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黄一顺,中国人民大学教务处副,助理研究员。
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的现状与趋势研究
黄一顺 蒋香仙
摘要: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作为与国家科技三大奖同级别的国家级奖励,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的一个品牌。本文在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中西部与东部的地区差异,东高西低;新世纪以来,奖项受益高校数量扩大,缓解了过于集中现象的出现;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985工程”高校的中流砥柱作用显著;学科分布中重理轻文现象普遍存在;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存在向行政职务倾斜的现象。对于即将开展的201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笔者认为,东高西低的评奖趋势虽无法改变,但会发生部分调整,尤其是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扩大;评奖总量会适当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评审会更趋严格,获奖难度进一步加大;北京高校将继续保持数量和质量上的优势。
关键词: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现状;趋势
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由、教育部主办,
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中唯一一项国家级奖励,是与国家科技三大奖同级别的国家级奖励,代表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的一个品牌。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对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教学建设和教学改革成果的检阅和展示。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从19年创办至今,每4年评选一次,已经完成六届,2013年,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即将开展。
本文通过数据统计、图表分析等方式,对前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奖情况进行了综合分析,对该奖项的现状及评奖趋势做了一些研究,期望能对第七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有所借鉴。
一、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概况
1. 总体情况
自19年以来,六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有2967项成果获奖,其中特等奖12项,占总奖项数的0.4%;一等奖33,占11.4%;二等奖2617项,占88.2%。具体情况如表1。
表1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数量[1]
注:19年教学成果奖励等级分为“特等奖”与“优秀奖”,其中“特等奖”相当于1993年以后的一等奖,“优秀奖”按照二等奖统计
2. 分年度情况
获奖数量按年度来看,19年共有433项,占全部奖项的14.59%;1993年有36,占12.40%;1997 年有421项,占14.19%;2001年有495项,占16.68%;2005年有599项,占20.19%;2009年有651项,占21.94%。
从数量增长情况来看,除第二届略低于第一届外,随后五届保持逐年递增态势,增长比例分别为14.40%,17.58%,21.01%,8.68%。总数量增长速度较快,到2009年(第六届),已有651项成果获奖,相比第一届增长50.35%。
二、获奖项目地区差异分析
关于地区划分, 我们依据的划分办法, 按地理位置把中国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其中,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省(市);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等8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广西、内蒙古等12省(市/区)[2]。不同地区的统计结果如表2。
表2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按地区获奖数量统计
所属地区 19年 1993年 1997年 2001年 2005年 2009年合计比例东部218 192 262 297 373 395 1737 58.54% 中部113 94 80 106 120 132 5 21.74% 西部102 82 79 92 106 124 585 19.72% 合计433 368 421 495 599 651 2967 100%
可以看出,奖项地区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的高校获得绝对多数的奖项,并且主要集中在北京、江苏、上海等地,而中西部地区所获奖项则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的获奖数量为1737项,占58.54%,接近六成;而中部和西部地区均各占约二成,与东部相差近三倍。
2000年以来,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带来了发展契机,西部地区高等教育也取得长足进步。在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也对西部地区做了倾斜。例如,2005年规定“在同等水平时,西部地区取得的成果可优先获奖”,2009年规定“在同等水平情况下,西部地区高校成果可优先获奖”均做了倾斜,使西部地区获奖总数快速增加,2009年达到124项。
三、获奖项目所在单位类别分析
我国普通高等院校从办学层次上,主要分为本科、专科及其他继续教育方式等。而从类别上,可以划分为普通高等学校、民办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成人高校、所属高校,以及其他的教育教学管理机构等。
对于两种划分办法分别进行统计,按照不同办学层次统计如表3。按照高校不同类别统计如表4。
表3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按高校办学层次统计
类别 19年 1993年 1997年 2001年 2005年 2009年合计比例
本科408 351 411 479 566 561 2776 93.56%
专科24 16 10 14 32 185 6.24%
其他 1 1 - 2 1 1 6 0.20%
合计433 368 421 495 599 651 2967 100%
表4 历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按高校类别统计
类别 19年 1993年 1997年 2001年 2005年 2009年合计比例
普通高等学校415 348 400 4 561 614 2802
94.44% 高校17 18 21 28 34 31 149
5.02% 其他 1 1 - 2 1 1 6
0.20% 成人高校- - - 1 2 2 5
0.17% 民办普通高校- 1 - - 1 3 5
0.17% 合计433 368 421 495 599 651 2967 100% 注:武汉科技大学、大连东软信息学院、大连东软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吉林华桥外国语学院三所学校在普通高等学校和民办普通高校
均有,按照民办计算;分办学层次统计时,以评选时是否为专科为主
可以看出,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的参与主体为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高校实质上也包含在内),已占99.46%。而其他类型单位的获奖数量凤毛麟角,所占比例仅为0.5%。从办学层次来看,本科层次高校占主体,
87专科高校和其他类型占小部分。这也比较符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即以培养本科生、研究生为主,适当发展成人教育、自学考试等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通高校学校占优势地位,掌握了大部分教育资源,成人高校和民办高校处于劣势,发展受到一定的。
四、获奖项目覆盖程度分析
每届教学成果奖所包含的高校数量不尽相同,其中19年有254个单位获奖,1993和1997年,获奖单位数量有所下降,分别为211个和191个。此后几届,获奖数量以及所包含的高校数量迅速增加,2009年有651项成果获奖,涉及354所高校。
进入新世纪,奖项总量在增加,同时覆盖的高校数量增长更快。2009年,奖项总量较上一届增长8.68%,获奖单位较上一届增长达到31.6%。
五、“985工程”高校获奖分布
按照“985工程”39所高校获奖数量统计结果,作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985工程”高校在历届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39所“985工程”高校仅占全国2843所高校的1.37%,获得的教学成果奖总数高达124,占42.06%;同时,奖项层次越高,研究型大学所占比重越大。“985工程”高校获得特等奖,占总数的三分之二,单届的获奖比例也均在半数以上;获得一等奖190项,占56.21%,除2009年外,其余均在50%以上;二等奖获得1050项,占40.12%,每一届均在30%以上。
六、特等奖及一等奖的学科分布情况
根据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以及一等奖的学科分布情况统计,历年来特等奖与一等奖获奖项目,其学科分布依次为理工农医、综合教改、人文社科。理工农医垄断大多年份的特等奖,总数为11项,占91.67%,仅在1993年,综合教改获得1项,占8.33%。一等奖学科分布与特等奖相类似,理工农医总数最多,为193项,占57.1%;其次为综合教改和人文社科,这两者比例大致相当,各占20%。
七、基本结论与启示
通过对教学成果奖总体及分年度情况、地区差异、所属类别、覆盖程度、学科分布以及“985工程”高校数量等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基本结论。
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存在明显的东西地区差异,不过西部地区发展迅速。这种差异与传统上我国的高等学校布局具有密切的关系,表现在高校数量不平衡。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过度集中化现象比较严重,教育资源分配不平衡。根据教育部网站数据,截至2012年4月24日,各地区高校数分别为:东部地区1268所,中部地区8所,西部地区677所[3],东部高校数量较多,教学资源较为集中,中西部存在较大劣势。随着国家向西部地区的倾斜,西部地区取得较大发展,获奖数量总量快速增长,所占比例近四届比较平稳,在17%~19%之间。上的倾斜,有助于调动西部地区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实践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西部地区教学改革和教育创新,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管理者的工作水平,保证了教育的公平性。
第二,获奖高校数量增加,奖项受益面进一步扩大。从19年的254个单位433项,到2009年354个单位651项成果,教学成果奖获奖高校分布逐渐分散,获奖范围进一步扩大,有效减弱了以往过于集中于某一部分高校的现象,利于吸引更多的高校参与,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也有利于该奖项的进一步发展和成熟,进一步提升奖项的社会影响力。
第三,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尤其是“985工程”高校中流砥柱作用显著。“985工程”高校在我国高等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家持续加大对“985工程”高校的投入,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表现无疑,尤其在特等奖、一等奖中占有主导地位。在各高校获奖数量中,前26位均为“985工程”高校,前30位中,28所为985高校。其他普通高校以及民办高校,在国家资源投入的取得上,无法与这些高校相比,在成果数量上处于劣势。随着国家投入的持续加大,这种高校实力两极分化的状况势必会进一步加大。
第四,学科分布中重理轻文现象较为严重。特等奖、一等奖的学科分布清晰显示,理工农医类项目占有主导地位,人文社科处于弱势,理强文弱现象长期普遍存在。理工农医在每届特等奖与一等奖获奖项目中占有大多数,固然与我国高校中理工农医院校所占比例较大有关,但更大程度上与学术界长期存在的重视理工科、轻视人文社会科学的现象有关。
第五,对一线普通教师关注不足,存在行政职务倾斜现象。历届12项特等奖中,第一获奖者大多具有较高行政职务,12位第一获奖者中有5位时任或曾任该校校长,3位担任、院长、主任等职务,2/3的人员具有较高行政职务,以普通教师参评并获奖的项目所占比重较少。一方面说明校长及其他职务人员为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教
88学成果奖评选中存在一定的行政倾斜。一线普通教师得到的关注不足,评奖对他们的积极性调动不够,参评项目存在一定的领导领衔现象。
八、评奖趋势分析
2012年下半年,各省、市、自治区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的开展,为2013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选拉开了序幕,对于第七届及其后的评选来讲,我们基于以上结论,认为将存在如下一些趋势。
第一,东高西低的评奖趋势将无法改变,但会发生部分调整,尤其是西部地区所占比重将进一步扩大。同志在报告中强调“国家要加大对农村和中西部地区扶持力度”,“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大力促进中西部地区崛起”。预计教学成果奖将继续向西部地区倾斜。
第二,评奖总量会适当提高,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高校的竞争更加激烈。从历届成果奖趋势来看,为鼓励更多高校参与,体现教育公平性,获奖成果的覆盖面将进一步增加,一些以往没有获奖或者获奖数量较少的高校,将有更大的机会获奖,从而实现突破。这必然导致评奖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中取得最大限度的成绩,是每个高校面临的难题。
第三,将会适当缩小学科差距。人文社会科学是人类世界观、价值观的理论认识,是对社会发展、社会运行和社会管理认识和实践的科学。随着社会各界尤其是高等教育界对人文社会科学重视程度的提高,势必会反映在教学成果奖的评选中,将会缩小与理工农医的差距,学科之间数量差异会趋近,重理工、轻人文的现象会逐渐改善。
第四,特等奖和一等奖的评审工作将更加严格。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成果奖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从2005年开始,对一等奖以上候选成果进行会议答辩评审,对项目质量严格把关。2013年,各参与单位对教学成果奖的重视程度日益加强,对于项目评审的透明、含金量有了更高的要求。评审工作将通过更加严格的程序,评选出真正经过实践检验,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教学成果。
第五,北京高校的优势将继续保持。作为首都的北京,高校数量虽不是最多,但却占有天时、地利等诸多有利条件,在历届评奖中总数位居全国各省市首位,尤其在特等奖的评选中,12项中有7项来自北京,这种优势将继续保持。
参考文献:
[1] 蓝劲松.教学激励的反思——对中国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综合考察与分析[J].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12).
[2] 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来自2005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报告[J]. 大学教育科学,2006(2).
[3] 教育部批准的高等学校名单、新批准的学校名单(截至2012年4月24日)[EB/OL]. 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634/201205/135137.html.
[项目来源: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项目编号:10XNE033)]
[责任编辑:周杨]
(上接第69页)
参考文献:
[1] 于光荣. 让多媒体技术走进“中国古代文论”课堂[J]. 邵阳学院学报,2008(1).
[2] 李建中. 古代文论教学的当代视野[J]. 中国大学教学,2009(5).
[3] 黄毅. 新时期古代文论教材的编写与出版[J]. 昆明学院学报,2008(5).
[4] 李春青. 中国古代文论两大基本研究路向反思[J]. 思想战线,2008(1).
[5] 齐海英. 中国古代文论课程接受效果优化论[J]. 高教论坛,2010(1).
[6] 李建中主编. 中国古代文论[M]. 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7] 邓心强. 文艺必须虚实结合的当代阐释与文化思考[J]. 理论与现代化,2008(5).
[8] 邓心强. <庄子>“畸人”形象的当代借鉴[J]. 雄楚师范学院学报,2009(6).
[9] 钱中文等主编. 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J].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1997.
[责任编辑:陈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