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正版高中化学选修4课后习题标准答案-人教版
2025-10-02 00:50:54 责编:小OO
文档
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课本习题参

第一单元

第一节 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 

1. 化学反应过程中所释放或吸收的能量,叫做反应热,在恒压条件下,它等于反应前后物质的焓变,符号是ΔH,单位是kJ/mol。例如1 mol H2 (g)燃烧,生成1 mol H2O(g),其反应热ΔH=-241.8 kJ/mol。

2. 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反应物分子中化学键断裂,形成新的化学键,重新组合成生成物的分子。旧键断裂需要吸收能量,新键形成需要放出能量。当反应完成时,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大,则此反应为放热反应;若生成物释放的能量比反应物吸收的能量小,反应物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则此反应为吸热反应。 

第二节 

第三节 燃烧热能源 

1. 在生产和生活中,可以根据燃烧热的数据选择燃料。如甲烷、乙烷、丙烷、甲醇、乙醇、氢气的燃烧热值均很高,它们都是良好的燃料。

2. 化石燃料蕴藏量有限,不能再生,最终将会枯竭,因此现在就应该寻求应对措施。措施之一就是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农牧业废料、高产作物(如甘蔗、高粱、甘薯、玉米等)、速生树木(如赤杨、刺槐、桉树等),经过发酵或高温热分解就可以制造甲醇或乙醇。由于上述制造甲醇、乙醇的原料是生物质,可以再生,因此用甲醇、乙醇代替汽油是应对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措施。

3. 氢气是最轻的燃料,而且单位质量的燃烧热值最高,因此它是优异的火箭燃料,再加上无污染,氢气自然也是别的运输工具的优秀燃料。在当前,用氢气作燃料尚有困难,一是氢气易燃、易爆,极易泄漏,不便于贮存、运输;二是制造氢气尚需电力或别的化石燃料,成本高。如果用太阳能和水廉价地制取氢气的技术能够突破,则氢气能源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4. 甲烷是一种优质的燃料,它存在于天然气之中。但探明的天然气矿藏有限,这是人们所担心的。现已发现海底存在大量水合甲烷,其储量约是已探明的化石燃料的2倍。如果找到了适用的开采技术,将大大缓解能源危机。

5. 柱状图略。关于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能源,学生可以自由设想。在上述工业原材料中,能源单耗最大的是铝;产量大,因而总耗能量大的是水泥和钢铁。在生产中节约使用原材料,加强废旧钢铁、铝、铜、锌、铅、塑料器件的回收利用,均是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的措施。

6. 公交车个人耗油和排出污染物量为私人车的1/5,从经济和环保角度看,发展公交车更为合理。

第三节 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1. C(s)+O2 (g) == CO2 (g)

ΔH=-393.5 kJ/mol

2.5 mol C完全燃烧,ΔH=2.5 mol×(-393.5 kJ/mol)=-983.8 kJ/mol

2. H2 (g)的燃烧热ΔH=-285.8 kJ/mol

欲使H2完全燃烧生成液态水,得到1 000 kJ的热量,需要H2 1 000 kJ÷285.8 kJ/mol=3.5 mol

3. 设S的燃烧热为ΔH

S(s)+O2 (g) == SO2 (g)

32 g/mol           ΔH

4 g             -37 kJ

ΔH=32 g/mol×(-37 kJ)÷4 g

=-296 kJ/mol

4. 设CH4的燃烧热为ΔH

CH4 (g)+O2 (g) == CO2 (g)+2H2O(g)

16 g/mol                  ΔH

1 g                    -55.6 kJ

ΔH=16 g/mol×(-55.6 kJ)÷1 g

=-8.6 kJ/mol

5. (1)求3.00 mol C2H2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Q

C2H2 (g)+5/2O2 (g) == 2CO2 (g)+H2O(l)

26 g/mol                         ΔH

2.00 g                      -99.6 kJ

ΔH=26 g/mol×(-99.6 kJ)÷2.00 g

=-1 294.8 kJ/mol

Q=3.00 mol×(-1 294.8 kJ/mol)=-3 884.4 kJ≈-3 880 kJ

(2)从4题已知CH4的燃烧热为-8.6 kJ/mol,与之相比,燃烧相同物质的量的C2H2放出的热量多。

6. 写出NH3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

NH3 (g)+5/4O2 (g) == NO2 (g)+3/2H2O(g)

将题中(1)式乘以3/2,得:

3/2H2 (g)+3/4O2 (g) == 3/2H2O(g)

3/2ΔH1=3/2×(-241.8 kJ/mol)

=-362.7 kJ/mol

将题中(2)式照写:

1/2N2 (g)+O2 (g) == NO2 (g)              ΔH2=+33.9 kJ/mol

将题中(3)式反写,得

NH3 (g) == 1/2N2 (g)+3/2H2 (g)          -ΔH3=46.0 kJ/mol

再将改写后的3式相加,得:

  

7. 已知1 kg人体脂肪储存32 200 kJ能量,行走1 km消耗170 kJ,求每天行走5 km,1年因此而消耗的脂肪量:

170 kJ/km×5 km/d×365 d÷32 200 kJ/kg=9. kg

8. 此人脂肪储存的能量为4.2×105 kJ。快速奔跑1 km要消耗420 kJ能量,此人脂肪可以维持奔跑的距离为:4.2×105 kJ÷420 kJ/km=1 000 km

9. 1 t煤燃烧放热2.9×107 kJ

50 t水由20 ℃升温至100 ℃,温差100 ℃-20 ℃=80 ℃,此时需吸热:

50×103 kg×80 ℃×4.184 kJ/(kg·℃)=1.673 6×107 kJ

锅炉的热效率=(1.673 6×107 kJ÷2.9×107 kJ)×100%

=57.7%

10. 各种塑料可回收的能量分别是:

耐纶5 m3×4.2×104 kJ/m3=21×104 kJ

聚氯乙烯50 m3×1.6×104 kJ/m3=80×104  kJ

丙烯酸类塑料5 m3×1.8×104 kJ/m3=9×104  kJ

聚丙烯40 m3×1.5×104 kJ/m3=60×104  kJ

将回收的以上塑料加工成燃料,可回收能量为

21×104 kJ+80×104 kJ+9×104 kJ+60×104 kJ=170×104 kJ=1.7×106 kJ

第二单元

第一节 化学反应速率 

1. 略。

2. 1∶3∶2。

3. (1)A;(2)C;(3)B。

4. D。

5. A。

第二节 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1)加快。增大了反应物的浓度,使反应速率增大。

(2)没有加快。通入N2后,容器内的气体物质的量增加,容器承受的压强增大,但反应物的浓度(或其分压)没有增大,反应速率不能增大。

(3)降低。由于加入了N2,要保持容器内气体压强不变,就必须使容器的容积加大,造成H2和I2蒸气的浓度减小,所以,反应速率减小。

(4)不变。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气体体积与气体的物质的量成正比,反应物的物质的量增大一倍,容器的容积增大一倍,反应物的浓度没有变化,所以,反应速率不变。

(5)加快。提高温度,反应物分子具有的能量增加,活化分子的百分数增大,运动速率加快,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碰撞次数增加,反应速率增大。

2. A。催化剂能够降低反应的活化能,成千上万倍地提高反应速率,使得缓慢发生的反应2CO+2NO== N2+2CO2迅速进行。给导出的汽车尾气再加压、升温的想法不合乎实际。

第三节 化学平衡 

1. 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或浓度)保持不变。

2. 

3. 反应混合物各组分的百分含量,浓度、温度、压强(反应前后气体的物质的量有变化的反应),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不能使。

4. (1)该反应是可逆反应,1 mol N2和3 mol H2不能完全化合生成2 mol NH3,所以,反应放出的热量总是小于92.4 kJ。

(2)适当降低温度,增大压强。

5. B;   6. C;   7. C;   8. C。

9. 设:CO的消耗浓度为x。

 

第四节 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 

1. 铵盐溶解常常是吸热的,但它们都能在水中自发地溶解。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彼此不发生反应的气体依次通入到同一个密闭容器中,它们能自发地混合均匀。

2. 在封闭体系中焓减和熵增的反应是容易自发发生的。在判断化学反应的方向时不能只根据焓变ΔH<0或熵增中的一项就得出结论,而是要全面考虑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弱电解质的电离 

1. 

 

2. 氨水中存在的粒子:NH3·H2O、NH4+、OH-  

氯水中存在的粒子:Cl2、Cl-、H+、ClO-

3. (1) 错。导电能力的强弱取决于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因此强、弱电解质溶液导电能力与二者的浓度及强电解质的溶解性有关。

(2) 错。酸与碱反应生成盐,所需碱的量只与酸的物质的量有关,盐酸和醋酸都是一元酸,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盐酸和醋酸中含有相同物质的量的H+。

(3) 错。一水合氨是弱碱,在水溶液中是部分电离的,其电离平衡受氨水浓度的影响,浓溶液的电离程度低于稀溶液。因此氨水稀释一倍时,其OH-浓度降低不到一半。

(4) 错。醋酸中的氢没有全部电离为H+。

※(5) 错。此题涉及水解较复杂,不要求学生考虑水解。

4 (1) 不变。一定温度下,该比值为常数——平衡常数。

(2) 4.18×10-4 mol/L

5. (1) 略;

(2) 木头中的电解质杂质溶于水中,使其具有了导电性。

第二节 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 

1. ③④①②;②①④③。

2. NH+4,OH-,NH3·H2O,H+。

3. C;4 A;5 D;6 D;7 A;8 A、D。

9. 注:不同品牌的同类物品,其相应的pH可能不尽相同。 

10. 

11. 图略。(1) 酸性 (2) 10, 1×10-4   (3) 9 mL

 第三节 盐类的水解 

1. D; 2. B;3. C; 4. D。

5. 乙,如果是弱酸,所生成的盐电离出的A-会部分地与水电离出的H+结合成HA,则c(A-)≠c(M+)。

6. >,Al3++2SO42-+2Ba2++4OH- = 2BaSO4↓+AlO2-+2H2O;

=,2Al3++3SO42-+3Ba2++6OH- = 3BaSO4↓+2Al(OH)3↓

7. CO32-+H2O=HCO3-+OH-, Ca2++CO32-=CaCO3↓

8. Na2CO3溶液的pH>NaHCO3溶液的pH,因为由HCO3-电离成CO32-比由H2CO3电离成HCO3-更难,即Na2CO3与NaHCO3是更弱的弱酸盐,所以水解程度会大一些。

9. (1) SOCl2 +H2O  SO2↑+ 2HCl↑

(2) AlCl3溶液易发生水解,AlCl3·6 H2O与SOCl2混合加热,SOCl2与AlCl3·6 H2O中的结晶水作用,生成无水AlCl3及SO2和HCl气体。

10. 加水的效果是增加水解反应的反应物c(SbCl3),加氨水可中和水解反应生成的HCl,以减少生成物c(H+),两项操作的作用都是使化学平衡向水解反应的方向移动。

※11. 受热时,MgCl2·6H2O水解反应的生成物HCl逸出反应体系,相当于不断减少可逆反应的生成物,从而可使平衡不断向水解反应方向移动;MgSO4·7H2O没有类似可促进水解反应进行的情况。

第四节 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1. 文字描述略。

2. C; 3. D; 4. C。

5. (1) S2-与H+作用生成的H2S气体会逸出反应体系,使FeS的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2) 硫酸钙也难溶于水,因此向碳酸钙中加硫酸是沉淀转化的问题,但硫酸钙的溶解度大于碳酸钙,转化不能实现。醋酸钙溶于水,且醋酸提供的H+与碳酸钙沉淀溶解平衡中的CO32-作用,可生成CO2逸出反应体系,使其沉淀溶解平衡向溶解的方向移动。

(3) 硫酸溶液中的SO42-对BaSO4的沉淀溶解平衡有促衡向生成沉淀的方向移动的作用。

6. 略。

第四单元

第一节 原电池 

1. 由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氧化反应,负极;还原反应,正极。

2. 铜,Cu-2e- == Cu2+;银,Ag++e- == Ag。

3. a、c、d、b。

4. B; 5. B、D。

图4-2锌铁原电池装置

6. 装置如图4-2所示。

负极:Zn-2e- == Zn2+

正极:Fe2++2e- == Fe

第二节 化学电源

1. A;     2. C;   3. C。

4. 铅蓄电池放电时的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Pb(s)+SO42-(aq)-2e- == PbSO4(s)

正极:PbO2 (s)+4H+(aq)+SO42-(aq)+2e- == PbSO4 (s)+2H2O(l)

铅蓄电池充电时的电极反应如下:

阴极:PbSO4 (s)+2e- == Pb(s)+SO42-(aq)

阳极:PbSO4 (s)+2H2O(l)-2e- == PbO2(s)+4H+(aq)+SO42-(aq)

总反应方程式:

 

第三节 电解池 

1. A;   2. D。

3. 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电解池是由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装置。例如锌铜原电池,在锌电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称为负极,在铜电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称为正极。

负极:Zn-2e- == Zn2+(氧化反应)

正极:Cu2++2e- == Cu(还原反应)

电子通过外电路由负极流向正极。

电解池:以CuCl2溶液的电解装置为例。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电极叫做阳极,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电极叫阴极。

阳极:2Cl--2e- == Cl2↑(氧化反应)

阴极:Cu2++2e- == Cu(还原反应)

电子通过外电路由阳极流向阴极。

4. 电镀是把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把镀层金属作阳极,电解精炼铜是把纯铜板作阴极,粗铜板作阳极,通过类似电镀的方法把铜电镀到纯铜板上去,而粗铜中的杂质留在阳极泥或电解液中,从而达到精炼铜的目的。其电极主要反应如下:

阳极(粗铜):Cu-2e- == Cu2+(氧化反应)

阴极(纯铜):Cu2++2e- == Cu(还原反应)

补充:若粗铜中含有锌、镍、银、金等杂质,则在阳极锌、镍等比铜活泼的金属也会被氧化:

阳极(粗铜):Zn-2e- = Zn2+

Ni—2e- = Ni2+

由于附着在粗铜片上银、金等金属杂质不如铜活泼,不会在阳极被氧化,所以当铜氧化后,这些微小的杂质颗粒就会掉进电解质溶液中,沉积在阳极附近(即“阳极泥”,成为提炼贵重金属的原料)。

在阴极,电解质溶液中Zn2+和Ni2+的氧化性又不如Cu2+强,难以在阴极获得电子被还原,故Zn2+和Ni2+被滞留在溶液中。因此,在阴极只有Cu2+被还原并沉积在纯铜片上,从而达到了通过精炼提纯铜的目的。

5. 电解饱和食盐水的电极反应式为:

阳极:2Cl--2e- == Cl2↑(氧化反应)

阴极:2H++2e- == H2↑(还原反应)

或阴极:2H2O+2e- == H2↑+2OH-(还原反应)

总反应:2NaCl+2H2O == 2NaOH+H2↑+Cl2↑

在阴极析出1. 42 L H2,同时在阳极也析出1.42 L Cl2。

6. 依题意,电解XCl2溶液时发生了如下变化:

 

M(X)=3.2 g×22.4 L/(1 mol×1.12 L)= g/mol

即X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又因为2Cl- - 2e- == Cl2↑

              2 mol      22.4L

              n(e-)      1.12L

n(e-)=2 mol×1.12 L/22.4 L=0.1 mol

即电路中通过的电子有0.1 mol。

第四节 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 

1. 负极;Fe-2e- == Fe2+;正极;析氢腐蚀:2H++2e- == H2↑,析氧腐蚀:2H2O+O2+4e- == 4OH-

2. (1)电化腐蚀,铁和铁中的杂质碳以及残留盐溶液形成了原电池。

(2)提示:主要是析氧腐蚀。2Fe-4e- == 2Fe2+;2H2O+O2+4e- == 4OH-

Fe2++2OH- == Fe(OH)2,4Fe(OH) 2+O2+2H2O == 4Fe(OH) 3

3. C;     4. B、D;      5. A、C;      6. A、D。

7. 金属跟接触到的干燥气体(如O2、Cl2、SO2)或非电解质液体直接发生化学反应而引起的腐蚀,叫做化学腐蚀。不纯的金属跟电解质溶液接触时,会发生原电池反应,比较活泼的金属失去电子而被氧化,这种腐蚀叫做电化学腐蚀。金属腐蚀造成的危害甚大,它能使仪表失灵,机器设备报废,桥梁、建筑物坍塌,给社会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8. 当钢铁的表面有一层水膜时,水中溶解有电解质,它跟钢铁中的铁和少量的碳形成了原电池。在这些原电池里,铁是负极,碳是正极。电解质溶液的H+在正极放电,放出H2,因此这样的电化腐蚀叫做析氢腐蚀。如果钢铁表面吸附的水膜酸性很弱或呈中性,溶有一定量的氧气,此时就会发生吸氧腐蚀,其电极反应如下:

负极:2Fe-4e- == 2Fe2+   正极:2H2O+O2+4e- == 4OH-

总反应:2Fe+2H2O+O2 == 2Fe(OH) 2

9. 镀锌铁板更耐腐蚀。当镀锌铁板出现划痕时,暴露出来的铁将与锌形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且锌为负极,铁为正极,故铁板上的镀锌层将先被腐蚀,镀锌层腐蚀完后才腐蚀铁板本身。镀锡铁板如有划痕,锡将成为原电池的正极,铁为负极,这样就会加速铁的腐蚀。

可设计如下实验:

取有划痕的镀锌铁片和镀锡铁片各一块,放在经过酸化的食盐水中浸泡一会儿,取出静置一段时间,即可见到镀锡铁片表面较快出现锈斑,而镀锌铁片没有锈斑。即说明上述推测是正确的。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