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探索和启示
2025-10-02 00:50:14 责编:小OO
文档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践行科学发展观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探索和启示

 长信联  经济发展研究院  李霞  潘方勇

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能够充分利用中心城市战略资源优势,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促进并带动服务业发展,实现城市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成为推动中心城市新一轮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经过多年的发展,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成都凭借科教、人才、信息等在中西部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吸引了包括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国内大企业集团总部等聚集蓉城,据北京社科院总部经济研究中心的最新研究成果《2008—2009年:中国总部经济发展报告》,在全国35个主要城市中,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位居全国第八,在中西部地区中排名第一。回顾这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的实践可以发现,总部经济在成都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功能提升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促进了经济发展范式从外延型向内涵型转变、从资源型向效益型转变,成为成都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最佳注解。

发展模式多样化

总结近些年成都总部经济发展历程可以发现,成都企业总部发展模式主要有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公司拓展设立总部和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四大类,不论哪一种模式,其着眼点均在于推进资源的跨区域配置,从而实现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一是公司拓展设立总部。成都作为确立的西南地区的“三中心两枢纽”,总部经济发展条件在中西部地区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为公司及国内大型企业集团拓展业务或更好地整合资源,进而在成都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和各类职能型总部提供良好条件。目前,来自美、日、德、、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124家在成都设立了分公司或研发中心或分支机构。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宏利保险等知名金融机构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全球游戏联盟、法盟保险公司更是将中国区总部设在成都,英特尔、摩托罗拉、爱立信、联想、中芯国际、华为、鑫泰投资集团等都已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

二是外地企业迁入总部。成都作为四川省会城市,是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经济中心,在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和条件上具有相当优势。为寻求更好的发展环境,部分外地企业尤其是川内其他地市企业将总部向成都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从实际看,成都主要承接泸州、眉山、德阳、攀枝花等地区企业及出于企业战略考虑的其他省市企业的转移。如眉山的通威集团,泸州的四川宝光药业科技开发股份有限公司,攀枝花的攀钢研发总部,上海的家乐福中西区总部,上海的五粮液系列品牌锦上添花酒营销总部,重庆的朝华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部等均已移师成都。

三是本土企业扩张形成总部。近年来,成都市部分重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抓住机遇积极抢占市场,企业规模不断扩张,成长为跨区域经营的大企业大集团,构成了总部在成都,子公司或生产制造基地不断向市外、省外乃至国外延伸的典型的总部经济形态。如康宏药业集团、地奥集团、新希望集团、成都万贯(集团)置业股份有限公司、四川蓝光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仁和集团等本土企业总部已经成为成都总部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是国家战略布局促成总部。这些总部发展模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计划经济时代遗留的产物,尤其是三线建设时期搬迁或成立的大型企业集团,如东电集团、中国五冶集团、成飞集团等;二是当前一些国家垄断性行业(企业),如川渝中烟、省电力集团、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等。这些企业总部往往规模庞大、影响范围广,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受国家战略布局影响。

发展空间:梯度空间布局

总部经济具有最大效率利用有限空间的特性,在资源要素约束日益明显的背景下,城市往往通过优化总部经济空间分布格局提升其投入产出水平,促进可持续的发展。目前成都总部经济基本已形成了以商务区、高新区、经开区为核心区,其他区(市)县城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集聚区的具有较为明显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是商务区。该区域主要包括春盐商圈、人南科技商务区、羊市街—骡马市—顺城街—东大街金融商务区和天府广场CBD核心区等区域,目前主要集中了国内外金融机构和大型企业集团总部或职能型总部,如花旗银行、渣打银行、汇丰银行、加拿大宏利保险、法盟保险公司等知名金融机构均在该区域设立各类总部;该区域也是成都市服务业企业总部最主要集聚地,如成都百货大楼集团有限公司、成都人民商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仁和集团、成都九龙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大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本土龙头总部型企业均集中在该区域。

二是高新区、经开区和五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该区域主要集中了成都市大部分重要的工业总部企业,数量相对较多,层次相对较高,是成都总部经济的重要承载空间。如中国五冶集团、成飞集团、英特尔、友尼森、中芯国际、鑫泰投资集团等均在此区域设立全国性总部、区域性总部或研发中心等职能性总部。随着各集中发展区的历史积累和市“一区一主业”等引导的出台,各区的总部经济发展类型已经有了相应较为明确的定位。

高新区、经开区和五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产业定位

重点支持产业
高新区电子信息(含软件)及生物医药产业
经开区以汽车整车(含工程机械)及配套零部件为主的现代制造业
锦江区以创意设计及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总部
青羊区以航空模具产业为主的企业总部
金牛区以电子信息服务为主的企业总部
武侯区以轻工设计及软件开发为主的企业总部
成华区以机电研发为主的企业总部
三是其他区(市)县城区及工业集中发展区。该区域主要以制造业企业总部为主。该区域总部经济密度要相对低些,但在全市总部经济总量中也不可忽略,如双流、温江、青白江等区市县均拥有一定数量和规模的企业总部,双流县提出结合临空经济区发展,发展以机场为依托的“临空总部经济”;温江区提出发挥其环境优势打造生态型总部的构想。

发展总部经济 实现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党为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其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其基本思想是将不同区域、不同优势的资源结合,推动地区之间由原来的产品合作、产品配套向功能合作、功能配套拓展发展,从而规避常规资源成本上升和环境污染等压力,实现投入和产出的最大化。总部经济实质是通过统筹兼顾方法来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可持续发展,最终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科学发展观内涵完全一致。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转型的强劲动力。总部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在产业链中居于核心地位,众多企业总部的聚集能够产生强大的服务需求,为城市现代服务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城市经济由传统产业体系向现代产业体系转型。成都作为西部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其发展正向以构建大都市区域为目标的“全域成都”发展转变,制造功能将从中心城区逐步外迁,核心区域服务功能仍然不强,现代服务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转型已经进入关键阶段。在此背景下,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带动产业内部结构和空间布局调整,必将为成都市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与实现经济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充分发挥资源“扬长避短”,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路径。随着成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不断增加,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另一方面,成都作为西部中心城市,是确立的“三中心两枢纽”,具有良好的高端服务业发展资源和条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正好可以满足成都资源的“扬长避短”,不仅可以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度,解决成都日益严重的生态承载力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交通、通信、金融等资源优势,找到成都经济发展新的动力,实现健康、快速和可持续发展。

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是新一轮城市竞争的迫切需要。自从2004年赵弘研究员第一次系统提出总部经济概念,总部经济发展热情似乎一夜间席卷了全国大小城市,北京、上海、广州、南京、深圳和杭州等城市相继出台了有关扶持总部经济发展的文件、。相对于狂热的总部经济发展浪潮,总部资源却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有限的,总部资源的排他性特征必然导致各地不惜付出高昂代价争抢总部资源。虽然当前成都总部经济发展综合能力在中西部城市中排在第一位,但这些成绩基本是通过自身优势、自发发展取得的,总部经济发展意识严重落后于总部经济发展能力,直到今年年初才引起有关领导和部门的重视。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发展总部经济,已经不只是成都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面对新一轮城市激烈竞争的迫切需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