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略论陕西佛教文化特色“终南茅蓬”
2025-10-06 00:16:58 责编:小OO
文档
略论陕西佛教文化特色“终南茅蓬”

2011-05-01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 李 蓉

  “终南茅蓬”是陕西佛教文化的一大特色,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崇高声望。佛教徒在终南隐修的传统,可以上溯至佛教初传时期,但以“茅蓬”命名其居住地,则始于明季。

  有鉴于“茅蓬”这一概念的高度专业化,在涉及“终南茅蓬”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它略作了解。“茅蓬”这个词的形成是较早的,但用来指代茅草修建的简陋小屋,则是后来的事情,至于它专指佛教徒的修行处所,那就更为晚近。“茅蓬”一词虽然出现在东晋葛洪《抱朴子》里,但用“茅蓬”指代茅草修建成的,简陋的房屋则在宋代。在唐和唐以前,人们习惯于把茅屋称作茅茨、茅椒、蒿庐、蓬蒿、蓬荜、蓬庐等等。“茅蓬”一词出现后,最初并没有特定含义,从指称简陋房屋这一点上来说,为整个社会所通用。语言和文化是不断发展的,较为晚出,最初也没有宗教归属的“茅蓬”一词,经过时代的陶冶和熏染,渐渐显示出了和佛教的殊胜因缘。“茅蓬”成为佛教寺院的一种特殊形态。茅蓬并没有成为所有佛寺的通称,它专指建造在偏远地方的用于佛教徒或居士修行的处所。本来,佛教已经借用了中原本土的“庵”作为指代清修处所的名称,不分僧尼,所居茅舍都可称“庵”或“庵寺”。可是后来,“庵”成了尼僧所居之处的特称,男性出家人隐遁清修的住处,名称便没了着落。“茅蓬”一词倾向于指称男性佛教徒隐遁修行之所,应该和“庵”的尼寺化过程是一致的。

  在清代和时期,终南茅蓬是当时高明法师,驰名居士云集的处所。在终南茅蓬中清修的高僧大德,有光绪八年(1882)到终南结茅的月霞法师。光绪十一年,四十六岁的虚云法师随逃避八国联军的太后慈禧、皇帝光绪来到长安,在终南山南五台大茅蓬修行两年多,自认为“在南五台茅蓬,与诸师参究,甚有绕益。”[1]当时在南五台住茅蓬的,还有撰写《名山游访记》的高鹤年居士,他在拴龙茅蓬住了三年时间。其间,应僧众请求,修建十方普同塔院,建造了供尼众居住的报恩庵,重修了观音茅蓬、湘子茅蓬、拴龙茅蓬、老虎窝茅蓬等,修建了西林大觉茅蓬[2]。高鹤年对终南茅蓬的感情是非常深厚的,以至他在《名山游访记》序言中自称“终南侍者”。时至今日,终南茅蓬修行之风气不减。走进终南山,在人迹罕至的地方,冷不丁冒出个简陋的房舍,可能就是僧人修行的茅蓬。

  我们很早就关注终南茅蓬这个具有深厚佛教文化特色的现象。曾经到终南山南五台去观察过。在拴龙茅蓬前,俯

瞰面前广阔的山峦,想象着隐秘其中的茅蓬,感慨万千。为了探求佛理真谛,解脱烦恼,自利利他,有志于佛法的僧俗,来到这荒凉偏僻的山涧林壑,或依树结茅,或栖止洞穴,或托钵分卫,或垦殖自食。这种精神,正所谓求佛法者的精进不懈。这种精神,也是对这个浮躁社会中个别不如佛法现象的有力批驳。

  终南茅蓬很兴盛。可现在对终南茅蓬的真正关注,却并不多。谈完全以“终南茅蓬”为“标的”的作品根本没有,这也没什么奇怪的,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我们发现疑问并加以论证的。现有的与“终南茅蓬”多少有些关系的,多是游记类作品。高鹤年《名山游访记》,蒋维乔《长安及终南山记游》都与终南茅蓬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从中可以看出“终南茅蓬”清雅的剪影。樊耀亭《终南山游访记》也记述了大量和终南山寺院或茅蓬有关的传说。不过这些都不为世人所熟知,没有产生普遍的社会影响。所谓“墙里开花墙外香”,近些年对终南佛道教隐修考察所形成的最出色的作品,却是美国汉学家比尔波特的《空谷幽兰》。这本书通过二十世纪十年代作者亲身探访隐居在终南山等地的中国现代隐士,引出了中国隐逸文化及其传统的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高度赞叹和向往、怀恋。

  终南茅蓬曾经是全国茅蓬修行传统最盛的地方,至今也还是特别出类拔萃者。“天下修道,终南为冠”的美称,主要就是针对“终南茅蓬”而言的。看看清末初年,在终南茅蓬中修行的,都是当时何等大腕级的佛教领袖式人物,就可见一斑。正是根据“终南茅蓬”的状况,我们总结出了茅蓬的一般特征:

  1.茅蓬都远离人群,而且是有限度地远离人群。

  终南山中的茅蓬,都处于远离人群的僻静之处,比如山坳之中,或者崖壁之上。佛教徒清修者追求“与猕猴为伍,与虎狼为群”的山居野处境界,是自来有之的。高僧大德居止林野,往往具有驯化老虎,降服毒龙的本事,简直就是十八罗汉中的降龙罗汉和伏虎罗汉。而这种远离人群,不是无的越远要好,它要把握一个度。这一点,茅蓬与阿兰若是相通的。阿兰若,僧俗修行处的音译,意译为无诤、无诤声、无诤行、空寂,或最闲处,为森林、原野、沙碛等之义。即距离村落或城市一拘卢舍乃至半拘卢舍处。由于离聚落不远,僧众、信徒往来不困难,又因不近村,故最适宜修行。《有部毗奈耶》[3]卷二十四云︰“在阿兰若住处者,去村五百弓,有一拘卢舍名阿兰若处。”“拘卢舍”译曰“声”或“鸣唤”。指牛之鸣唤声或鼓声可听闻之距离。然而,由于土

地有平地或山地等之别,音响所达之距离有异,故一拘卢舍之长度并不一致。茅蓬也是这样,以适当的距离聚落人群为妥当。中国的茅蓬,有些离人群比印度的阿兰若离村落更远些,因为中国托钵分卫的风气不盛,有些,甚至是大部分住茅蓬修行的人,自己耕垦,自己自足。

  2.建筑简陋,规模较小。

  今天终南山中的茅蓬,有石头累起来的,有本身是石洞的,也有土木建造的或者砖木结构的房屋。有的没有院子,有的建有简单的院墙,把住处圈围起来,有些还在院子里种花种菜。建筑规制有了略微差异,但简朴的风格没有改变。

  茅蓬在这一点上,和阿兰若也是比较相像的。《大日经疏》[4]卷三如是说︰“阿练若,名为意乐处,谓空寂,行者所乐之处。或独一无侣,或二三人,于寺外造限量小房,或施主为造,或但居树下空地,皆是也。”在印度,阿兰若的特征是寂静,所住修行者不过二三人,房屋狭小,或者根本就是露宿。在中国的气候条件下,寒暑易节,炎凉讫改,露宿是不不利于修行者身体健康的,所以,“但居树下空地”的情形非常少,仅是个别修行者偶尔为之,这些人往往已经修成了“入水不溺,入火不焦”的神异本领。唐代僧人法普,他非常想发扬印度修行者“但居树下”的遗风,也不得不进行折衷,在一棵大树下,围绕树干搭建茅蓬。佛教徒既适应了中原的自然环境,也非常忠实地保留了印度佛教的“修行者多居庵”习俗的核心精神。自从“庵”成为尼寺的专称之后,男性出家佛教徒清修所居的简陋房屋,就渐渐地被称为“茅蓬”,并最终被赋予了其它更为深刻的佛教内涵。曾经是茅蓬,若一朝大兴土木,殿宇轩昂,再加上聚居僧众数量的暴涨,这个曾经的茅蓬就不再是茅蓬,而应该被称为寺院了。象五台山的“广济茅蓬”今天正式的名称是“碧山寺”,广济茅蓬只能说是碧山寺的前身。终南山里的至相寺,初建时也可以目为茅蓬,它在短短的时间内招罗来众多僧人避难,住处扩大,很快就脱离茅蓬相,变格式为寺院。一般情况下,茅蓬要么一个人独自居住,要么三两个人居住,人数太多,闹哄哄的,违背了茅蓬本意。茅蓬修建规格,虽不一定必须茅草,但至少要保持简朴。

  3.单个茅蓬居止人数不多,但有时候形成规模性的“茅蓬群落”。

  终南茅蓬就形成了几个茅蓬相对集中的“茅蓬聚落”,比如净业寺旁的东沟,又比如南五台后山。一般来说,单个的茅蓬建制规模有限,少则住一人,多则二三人。不过,有时候,多个茅蓬可以聚集在不大的区域之内,形成一个茅蓬相对集中的地方,我

们可以称之为“茅蓬群落”。形成茅蓬群落的原因是各种各样的。比较重要的因素,一是当地环境适应建立茅蓬。作为居住地,虽然简陋,但是基本的水源保证、气温状况、交通状况等等,都要考虑。其次是高僧修行的茅蓬附近,或者大的寺院附近,有时也会形成相当规模的茅蓬群落。这些茅蓬里居住的修行者,或者得到大寺院生活用品上的资助,或者冲着本人也居住茅蓬的法师的高行懿德而来。

  4.作为与丛林相对应的存在。

  丛林,从词源上讲指树木丛聚之林,引申为僧众聚居之处。用“丛林”来指代寺院的做法,直到唐中后期还不普遍,这一名称的流行在百丈怀海制定《丛林清规》之后。最初,丛林单指禅宗寺院而言[5],到后世,教、律各宗寺院仿效丛林制度,因而也称为丛林。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百余年间,禅徒仅以道法相授受,多岩居穴处,或寄住于律宗寺院,龃龉时生,于是马祖道一乃创丛林,以安禅侣,其后复有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处,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遂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清规,丛林之制,于焉大备。从唐末五代至宋代,丛林建置益臻完备,禅众亦以集中居住为常,凡名德住持的丛林,都有千人以上。虽然丛林制度、丛林寺院一统僧伽天下,依然有一些佛教修行场所逍遥于世风之外。这就是我们再三提到的“茅蓬”。茅蓬规模比丛林小,也没有大丛林的那么多繁文缛节和规范制度。茅蓬有他自己存在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并不能为丛林湮没或取代。

  5.茅蓬和闭关紧密联系,茅蓬是闭关的好去处。

  律宗祖庭净业寺,在距寺三、四公里的东沟,就有供本寺僧众禅思净虑的几座茅蓬。主持本如,闭关时所居,常常就是这些茅蓬中的某个。近来净业寺所修禅堂,偏僻幽远,也算得是当代规格的“茅蓬”了。

  闭关,是一个佛教术语,指闭门谢客,潜心修行。佛教界颇流行闭关之风,尤以禅宗为盛。除禅宗之外,其它各宗派之研修者,亦常有闭关之举。其时,所住之处称为“关房”。闭关者或阅藏研法,或专修一门。闭关期间,除特殊情况,以不出关房为原则,故关房外,须有人护持饮食、医护等事,称为护关。闭关的期限,依据闭关目标而各有不同,有仅七日之短期方便关,亦有长达数十年,甚或不证悟则永不出关者。茅蓬是闭关的理想居止,它寂静、安闲、便于修道者守心观寂,或专意阅藏。茅蓬被当作闭关之所的事实是这样普遍,以至于在近当代僧人的心里,“闭关”即“住茅蓬”。

  终南茅蓬这个有特质的佛教文化形式,和一般的旅游业有所不同。一般旅游业都以

直接经济效益为目的,是正统的服务业,光顾的人越多,越是红火,越有经济效益,因而也就越是成功。可是茅蓬作为修行者所居,像开发旅游一样开发肯定是不可行的。要延续茅蓬的存在,保持它的风格,恰恰最怕的是门庭若市,但是亦不能禁止游访。终南茅蓬不适合大规模的游客从不间断地造访,例如它不适应“茅篷一日游”之类的突击游览,但是,茅篷的历史性增加了终南山的人文气息,茅篷的宗教性渲染了终南山的神秘气息。这些,却会为终南山吸引来游客。

  有一句这样的俗语,道是“天下名山僧占尽”。如果僧人没有在修学的某个阶段山林居处修行的习惯,想必根本不会有这句俗语产生的土壤。历史上,多少高明法师,仗锡远游,直到遇见殊具氤氲清秀之气的山川,结茅为室,草创道场,他们的高行懿德,和所开创的基业,依赖辈辈佛子因循承袭,生发扩大。佛教徒历来有处山林野外,住茅庐石室的传统。“终南茅蓬”是佛教徒卜居闲静之处风气的特出代表,是陕西佛教文化的灿烂明珠。“终南茅蓬”已然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大乘佛教徒向往的清修之地,成为中国佛教的仙山,佛教徒心目中的圣地。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