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统编-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各单元知识梳理
2025-10-02 15:40:21 责编:小OO
文档
第一单元考点梳理

一、课文理解

1. 《北京的春节》的作者是(老舍)。文章以(时间)为顺序,细致地描写了老北京春节的一系列(风俗),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反映出老北京人(热爱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愿。

2. 《腊八粥》是作家(沈从文)的作品,讲述了腊八那天八儿等不及要吃粥的(嘴馋)、对粥的(猜想)以及看到粥的(惊异),写出了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表现出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

3. 《寒食》一诗表面上看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京城内富有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是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

《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此诗借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作。全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与亲友的思念之情)。

4. 《藏戏》作者按说明事物的不同方面为序,以(总—分—总)的关系结构全文。文章主要讲了藏戏的(形成过程)和藏戏的(特色) , 使人们感受到藏戏独特的魅力和它带给人们随心所欲、不拘一格的艺术享受。

5. 寓意吉祥的传统习俗

腊八煮粥:又称“福寿粥”,寓意增福增寿。倒贴“福”字:寓意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过年时吃鱼:寓意年年有余、鱼跃龙门。过年时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建筑上雕刻蝙蝠:寓意福从天降、幸福绵延。

第二单元考点梳理

一、句子理解

1.这场世界上苦难最深重的经历告诉世人:在困境中,我们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并且从中找到一些东西来宽慰自己。

品析:这句话是鲁滨逊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集中体现,他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使自己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处境,理智地面对现实,从绝望中看到希望,获得坚持下去的勇气和信心,这也是鲁滨逊能够在荒岛上生活二十八年的原因。

2.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搂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品析:这句话主要描写的是小镇人们看到两个孩子平安回来后的情形。句子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激动、喜悦的心情。

二、课文理解

1.《鲁滨逊漂流记(节选)》是英国著名作家(丹尼尔·笛福)的代表作品。小说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记叙,写了(“遇险上岛”“建房定居”“养牧种植”“救‘星期五’”“回到英国”)等事情,表现了他(不畏艰险、机智顽强、积极乐观)的特点。

2.《骑鹅旅行记(节选)》是瑞典作家塞尔玛.拉格洛芙的作品,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尼尔斯)变成小狐仙后,由于之前经常欺负捉弄家里的动物,现在被动物们反击,最后(骑着大雄鹅飞走)的故事。

3.《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作者是(美)国作家(马克·吐温),课文主要写的是汤姆和贝奇获救回家后,小镇人们欢喜的场面以及汤姆向人们讲述自己是(如何脱险)的经过,塑造了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有点虚荣心同时又讲义气)的“顽童”形象。

第三单元考点梳理

一、句子理解

1.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

品析:运用排比的句式,以细腻而独特的笔触描写了人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洗手、吃饭、默默,“日子从水盆里过去”“日子从饭碗里过去”“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形象地写出日子来去匆匆,表现了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无奈之情。

2.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

品析:运用环境描写,这里的“昏暗下去”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现天色变化,傍晚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二是表现人物的心理变化,表现了“我”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过程。

二、课文理解

1.《匆匆》是现代著名作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

2.《那个星期天》的作者是现代著名作家(史铁生)。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个星期天母亲答应带“我”出去,但是由于家务繁忙,一次次爽约,最后没有去成的事。在那个星期天,“我”经历了从等待开始时的(万分期待)、心怀欢喜,到继续等待时的(耐心)、仍然有所期盼,再到等待未果时的(焦急万分),到最后等待结束,(期盼落空)的心理过程。

第四单元考点梳理

一、句子理解

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那是父亲的被难日,离现在已经十六年了。

品析:开篇直接交代回忆的年、月、日,突出了时间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离现在已经十六年”,照应了文题,这是文中第一次运用照应的写作手法。

二、课文理解

1.《马诗》《石灰吟》和《竹石》都运用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手法。《马诗》中诗人借写马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慨和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石灰吟》表面上是写石灰,实际上是借石灰自喻,表达了诗人(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高尚情操。《竹石》是借竹子来表现诗人(刚正不阿、正直不屈)的高尚情操。

2.《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后”的(时间顺序)来展开的,运用(对比、衬托)的方法表现了李大钊(忠于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同时也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敬仰和深切怀念)之情。

3.《为人民服务》是在(1944)年9月8日在(张思德)同志的追悼会上所作的演讲。课文从三个方面说明怎样才能完全、彻底地为人民服务:一是树立“(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的生死观;二是(正确对待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三是(搞好团结,互相爱护,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4.《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一位炊事班长牢记指导员的嘱托,尽心尽力地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过草地,不惜牺牲自己的感人事迹,表现了红军战士(忠于、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第五单元知识点梳理

文言文二则课文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学弈》选自《孟子•告子》。

孟子(约前371年—前2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子姓, 孔氏,名丘,字仲尼 ,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 ,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倡导仁、义、礼、智、信。

二、课文理解

《学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

弈秋:秋,人名,因他善于下棋,所以称为弈秋。

通国:全国。之:的。

善:善于,擅长。

弈:下棋。

者:代词,用在名词后,指“......的人”。

也:语气助词,用在句尾,表感叹。

译文: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

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

使:让。

诲:教导。

专心致志:一心一意,聚精会神。

惟:只。

译文: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一心一意,聚精会神,只听弈秋的教导。

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之:指弈秋讲的内容。

鸿鹄:天鹅。

援:拉。

弓缴:弓[缴:指系在箭上的丝绳]。

之:指鸿鹄。

译文: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讲,可是心里却想着天上有天鹅将要飞到这里来,想取过弓箭,把它射下来。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之:他,指前一个人。

俱:一起。

弗若:不如。

矣:了。

译文:这个人虽然与前一个人一起学习,成绩却不如那个人了。

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为:因为。

其:他,指后一个人。

弗若:不如。

与:吗。

曰:说。

非:不是。

然:这样。

译文: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学了《学弈》,你明白了什么?

学习态度不同,结果就不同。做任何事,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取得成功,三心二意就会失败。

《两小儿辩日》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东游:向东游历。

辩斗:辩论,争胜负。

故:缘故。

译文:孔子向东游历,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便问他们争论的缘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以:认为。

始:开始。

去:离。

日中:正午。

也:助词,无意义。

译文:一个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很近,可是到了中午的时候离人很远。”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译文:另一个孩子认为太开始升起来的时候离人远,可是到了正午的时候离人很近。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如:像。

及:等到。

则:就。

盘盂:盛物的器皿。

为:是。

译文: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大得就像车盖,等到了正午的时候,就像盘盂,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探:伸手。

汤:热水。

译文: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初升时清清凉凉,等它在正午时热得就像把手伸进热水里去。这不是离着近的热,而离着远的凉吗?”

孔子/不能决也。

决:判断。

译文:孔子不能判断。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孰:谁。

汝:你。

译文: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说你知道得多呀?”

两小儿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因为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也就会不一致。

孔子答不出来,他的态度是怎样的?

答:他能实事求是,不怕露丑,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1.宇宙无限,知识无穷,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敢于思考,大胆质疑。

3.认识事物从不同角度出发考虑,会有不同结论,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诚实谦虚。

15.表里的生物 课文知识点

一、重要词句段解析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从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主要写了我小时候认为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所以对父亲的表极其好奇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个小蝎子,表现了我童年时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是个善于观察爱思考有丰富想象力的孩子。

2. 小时候我有一个观点,凡是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我是怎样得出这个结论的?从中可以看出我是怎样的孩子?

我通过观察生活中的鸟叫,狗吠,蝉鸣虫唱钟声琴声这一系列的事实,然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总结出来的结论,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

3. 树上的蝉,草里的虫,都不会轻易被人看见,我想:表里边一定也有一个蝉或虫一类的生物吧。这生物被父亲关在表里,不许小孩子动。

这句话,用了心理描写,作者一直认为凡事能发出声音的都是活的生物。而蝉和虫都能发出声音,但都不轻易被人看见,所以作者猜测表里有生物,作者对表里的生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

4. 这样的话我不知道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

我不知道说了多久,是说我因为自己发现了秘密,所以逢人就说爸爸有一个装着小蝎子的表,小蝎子会发出声音,说明我执着天真。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不说了,是说我长大了明白了,其中不是我猜想的,那样就不好意思说了。

5. 课文结尾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个结尾含蓄的表达了本文的主旨,而是幼稚天真的做法成了一生中最美丽的珍藏。

16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识点

一、理解句子

(1)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要敏锐地发现问题,坚持不懈地思考,深入地解决问题。

(2)最后把“?”拉直成“!”找到真理。

这里的“?”和“!”各指的是什么?作者这样表达有什么好处?

“?”指发现问题。“!”通过探索,解决了疑问,发现了真理。好处:把一个抽象的道理,用直观形象的方法进行表述,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只要你见微知著,善于发问并不断探索,那么当你解答了若干个问号之后就能发现真理。

这句话用“只要……就……”这样的句式说明了“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发现真理的前提条件就是“见微知著,能从平常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看到本质,并不断探索”。

二、教材分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是一篇精读课文,属于议论文。课文的题目是“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也是课文的主要观点。课文主要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这篇课文一是让学生了解科学发现的一般规律——“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从中感受、领悟到见微知著,思考,锲而不舍,不断探索的科学精神;二是学习课文用典型的事例说明观点的写作方法,了解议论文的体裁特点。

三、课后习题

1.想一想,“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的含义是什么?

答: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

2.作者是用哪些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的?

答:一个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谢皮罗教授    洗澡水    漩涡    地球自转有关;

二个是:英国化学家波义耳     紫罗兰遇酸变色    发明酸碱试纸

三个是:奥地利医生  从儿子做梦时眼珠转动得出做梦时眼珠都会转动这一规律。

17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知识点归纳

一、了解作者

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1992年),美国科幻小说作家、科普作家、文学评论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二、课文主题

《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这篇科幻小说,作者通过大胆奇特的想象,为我们展示了未来的孩子们上学的情境,孩子们在享受着高科技教学的同时,也有着自己学习上的压力和烦恼,说明现在的传统教学方式和未来的现代化教学方式各有优点和缺点,同时也表达了孩子们渴望快乐学习的心愿。   

三、问题解答

1.自由读课文,说一说在作者的想象中,今天的教育方式和未来的教育方式有什么不同?

今天的教育方式:学生在学校里接受教育,课本是纸质的,有老师给我们上课。未来的教育方式:在家里上课,课本是电子的,老师是机器人。

2.对比未来学校和现在学校的优缺点。

学校未来学校现在学校

好处自由

因材施教

培养团结合作精神

快乐有趣

不好不够快乐有趣,不够自由
 

第六单元考点梳理

考点一:词语积累

与老师有关的四字词语

呕心沥血  良师益友  诲人不倦  春风化雨  循循善诱  言传身教

好为人师  因材施教  为人师表  授业解惑

考点二:与老师有关的名言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鹤发银丝映日月,丹心热血沃新花。

考点三:毕业赠言

1.毕业赠言的类型

◇激励性赠言:崇高的理想是一个人心上的太阳,它能照亮生活中的每一步路。

◇祝愿性赠言:愿你成为一粒奔跑的光子,在晨曦中拥抱金色的黎明;愿你变成一卡跳跃的热能,在燃烧中找到生命的价值。

◇怀念性赠言:蓝天上缕缕白云,那是我心头丝丝离别的愁绪,但我的胸怀长空一样晴朗,因为我想到了不久的重逢。

◇鞭策性赠言:以“勤奋”作航船,以“善良”作风向标,以“创造”作风帆,愿你驶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2.毕业赠言示例

☆同学之间的赠言:

(1)赠给悲观的同学:生活有时虽不像你所想的那样美好,但也不会像你所想的那样糟糕,愿你笑对人生,一帆风顺。

(2)赠给惰性较强的同学:不要学花儿把春天等待,要学燕子衔着春天飞来。

(3)赠给缺乏自信的同学:生活如汪洋大海,只有你扬起自信的风帆,才可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4)赠给意志脆弱的同学:废铁之所以能成为有用的钢,是因为它能经得起痛苦的磨炼。

(5)赠给不善言谈的同学:沉默但不可沉没,沉默是金,但有时也会变成废铜。

(6)赠给粗心的同学: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学生给老师的赠言:

(1)加减乘除,算不尽您作出的奉献!诗词歌赋,颂不完对您的崇敬!您用知识的甘露,浇开我们理想的花朵;您用心灵的清泉,润育我们情操的美果。在这不寻常的日子里,献上我们深深的祝福!

(2)海水退潮的时候,把五彩的贝壳留在沙滩上。我们毕业的时候,把诚挚的祝愿献给老师。

(3)老师,是美的耕耘者,美的播种者,是您用美的阳光普照,用美的雨露滋润,我们的心田才绿草如茵,繁花似锦。

(4)我是一棵苗,是您将我育成参天大树;我是一把火,是您给了我燃烧的火种;我是一张琴,是您拨动了那响亮的音符……老师,我将永远记着您!

(5)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能流芳百世。老师,只有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上,这才是真正永存。

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2.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3.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4.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5.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7.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诗集有《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

8.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一说高邮人。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家”之一。

1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考点二:古诗词理解

1.《采薇(节选)》是一首写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

2.《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3.《春夜喜雨》全诗没有一个“喜”字,但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生动、细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前两句细致描写了初春的小雨和草色的朦胧美,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这一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江上渔者》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泊船瓜洲》借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中一个“绿”字形象鲜活,给人以阵阵春风扑面之感。

7.《游园不值》一诗以探出墙外的红杏来渲染满园的春色,构思奇巧,诗的后两句为我们揭示了深刻的道理:任何新生的事物都是无法阻挡的,它总会冲破阻力向前发展。

8.《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写的是词人送别友人鲍浩然归家时的情景,表达了词人对友人的美好祝福。这首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

9.《浣溪沙》一词描写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词人即景抒怀,表现了自己执着生活、豁达乐观的性情。

10.《清平乐》是一首感叹时光去而不返的惜春词,作者以凄婉的笔法,抒写了对春天逝去的沉痛和惋惜,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时光的热爱、眷恋、痴情和追求。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