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神经解剖学复习题笔记
2025-10-02 15:39:51 责编:小OO
文档
灰质 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及其树突聚集的部位因新鲜标本色泽暗灰,称灰质,分布于大、小脑表面的灰质又称皮质。 

白质 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的部位因其新鲜标本颜色呈白色,而称白质,分布于大小脑内部的白质又称髓质。  

神经核  在中枢内,皮质以外,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成团或柱,称为神经核。

神经节   在周围部,神经元胞体聚集成细胞团或柱,称为神经节。

反射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最基本的活动方式,是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刺激所做出的反应。

反射弧 反射弧是反射活动的形态基础。包括五个基本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任何一环发生故障,反射就不能进行。

躯体神经   分布于皮肤、运动系统(骨、关节、骨骼肌),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

内脏神经  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

尼氏体 嗜碱性物质,由大量平形排列的粗面内质网和期间游离的核糖体组成。光镜下,碱性染料可将其染成深蓝色的颗粒或块状。尼氏体为神经元合成蛋白最活跃的部位,是结构蛋白和分泌蛋白的合成中心。

运动终板脊髓前角或脑干的运动神经元长轴突接近骨骼肌纤维时失去髓鞘,裸露的轴突反复分支形成纽扣样膨大,并与骨骼及纤维形成突触样连接,此连接区呈椭圆形隆起,称运动终板。

Golgi I型神经元  高尔基I型神经元轴突较长,可延伸到胞体范围以外的区域,从脑的一个部分延伸到另一个部分,又称为投射神经元。

Schwann 细胞 施万细胞(雪旺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是周围神经系的卫星细胞,扁平、呈薄筒状包绕周围神经的轴突,形成周围神经的髓鞘。

闰绍(renshaw)细胞 小型中间神经元,接受α-运动神经元轴突的返回侧支,其发出的轴突又作用于同一个α-运动神经元胞体,具有反馈抑制作用。故称抑制性中间神经元。

马尾  马尾位于终池的脑脊液中,腰骶尾部的神经根几乎垂直向下,于终丝周围形成马尾。

白质前连合  在脊髓的内部结构中有管.而在管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脊髓休克 当脊髓与高位中枢断离时,脊髓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而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称为脊髓休克。

脊膜支 脊膜支为一极细的支,为脊神经的分支,在脊神经分为前支和后支之前发出,然后再经椎间孔返回,入椎管。脊膜支内含来自脊神经节的感觉纤维。

网状结构*:指脑干内边界明显的灰质和白质以外的细胞体和纤维互相混杂分布的部分。

内囊:位于背侧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在大脑半球水平切面上呈“><”形,分为前肢、膝、后肢三部。一侧损伤表现为偏瘫、偏盲和偏身感觉障碍。

纹状体:是基底核中豆状核(苍白球、壳核)和尾状核的合称。是锥体外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哺乳类以下的动物是是控制运动的最高中枢,在人类是皮质下重要的运动整合中枢。由壳核和尾状核通过大量条纹状细胞桥互相连接而得名,二者合称新纹状体,损伤时出现舞蹈症;苍白球称旧纹状体受损时出现帕金森病。

下颌下神经节:位于下颌腺与舌神经之间,与副交感、交感、感觉三个神经根相连。副交感根:来自上泌涎核的副交感节前纤维鼓索,换元后至下颌下腺、舌下腺。

交感根:来自面动脉的交感丛,为交感颈上节发出的节后纤维,穿过此节至下颌下腺、舌下腺的血管平滑肌。感觉根:三叉神经的舌神经穿过此节分布于下颌下腺、舌下腺和舌。

后丘脑:背侧丘脑后外下方,中脑顶盖上方的两对小隆起。包括内侧膝状体和外侧膝状体,分别是听觉和视觉传导的中继核团。

小脑岛(小脑小球):苔藓纤维与小脑皮质之间的突触连接形式。以苔藓纤维形成的玫瑰结为中心,有颗粒细胞的树突、高尔细胞的轴突、高尔基细胞的树突。表面包以胶质囊。

边缘系统:由边缘叶衍生,在大脑半球内侧面一相当恒定的弯曲脑回(胼胝体上下回、扣带回、海马旁回等),位于大脑和脑干相接处。现在认为边缘系统由边缘叶(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等)及与其密切相关的皮质下结构(杏仁体、下丘脑、背侧丘脑、中脑被盖等)组成。

红核 :卵圆形粉红色,位于中脑上丘水平,黑质背内侧。分大细胞部和小细胞部。传入纤维:皮质红核束、齿状红核束;传出纤维:红核脊髓束、红核小脑束。协调随意运动,调节肌张力和姿势。(损伤后不能学习新的运动。一侧损伤对侧出现运动障碍,过度随意运动和共济失调。)

丘系三角:位于小脑上脚外侧缘、下丘臂与中脑外侧沟之间的三角区。其深面为外侧丘系。

菱脑峡:脑桥与中脑的移行部缩窄,称菱脑峽,包括小脑上脚、上髓帆、丘系三角

白交通支:是脊髓灰质侧角细胞的多极神经元发出的节前纤维,随前根出脊髓,离开脊神经进入交感干神经节的通路,由有髓神经纤维构成,属于内脏运动纤维。

海德氏带(Head zones):临床上将内脏患病时体表发生感觉过敏以及骨骼肌反射、血管舒缩、汗腺分泌异常等障碍的部位称为海德带。了解海德带有助于内脏疾病的定位诊断。如:胆囊疾病常常牵涉到右肩部的疼痛。

神经系统按位置是怎样区分的?

神经系统按位置和功能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脑位于颅腔,脊髓位于椎管,二者在枕骨大孔处相连。中枢神经系统有控制和调节整个机体活动的功能。周围神经系统是指与脑相连的12对脑神经和与脊髓相连的31对脊神经。

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是怎样区分的?

神经系统按分布对象可分为躯体神经系统和内脏神经系统。它们的中枢部在脑和脊髓,周围部分别称为躯体神经和内脏神经。躯体神经分布于皮肤、运动系统(骨、关节、骨骼肌),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内脏神经分布于内脏、血管、平滑肌和腺体,管理它们感觉和运动的神经。

叙述电镜下典型神经元胞体的结构。

电镜下可以看到神经元的胞体的结构。胞体内胞核大而圆,着色浅,核仁大而明显;胞质内含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等细胞器,镀银染色下胞质内可看到由微丝、微管组成的神经原纤维。

根据你所学到的知识区别神经元的轴突和树突。

轴突和树突是神经元的突起,电镜下可观察到其结构有明显区别。胞质内可看到的细胞器在树突内均可看到,随着树突的分支,这些细胞器逐渐减少;而轴突内无粗面内质网和游离的核糖体,轴突内含微丝、微管、线粒体和滑面内质网,轴突主干全长粗细基本一致。

简述化学突触的结构。

电镜下可观察到化学突触的结构。化学突触由突触前部、突触后部和突触间隙组成。突触前部是前一个神经元的轴突终末,电镜下呈囊状结构,故又称突触前囊,内含线粒体、滑面内质网、神经细丝和微管等结构,突触前囊表面有一层特化膜,其与突触后成分相对应的部分称突出前膜。突触后部与突触前成分相对的膜称为突出后膜,突触后成分的结构随连接部位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可见线粒体、神经细丝、微管、线粒体、粗面内质网和滑面内质网等。

突出间隙 突触前后膜之间有间隙,称突出间隙。化学突触的突触间隙较宽。突触间隙内含有黏多糖、糖蛋白和唾液酸。

轴突被切断后,神经元(包括轴突)可发生哪些变化?

哺乳类动物只有周围神经损伤后能再生,中枢神经系统则不能再生。胞体变化:轴突被切断数小时后,光镜下可见胞体出现肿胀,胞核移向边缘,尼氏体破换溶解,两周后达到高峰。电镜下,粗面内质网减少,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变化。轴突的变化:轴突的远侧端由于与胞体失去联系出现轴突肿胀,不久成碎片,崩裂,消失。周围神经的轴突损伤后,如胞体没有死亡,经过一定时间轴突的断端可发出小芽,沿神经膜管逐渐向远端延伸到达伤口的疤痕组织中。再生的轴突芽具有变形虫式运动,通过瘢痕组织进入远端保留着的神经膜管,其有引导作用,使纤维的生长加快,最后到达原来神经纤维所在部位,然后逐渐恢复正常的形态和分布,胞体肿胀逐渐减轻,胞核恢复位置。

星型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的主要结构特征和功能。

星型胶质细胞 

结构:普通染色胞核较大,染色质少。镀银染色呈多角形,胞突自胞体呈放射状向细胞四周伸出。星型胶质细胞有些突起末端常常膨大,称终足,终止于血管表面。功能:对神经元有支持作用;具有能力;形成血脑屏障;参与物质运输等。

少突胶质细胞 

结构:呈球形或多角形,突起较少,核染色较深,胞质较少。电镜下细胞质和细胞核致密,细胞质内缺少细丝和糖原,胞突内有大量的微管。功能:形成中枢神经的髓鞘。

小胶质细胞

结构:较小,光镜下胞质较少,胞突短而弯,胞核扁或圆,用碱性染料着色深。电镜下,胞质致密,胞质少,不含胶原原纤维,粗面内质网扁长,高尔基复合体明显。功能:吞噬坏死组织,促进组织修复。

脊髓的外形和内部结构如何?

外形  脊髓呈前后稍扁的圆柱形,位于椎管内, 上端平枕骨大孔处与延髓相连,下端缩窄变细为圆锥形。脊髓全长粗细不等,有两个梭形膨大:颈膨大和腰骶膨大。颈膨大自颈4至胸1节段;腰骶膨大自腰2至骶3节段。

内部结构  由灰质和白质构成,灰质在内部,灰质的周围是白质。灰质成“H”形,其中间横行部分称灰质连合,有一细小的管,管纵贯脊髓全长,内含脑脊液。每侧灰质向前扩大为前角,后部狭细的部分为后角,前后角之间为中间带。白质由许多纤维束组成,每侧白质借脊髓纵沟分为三个索,前正中裂和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为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为后索,在灰质连合的前方有白质前连合。

试述下列传导束的起始、行程和功能。

薄束、楔束 薄束位于后正中沟两侧,楔束位于薄束外侧。在第五胸节段以下薄束占据后索的全部;在胸四以上薄束占据后索的内侧部,楔束占据后索的外侧部,二者沿脊髓后索上行止于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薄束、楔束分别传导来自同侧下半身和上半身的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脊髓丘脑束 分为脊髓丘脑前束和脊髓丘脑侧束。前束位于前索,传递触压觉信息;侧束位于外侧索,传递痛温觉信息。脊髓丘脑束起自脊髓灰质(灰质Ⅰ和Ⅳ~Ⅶ层),止于丘脑。

脊髓小脑束 包括脊髓小脑前束和脊髓小脑后束,分别位于外侧索的前部和后部。传递躯干下部和下肢的触压觉、本体感觉信息。起于脊髓灰质,止于小脑皮质。

皮质脊髓束 起自大脑皮质,下行至延髓椎体后大部分交叉至对侧为皮质脊髓侧束,少量沿同侧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前束止于中胸段脊髓灰质,主要支配上肢肌和颈肌;侧束直达骶髓(约S4),逐节止于颈、胸、腰、骶髓灰质(Ⅳ~Ⅸ),支配这些部位的骨骼肌运动。

通过检查患者的感觉障碍现象怎样知道是脊神经、后根、后索和白质前连合损伤?

脊神经受损:支配部位运动及感觉皆障碍。后根受损:发生同侧节段性感觉障碍。后索受损:同侧节段平面以下本体觉及精细触觉障碍。 白质前连合受损:节段性双侧痛温觉丧失, 触觉存在。

脊髓主要节断(高颈髓、颈膨大、胸髓、腰膨大、脊髓圆锥和马尾)横贯性损害的主要临床表现及原因?1) 高颈髓(C1~C4):四肢中枢性(痉挛性)瘫痪,膈肌麻痹,损伤平面及其以下全部感觉消失,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四肢和躯干多无汗。常见于:环枕部畸形、外伤和炎症等。2)颈膨大(C5-T2):两上肢呈周围性瘫痪,下肢呈中枢性瘫痪,病灶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C8-T1节断侧角受损可产生Horner综合症 ,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3)胸 髓(T3-12):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受损节断有束带感、两下肢中枢性瘫痪及括约肌障碍。4)腰骶膨大(L1—S2):上肢不受影响,两下肢软瘫。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受损节断有束带感。括约肌障碍(尿便失禁,还有其它内脏机能紊乱症状)。5)圆锥病变(S3-5、尾节):无下肢瘫痪及锥体束症。马鞍区感觉障碍。膀胱反射中枢破坏:尿潴留。性反射中枢破坏:阳痿。6)马尾:下肢可有下运动神经元瘫痪。根痛明显。大小便功能出现较晚。类似腰膨大和脊髓圆锥联合病变。但马尾行程长,病变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也有差异。

简述颈丛、臂丛、腰丛、骶丛的组成、位置及其主要的分支。

①颈丛:位置:胸锁乳突肌上方深部。组成:C1-C4的前支。分支:1)皮支:枕小神经、耳大神经、颈横神经、锁骨上神经2)肌支:膈神经、颈襻、颈交通支。 

②臂丛:组成:C5-8,T1前支的一部分。位置:经颈根部、锁骨下动脉的后上方,锁骨之后进入腋窝。分支:胸长神经、肩胛上神经、胸内侧神经、胸外侧神经、胸背神经、肌皮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

③腰丛:组成:L4、T12前支的一部分,L1-3前支。位置:腰大肌的深方。分支:髂腹下神经、髂腹股沟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生殖股神经、股神经、闭孔神经。

④骶丛:组成:L4前支的一部分、L5、S1-S5、Co神经的前支。位置:盆腔内,骶骨及梨状肌前面。分支:臀上神经、臀下神经、股后皮神经、阴部神经、坐骨神经。

6、简述下列临床症状的原因:马蹄内翻足、钩状足、垂腕、爪形手、猿掌畸形。

①马蹄内翻足:腓总神经损伤时,足不能背屈,足下垂、内翻,不能伸趾,走路时呈“跨阈步态”。②钩状足:胫神经损伤,足不能跖屈、不能屈趾和足内翻,由于小腿前、外肌群的牵拉,足呈背屈外翻状态,出现“钩状足”③垂腕:桡神经在肱骨中段损伤,不能伸腕伸指,拇指不能外展,前臂旋后功能减弱,抬前臂时,出现“垂腕”症,:“虎口区”皮肤感觉丧失。④爪形手:尺神经损伤出现屈腕、拇指内收障碍(屈腕、屈指肌、拇收肌瘫痪),各指不能相互并拢,指间关节屈曲,第4、5掌指关节过伸(骨间肌、第3、4蚓状肌瘫痪),形似鹰爪。⑤猿掌畸形:尺神经和正中神经同时损伤,小鱼际肌、鱼际肌、骨间肌、蚓状肌均萎缩,整个手掌平坦类似猿手。

简述舌下神经起始核团、纤维成分及损伤出现的症状。

起自舌下神经核,一般躯体运动纤维。一侧舌下神经损伤,出现同侧舌肌萎缩、瘫痪,伸舌时舌尖偏向患侧,缩舌时舌尖偏向健侧。

简述大脑皮层的分层及细胞构筑。

①分子层(切线层):散在水平细胞和星状细胞,含来自深层密集的纤维。

②外颗粒层(无纤维层):密集的颗粒细胞、小锥体细胞;有髓纤维少。

③外锥体层(纹上层):大量的锥体细胞(浅层为中型,深层为大型),树突进分子层,轴突进髓质形成联络纤维和连合纤维。

④内颗粒层(外纹层):含大量的星状细胞,少量的小锥体细胞;纤维来自丘脑的特异性传入纤维。

⑤内锥体层(内纹层):大量的中、大、特大型锥体细胞(Betz),轴突进入髓质形成投射纤维,少数形成连合纤维。

⑥多形层(纹下层):梭形细胞、星状细胞、马蹄诺蒂(Martinotti)细胞

简述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的部位及特点。

第一躯体运动区。躯体运动的最高级中枢。在大脑皮质前回和旁小叶前部,包括Brodmann4区和6区。控制骨骼肌随意运动具有以下特点:①交叉对侧支配:一侧运动中枢支配对侧肢体运动。对侧头面部、躯干以及四肢的运动。②倒置性支配:犹如头在下,脚在上的倒置人形,但头面部不倒置。③皮质代表区范围的大小与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

管理眼球运动的脑神经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动眼神经:损伤后眼外斜视,上睑下垂;对光及调节反射消失。滑车神经:眼不能外下斜视。展神经:眼内斜视。

脑干有哪些一般躯体运动神经核?有何作用?

①动眼神经核:外侧核支配同侧下、内直肌,下斜肌,对侧的上直肌;核支配双侧提上睑肌。损伤:上睑下垂,外下斜视。

②滑车神经核:支配对侧上斜肌。

③展神经核:支配外直肌。

④舌下神经核:舌肌。

新小脑的组成、功能和损伤表现如何?

新小脑:后叶,又称皮质小脑,由小脑半球外侧部及相关齿状核构成。参与协调、配合随意运动(力量、方向、范围等),防止运动过度,协调精细动作。损伤:肌张力低下,四肢精细动作协调障碍(共济失调),如指鼻不准,辨距过度,书写障碍,轮替不能等。

延髓内有何交叉?各由何组成?

①椎体交叉:锥体交叉由大脑皮质躯体运动中枢发出的锥体束(皮质脊髓束),大部分纤维在延髓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椎体交叉,交叉后在脊髓外侧索下降,形成皮质脊髓侧束,管理躯干四肢骨骼肌。②内侧丘系交叉: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发出纤维绕过灰质呈弓形,称内弓状纤维并在管腹侧中线左右交叉形成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向上行于脑桥及中脑被盖部,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背侧丘脑。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

简述大脑皮质语言中枢的位置及损伤表现。运动性语言中枢:额下回后部(44、45区),Broca区。与说话机能有关。损伤时,咽喉舌唇肌并不瘫痪,可发音,但丧失说话能力,严重者仅能说出简单的字,称运动性失语。也称前说话区。书写中枢:额中回后部(8区)。与书写文字有关,称书写中枢。损伤此区发生失写症。视觉性语言中枢:顶下小叶的角回(39区)。损伤:虽无视觉障碍,但成字盲,不能理解文字的意义,不能阅读,为失读症。听觉性语言中枢:颞上、中回后部(22区)和缘上回(40区)。此区损伤,虽无听觉障碍,但成字聋,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称听觉性失语。视觉性和听觉性语言中枢称后说话区,此区损伤为感觉性失语症。

海马三突触环路及其功能 嗅区Ⅱ及Ш层锥体细胞轴突(形成穿通通路)---- 齿状回分子层外2/3---- 颗粒细胞树突。 颗粒细胞轴突苔藓纤维---- CA3透明层----锥体细胞顶树突基部。CA3锥体细胞轴突的Schaffer侧枝---- 同侧CA1腔隙分子层---- 终止于锥体细胞顶树突干。三种突触之间都是兴奋性氨基酸形成兴奋性前馈通路。

进入舌的脑神经有哪些?各有何功能?

三叉神经:下颌神经的舌神经,分布于舌前2/3,司味觉。

面神经:鼓索与下颌下神经节感觉跟分布于舌前2/3,鼓索司味觉和下颌下神经节司感觉。

舌咽神经:舌支分布于舌后1/3粘膜和味蕾,司一般感觉和味觉。

舌下神经:全部舌内肌和大部分舌外肌,司一般躯体运动。

脑和脊髓的白质中有哪些感觉和运动传导路?试简述这些传导路的行程(可用简表示意),这些传导路损伤后会出现哪些功能障碍?

感觉传导路: 1.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传导通路:第1级神经元是脊神经节内的假单极神经元,其周围突随脊神经分布于躯干和四肢的肌、腱、关节及皮肤的感受器,中枢突经脊神经后根进入脊髓,在脊髓同侧的后索内组成薄束和楔束上升,至延髓,两束分别终于薄束核和楔束核。第2级神经元是延髓薄束核和楔束核内的神经元,由其发出的纤维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的两侧上升,构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向上经脑桥、中脑,终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外侧核。第3级神经元是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内的神经元,由其发出的纤维参与组成丘脑皮质束(丘脑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大脑皮质后回的上2/3部和旁小叶的后部。损伤表现:1、脊髓内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同侧意识性本体感觉障碍和皮肤精细触觉障碍。2、内侧丘系交叉以上损伤:对侧半身意识性本体感觉障碍及皮肤精细触觉障碍

3.头面部痛、温、触觉传导路:

第1级神经元为三叉神经节细胞,其周围突经三叉神经分布于头面部皮肤及口鼻腔粘膜的有关感受器;中枢突经三叉神经根入脑桥,传导痛、温觉的纤维再下降为三叉神经脊束,止于三叉神经脊束核;传导触、压觉的纤维终止于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第2级神经元的胞体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内,它们发出纤维交叉到对侧,组成三叉丘系,止于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第3级神经元的胞体在背侧丘脑的腹后内侧核,发出纤维经内囊后肢,投射到后回下部。

损伤表现:若三叉丘系以上受损,则导致对侧头面部痛、温觉和触觉障碍;若三叉丘系以下受损,则同侧头面部痛、温觉 和触觉发生障碍。

4.视觉传导路:视网膜内的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为光感受器细胞。双极细胞为第1级神经元。节细胞为第2级神经元,其轴突在视神经盘处集合成视神经。视神经经视神经管入颅腔,形成视交叉后,延为视束。在视交叉中,来自两眼视 网膜鼻侧半的纤维交叉,交叉后加入对侧视束;来自视网膜颞侧半的纤维不交叉,进入同侧视束。因此,左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左侧半的纤维,右侧视束内含有来自两眼视网膜右侧半的纤维。视束绕大脑脚向后,主要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第3级神经元胞体在外侧膝状体内,由外侧膝状体核发出纤维组成视辐射,经内囊后肢投射到端脑距状沟两侧的视区(纹区),产生视觉。

损伤表现:①视神经损伤:患侧视野全盲②视交叉中部损伤:双侧视野颞侧偏盲③视交叉外侧部损伤:患侧视野鼻侧半偏盲④视束、外侧膝状体、视辐射、视中枢损伤:双眼视野对侧同向性偏盲附:瞳孔对光反射: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视束-上丘臂-顶盖前区-两侧动眼神经副核-动眼神经-睫状神经节-节后纤维-瞳孔括约肌损伤表现:①视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对光反射消失,间接对光反射存在。②动眼神经损伤:患侧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健侧瞳孔直接、间接对光反射存在。

运动传导路:锥体束(位于前回和旁小叶前部的巨型锥体细胞,其轴突下行形成椎体束) 1.皮质脊髓束:主要由由前回上、中部和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先经内囊后肢,再经大脑脚底中部、脑桥基底部至延髓锥体,在锥体下端,约3/4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继续于对侧脊髓侧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侧束,此束沿途发出侧支,逐节终止于前角细胞(可达骶节),支配四肢肌。在延髓锥体,皮质脊髓束小部分未交叉的纤维在同侧脊髓前索内下行,称皮质脊髓前束,该束仅达胸节,并经白质前连合逐节交叉至对侧,终止于前角细胞,支配躯干和四肢骨胳肌的运动。皮质脊髓前束中有一部分纤维始终不交叉而止于同侧脊髓前角细胞,支配躯干肌。所以,躯干肌是受两侧大脑皮质支配的。2.皮质脑干束:主要由前回下部的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下行经内囊膝部至大脑脚底中3/5的内侧部,由此向下,陆续分出纤维,大部分终止于双侧脑神经运动核(动眼神经核、滑车神经核、展神经核、三叉神经运动核、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面上部肌的细胞群、疑核和副神经脊髓核),支配眼外肌、咀嚼肌、面上部表情肌、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和咽喉肌。小部分纤维完全交叉到对侧,终止于面神经运动核支配面下部肌的细胞群和舌下神经核,支配面下部表情肌和舌肌。因此,除支配面下部肌的面神经核和舌下神经核为单侧(对侧)支配外,其他脑神经运动核均接受双侧皮质核束的纤维。损伤表现:1、上运动神经元损伤a在皮质脊髓束表现为硬瘫,即肌张力增高、肌肉不萎缩、深反射亢进、病理反射出现等;b在皮质核束表现为核上瘫:即对侧眼裂以下的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对侧)。2、下运动神经元损伤a在脊髓前角运动神经无及脊神经表现为软瘫。即肌张力降低、肌肉萎缩、深、浅反射消失、无病理反射等;b在脑干躯体运动神经核及脑神经表现为核下瘫:即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和舌肌瘫痪(舌尖偏向同侧)。

脑和脊髓的白质内有哪些纤维越过中线行至对侧,这些交叉纤维起源于何处?传导什么性质的信号?

1、内侧丘系交叉 薄束核、楔束核发出的纤维,弓形走向管腹侧,左、右交叉,称为内侧丘系交叉, 因交叉后的纤维在中线两侧上行成为内侧丘系。2、白质前连合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和脊髓丘脑前束)发出的纤维,在白质前连合处交叉3、椎体交叉皮质脊髓束发出的纤维 在锥体下端,约3/4的纤维交叉至对侧,形成锥体交叉4、三叉丘系交叉头面部皮肤浅感觉感受器→经三叉神经→三叉神经节(换元)→三叉神经脊束核、脑桥核(换元)→三叉丘系交叉至对侧→三叉丘系→丘脑腹后内侧核(换元)→经内囊→后回下部感觉中枢5、视交叉视交叉,由双眼视网膜鼻侧半交叉纤维和双眼视网膜颞侧半不交叉纤维所共同组成。6、斜方体听觉传导通路的一部分,是神经元胞体和纤维的集合束,位于中脑脑桥部,从蜗神经核发出的传导听觉的二级纤维,在基底部和被盖部之间组成一个横穿内侧丘系的带状纤维束

交叉纤维

起源传导信号

内侧丘系交叉延髓的薄束核和楔束核

躯干四肢的意识性本体觉和精细触觉
白质前连合胞体位于脊髓灰质后角

脊丘系(脊髓丘脑侧束,脊髓丘脑前束):传导躯干、四肢的痛、温觉和粗触觉、压觉。

脊髓小脑前束:传导下半身的非意识性本体觉。

皮质脊髓前束:支配颈部和上肢的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锥体交叉(皮质脊髓侧束)

前回上2/3区和

旁小叶前部的锥体细胞

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的随意运动。

三叉丘系交叉三叉神经脊束核、

三叉神经脑桥核

头面部痛、温、触觉、压觉

视交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视觉、瞳孔对光反射

斜方体脑干内蜗神经核

听觉
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有哪些主要的区别?

①低级中枢的部位不同:交感神经(内脏神经胸腰部)——低级中枢:位于脊髓T1-L3侧角内。副交感神经(内脏神经脑骶部)——低级中枢:脑干内副交感神经核(动眼神经副核、上泌涎核、下泌涎核、迷走神经背核),脊髓S2-S4节段的副交感神经核。②周围神经节的位置不同:交感神经节位于脊柱两旁(椎旁神经节)和脊柱前方(椎前神经节)。副交感神经节位于所支配器官的近旁(器官旁节)和器官壁内(器官内节)。③分布范围不同:交感神经:分布较广泛,支配头、颈、胸腔、腹盆腔脏器和四肢的血管、汗腺和立毛肌。

副交感神经:主要分布于泪腺、鼻粘膜腺、腮腺、下颌下腺、舌下腺及内脏器官的平滑肌和腺体。④节前神经元与节后神经元的比例不同:交感神经——  一个节前神经元可与许多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副交感神经——  一个节前神经元与较少节后神经元组成突触。⑤对同一器官所起的作用不同:两者对同一个器官的作用即相互拮抗又相互统一。如交感神经兴奋心脏,加快心率。副交感神经抑制心脏活动,减慢心率。

心丛和肺丛各位于何处?两丛的交感神经的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各在何处?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心和肺的功能产生何种影响?

(1)位置:①心丛由颈上、中、下心神经,胸心神经及迷走神经心支构成,分为心浅丛和心深丛。心浅丛位于主动脉弓下方,心深丛位于气管杈前面,两丛相互交织。分布于心肌和心血管。②肺丛位于肺根的前、后方,分布于支气管树(平滑肌和腺体)及肺血管平滑肌。

(2)神经元(胞体)位置:①心丛: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胸1-4(或5)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位于相应胸交感干神经节及颈上、中、下神经节。②肺丛: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T2-T6节段侧角。节后神经元位于颈胸神经节和上胸神经节。

(3)对心肺功能影响:①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兴奋作用,加强心肌收缩力、加速心率、加快传导、增加心输出量。对血管,主要是促进微动脉收缩,从而增加血流外周阻力,提高动脉血压。对冠状循环的血管,交感神经的直接作用是使血管收缩,但其间接作用则是使血管舒张。交感神经对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具有抑制作用,可使其扩张,有利于肺的通气功能。②副交感神经对心脏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减弱心肌收缩力、减慢心率、减慢传导、降低心输出量。降低血压。副交感神经对气管、支气管平滑肌具有兴奋作用,可使其管道收缩,抑制肺的通气,同时促进呼吸道腺体分泌以清洁气道。利于体力恢复和能量储存。

盆丛位于何处?其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神经元各来源于何处?

1)上腹下丛延续到盆腔的部分,位于直肠的两侧,并接受腰骶部交感干的节后纤维和第2~4骶神经的副交感节前纤维。此丛分布于盆腔各脏器。2)盆丛的交感神经节前神经元来源于脊髓L1-L3灰质侧角。副交感节前神经元来源S2-S4副交感核。

什么是脑屏障?脑屏障可有哪几种类型?各类脑屏障分几层,起屏障作用的是什么结构?

1)许多物质很容易透过脑、脊髓以外区域的毛细胞血管壁到达周围组织,但透过脑的毛细血管壁到达脑组织时则是选择性的通过。这就是脑屏障。脑屏障具有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内神经元的正常功能活动及其周围的微环境的稳定性作用。

2)根据脑屏障的形态特点,可分为三类:血—脑屏障、血—脑脊液屏障、脑脊液—脑屏障。

①血—脑屏障:分cap内皮层、基膜及胶质膜三层。屏障结构——.毛细血管内皮间的紧密连接;内皮外连续的电子密度均匀的基膜;基膜外有由胶质细胞足板形成的胶质膜。三层组成的复合体、极性分布的电荷、酶系统和免疫反应参与屏障机制。②血—脑脊液屏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脉络丛细胞三层组成。毛细血管内皮有窗孔,因此,脉络上皮细胞之间的闭锁小带是其主要屏障结构。③脑脊液—脑屏障:室管膜上皮或软脑膜和软膜下胶质膜是其屏障结构。

什么是海绵窦?海绵窦有哪些交通?

海绵窦位于垂体窝的两侧,左、右间借横支相连。是硬脑膜两层间的不规则腔隙,窦内被许多小梁分隔成许多小腔,形似海绵,故得名。腔内有颈内动脉和展神经通过。

海绵窦与颅内外交通广泛:向前: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相交通向后:经岩上窦、岩下窦与乙状窦、横窦或颈内静脉相交通;经基底静脉丛与直窦和边缘窦相交通向上:经大脑中静脉及其与上矢状窦的交通支与上矢状窦相交通向下:经卵圆孔、破裂孔等处的导血管与翼静脉丛相交通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