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买花》教学设计
2025-10-06 00:18:36 责编:小OO
文档
《买花》教学设计

备课时间:___月___日         上课时间:第______周第______节       总课时数:___

【教学目标】

◎了解白居易及其代表作品;

◎把握诗歌内容,明确本文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矛盾;

◎体会作者通过塑造“田舍翁”这一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独特构思;

◎背诵本诗;

【教学重点】

◎把握诗歌内容,明确本文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社会矛盾;

◎理解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通过塑造“田舍翁”这一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的独特构思;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作者与背景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生于唐代宗大历七年。贞元十五年(公元 798年)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因宰相武元衡事直言极谏,被贬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长庆时,累迁杭、苏二州刺史。太和年间,任太子宾客及太子少傅。因不缘附党人,乃移病分司东都。会昌二年(公元842年),以刑部尚书致仕。武宗会昌六年,卒于洛阳香山,享年七十五岁。

白居易文章精切,尤工诗,作品平易近人,老妪能解,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晚年放意诗酒,号“醉吟先生”。初与元稹相酬咏,号为“元白”,又与刘禹锡齐名称为“刘白”。

杜甫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其所生活的七十多年里,正是安史之乱后各种矛盾冲突急剧发展时期,也正是唐朝走向衰微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现实,在白居易诗中得到了较全面反映。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其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再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这首诗,通过对“京城贵游”买牡丹花的描写,揭露了社会矛盾的某些本质方面,表现了具有深刻社会意义的主题。 

二、 整体感知、读懂诗意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 

1、诗中描写买花盛况的句子是  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  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2、写人们痴迷牡丹,精心照料牡丹的句子是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

3、通译全诗

三、理清结构,试着背诵

全诗分两大段。“人人迷不悟”以上十四句,写京城贵游买花;以下六句,写田舍翁看买花。蜂拥市场——高价买花——精心护花——老农之叹

四、反复诵读,赏析品评

1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

京城的春季将要过去,大街小巷来来往往奔驰着喧闹不已的车马。都说是牡丹盛开的时节,呼朋引伴、争先恐后地赶去买花。开头用“帝城”点明地点,用“春欲暮”点明时间。“春欲暮”之时,农村青黄不接,农事又加倍繁忙之际,皇帝及其臣僚所在的长安城中,却忙于“买花”。“喧喧”属于听觉,“车马度”属于视觉,二者将笑语欢呼的情景与车马杂沓的画面同时展现,可谓声态并作。

以上四句写“买花去”的场面,为下面写以高价买花与精心移花作好铺垫。

贵贱无常价,酬值看花数。灼灼百朵红,戋戋五束素

贵贱没有固定的价格,还价要看花朵的数目。鲜艳的红花一百朵,价值二十五匹帛。 这是写驱车走马的富贵闲人为买花而挥金如土。“戋戋”,委积貌,形容二十五匹帛堆积起来的庞大体积。“五束素”,即二十五匹帛。

上张幄幕庇,旁织笆篱护。水洒复泥封,移来色如故。

在花的上面张起帷幕遮盖,周围还编起篱笆保护。为花枝洒上水,给树根封上泥,移栽过来,颜色依然如故。既然买花能挥金如土,那么移花之珍若珠宝,也就不言而喻了。

家家习为俗,人人迷不悟 家家以弄花为习俗,人人执迷不悟。诗的前面只作客观描绘,直到“人人迷不悟”,才表露作者的倾向性。不过,“迷不悟”的确切含义是什么,仍有待于进一步点明。

白居易的有些讽谕诗,往往在结尾抽象地讲道理,发议论。这首诗却避免了这种情况。

有一田舍翁,偶来买花处。低头独长叹,此叹无人谕

有一个种田的老汉,偶然来到买花的地方。看着这一切,不禁低下头深深地叹息。只是这叹息,没有人去领会。在热闹喧哗的买花场景中,诗人不失时机地推出老农低头长叹的特写镜头,以极其鲜明强烈的对比,揭示了当时社会“富贵闲人一束花,十户田家一年粮”的差距。

1 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   对点明主旨有何作用:

一丛颜色浓艳的牡丹花,花价足抵得十户中等人家所纳的赋税。结尾从田舍翁低头长叹中挖掘出潜台词,使读者恍然大悟:那“田舍翁”正是买花钱的实际负担者!推而广之,买花者的衣食住行,不都来源于从劳动人民身上榨取的赋税吗?这两句尖锐地反映了剥削与被剥削的矛盾,揭露深刻,讽刺辛辣,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2在艺术表达上有何特点?形成强烈的对比,收到了以少胜多的效果

3这首诗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揭露封建统治阶级重金购花的穷奢极欲;对比鲜明,讽刺辛辣.

五、归纳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色。白居易的诗明白如话,平易浅畅。这种平易浅切的诗歌语言,在当时整个诗坛变革中正起到了瓦解旧的诗歌语言范型与格套的作用。

六、作业 同步练习,课外阅读白居易其它作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