们可以把用户之间隔离开来,避免用户之间的信息共享与访问。如同酒店里不同客户安排在不同的房间内,通过门卡与监控防止客户“走错”房间。攻击者希望突破这道,也就是“溢出”,溢出后,不仅可以访问“邻居”的数据与系统,还可以访问后台的管理系统,控制整个“酒店”的账目。

这种突破技术,依赖于服务商使用的云计算服务平台的安全性,目前商业化的平台并不多,已经有黑客宣布可以做到“溢出”了。

∙资源滥用:对于攻击者来说,掌握“肉鸡”的数量,就如同自己控制的有多少一样,而云计算服务就可以提供了这样廉价的、合法的“士兵”,用不着花大力气去一个一个地攻击猎取了;被“利用”的主要方式如下:

⏹∙破译密码:入侵过程中密码破译是最花费计算能力的,除非国家性质的攻击,计算能力对入侵者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租用廉价的云计算,直接用于破解密码是不错的主意。而对于云计算服务商来说,区分用户是在“科学计算”,还是解密国防部的高精度密码,是很难区分的,再说,出于对用户“业务”的私密性考虑,还阻止了服务商进行深度的监控。

如同银行从来不管用户的交易是稻谷,还是“白粉”,都提供同样“优质”的金融服务。

⏹∙“肉鸡”:一个虚拟机就是一个“肉鸡”,可以直接租用,在进行DDOS攻击时,集中大量的“肉鸡”进行,每个“肉鸡”的流量与状态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异常,云计算的服务商很难判断(不能判断,就无法制止)。并且云计算服务都是界的,攻击者可以开发一个自己的“肉鸡”管理软件,让“肉鸡”分散而均匀。

⏹∙“跳板”:“僵尸网络”之所以难以破解,是因为控制者往往通过多层“跳板”,遥控前台的“肉鸡”发起攻击,防御者阻断大量的肉鸡,也不能阻止攻击者组织下一次的“冲锋”。云计算服务的获得,大多数通过网络身份鉴别的,跨地域、界的很多,直接用虚拟机作为“跳板”,攻击者到虚拟机的链接是私有加密的,服务商即使发现攻击者的命令是自己的虚拟机发出的,也很难定位后台的控制者。如果再通过几个云计算服务商之间的虚拟机,跳来跳去,就更加难发现真正的攻击控制者了。

4、云计算管理平台:云计算管理平台是云计算服务的核心(包括业务运营管理与资源虚拟化管理两部分),这里发生“故障”,常常对服务是致命的。这里防护的不仅是来自外来的入侵者,更重要的是防备内部人员的“误操作”:

∙黑客入侵:入侵到这里,就成为整个云计算服务的“主人”,不仅可以掌握该服务商所有的用户资料、计费信息,而且可以自由监控任何用户的业务动态,当然随意为自己开设专用虚拟机更是小菜一碟了。

因为云计算安全非常重要,一般选用专业的公司管理,关闭远程管理通道,度安全加固,目前黑客入侵选择比较多的是通过虚拟机“溢出”,或者是平台自身的漏洞;

∙内部人员:严密的防护,必然导致攻击转向“内部实施”。因此,安全管理者应该警惕的是发生的“失误”,确实是工作人员的操作失误;其中相当多的可能是“有意”,也许是攻击者冒充内部人员的,也许是内部人员被攻击者收买的。总之,大多用户敏感信息泄漏的案例说明,内部人员的“监守自盗”概率很高。当然内部管理问题造成的业务中断案例也是非常多的,如2011年4月的亚马逊Web服务中断是因为系统的升级造成的。

5、数据中心:云计算服务在用户看来是虚拟的,但最终的“工作”还是要落实到物理的机器与设备上,支撑云计算服务的数据中心是实实在在的,是清晰可查的,因此,对于云计算服务商来说,物理安全同样重要:

∙设备故障:机房内设备故障、自然灾难等对用户服务都有非常大的影响,即使用户数据被异地容灾,但对实时性要求强的服务业务,如视频会议、远程医疗等,处理能力的大幅度下降必然影响这些服务的提供质量;

∙数据泄密:盗取物理介质,或人为拷贝复制,看似原始简单,却是很实用的获取方法。

这是在云计算服务商方面的“五大战场”,较量时难免的。在用户终端方面,同样是安全的多发地,这里也是安全最薄弱、情况最复杂的地方,病毒、木马、蠕虫的传播,直接随着“用户业务”,合法地流进云计算的服务端。不能“净化”的终端,对服务商也是服务难以保障的一个总要原因。

总之,在云计算中,网络的边界没有了,使用者与攻击者的位置上模糊了,边界隔离的安全理论不是很适用了。在新的业务环境下,用户业务流成为业务管理、安全防护的基本单位,对用户业务流的“隔离”与控制是安全防护的最基本单位,信息安全从网络“数据包”控制,变成按用户业务流控制的新模式。

漏洞是黑客关注的,也是安全管理者关注的,这里是安全攻防的焦点,是双方争夺的战略要地。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