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河北省盐山县各村名由来
2025-10-06 06:07:50 责编:小OO
文档
【盐山县】 建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原称高成县,后改称高城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以县境东南近海处有一座山名盐山,以山名改高城县为盐山县。盐山(今山东省无棣县境内大山),系距今12万年火山喷发而形成,古称碣石山,春秋时改称无棣山。山下有明月沽产盐,山腰建有盐神庙,魏晋时称盐山。唐改称马谷山,元时改称大山。 

【刘红庙】位于城关西北偏北2.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有呈红色的白衣庙,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刘红庙。 

【窦边务】位于盐山县城北偏东5.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庄。后窦氏迁来居住,略有功名,且该村邻近大边务,故以此冠以姓氏改称窦边务。 

【杨龙潭】位于窦边务西偏南5.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黄龙潭,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杨龙潭。 

【西楼】位于窦边务西偏南0.8公里处。清世宗顺治四年17年,郭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该村有座库楼,位于大边务西,故借此取村名为西楼。 

【大边务】位于窦边务东南偏北2.5公里。明太祖洪武初(1368-1372年),该地设有关税卡,管理边防税务,取村名边家务,后简称边务。按:《明史》载:“河泊所、惟大河以南有之,河北止盐山县”。 

明成祖永乐二(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李边务,后李氏分居,弟迁出立庄,称小边务。兄仍居此地,遂改称大边务。 

【李郭庄】位于窦边务南偏东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盐山城,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李廓尔庄,因“廓”同音“郭”,后演变为李郭庄。 

【大南马村】位于盐山县城东偏北8.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七年(1409年),傅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官牧马场南部,且与邻村有大小之别,故该村称大面马村。 

【薛沃】位于大南马村北偏东3.6公里处。清宣宗道光年间,李氏逃荒来此立庄。地处官牧马场东部,故取名东马村。村西有一小河,湍冲成一大漩涡,乡人有踅窝取代村名。后村人鄙其俗,遂取谐音改称薛沃。 

【义和村】位于大南马村东偏南5公里处。清德宗光绪十一年(1886年),张氏自境内小尤村(今属海兴县)迁此立庄,原名朱庄,原名朱庄(朱即红色,意为兴旺发达)。因邻村窦武庄子忌讳此名(谐音猪吃豆),乃取仁义、和气之意,改称义和村。

【谢园】位于曾庄东1公里处。清圣祖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谢氏先祖洪忠、洪亮兄弟二人为曾庄孙家护院,后于此置田定居,以种菜为业,故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谢园。 

【马牛】位于马牛乡西1.2公里处。金世宗完颜雍大定元年(1161年)定都,下诏罢兵。金兵辎重车队行到该地时,诏书到,令其车和牛及所载物资,馈送乡人,并建牛留寺以示纪念。 

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永乐府滦州迁此占产立庄。便借牛留寺冠以姓氏,取村名马牛留,后简称马牛。 

【大王铺】位于马牛乡南偏东2.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吕氏奉诏由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村东为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所封长沙顷王子高成候封地,乡人俗称“大王地”,此地又邻官道(亦称驿道)。洪武初年,在此设急递铺,称大王铺,吕氏沿用此名为村名。 

【大傅庄】位于盐山城东南偏北10.9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九年(1411年),傅仲彬携子与孙傅准、傅恺由盐山县大左迁此立村,以姓氏取名傅庄。后由白氏迁入,力主更村名。此时傅氏略有功名,遂于村名前冠以大字为“大傅庄”,以示傅势。 

【故城赵】位于大傅庄西北偏北2公里处。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赵氏由盐山县东赵庄迁此立庄,因地处汉高成县故址西南,故借此加姓氏取村名故城赵。 

【西和乐庄】 位于大傅庄东北偏南2.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1404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刘李镇。十二年(1414年),又有张氏由山西洪洞县逃荒于该村东半里处立庄,亦称刘李镇。后更名和乐,以冀乡邻和睦。十七年(1419年)分为两村,因该村居西,故称西和乐庄。 

【王姑娘】位于大傅庄东南偏南0.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王家庄,王族有一女与其孀嫂为维护王家一子终生未嫁,为纪念此人,故改称王姑娘庄。 

【韩将军庄】位于大傅庄东偏南3.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韩庄。明世完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韩氏五世祖韩尚义官封镇殿将军,为纪念其功名,改称韩将军庄。 

【陈小营】位于曾小营东南偏南2.5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陈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相传此地为古兵营址,故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陈小营。(据《嘉靖河间府志》,此地系东汉末袁绍同公孙瓒交战时屯兵营址,为主营区别称此为小营。) 

【常金】位于盐山县城南偏东10.8公里处。常氏世居,名常家庄,系古村。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一座寺院,并铸大铁钟一个,名曰“金钟寺”。常家庄遂改常金钟村。抗日战争时期,简称常金。

【张帽圈】位于常金北偏西3.2公里。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占地时以插柳条编帽圈为占田标记,遂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张帽圈。 

【采吉科】位于盐山县城西南偏北19公里处。采氏世居此地,原名采家庄。该地棘棵丛生,由此改称采棘棵,后取谐音“吉科”(意为吉祥登科),而称采吉科。 

【西璋壁】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南3.8公里处。该村始于宋代,原名张为村。明“燕王扫北”时遭难,幸存邢唐二姓,以残壁为屏障,各自立庄。唐氏居西,取名西障壁,后取谐音,演变为西璋壁。 

【李长堤】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北1.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东登州蓬莱县仙桃庄迁此占产立庄。因邻齐堤,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李长堤。 

【五家阁】位于采吉科西0.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白、于、韩、朱、武五姓自山东即墨县朱家林迁此立庄。因村西有一阁楼,故借此取村名五家阁。 

【北良】位于采吉科东偏北3.2公里处。明成祖永乐初,宋氏迁此占产立庄。因近在古墓(相传为康王墓),俗称北陵,遂取村名为“北陵”。后人忌“陵”取谐音改称北良。 

【望树】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南15公里处。明神宗万历年间,刘自然在此筑起一土城,迁四邻乡民居内防乱,称为刘新城。村旁有一大柳树,乡人以望树识村,久之便以望树取代村名。 

【志门韩】位于望树西南3.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韩家林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韩庄。韩氏四世祖为纪其叔母操行,乃立坊建门,并改村名为志门韩。 

【南徐小庄】位于盐山县城西南15.5公里处。据徐氏谱载: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燕王北封时,由徐州随龙而来,到山东莱州府。又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迁此立庄。因北有同族徐庄(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近有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 

【十四户】位于南徐小庄西北偏南3公里处。此村系古村。相传,村民中有兄弟二人,一名李仓,一名李赘。一日,有宋村一卖油者经此,欲以油一车相赠,并嘱挖窖储油,可避灾难。李氏兄弟信以为真,即依言而行。不久“燕王扫北”,靖难兵至,十四户人家躲于窖中,幸免遇难。后遂以此为据,命村名十四户。

【黄道刘】位于南徐小庄东南偏南1.6公里处。黄道刘原名刘庄,系明永乐初刘氏所立。相传,清圣祖康熙年间,十寨子邹文虎、邹文彪兄弟二人,曾于该村附近路劫“皇纲”。后人称此路为“皇道”,并于姓前冠以皇道二字,改村名为皇道刘。因皇黄音同,后演变成为黄道刘。 

【杨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北22.5公里处。清圣祖康熙九年(1670年),杨赞由盐山县杨帽圈迁此立庄。因设集市,故名杨家集,后简称杨集。 

【茄子刘】位于杨集北偏西3.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由山西汾州介休县迁此立庄。此处原为东汉末年公孙瓒屯兵营址,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刘小营。后因村民所种茄子称著乡里,遂被称为茄子刘。 

【百尺杆】位于杨集北2.5公里处。百尺杆是以物命名。据查,村南曾有一宋代庙宇,碧霞元君祠庙(今遗址尚存,俗称“南殿岭子”)。庙前竖一高大旗杆。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董秀文同王、苏、韩三姓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借此取村名为百尺杆。 

【新风桥】位于杨集东北偏北3.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张、杜三姓奉诏由永平府滦州迁安县迁此立庄。因此处有三官庙一座,故取村名为三官庙。19年,该村建一桥称新风桥,遂将三官庙改称新风桥。 

【圣佛】位于盐山县城西南21.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盐山县富花村(今圣佛南4里处)移居此地立庄。因这里有唐代所建圣佛寺,借此取村名圣佛寺。后简称圣佛。 

【王南良】位于圣佛东北偏南2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秉“占单龙票”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焦南良,故取村名王南良。 

【沙泊张】位于圣佛西南3.7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北地势低洼积水,村南白沙土质。以此自然特点,附以姓氏,取名沙泊张。 

【孟店】位于盐山城南偏东16.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李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刘氏住西开店,称西店子。李氏居东开作坊,称东坊子。后在孟氏在此开店,著称当地。两庄遂统称孟家店,后简称孟店。 

【流洼寨】位于孟店东北偏北2.5公里处。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宋氏由盐山县宋家庄(今称王家辛庄)移居此地。地势低洼,且筑围子立庄。故取名流洼寨。

【韩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18.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在由枣强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韩庄。后在该村立集,被称为韩集。 

【高窑】位于韩集北偏东4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长于窑业,取村名为高窑。 

【玉皇崔】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南23.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崔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红庙迁居庆云城北五里营占产立庄。因村西南有元顺帝至元二年(1336年)所建玉皇庙一座,故以此取村名为玉皇庙崔家庄。后简称玉皇崔。 

【张桃木家】位于玉皇崔西偏北3.7公里处。据张氏碑文记载:先祖在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居于庆云县之西,因其地桃林繁丛,村名桃木,有西南木、东南木、前木、中木、后木之分,遂名“五桃木”。抗日战争时期,为一中心村统称张桃木家。 

【黑牛王】位于玉皇崔西北1.6公里处。该村系古村,相传过去村中有一财主买黑牛百头放牧,内有一头体大,独一无二,名闻遐迩,乡人借此称其村为黑牛王,亦称黑牛王镇。李氏谱书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庆云邑黑牛王镇。

【王可忠】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北27.4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西岸。据王氏谱载:明世宗嘉靖十年(1531年),王氏先祖王可忠由山西洪洞县投亲迁此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王可忠。 

【南台】位于王可忠东北偏北6.6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西岸。据周氏谱载:明英宗天顺五年(1461年),周氏由浙江嘉兴县西关古楼街迁此立庄。此地有两个大土台子,该村邻近南边台子,故取名南台。 

【王打狼】位于王可忠北偏东4.1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韩家。相传,此地有一狼常出没,为害不浅。后一王姓青年将狼打死,为纪念此事,故改称王打狼。 

【大麻湾】位于王可忠东北偏北3.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才望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村西有一大湾,湾内有麻,借此取村名大麻湾。 

【海子王】位于王可忠西北偏南2.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由永平府滦州(今天滦县一带)避难来此立庄。相传该村为退海地,地势洼下,故取村名为海底王,后演称海子王。

【卸楼】位于盐山县城西南偏南23.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谢氏迁此立庄。此地置有储粮库楼,以此冠以姓氏取名为谢家楼。后讹传穆桂英大战白天佐,曾在此地卸过甲。习讹成真,演变为卸甲楼。今简称卸楼。  

【虎皮马】 位于卸楼西偏北3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马庄。 

相传,该村长期贫困,村人疑与邻村曹宅有关;马不敢吃草(曹)致穷。若马披以虎皮壮胆吃草,全村富裕便可有望。遂与姓氏前冠以“虎皮”二字,改村名为虎皮马。 

【兴隆淀】位于卸楼西偏南4.5里处。明成祖永乐初,张氏迁此占产立庄,称康庄。因邻村朱庄忌“猪”吃“糠”,故以该村地处洼淀,改村名为兴隆淀(意为兴旺发达)。 

【夜珠高】位于卸楼西偏南3公里处。该村系古村,村人高氏家堂有一副对联云:汉朝以来是老户,饶安城西故人家。相传村南有一片树林。林中有一野猪,两眼明亮亮,犹如夜明珠。借此加姓氏取名夜珠高。 

【刘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21公里处。据刘氏谱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遵朝旨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地处盐邑城南太平村故址,以其姓氏取村名为刘家庄。刘氏常与邻村王氏闹纠纷,刘氏巧言善辨,乡人称其村为滚嘴刘。因立有集市,抗日战争时期改称刘集。

【年宜王】位于刘集西偏南0.2公里处。该村系古村,王氏世居此地,村名王庄。明成祖永乐年间,刘氏迁居该村东立一庄名刘家庄。两村常闹纠纷,而王氏不善言词,人们以鲇鱼相讽,称其为鲇鱼王。村人鄙俗取“鲇鱼”谐音,改称年宜王。 

【常庄】位于盐山县城南偏东21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东崂山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常庄。 

【马贩】位于常庄东偏北2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马氏三人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分居两处。此处二人定居,故称大马。又二人以贩马为业,被乡人称马贩子家,后简称马贩。 

【火龙店】位于常庄东北偏北4.6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侯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并开一客店。朱龙河支渎(今无棣沟)流经村北,来往商船常泊于此,每晚沿岸灯火蜿蜒曲折,犹如火龙,以此取村名为火龙店。 

【反刘】位于常庄南偏东2.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寇二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立庄,为两姓和睦,取村名为友刘。后因“友”误笔为“反”,村名而演变为反刘。

【千童镇】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23.5公里处,与山东乐陵市隔漳卫新河相望。自古以来,就是周围数百里较大的水陆商埠。战国时期曾为齐之饶安邑,以“其地丰饶、可以安人”(见《元和群县图志.河北道三》)而得名。公元前209年秦方士徐福受秦始皇之命,拓饶安邑,筑千童城,在周围数百里征召男女百工,集驻千童城,沿无棣河,从古黄河口(即今黄骅港)入海,东渡扶桑,由此,人们将饶安邑始称千童城,又称童子城。汉高帝五年(前202年)为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将饶安邑置千童县。汉武帝元朔四年四月(前125年),因河间献王子刘摇封千钟候(古代钟童古通,千钟侯即千童侯)。千钟侯国,历五年,元狩二年(前121年)废国,仍为千童县。至东汉建宁元年(168年),更名为饶安县,千童县建治长达370余年。饶安县治即为千童城。以后饶安也称之为千童城故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割赢冀两州置沧州,州治饶安。也就是说,沧州第一个州治在饶安。唐贞观十二年(638年)饶安县治移到浮水(即今孟村回族自治县的新县镇),故有新饶安、旧饶安之称,简称旧县、新县。旧县从些由县为镇。1993年,经河北省批准,旧县镇更名为千童镇。 

由此可知,战国时期饶安邑,秦末千童城,汉代千童县治,汉武帝元朔四年至元狩二年的千钟侯国,三国、晋、北魏、隋中、唐饶安县治。北魏年间的沧州州治,唐贞观十二年以后的旧县镇,1993年以后的千童镇,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不同名称,其址即现在的千童镇

【十寨子】位于千童北偏东4.2公里处。该村系古村。据传,邹应龙之母曾为皇帝乳娘。“燕王扫北”时,以此幸免于难,故投此保身者甚多。先后有齐、傅、王、李、邓、焦、张、顾、邵氏等相继居住 ,共十家姓,遂称十寨子。

【王朴家】位于千童东北偏北2.5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张家庄。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1730年),该村王献祯官任湖广黄州知府,村名改为王献祯家。清道光年间,后人为避先人之讳,且念其祖艰朴之风,又改村名为王朴家。

【定戈刘庄】位于千童东北1.6公里处。据刘氏谱载: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刘氏先祖刘能、刘胜兄弟二人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当时干戈平息,天下安定。村人借此意取村名定戈刘庄。

【前韩】位于千童西偏南2.8公里处。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周二氏迁此立庄。该地有一沙岭,以此取村名为韩沙周,后有任氏兄弟迁出,于村北另立一村,称后韩沙周,该村即称前韩沙周。后周氏无嗣,简称前韩。

【杨马连】位于千童东偏南3.3公里处。该村建于宋代,系杨氏所立,名为杨家庄。明“燕王扫北”后,马氏迁来此地立庄。两村相连,取村名杨马连。

【庆云】位于盐山县城东南偏南28.1公里处。据李氏谱载:自唐初李氏居此,称李太谱家,属庆云乡。《庆云县志》云:明太祖洪武大年(1373年)为避燕王棣讳,将西无棣县改称庆云县。同年县治移至于此,遂改称庆云。

【陈百万】陈百万位于卸楼西南3.9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据陈氏谱载:吾陈氏明永乐年间迁来南皮邑(今属盐山县)。指名为陈百万(意为兴旺发达)。 

【曾庄】曾庄位于盐山县城西4.3公里处。泊海公路(西-东)从村中穿过。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冉、王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冉王庄,冉、王二姓不睦,后曾氏迁入,略有功名,为调和两姓矛盾改村名为曾庄。

【小李村】位于刘集西南偏南2.8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据李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分支迁此占产立庄。该氏在族中辈分较小,取村名小李家。清嘉庆年间,李氏做香火生意。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李氏后代念慈考中举人,六年后又考中进士,出仕任东门御史,将村名改称李家香坊。抗日战争时期,又改称小李。 

【西三里庄】位于曾庄东偏北2.6公里处。泊海公路(西-东)从村中穿过。地势平坦,白沙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县城西三里处,故取名西三里庄。

【魏庄】位于望树西偏北4.3公里处。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据魏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魏氏奉诏由山东栖霞县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名魏庄。 

【张相庄】位于曾庄东南偏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先祖张子香由甘肃兰州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张子香庄。后改称张相庄。

【李郭庄】地处边务乡南1.5公里,南距盐山县城 1.5 公里,西距 205 国道仅300 米。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盐山城,故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李廓尔庄,因“廓”同音“郭”,后演变为李郭庄。 

【魏郭庄】地处边务乡南1.5公里处,南距盐山县城1.5公里,西距205国道1公里。地势平坦,白沙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魏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李廓尔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魏廓尔庄,后演变为魏郭庄。 

【邵郭庄】地处边务乡南2.5公里处,西距205国道1公里,南距盐山县城2公里地势平坦,白沙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邵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李廓尔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邵廓尔庄,后演变为邵郭庄。

【何堤口】位于采吉科西北偏北3.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何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座落在齐堤口处,以此冠以姓氏取名何堤口。

【南徐小庄】位于盐山县城西南15.5公里处,为小庄乡驻地。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徐氏谱载: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太祖洪武三十年(1397年)燕王北封时,由徐州随龙而来,到山东莱州府。又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迁此立庄。因北有同族徐庄(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近有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 

【许道】位于小庄乡驻地南徐小庄西偏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许氏由山东乐陵南迁此占产立庄。地处道口,借此冠以姓氏取村名为许家道口。后简称许道。

【西宋村】位于小庄乡采吉科村北偏西3公里处。北傍宣惠河故道,地形复杂,道沟较多,白沙土质。西宋村系历史古村,为宋氏世居之地。原名宋金庄,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开挖宣惠河,被割为东西两处。此村居西,故称西宋村,以与东宋村(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相对应。

【双堂镇】位于盐山县城南7公里,常金村西北偏北3.3公里处,村东距沧乐公路1公里。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此处原有古庙两座:前为观音堂,后为玉皇阁。故借此取村名为双堂镇。

【韩集】位于盐山县城南偏西18.8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明成祖永乐二年(1404年),韩氏先祖名在者由枣强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韩庄。后在该村立集,被称为韩集。  

【周窑】位于韩集镇驻地东北偏北4公里处。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明永乐初,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因惯于窑业,取村名为周窑。

【常庄】位于盐山县城南偏东21公里处,四十华里干沟自南向北从村西通过,西距沧乐公路10公里。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是河北省指定的“优质红枣生产基地”。明永乐二年(1404年),常氏由山东崂山县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常庄。为常庄乡驻地。  

【蔡家】位于常庄乡驻地西南偏南3.2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明成化年间(公元1475-1485年),蔡氏三世祖由三间堂(今属山东省乐陵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蔡家。

【西魏庄】位于孟店乡驻地西南偏北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魏亭珍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魏庄。为区别望树镇魏庄,于1981年更名为西魏庄。

【东刘庄】地处盐山镇驻地东1公里处,村北紧临海泊公路,村西205国道南北纵贯,南侧紧临武港公路,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土地1200亩,人口1080人。 

【西刘庄】地处盐山镇驻地东0.5公里处,村西紧临205国道,地处城区东部,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现有土地1500亩,人口1020人。 

【东刘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为东刘庄、西刘庄村驻地。据刘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位于盐山城东,故取村名东刘庄。 

【翟庄】位于盐山县城北。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周氏由甘肃兰州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周家庄。清康熙三年(公元16年),翟氏由翟褚村(今属海兴县)迁居该村,因户大丁旺,并重修关帝庙,改村名为翟庄。 

【后刘庄】位于盐山县城北1.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村内有柏油公路直达县城,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十分便利。是盐山县典型的管件制品专业村。村内现有土地2668亩,人口2100人,据刘氏墓碑文记载:“吾刘氏原籍滦州(今滦县一带),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居盐邑”。因该村座落在盐山城北,故取名为后刘庄。

【崔家】位于常庄乡驻地东南偏南3公里处,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崔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崔家。 

【汤家】位于常庄乡驻地东南偏南2.2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汤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汤家。 

【三官庙】位于常庄乡驻地东偏南3.2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据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赵二氏奉诏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当时村中有一庙,名“三官庙”,遂以此取村名三官庙。 

【前阎】位于常庄乡驻地东南偏北2.5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该村为阎家梨枣园。明万历年间,看护树园的长工王氏在此安家立业,被称为梨枣家。因位于阎庄南,故改称前阎。 

【中阎】位于常庄乡驻地东偏南2.7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清康熙初(公元1662-1672年),阎氏由后阎迁此立庄。因位于前阎、后阎中间,故称中阎。 

【后阎】位于常庄乡驻地东2.8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属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阎氏奉诏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阎庄。明万历中,阎家长工在村南又立一村,取名梨枣家,后称前阎,阎庄遂改称后阎。 

【张营】位于常庄乡驻地西偏南2.1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来占产立庄。因村南为北周保顺军营址,故取名张家营。后简称张营。

【太平店】位于望树镇驻地东南偏南2.8公里处。沧庆公路(西北-东南)从村东通过。宣南干沟自西南向东北从村北通过。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为前太平店、后太平店村驻地。据查,该村原名太平阁。西邻官道(亦称驿道),明洪武初在此设急递铺,称太平铺。据杨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杨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大石桥曾家湾杨各庄迁此定居,后开一大车店。乡人称这里为太平店。

【黑牛王】位于玉皇崔西北1.6公里处。沧庆公路(西北-东南)从村东通过;无棣沟自西南向东北从村西北通过。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该村系古村,相传过去村中有一财主买黑牛百头放牧,内有一头,体大无朋,闻名遐迩,乡人借此称其村为黑牛王,亦称黑牛王镇。李氏谱书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先祖,由河间县卧佛堂镇迁庆云邑黑牛王镇。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庆云县义和团总炉设在此村。张勋率兵将包围,坛主李立富战死。 

【小李家】位于玉皇崔北偏西1.7公里处。沧庆公路(西北-东南)从村西通过。无棣沟自西南向东北从村西北通过。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由河间府卧佛堂镇迁此立庄,以其姓取村名为李家。后因村小习称小李家。

【高马村】位于大南马村北偏西2.6公里。地势平坦,属沙土质。据查,该村系本县黄井子高家庄园。地处官牧马场,明洪武初在此设马留里,乡人俗称“马村”,冠以庄主姓氏,取村名为高马村。  

【星马村】位于县城东南8公里处,距大南马村北偏东2.4公里处,东距吴港路1公里。泊(镇)海(兴)公路从村东南通过。地势略南高北低。属沙土质,多盐碱。现有人口1217人,耕地面积2300亩。所星氏碑文记载:明永乐年间,星氏由山东兖州府泗水县白杨村迁至马留里(乡人俗称马村)附近立庄,借此冠以姓氏取名星马村。  

【莲花魏】位于刘集东南偏北1.4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据传,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魏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该村有一莲花湾,以此加以姓氏取名莲花魏。

【大吴庄子】位于大南马村东南偏南3公里处,座落在宣惠河北岸。地势较平坦,属白沙土质。紧靠大吴闸,排溉条件较好。据查,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吴氏由本县贾牛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吴庄子。后一同姓邻村称小吴庄子,遂冠以大字,改称大吴庄子

【三皇庙】位于盐山镇,曾庄东偏南3.2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明永乐二年(1404年)傅氏迁此立庄,因地处护河城边,以此取名傅家城壕。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刘氏由北京东南武清县迁入,买了三皇庙庙产。1912年,刘氏族长刘玉普借此将傅家城壕改称三皇庙。沿用至今。 

【张村店】位于韩集镇驻地东偏北2.9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史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小史家。其时,村西有一寺,名曰“大悲寺”。系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所建。寺内有铁铸僧像一尊,僧北刺有张村店字样,遂改名为张村店。

【曹庄】位于刘集南偏东1.9公里处。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果树较多,盛产小枣。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曹、张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张氏村西名张家道口,曹氏居村东名曹家洼,后统称曹张家,又改称曹庄。

【焦南良】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北3公里处,北距盐山县城25公里,东距沧乐公路7公里,南距王圣公路0.5公里。地质平坦,南部为白沙土,北部为粘土。据传,该村系古村。焦氏世居此地,因邻近靠南陵(据沧县志载:相传为康王墓),遂取村名焦南陵。后村人忌“陵”改良,演称焦南良。  

【王南良】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北偏南2公里处,北距盐山县城30公里,南距王圣公路1公里,滕千公路于村西通过,地势较平坦,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秉“占单龙票”,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邻近焦南良,故取村名王南良。  

【良】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北3.7公里处,北距盐山县城22公里,东距沧乐公路7公里,南距王圣公路500米。地质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赵氏奉诏由永平府昌黎县迁此占产立庄。因与其它“南良”相邻,取村名良。  

【祝南良】位于圣佛镇东偏北2.5公里处,北距盐山县城20公里,南距王圣公路711米,村内柏油公路至王圣线。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查,清雍正末(公元1730-1735年),祝氏由沧州祝庄子迁此立庄,因邻近焦南良,遂取村名祝南良。  

【门家坊】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北4.4公里处,北距盐山县城20公里,南距王圣公路0.5公里。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地下水质较好。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门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地立庄。因开作坊,取村名门家坊。

【南徐小庄】位于盐山县城西南偏南15.5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徐氏谱载:“吾徐氏族人皆伯益之苗裔也。我始祖于洪武三十年(公元1397年)燕王北封时,由徐州随龙而来,至山东莱州府。又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此立庄”。因北有同族徐庄(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近有仉小庄,故称南徐小庄。 

【仉小庄】位于南徐小庄北偏西0.8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仉氏由山西洪洞县仉家老庄奉诏迁此占产立庄,援用祖籍村名,取名为仉小庄。 

【孙小庄】位于南徐小庄北偏西1.2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孙氏由京东蓟县孙家桥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仉小庄,故冠以姓氏取村名孙小庄。 

【吴小庄】位于南徐小庄北0.8公里。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宣德六年(公元1431年),吴氏由山东海丰县(今无棣县)迁此立庄。因邻近有仉小庄,故冠以姓氏取名为吴小庄。 

【东许小庄】位于南徐小庄东偏北0.8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许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许庄。因位于几个小庄东面,故改为东许小庄。

【王窑厂】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南1.8公里处,王圣公路东西横贯村北,武千线从村西南北通过,村北为圣佛商贸大街。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奉诏由山东寿兴县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冠以姓氏取名王窑厂。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曾一度为沧县抗日驻地。  

【傅窑厂】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南2.2公里处,王圣公路东西横贯村北。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地下水较丰富,为苹果专业村。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傅氏奉诏由山东即墨县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取名傅窑厂。  

【西窑厂】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南2.5公里处,王圣公路东西横贯村北。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石门寨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冠以姓氏,故取村名张窑厂。后族人分居东西两处,此村居西,改称西窑厂。  

【东窑厂】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南2.8公里处,王圣公路东西横贯村北。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石门寨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冠以姓氏,取村名张窑厂。后族人迁出另立一庄称西窑厂。该村居东,习称东窑厂。  

【刘窑厂】位于圣佛镇驻地东偏南3.8公里处,王圣公路东西横贯村北。地势平坦,南部为白沙土,北部为粘土。地下水丰富,水质较好。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刘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因地处古窑场地,取名刘窑厂。  

抗日战争时期,该村曾一度为沧县抗日驻地。

【大郝】位于杨集公社驻地东北偏北3.5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郝氏明远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系兄所建,故称大郝。 

【小郝】位于杨集公社驻地东北偏北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无棣沟由西南向东北从村南通过。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郝氏明远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该村系弟所建,故取名为小郝。

【袁庄】位于孟店乡驻地东偏北3.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袁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在村内筑有十二联楼(即库房),以此取村名为袁家楼。后改称为袁庄。 

【毛集】位于常庄乡驻地东偏南4.7公里处,西距沧乐公路15公里,北距盐山县城35公里,村内有公路直达盐山县城。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地势平坦,多为壤土质。村内有回族同胞居住。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毛氏先祖名景者奉诏由山西洪洞迁此占产立庄并建家庙一座。以此取村名为毛景家庙。后在此设立集市,遂改称毛集。 

【冉庄】位于边务乡马村西偏北3公里处。李肖干沟自西北向东南从村东通过。地势平坦,多为沙土质。该村建于明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是年冉氏由山东济南府章丘县秀香集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冉庄。

【贾庄】位于城关西南2公里,北靠武港公路,紧接沧东公路,东距205国道1公里。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为贾张村驻地。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贾氏迁居此地立庄,以姓氏取名贾庄。

【刘园】位于曾庄村东北偏南2公里处。地势平坦,白沙土质。该村隶属白庄村。据查,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刘氏迁此立庄,因以种菜为业故取村名为刘园。  

【崔庄】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曾庄村东北偏南1.5公里处,北距沧盐公路0.5公里。地势平坦,白沙土质。该村有果园,盛产鸭梨。据查,明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崔氏由沧州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为崔庄。  

【乔庄】位于孟店乡西0.7公里处。地势平坦,属沙土质。产鸭梨和金丝小枣。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乔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乔庄。  

【耿庵】位于千童镇北偏东3公里处,南距武千线2公里,北距王圣公路4公里,东距沧乐线1.5公里。地势较平坦,属白沙土质。据查,明永乐初,耿氏迁此立庄。因这里有一尼姑庙,以此冠以姓氏取名耿庵。(耿姓今以无嗣,村西南尚有耿家坟。)  

【辛庄】位于城关北偏东2.3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据查,明嘉靖二年(公元1523年),张氏由沧州徐寺迁此立庄,初起村名为新庄,“新”、“辛”同音,后演变为辛庄。

【王家辛庄】位于孟店乡驻地南2.4公里处。四十华里干沟自南向北、无棣沟自西向东分别从村西和村北通过。地势平坦,为粘土质。为西大辛村、东大辛村驻地。据查,该村系古村,名宋家庄。明初,宋氏迁出,王氏遂将村名改称王家新庄。因“新”、“辛”同音,后演变为王家辛庄。  

【西张辛庄】位于孟店乡南偏西2.7公里处。四十华里干沟自南向北流经村东。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东即墨县墨山迁此占产立庄。该村座落于王家辛庄西面,故取村名西张辛庄。  

【前辛庄】位于孟店乡南2.7公里处,东距205国道10公里,西距沧乐公路10公里。四十华里干沟自南向北从村西通过。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查,该村建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该村位于王家辛庄南面,故取村名为前辛庄。  

【李辛庄】位于孟店乡南偏东2.7公里处。无棣沟自西向东从村北通过。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由山东即墨县崂山逃荒至此立庄。邻近王家辛庄,故取村名为李辛庄。  

【崔刘杨】位于杨集乡东北偏北5公里处。村东有无棣沟自南向北通过。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崔氏谱载:明嘉靖初,崔氏王世祖与刘氏一家由盐山城北崔家园迁此立庄。以其姓氏取名为崔刘庄。后又有杨氏由杨呈赵(今属山东省庄云县)迁此定居,遂改称崔刘杨。

【卢庄】位于孟店乡东偏南4公里处,东距205国道5公里,西距沧乐公路5公里,县城中心路东西横贯。地势平坦,为粘土质。为盐山县典型的枣粮间作区。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卢氏奉诏由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氏取名为卢庄。 

【坊子】位于孟店乡东南偏北5.5公里处,北距中心公路1.5公里,东距205国道2.5公里。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杨、姜二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开有作坊,故取村名为杨姜坊子。后简称坊子。 

【南刘庄】位于小庄乡西北偏北3公里处。宣惠河流经村北。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刘氏谱载:“吾刘氏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东门里迁此占产立庄”。因北邻新县镇(今属孟村回族自治县),取名为南刘庄。 

【二郎堂】位于韩集镇南偏西2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大柳树迁此立庄。其时,村东有一庙堂名“二郎庙”,遂以庙堂取村名为二郎堂。 

【付李】位于望树镇西南偏北3.7公里处。宣南干沟自西北向东南从村南通过,大傅庄干沟自南向北从村东通过。地势平坦,多属粘土质。据查,该村系古村,原名小李村。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付氏由永平府昌黎县付家林迁此定居,遂改称付李。

【李分乾】位于刘集东北偏南1.2公里处。无棣沟自西南向东北从村东通过。地势平坦,属壤土质。据李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先祖分乾,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李分乾。 

【毕庄】位于望树镇西偏南3.8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毕氏谱载: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毕氏奉诏由山东乐安县(今广饶县)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毕庄。 

【田寨】位于圣佛镇西偏南3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粘土粘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田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借以姓氏取村名田寨。

【张效家】位于杨集乡东偏北1.2公里处。无棣沟从西南向东北从村西北通过。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查:明永乐年间,藏效玉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藏效玉。后又有张氏迁此定居,藏氏绝后,由张氏改称张效家。 

【贯庄】位于卸楼西偏北2.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宣南干沟自西向东从村南通过。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贯氏志秋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氏取村名贯庄。 

【北杨庄】位于盐山镇东北偏北1.4公里处。南有县城北环路横穿东西,东有205国道纵贯南北,两路于村南相交,交通便利。地势平坦,为白沙土质。据查:明永乐初(公元1403-1408年),杨氏迁此立庄。其时,村东北有一土台,系许予之墓。为唐龙朔元年(公元661年)2月27日立。台形似乌,俗称凤凰台。故取村名凤台杨庄。因村小,1961年改称小杨庄。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区别小庄乡小杨庄,更名北杨庄。 

【冯家洼】位于小庄乡东偏南2.8公里处。地势较低洼,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冯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因地势低洼,借此冠以姓氏取名为冯家洼。 

【冯庄】位于圣佛镇东偏北4.9公里处。地势平坦,南部属沙土,北部为粘土,地下水资源较丰富。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冯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地立庄。以姓氏取村名冯庄。 

【大韩庄】位于曾庄西偏南1.3公里处。地势平坦,属沙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甄、马、韩三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立庄,以姓氏取名甄马韩,同年,甄、马二氏迁出,又一韩姓迁入,因临近小韩庄,故改村名大韩庄,以示区别。 

【小韩庄】位于曾庄西1.4公里处。海(兴)泊(头)公路(西-东)从村中穿过。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韩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为与临近大韩庄区别,遂取村名小韩庄。 

【小高家】位于韩集镇东南偏北1.4公里处。地势平坦,多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初(1403-1413年),高万由高尔庄(今大高家)迁此立庄,取村名小高家。 

【大李庄】位于盐山镇南偏西2.2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白沙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李氏兄弟二人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为兄所建,故取名为大李庄。 

【张仁庄】位于常金西北偏南2.4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张氏谱载:张氏先世祖原居永平府滦州(今滦县),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迁居盐山南,称张老仁庄。1947年村人张炳炎与族人商议改称张仁庄。 

【大卢】位于常庄乡东北偏南2.8公里处。地势平坦,村南粘土,村北壤土。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卢氏迁此立庄。因村北有同姓立一村,与该村有大小之分,该村称大卢。 

【夏庄】位于孟店乡东偏北4.1公里处。地势平坦,为粘土质。该村系“燕王扫北”时的幸存村。据邢氏谱载:其先祖邢氏于明永乐末迁来,其时即有夏庄之称。后夏氏失传,郑、潘、张等氏相继迁入,村名仍称夏庄。 

【崔凡家】位于孟店乡东偏南4.5公里处。地势平坦,属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崔凡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为崔凡家。

【西李】位于圣佛镇南6公里,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据李氏谱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李氏先祖名柱者,由山东寿光县稻田镇迁此占产立庄。因村西有一同姓小村称小李,故取村名大李。1955年为与旧县东大李(现为韩集镇)相区别,改称西李至今。 

【范堂】位于庆云镇西4公里,座落在漳卫新河北岸。明永乐二年(1404年),范氏先祖范家堂,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其姓名取村名范家堂,后改称范堂。 

【王金】位于孟店乡北6公里。明永乐二年(1404年),王氏携同张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立庄,以姓氏取村名王家庄。明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在村北建金钟寺,遂改村名王金钟庄。抗日战争时期改称王金

【张边务】位于边务乡东南偏南3.3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张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迁此占产立庄,因邻近大边务,借此冠以姓氏取名张边务。 

【薛堂】位于韩集镇南1.5公里处。据薛氏谱载:明永乐初,薛氏由山东沾化薛家洼迁此立庄,村中有金星爷庙堂,以此冠以姓氏取村名薛堂。

【刘友章】位于小营乡西偏南3.7公里处。据刘氏谱载:明永乐元年(1403年),刘氏先祖刘友章奉诏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为刘友章。

【常金】位于孟店乡北偏西4公里处。常氏世居,名常家庄,系古村。明英宗正统五年(1440年),建一座寺院,并铸大铁钟一个,名曰“金钟寺”,常家庄遂改常金钟村。抗日战争时期,简称常金。 

【黄店子】位于窦边务东南偏北1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黄氏奉诏由永平府滦州(今滦县一带)迁此占产立庄,并开设一客店,遂冠以姓氏取村名黄店子。 

【后大商】位于圣佛镇西南6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即墨县迁此立庄。取村名大商家。约1935年,筑围墙将村分为三处,各自成村,分别为前大商、后大商、西小李。该村居北,称后大商。 

【前大商】位于圣佛镇西南6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即墨县迁此立庄。取村名大商家。约1935年,筑围墙将村分为三处,各自成村,分别为前大商、后大商、西小李。该村居南,称前大商。 

【西小李】位于圣佛镇西南6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即墨县迁此立庄。取村名大商家。约1935年,筑围墙将村分为三处,各自成村,分别为前大商、后大商、西小李。该村居民多姓李,且村落较小,称小李。1981年地名普查时,为与县内同名村相区别,以方位更名为西小李。 

【碱场赵】位于杨集乡西北偏北2.2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赵氏奉诏由山西洪洞县曾家湾迁此占产立庄。因该村地势低洼盐碱,故取村名碱场赵。

【王复娥】位于韩集镇东偏南5公里处。无棣沟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村北。地势平坦,为粘土质。据查,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王复娥奉诏由山西洪油县迁此占产立庄。以姓名取村名为王复娥。

【后大商】位于圣佛镇西南6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即墨县迁此立庄。取村名大商家。约1935年,筑围墙将村分为三处,各自成村,分别为前大商、后大商、西小李。该村居北,称后大商。 

【前大商】位于圣佛镇西南6公里处。明永乐二年(1404年),商氏先祖名清太者由山东即墨县迁此立庄。取村名大商家。约1935年,筑围墙将村分为三处,各自成村,分别为前大商、后大商、西小李。该村居南,称前大商。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