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九年级物理教科版比热容说课稿
2025-10-06 00:11:29 责编:小OO
文档
《比热容》说课稿

一、教材特点

1、教材内容:

第一  物体的吸热能力;第二 比热容; 第三  热量的计算。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一节内容是热现象中比较重要的,也是比较难懂的一个知识点。教材首先通过阳光下的海滩和大海的温差很大引发学生思考。然后通过讨论门交流“水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得出寓意初步结论,物体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热量与它的质量及升高的温度都有关系。然后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出比容热的概念。为了加深学生对物质这一特性的理解,教材给出了一些常见物质比热容表,并附四幅图让学生了解比热容的应用。最后通过例题计算,总结出吸放热的计算公式。

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比热容的概念,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会使用比热容表,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生产、生活现象。

(2)教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的过程,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本领,了解引入比热容概念的必要性;通过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探究实验的设计与实施,进一步理解控制变量法;通过观察比热容表,能够归纳总结其共同规律和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日常生活、生产中有关比热容现象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睥意识。

     4、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  比热容概念以及利用比热容来解释自然现象。

     难点:  比热容概念的建立过程。

  二、学生分析

  以我校现状班级来说,属农村中学,少数学生上进心不是太强,学习态度不太端正,没有一定的良好学习习惯,还缺乏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但是比热容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体会的比较多的,也是他们容易发生兴趣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现在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教学方法

这节课可综合应用目标导学、分组实验、直观演示实验、讲授和讨论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创设物理情境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边动手边思考。从实验数据总结出结论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学工具 

  1、学生器材:

  对于每个实验小组,准备了相同的实验器材:天平和砝码、水、沙子、易拉罐、铁架台、金属板、温度计等。

  2、演示器材:

  多媒体资料、天平和砝码、水、沙子、易拉罐、铁架台、金属板、石棉网、温度计等。

  五、教学程序

 教学中要以了解、学习研究物理问题的方法为基础,掌握知识为中心,培养能力为方向,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以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学源于思,思源于疑,一上课便以课文第一段文字引入课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沙子这么烫,而海水却这么凉呢?造成悬念,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讲授新课:

(一)  物体的吸热能力

讨论交流:水的吸热与哪些因素有关?问题:烧开一壶水和烧开半壶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把一壶水烧开和烧成温水,哪个需要的热量多?

可以得出结论:同种物质的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与物体质量的大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

实验探究:比较不同的物质的吸热能力。

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

1、提出问题上:不同物质,在质量相等、温度变化相同时,吸收的热量是否一样多呢?

2、猜想:不一样多。

3、实验器材的选用

4、注意:同时放在用酒精灯加热的铁板上的目的是什么?温度计测出的温度说明什么问题?

 得出结论: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多少,不仅与物体质量的大小及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还与它是什么物质有关。

(二)  比热容

我们在定量认识时,尤其是与多种因素有关的时候,必须使用控制变量法,所以引导学生对此定义:与质量有关:确定为1kg,与温度变化量有关:确定为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定义为比热容。单位:J/(kg.℃),符号:c

说明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它一般不随物质的质量、形状、温度而变化。

比热容的应用:注,比热容的大小意味着吸热本领的强弱。

1、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

2、热岛效应。

3、沙滩比海水的温度高的原因。

4、海陆风和陆海风的形成。

(三)  热量的计算

1、推导公式

根据例题的数学演算得一个综合算式,然后每一个量分别用物理量符号代替,就可得出吸热公式: 4.2×103J/(kg.℃)×2kg×60℃=5.04×105J

             C         m   △t      Q吸     

从而得出:Q=Cm△t   其中△t:当吸热时△t=t-t0,当放热时△t=t0-t。

2、课堂练习:质量是10kg的冰,温度由0℃降到-20℃,放出多少热量?

(四) 反思总结

1、请学生反思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谈谈收获和体会。

2、布置课后作业。

   作业:完成书上第17页“自我评价”第1、2题。

板书设计:

                             第三节    比热容

(一)物体的吸热能力。

   物体吸收热量的多少与物体的质量、物体温度的变化量及物体的种类有关。

(二)比热容。

 1、比热容。(1)定义  (2)符号:C  (3)单位:J/(kg.℃)

 2、比热容的利用。水的比热容较大的应用。

(三)热量计算。

 1、推导公式。Q=Cm△t    Q吸=Cm(t-t0)     Q放=Cm(t0-t) 

 2、课堂练习。学生板演并指导。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