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翻译注释
2025-10-06 00:12:12 责编:小OO
文档
朝天子咏喇叭原文及翻译注释

  诗词作者:

  王磐(明代)

  原文:

  喇叭,唢呐,

  曲儿小腔儿大。

  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军听了军愁,

  民听了民怕。

  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眼见的吹翻了这家,

  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是明代散曲作家王磐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可分四层,第一层说喇叭、唢呐最突出的特征是“曲儿小腔儿大”,暗示小人得意的情状;第二层说喇叭、唢呐的用途,是为来往如麻的官船抬声价,即为官方所用;第三层展示喇叭、唢呐用途的另一面:为害军民,即在为官船抬声价的同时,肆意侵害军民的利益,让老百姓一听到喇叭、唢呐之声就不寒而栗,胆战心惊;最后一层写喇叭、唢呐吹奏的结果: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直吹得民穷财尽,家破人亡。曲中表面上写的是喇叭和唢呐,实则处处写的都是宦官。全曲借物抒怀,虽然没有正面提到宦官的字样,却活画出了他们的丑态,讽刺和揭露了明代宦官狐假虎威,残害百姓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人民对他们的痛恨情绪。

  翻译:

  喇叭唢呐呜呜哇哇,曲儿小来腔儿大。官船来往乱如麻,全凭你来抬声价。军人听了军人愁,百姓听了百姓怕。还能到哪里去分真和假?眼睁睁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得江水枯竭鹅飞罢!

  赏析:

  这首散曲开头就妙。作者起笔便写题目上的“喇叭”二字,并不迁回其辞。这样的处理,与全曲平直明快的语言风格,畅快淋的抒情方式,短小的文学载体是非常协调和适宜的。即使作者并不打算重墨描写“喇叭”,但“曲儿小腔儿大”这句直接的描写却是不可少的。不然,内容与题目的血脉就显得不连贯,全曲将为之逊色。实际上这句是明写喇叭,而暗写宦官。宦官下去掠夺,总以喇叭相伴,所以作者就借喇叭来指宦官了。“曲儿小腔儿大”,写宦官集团小人得志气焰十分器张的情状,生动传神。“曲儿小”,暗示宦官乃宫中奴仆,本没有参政的资格,也可理解为其所作所为完完全全是小人行径。“腔儿大”,指宦官很不正常地占据要津后的得意忘形,耀武扬威。曲儿小腔儿大是喇叭、唢呐的特征。本事很小、官腔十足是宦官的特征。句中的“小”和“大”互为反村,给人的印象极其鲜明,是对宦官的嘲讽和蔑视,表达效果十分突出。

  接着作者便把这概括性的描写转人具体的.刻画。河面上尽是“官船”。它们来来往往,交错如织,行色匆匆,一片混乱的景象。这里作者没有明说船上所载何物,来自何方,又运往何地,但对照下文可以想见,船上所载,不外乎党抢夺来的民脂民膏,珍奇好玩,乡间佳丽,是用来满足统治阶级骄奢淫侈的生活要求的。如此针线暗穿,不着痕迹,又前后照应,让读者自己去领悟的写法,不仅使结构绾合得很紧,而且还给人充分联想的余地,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乱”字大可玩味,由它可知“官船”非常多,望去河上都是,因而劳动人民受到的剥削十分惨重也就可以想见了。“官船”来往得也很忙乱,以宦官为首的阉党在对劳动人民巧取豪夺时,为着各自的利益暗中进行着一场竞争,生怕自己捞取的少,落在了别人后面,而置人民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于不顾。这个“乱”字含义丰富,深层次地揭露了党乱法乱改,乱民乱国的罪恶。作者在短短的一首小曲里不可能全方位地展示社会现实,所以在这里只选取了河上的一个场景。凭着作者的才力,把这场景真实而艺术地绘成了一幅河上群丑图,作为整个社会小小的缩影。

  历史证明,封建社会的中国百姓,总是怕官的,能忍则忍。但当被逼进绝路时,就会像火山爆发一样,惊天动地地造起反来,将旧世界炸个粉碎。阉党既要加重对人民敲骨吸髓的剥削,又想避免火山爆发而危及他们的地位和利益,于是就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全仗你抬身价”,这充满嘲讽意味的句子,尖锐地指出阉宦在官船上设喇叭,是为了拾高自己的身价,用以掩盖其内心的恐惧。作者洞察了反动派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及其色严内荏的阶级实质,写得入木三分,令人击节称快。

  作者目光敏锐,思想深邃,笔力雄健,擅长透视和再现人物微炒的心理。再如,“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这两句上承“曲儿小”一句而来,是互文,即军民听了喇叭都又愁又怕,是写统治集团在精神上给军民造成的巨大压力和痛苦。听到喇叭就愁得要死,怕得要命,军民的反应如此敏感而强烈,因为在他们身边发生过许许多多家庭被喇喇“吹伤”“吹翻”的悲惨事件,使他们的心一直还在震颤。喇叭一响,如狼似虎的宦官和污史又要到了,他们就会深深不安起来,为无以敷衍越来越贪的勒索和举家无衣无食而发愁,为家破人亡的命运趋势而心惊肉跳。作者从听觉上写军民的感受,又用排偶的句式加强它,成功地从侧面反映了阉党对劳动人民压迫和剥削的程度。

  “愁”和“怕”并不等于麻木。“那里去辨甚么真共假”,说明老百姓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思考,对所承受的压迫和剥削早有深刻的认识,清醒地知道,在紧重的负担中,有朝廷规定的,也有私设和层层加码的;有皇帝下诏采办的,也有宦官或地方官吏私行索取以及这两股恶势力合伙经营的。虽则政出多门,却都堂而皇之地借用朝廷的名义。情况扑朔迷离,局外人难以分得清其中的真真假假。其实,也无须去分辨。因为不论来自何方的剥削,都是用无数人的生命财产去满足极少数人的腐朽生活的需求,给劳苦大众带来的都只能是灾难,同样的不合理。

  写到这里,作者把笔锋一转,由听觉移到了视觉。“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写劳动人民在阉党的喇叭声中纷纷家破人亡。这决不是小说家言,而是“眼见”的血淋淋的事实。“这家”“那家”不是十家八家,而是千家万家。这句采用排偶形式一气呵成,给人那家伤了这家翻了紧紧相承目不暇接之感。这惨象,“军”和“民”都“眼见”了,感到自己正面临着被“吹翻”“吹伤”的可能,所以听到喇叭就极度地优伤和恐惧。真是苛政猛于虎。“这”“那”本属虚指代词,但在这里给读者的艺术体验却是实在而形象的,好像作者指点着把身边相继破散的家庭的真名实姓一一列举给读者听。看似平淡的句子,实际上奇妙得很。

  惨象已不忍睹,但丧失了人性的阉党,决不会良心发现,只能是虎口张得越来越大,喇叭吹得越来越响。那势头,非要把天下的百姓吃个精光,只剩下一片白地才肯罢休。“只吹得水尽鹅飞罢”,就这样非常形象地预示了剥削将愈来愈重的发展趋势,揭露了腐朽的统治阶级贪婪残忍的本质,同时也暗示了明王朝将因此而灭亡的必然命运。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