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模壳的种类:塑料模壳和玻璃钢模壳。
1.2模壳规格(见下表),适用于不同的密肋楼盖结构尺寸:
肋高
| (mm) | 形式 | 网格尺寸 (长×宽×高)(mm) | 模壳外形尺寸 (长×宽×高)(mm) | 
| 1500×1500×h | 1500×1437×H | ||
| h | 双 | 1200×1200×h | 1200×1137×H | 
| (300、350、 | 1200×900×h | 1200×837×H | |
| 400) | 向 | 900×1200×h | 900×1137×H | 
| 900×900×h | 900×837×H | ||
| 1437×1500×h | 1437×1437×H | ||
| h | 单 | 1137×1200×h | 1137×1137×H | 
| (300、350、400) | 向 | 1137×900×h 1200×837×h | 1137×837×H | 
| 837×900×h 900×837×h | 837×837×H | 
1.4主要材料:方木龙骨、木方条、75×150mm壁厚3mm矩形钢梁、L50×5角钢支托、φ18螺栓销钉、φ20mm钢管、5cm厚20cm宽木板、脚手管、扣件、胶带等。
1.5脱模剂:水溶性脱模剂,勿使用油性或常效脱模剂,避免与模壳起化学反应。
2主要机具
2.1支模用工具:木锯、锤子、斧子、扳手、撬棍、墨斗以及打眼电钻
2.2刷脱模剂用毛排刷
2.3支模用测量工具:水准仪、经纬仪、线坠、钢卷尺、水平尺、2m直尺、塞尺
2.4脱模用气泵(工作压力不小于0.7N/mm2)、高压皮管、气。
3作业条件
3.1模板设计:根据工程结构型式和特点及现场施工条件,对模壳进行设计,确定模壳平面布置、尺寸、连接节点大样。验算模板和支撑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绘制全套模板设计图(模壳平面布置图、组装图、节点大样图、零件加工图)。模壳数量应在模板设计时按流水段划分,进行综合研究,确定模壳的合理配制数量。
3.2模壳存放场地应务实平整,模板应分规格堆放,并涂刷脱模剂。
3.3墙体弹好建筑50线,用于控制模壳、楼梯的标高。
3.4墙体上口剔凿清理干净,无松动石子。
4操作工艺
4.1工艺流程:弹线→立支柱、纵横拉杆安装主次龙骨→安装支撑角钢→安放模壳→堵拆模气孔→刷脱模剂→用胶带堵缝→绑钢筋(先绑肋梁后绑板筋)→安装电气管线及预埋件→隐蔽工程验收→浇筑混凝土→拆角钢支撑→卸模壳→清理模壳→刷脱模剂备用
4.2模壳支设方法:
4.2.1施工前,根据图纸设计尺寸,结合模壳的规格,按施工流水段做好工具、材料的准备。模壳进厂堆放,要套叠成垛,轻拿轻放。
4.2.2模壳排列原则,均由轴线、中间向两边排列,以免出现两边的边肋不等的现象,凡不能用模壳的地方可用木模代替。
4.2.3安装主龙骨时要拉通线,间距要准确,做到横子竖直。
4.2.4模壳加工时只允许有负差,因此模壳铺好后均有一定缝隙,需用胶带将缝隙粘贴封严,以免漏浆。
4.2.5拆模气孔要用胶带粘贴,防止浇筑混凝土时灰浆流入气孔。在徐刚脱模剂前先把充气孔周围擦干净,并用细钢丝桶气孔,使其畅通,然后用胶带堵住气孔。这项工作要作为预检项目检查。
4.2.6模壳安装完毕后,应进行全面质量检查,并办理预检手续。要求模壳支撑系统安装牢固,允许偏差,见表1。
表1:模壳支模验收标准允许偏差表
| 项 目 | 允许偏差(mm) | 验 收 方 法 | 
| 表面平整度 | 5 | 用2m靠尺和塞尺量 | 
| 模板上表面标高 | 士5 | 用尺量 | 
| 相邻两板表面高低差 | 2 | 用尺量 | 
4.3.1钢筋绑扎应按图纸设计要求及《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施工。但双向密肋楼板的钢筋应由设计单位根据具体工程对象,明确纵向和横向底筋上下位置,以免因底筋互相编织而无法施工。
4.3.2混凝土根据设计要求配制,骨料选用粒径为0.5~2cm的石子和中砂,并根据季节温度差别选用不同类型的减水剂。混凝土搅拌严格控制用水量,坍落度控制在6~8cm。密助部位采用Ф30mm或个Ф50mm插入式振捣器振捣,以保证楼板混凝土质量。
4.3.3模壳的施工荷载应控制在不大于2~25kN/m2。
4.3.4混凝土养护。密肋楼板板面较薄,一般为5~10cm,因此要防止混凝土水分过早蒸发,早期宜采用塑料薄膜覆盖的养护方法,这样有利于混凝土早期强度的提高和防止裂缝的产生。
4.4模壳的拆除
4.4.1模板拆除前,应先填写拆模申请,经批准后方可进行拆模施工。
4.4.2由于模亮与混凝土的接触面呈碗形,人工拆模难度较大,模壳损坏较多,尤其是塑料模壳。改用气动拆模,效果显著。
4.4.3气动拆模是在混凝土成形后,根据现场同条件试块强度达到9.8N/mm2后,用气泵作能源,通过高压皮管和气,将气送进模壳的进气孔,使模亮与混凝土的接触面脱开,由于气压作用,和模壳富有弹性的特点,使模壳能完好的与混凝土脱离。
4.4.4施工准备:
4.4.3.1 工具准备:气泵(一般工作压力不少干0.7N/mm勺、高压胶管、气、橡皮锤、播棍等。
4.4.3.2作业准备:接好气泵电源和输气高压胶管;铺好脚手板;拆除支承模壳的角钢。
4.4.3.3劳动组织:4~5人一组,其中送气一人,拆模2人,接模壳l~2人。
4.4.5工艺要点:
4.4.3.1接通电源,启动气泵。
4.4.3.2将气对准模壳的气孔,充气后使模壳与混凝土脱离。
4.4.3.3人工辅助将模壳拆下。
4.4.6气动拆模解决了高肋模壳人工难以拆除的问题,并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效,同时降低了模壳的损坏率,使模壳的周转次数由30次提高到100次左右。
5安全注意事项
5.1模壳安装必须按模板的施工设计进行,严禁任意变动。施工前对施工人员进行全面的技术交底。
5.2进入现场戴安全帽,高于2m作业,应系好挂好安全带,现场严禁吸烟。
5.3当楼层承受荷载大于计算荷载时,必须经过核验后,加设临时支撑。
5.4模壳及其支撑系统在安装过程中,必须设置临时固定设施,严防倾覆。支模应按工序进行,模壳没有固定前,不得进行下道工序。
5.5模壳支柱应安装在平整、坚实的底面上,一般支柱下垫通长脚手板,用楔子背紧,用钉子与垫板钉牢。
5.6当支柱使用高度超过3.5m时,每隔2m高度用直角扣件和钢管将支柱互相连接牢固。
5.7模壳放置时,下面不得压有电线和气焊管线。
5.8工作前应事先检查所使用的工具是否牢固,搬手等工具必须用绳链系挂在身上,工作时要思想集中,防止从空中滑落。
5.9遇五级以上大风时,应暂停室外的高处作业。有雨、雪、霜时应先清扫施工现场,不滑时再进行工作。
5.10支拆模亮时,垂直运送模壳、配件应上下有人接应,严禁抛扔,防止伤人。
5.11拆模时必须有专人看护,作业范围内不准有其他施工人员,操作人员应站在安全处,以免发生安全事故。待该间模壳全部拆除后,方准将模壳、配件、支架等运出堆放。
5.12模板拆除的顺序和方法,应按照配板设计的规定进行,模壳应逐块拆卸,不得成片松动和撬落或拉倒。
5.13已拆除的模壳、支撑等应及时运走或是妥善堆放,严防操作人员因扶空、踏空而坠落。拆下的模壳、配件等严禁抛仍,要有人接应传递,按指定地点堆放,并做到及时清理,维修。
5.14在混凝土墙体、平板上有预留洞时,应在模板拆除后,随时在墙洞上做好安全防护栏,或将板的洞盖严。
5.15拆模间隙时,应将已活动的模板、拉杆、支撑等固定牢固,严防突然掉落、倒塌伤人。
5.16每人应有足够的工作面,数人同进操作时应科学分工,统一信号和行动。
5.17在卸料平台上堆放材料时,应严格按平台上所标注的重量控制,不得超重。
5.18起吊时应先稍微移动一下,证明确属无误后,方允许正式起吊。
5.19平台上起吊前,平台上的人员必须离开卸料平台。下载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