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三章 近现代亚非文学)知识点
2025-10-02 00:50:15 责编:小OO
文档
外国文学史 欧美部分 下编(第三章 近现代亚非文学)

【考点】

一:名词解释

1.白桦派:日本近代文学中的一个创作流派,由同人刊物《白桦》而得名。这些作家追求个性,提倡人道主义精神,强调人的尊严和意志,在创作技巧上有许多革新。主要作家有志贺直哉等。

2.自然主义:20世纪初日本文学中一个重要流派。在艺术上主张作家要排除一切目的和理想,如实地表现自我,描写自然,冷静、客观地描写事物,要求作家自我忏悔和自我暴露。代表作家有田山花袋、岛崎藤村等。《破戒》《棉被》是代表作。

3.旅美派:又称叙美派,产生于20世纪初的阿拉伯地区的文学流派,由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组成。代表作家是黎巴嫩诗人纪伯伦。表现了阿拉伯人在美洲新环境中的奋斗和对祖国、亲人、家乡的思念。是连接阿拉伯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

4.埃及现代派:第一世界大战后在埃及形成的文学流派,20-30年代走向繁荣。该流派以现实主义手法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抨击生活弊端,关注下层劳动人民,具有鲜明的人道主义精神,是埃及现代文学的开端。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该派流的代表作家为著名的塔哈"侯赛因,《日子》。

5.战后派:在日本,相对于老作家,战后登上文坛的第一批新作家被称作战后派,该派以1946年创刊的《近代文学》杂志为中心,以尊重个性、艺术至上为基本精神,提倡文学于政治之外,主张作家不受政治党派和理论束缚。有名作家有三岛由纪夫、安部公房等。

6.新感觉派:该派深受西方代主义影响,属于日本的现代派文学。他们怀疑和否定传统文学,力图在表现形式上标新立异。他们主要依靠直观、直觉把握客观事物,在创作中大量使用感性的表达方式,新奇的文体和辞藻,刺激人们的感官。大多作品中渗透一种神秘主义和悲观主义思想。代表作家为川端康成、横光利一等。

7.新思潮派:新思潮派以近代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等人创办的《新思潮》杂志而得名。芥川龙之介是该派的代表作家,《罗生门》是他早期代表作。

8.“私小说”:日本大正时代产生的独特的、以告白方式专写身边琐事的小说,它是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一种典型样式。把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由《破戒》较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导向狭窄的私生活领域的始作俑者是自然主义作家田山花袋。长期以来,日本人把这种“私小说”看作是最能保持“真实性”的所谓“纯文学”,在文学界占有正统地位。

私小说的特点:取材于身边琐事和作家私生活;如实地暴露、忏悔自己;作品忌带虚构,内容要求真实 。

二、近现代亚非文学的基本特征

首先,在复调语境中高扬反帝反封建的主旋律。

其二,潮起潮落中突显现实主义文学的主流地位。

其三,以矛盾心态寻求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结合点。

三、夏目漱石和《我是猫》

(一)《我是猫》中苦沙弥的形象。

苦沙弥是近代日本作家夏目漱石的在其代表作《我是猫》中塑造的一个,日本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

1.苦沙弥为人正直、善良、蔑视权贵,甘居清贫。他对现实不满,厌恶资本家,尤其敢于蔑视资本家的走狗。

2.苦沙弥的弱点表现在他为人心胸狭窄,目光短浅,消极混世,得过且过,精神十分空虚,夸夸其谈,不学无术,庸俗无聊。

(二)《我是猫》的艺术特色。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有着高超的艺术特色:

1.作品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缺乏整体的结构、框架。

2.通篇以猫的见闻和感受为主线,以苦沙弥及周围人物的活动为中心,表达起来都比较灵活、自由。

3.小说中出色的幽默和讽刺艺术即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讽刺传统,又吸收了英国18世纪文学中的幽默讽刺手法。

4.语言即平白、通俗,有生活气息。

(三)《我是猫》中猫的典型意义。

夏目漱石的代表作《我是猫》中的猫有其典型意义: 1.小说以猫为叙述者,就可以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不能言,随心所欲地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态度。

2.猫是作品中有着特别重用意义的形象,即有动物的特性,又被赋予了人的感情,是作者的代言人。

3.这只猫也同人一样,在丑恶的现实社会中产生了苦恼和悲观情绪,最后因偷喝主人的啤酒,昏迷中掉进水缸淹死了。

四、泰戈尔 (近代印度)

(一)泰戈尔和泛神论他于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成为获得此项荣誉的第一位东方作家。印度人把他奉为“诗祖”,世界许多国家的人们尊他为“诗圣”和“诗哲”。在哲学思想上,泰戈尔想从旧的印度教神学中摆脱出来,建立一种新型的宗教原则。他在自己的创作中着力宣传“泛神论”。

泛神论的特点:

1.泰戈尔所信仰的神存在于万物之中,人与万物都是神的表现。

2.泰戈尔宣传“泛神论”的反对,表明对印度教派纷争及种姓制度严格的不满,有其合理的唯物主义因素。

3.一味追求与神的融合与和谐,又流露出一种超自然的情绪,步人到纯精神的方舟之内,势必导致人们脱离现实去追求神秘朦胧的臆想。因此“泛神论”思想又含有唯心主义色调。

(二)《吉檀迦利》的思想内容

《吉檀迦利》是孟加拉文的音译,意思是奉献。这部诗集是奉献给诗人心目中的神灵的。泰戈尔认为人们只有达到与梵即神合一的境界,才会真正感到快乐和幸福。《吉檀迦利》所表现的就是对这一境界的追求和感受。它表现在:(1)作品表现了诗人日夜盼望与神相会、与神结合、达到合二为一理 想境界的急迫心情。(例第103首〉(2)作品表现了诗人达不到合二为一理想境界时的无限痛苦。 (例第43首、第50首、第51首)(3)作品表现了诗人达到合二为一理想境界后的无限欢乐。(例第65首、第67首、第69首)

泰戈尔的哲学观主要来源于印度古老的哲学经典《奥义书》。它的中心内容是“梵我合一”和“轮回解脱”。泰戈尔吸取了前者,对后者有自己的见解,即主张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权极修养,即积极入世。泰戈尔在《吉檀迦利》中执著地追求与神结合的境界,但并未脱离尘世的现实世界,而是始终坚持在尘世生活的范围内,在现实世界的范围内,在有限的范围内达到上述境界。

《吉檀迦利》的主题正是表现为在有限之内获得无限的喜悦。泰戈尔对与神结合的理想境界的追求,在某种场合其实就是他对人间理想社会的追求。《吉檀迦利》实际上是一部抒情哲理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前途的关怀,对人生理想的探索和追求。 这表现在:

(1)诗人在诗中表达出对于自己祖国、未来的热切期望。〈例第35首〉

(2)诗人心目中的神并不远离人世,高高在上,而是存在于现实世界和尘世生活之中,甚至生活在最贫贱最失所的人 群之间。(例第10首)

(3)诗人主张执著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中与神站在一起,反对脱离现实寻 求超脱。(例第11首)

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泰戈尔的“神”?

1.泰戈尔向神所献的歌并非是一般的超脱尘世的宗教颂神诗。而是“生命之歌”,他歌唱着生命的荣枯和现实世界的欢乐与悲哀。

2.诗人所敬仰的神是神秘的,但不是供人崇拜的“一神教”的神,不是超然的神,而是与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诗人在诗集中通过这泛神论色彩的神,主要为了表现“活生生的真理”。

诗人所礼拜的这位神,并没有穿着高贵的服装,而是“穿着破敝的衣服”,“在最贫最贱最失所的人群中行走”,诗人歌颂这位神的高贵品质,实际上反映了诗人同情劳动人民,反对社会不平等的民主精神。

诗人笔下的这位神,又是光明和自由的象征。在泰戈尔的这部“生命的献歌”中,这位神成了无限生命的象征,无限人格的象征。诗人礼赞生命之神,实际上表达了诗人“热爱人生、热爱自然,不断追求,不断进取的人生哲学”。

在诗集中,泰戈尔试图通过人与神的合一来寻求实现理想的道路。这就是泰戈尔所说的“诗人的宗教”。《吉檀迦利》虽然表现了诗人民主平等和自由进步的社会理想,但诗人并不从政治上着眼以求得理想的实现,而是从人与神合一的新的宗教上进行探索,这不仅使作品带上了浓厚的神秘色彩,而且也不能正确引导人们去从事现实的斗争。

补充:泰戈尔与中国

泰戈尔是中国人民的朋友。1881年,他20岁的时候,写了《死亡的贸易》,谴责英国殖民主义者 毒害中国人民的鸦片贸易。1924年4月访问中国。12日到上海,至5月30日赴日本,共50多天。当时,中国的帝国主义变本加厉,军阀混战,有一些人极力宣扬泰戈尔不太进步的一方面,利用他为玄学助威,提倡东方精神文学,反对西方物质文明,而丝毫不提他的反帝反封建主张。翻译作品只拣《新月集》《飞鸟集》《园丁集》等。

对中国文坛的影响,私淑弟子徐志摩。自由、清新、质朴的诗风,泛神论,对郭沫若的影响。冰心的早期诗歌受《飞鸟集》形式自由、短小的影响后结集整理出版《繁星》《春水》。

五、川端康成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以敏锐的感受、高超的叙事技巧,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标举新感觉,写出传统美”,“为架设东方与西方之间的精神桥梁作出了贡献”。

东方式的虚无主义

“有的评论家说我的作品是虚无的,不过这不等于西方所说的虚无主义。我觉得两者的根本精神是不同的。”

———川端康成《我在美丽的日本》

一种投身于人生而又对人生抱有漠然的达观,寻求生存之乐趣而又视生存为徒劳虚幻,立于生存之上而又憧憬死亡之境界的东方式的虚无主义 。

(一)《雪国》中驹子的形象。

驹子是日本现代作家川端康成在他的著名中篇小说《雪国》中塑造的一个艺妓形象。

小说主要从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态度这两个方面描写驹子的性格。

1.在日常生活表现方面,着重写她坚持记日记,喜欢读小说,刻苦练三弦等几个细节。 驹子的日记从到东京当侍女之前不久记起,一直坚持下来;她从15岁的时候起就喜欢看小说,而且把看过的下来;弹三弦的技巧比当地一般艺妓高出一筹。从日常生活表现来看,作为一个艺妓,驹子应该算是生活态度比较认真,意志比较顽强,且有进取心的,不同于那些随波逐流的人。因此,是值适当加以肯定的。

2.对待爱情方面,驹子虽然也到宴会上陪客人,但爱上岛村,并且主动委身于岛村,是她觉得岛村虽然是个游客,却跟一般毫无教养、毫无感情的游客对自己的态度不同。她想在岛村身上求得象是爱情的爱情,哪怕只有一点儿也好,哪怕只能维持一段世间也好。她把岛村这样一个极不可靠的人当成恋爱的对象是异乎寻常的,明明知道自己和岛村的关系不能维持长久,可是仍然不顾一切地在岛村身上倾注自己的全部爱情,这种“无偿的爱”正是女性美的最高表现。她的爱情既有纯真的一面,又有畸形的、病态的一面。

从上诉日常生活表现和对待爱情态度这两个方面来看,驹子作为一个艺妓,即不是积极的反抗者的形象,也不是庸俗的堕落者的形象,而是有一定进取心的艺妓形象。

典型意义:《雪国》以同情的笔调表现了驹子这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艺妓的悲惨命运,表现了她的进取精神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因此具有一定思想价值。

(二)《雪国》的艺术特色。

1.这部作品在创作方法上的特点是东西方结合,自成一格。将日本的古典文学传统与西方的现代派方法结合起来。川端尤其将感觉描写同自由联想、意识流手法等融于一炉。既有一定数量具体的、客观的描绘,又在不少地方通过岛村的自由联系和意识流动状物写人。

2.在人物描写上的特点是重视感觉,刻画细微。不仅岛村的纤细感情和瞬间感受被表现得细腻入微,同时驹子的心理矛盾和感情变化也被表现的无微不至。

3.在结构安排上的特点是自由灵活,活而不乱。长篇小说近似于若干“短篇”的连缀,其中的第一个“短篇”已经写出一个可以存在的世界,前后的“短篇”乃是对于第一个“短篇”的不断补充和丰富。

4.在文章风格上的特点是既美且悲,抒情味浓。川端康成是热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作为背景,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子为中心。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感情,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

《雪国》奠定了川端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纤细的心理刻画,缠绵的情意渲染,自由灵动的联想,快速跳跃的节奏,意在言外的象征,简约含蓄的语言。从而使他的小说仿佛是一幅幅意境朦胧、绚丽多彩的浮世绘。

(三)川端康成创作的美学特征。

1.川端康成是热心探求美的作家,他的作品常常以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作为背景,使自然的景色和人物的情感结合起来,达到水融的地步。又常常以美貌的青年女子为中心,以她们对爱情和艺术的不懈追求为主题。

2.他又是擅长表现悲的作家。他的作品往往充满失意、孤独、感伤等悲哀感情,结局往往具有悲剧色彩。《雪国》里岛村的感伤情绪和驹子的内心痛苦充溢全篇,给小说增添悲凉气氛。

3.把美与悲联系在一起加以表现,构成一种既美且悲、愈美愈悲、愈悲愈美、因悲方美、因美方悲的独特格调,抒情味浓,感染力强。

4.这种格调的形成既与他本人自幼失去父母及亲人的不幸遭遇和从小养成的孤僻性格及悲观思想有关,又与《源氏物语》的基本情调———“幽情”有联系,此外还受到西方世纪末艺术和现代派文学所普遍带有的悲凉情绪的影响。

总之,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意在主观,重在感觉;在表现上,采用自由联想,突破语言樊笼,是川端康成以及新感觉派作家的艺术方法。由于运用自由联想的叙述方式,作品自然具有相当大的主观随意性、非逻辑性、不受时空约束的跳跃性。而作家的感觉,因受语言,有时势难缕述,加上表现上多为“心象的罗列”,因此作品不免带有朦胧、缥缈、难以捉摸的特点。这也正是感觉描写的一种美学特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