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初步调查与研究
2025-10-06 06:05:21 责编:小OO
文档
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初步调查与研究

作者:刘炜宏齐淑兰成平韩焱晶王晓红马兰萍张新宇

【关键词】针灸临床现状调查与分析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疗法独特,而且疗效显著。尤其是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深受医源性疾病和不断上涨的医药费用负担所困扰,对替代医学的关注程度日益提高,针灸医学也越来越受到国际主流医学界的重视。相对于国外针灸发展的热潮,我国针灸界目前的状况则有些不尽如人意。2000年,中国针灸学会在青岛召开了“新世纪针灸发展论坛”,对我国针灸医学发展状况进行总结,当时提出我国针灸界存在着“机构萎缩,人才流失,病种减少,效益滑坡”

的现象。因此,调查全国针灸临床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找出制约其发展的原因,

为部门制定相关及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客观依据,就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基于这样的目的,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支持下,笔者从2006年5月一2007年5月开展了“全国针灸临床现状的调查”,从影响针灸事业发展的几个因素入手,了解其状况,分析其原因,力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1调查对象

本次调査共发出调査表2 000余份,收到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寄回的调

查表700余份,剔除不合格答卷,有678份纳入统计。其中男451份(66. 5%),女

227 份(33. 5%);年龄:<30 岁23 份(3. 4%) ,30〜45 岁412 份(60.8%),>45 岁243份(35. 8%);学历:大专以下149份(22.0%),本科363份(53. 5%),研究生166份(24. 5%);职称:初级27份(4. 0%),中级249份(36. 8%),高级402份(59.2%);从事针灸工作时间:〈10年124份(18. 3%), 10〜20年334份

(49. 2%), >20年220份(32. 5%);地区分布:省(直辖市)254份(37. 4%),市(区、地区)3份(53.7%),县以下60份(8. 9%);医院类别:中医院341份(50. 3%),西医院324份(47.8%),中西医结合医院13份(1.9%)。本次调查范围广泛、层次齐全、人员分布合理,基本能够反映全国针灸临床的一般情况。

2结果与分析

2. 1针灸人才队伍的变化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众所周知,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石。目前普遍的感觉是针灸科人才流失严重,针灸发展后继乏人。然而,本次调查资料显示,与1997年前相比,针灸科医生数量、针灸科医生职称比例数、针灸门诊床位数量、病房床位数量均有一定的上

升(见表1)。表1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和床位数量比较(略)注:※床位数

不包括天津2家特殊高者;☆不同职称人员比例的比较,经秩和检

验,u=0. 638561,P>0. 05表1数据表明,10年间,针灸科医生平均人数增加了 37. 5%,门诊床位数上升了 60%,病房床位数上升了 36. 67%。然而,从原始资料看,地区间存在着严

重的发

展不平衡。黑龙江省大庆市9所市级医院的针灸科19年共有针灸医生29人,

针灸床位70张,到了2000年,有针灸医生12人,针灸科床位0张,医生人数和

位数直线下降;2005年,有医生17人,床位数仍然为0。而天津中医学院第一

属医院10年前针灸科人数71人,门诊床位200张,病房500张;2007年针灸科

人数140人,门诊床位300张,病房600张,这是一个快速发展的特例。

分析针灸医生数量有所增长的原因,与近20年来针灸高等教育的发展有很

大的关系。1981年以来,全国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纷纷成立针灸系,培养了大批针

灸专业人才。截止2001年,我国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中医高等教育机构22所;

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西医高等教育机构10所;设有针灸推拿专业的非医药高等

院校6所。这些院校在高校扩招的影响下,每年有数以万计的毕业生充实了针灸

临床第一线,因而使针灸医生数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针灸科近年来转

业人员较多,也是不争的事实。据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一份调查统计,1985、1986

级针灸推拿专业本科生毕业当年(1990年、1991年)有92. 6%的人从事针灸专业,

毕业10年后(2000年、2001年)这一人数只有65. 4%,下降了 27. 2%,这部分

毕业

生的流动方向主耍是医疗行业的其它科室[1]。这一流动的倾向一直持续到现在。

从职称结构看,本次调查资料显示,针灸科医生中高级职称占36. 6%,比

10

年前增长了 15. 4%,而初级职称却比10年前下降了 8. 1%,虽然统计结果证

明该数

值变化并无统计学意义,但结合上述毕业生流动情况分析,还是从另一个角度

证了针灸科确实存在着人才流失问题,尤其是年轻医生的流失。这种针灸科医

年龄趋于老化、后备力量不足的现象,对针灸科的发展十分不利。

2.2近10年来针灸科诊疗人数变化的分析

针灸科诊疗人数的变化反映了公众对针灸的认知程度。我们在调查表中

设计了“每年针灸科门诊诊疗人数、每位医生平均日门诊量”的10年间的对比。

2.2.1针灸科年门诊量的变化

统计数据表明,199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不足1 000人次,最多4. 8

万人

次;2007年针灸科年门诊量最少1 200人次,最多30万人次(见表2)。表

2与10年前针灸科门诊年就诊人数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

验,u=5. 927808, P〈0. 001从表2可以看出,10年间年门诊量在0. 5〜1. 5万人次的针灸科比例变化

大,变化主要体现在年门诊量在0. 5万人次以下针灸科的减少(减少了18. 3%)

1.5万人次以上针灸科的增加(增加了 18. 2%)。也就是说,总体上针灸科年门

量10年后较10年前有很大的增长(P<0. 001)。从所收到的问卷中看,针灸科

诊量大的为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门

量较少的多是一些综合性医院和规模较小的职工医院。

2.2.2针灸科医生日门诊量的变化

从有效问卷中可见,针灸医生日门诊量最少不足5人,最多可达40人;与

10年前比较,最少日门诊量变化不大,最大日门诊量有较大提高(见表3)。表

3与10年前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比较[答卷份数(略)]注:☆经秩和检验,u=10. 686262, P〈0. 001

由表3可见,针灸科医生平均日门诊量有明显的增加(P<0. 001)。医生数量有所增加,门诊量有明显增加,均说明近10年来我国针灸临床还是有了一定的发展。

2.2.3针灸科患者首诊率分析

在678份答卷中,有202份回答了首诊率问题,其中首诊率最高为98%,最低为10%。有60. %的针灸科患者首诊率为61. 0%以上;39. 11%的针灸科以转诊为主要患者来源(首诊率在60. 0%以下),更有甚者,首诊率在30%以下的有24个针灸科,表明这些针灸科的业务发展相当被动。

首诊率高有以下几种情况:①有具有特色的科室,如天灸、挑治、腹针、康复中心(综合疗法)等;②针灸疗法比较深入人心、基础雄厚的地域,如福建、广东等地;③名医效应,如北京中医医院、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首诊率都相当高。

转诊率高于首诊率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多为综合性医院,患者首诊是其它科室,治疗无效后才来针灸科;②多为病房,或疗养院;③与医院是否有其它与针灸相关的科室有关。在所收到的答卷中,57. 5%的医院有神经内科,57. 5% 的医院有理疗科,57. 5%的医院有康复科,45. 0%的医院有疼痛科,36. 7%的医院有

脑病科,35. 8%的医院有颈肩腰痛科,21. 7%有其它相关科室。这些科室的存在对针灸科的患者分流很大,影响了直接到针灸科就诊的患者数量。究竟其它相关科室的设立对针灸科门诊量影响到什么程度,根据现有的数据统计,还无法得出确切结论。

2.2.4门诊量与地域、医生职称、收费等关系的分析资料分析显示,门诊量与地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例如,广东、福建等地各医院门诊量,无论是省级医院还是县级医院,无论是综合医院还是中医医院,年门诊量都能够达到1. 5万人次以上;而在河北地区以及东北部分地区,年门诊量均在1万人次以下;年门诊量最少的在西北地区,如青海省西宁市某医院,年门诊量在0. 5万人次以下。这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地区,人们对针灸的接受和认知程度就越高。这种情况与当前国际上针灸发展的地区差别十分相似。

门诊量与医生的职称没有明显的关系。资料显示,正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5人,副主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20〜40人,主治医师日门诊量约为15〜30 人,住院医师及其以下者日门诊量约为15〜20人,差别不是很明显。这种情况与中医其它科室中,老中医门庭若市、年轻医生门前冷落不太相同。因此可以说,针灸医生的经验价值没有得到人们的认可,无论从现行的收费制度、还是医生和患者的认知,都没有体现出对不同级别针灸医生技术水平的承认。

收费对门诊量的影响似乎不存在负相关。平均每次治疗收费水平最高的在

我国的华南,包括广东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但是这些地区的针灸门诊量并不

少;北方地区如天津的“醒脑开窍针刺法”,每次收费达到40元,但患者还是趋之若鹜。相反,有些地区尽管收费相对便宜,但是门诊量维持在20人左右。因此,可以认为,收费高低并不是影响门诊量的重要因素。

针灸科的门诊量、首诊率是针灸科赖以生存的基础,离开了这一点,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尽管门诊量、首诊率受多方而条件的制约,但是,从以上分析

可以看出,针灸科是否有过硬业务技能是问题的关键。要加强针灸科的特色建设, 善于引进新技术、新方法,建立特色门诊;其次是努力营造名医效应;第三,加

大对针灸疗法的宣传力度,让行业内外的人都认识针灸,了解针灸疗效好、无不

良反应的特点,从而愿意采用针灸疗法治病。

2. 3纯针灸治疗技术在临床运用的比率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影响

针灸是一门具有独特技法的治疗手段,针灸疗效的高低与技法运用的是否得

当有直接的关系。一段时间以来,有人认为临床上存在着轻传统技法应用的情况。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设计了“针灸科常用治疗技术”一栏,罗列了电针、艾灸、拔罐、放血、梅花针、火针、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穴位注射、小针刀、

其它新技术,以及是否有本科独特的治疗技术共计12项问题,分为常用、有时用、不用三类情况。678份答卷的回答情况(见表4)显示,针灸科治疗技术的常用排

序为:拔罐、电针、TDP照射、补泻手法、艾灸、头皮针、耳针(耳穴贴压)、

穴位注射、放血、梅花针、小针刀、火针。可以看出,拔罐、电针、TDP照射是

针灸科目前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使用率在60%以上;传统艾灸虽然有诸多不方

便之处,但是仍然有42. 2%的针灸医生临床上常用;一些操作相对较难、或疼痛出血的疗法,在临床中使用较少。至于针刺补泻手法的运用,一半多的医生经常

运用,另一部分则是有时运用,有6%的人干脆不用,传统针刺补泻手法的使用有

些不尽如人意。表4针法技法使用频度情况[答卷份数(略)]

表4数据反映出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于现代方法,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3.1传统针灸收费偏低目前,各地针灸收费标准中基本上都是电针高于普通针刺,TDP照射高于传统艾灸。针灸医师治疗程序一般为针刺、接电针、照TDP、起针后拔罐,一系列操作下来既省时又方便,免去了手工捻针的费时费力,又免去了传统艾灸的熏灼,且收费相对较高。从本次调查可以看出,针刺补泻手法的常用率仅为44. 3%,而电针的常用率高达75. 0%;艾灸的常用率为42. 2%,而TDP照射的常用率为67.5%。除了因为传统技法较难掌握、费时费力之外,针灸治疗收费低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有答卷特别指出,针灸医师在诊断、检查患者之外,还要亲自操作治疗患者,既劳心又劳力,比一般的医生劳动强度大,不但没有额外的补贴,收取的治疗费还最少。因此,现行的收费标准不能体现针灸医生的劳动价值。也有答卷指出,为了经济效益,不得不使用一些不必要的项目。

传统灸疗的烟熏,直接灸或化脓灸造成的创伤,火针、梅花针的疼痛与创

以及治疗病种的局限性,无疑阻碍了其应用与发展,呈现日渐萎缩的趋势。

传统技法是针灸疗法的特色所在,也是针灸疗法的疗效所在。传统技法使

率降低,直接影响了针灸的疗效,从而影响到针灸事业的发展。从历史上看,

每位

著名的针灸医家,其手法独特,疗效显著,深受患者欢迎。而现代,则很少这样

大师。因此,我们有些应该向保持、发扬传统医学特色上倾斜,向有利于提

高临床疗效倾斜。当然,针对传统方法的致命弱点,我们也应该展开研究,借

助现

代科技,研制既无损伤而又有艾灸特性、能达到艾灸治疗效果、无毒、安全的新

方法、新仪器。研究具有疗效独特、实用性强、痛苦小、安全的针灸技法将成

为针灸发展的必然趋势。

2.4针灸治疗收费与针灸科发展的关系

2. 4. 1目前我国针灸治疗收费情况

目前,我国针灸治疗大部分地区实行的是分项收费,即针刺、艾灸、拔罐、电针等按项目计价,只有20份答卷写明是非分项收费。在同一项目或不同项目收费标准上,同一地区或不同地区的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因此,我们分别统计了单独针刺1次的收费和一位患者治疗1次的平均收费情况。

统计资料表明,我国目前针灸单次收费最低为贵州(3元/次),其次为北京(4 元/次);最高为天津(40元/次,醒脑开窍针法),其余地区大部分收费为10〜20 元;还有以针刺的穴位数目为限,有每穴1元、每5穴10元、每5穴18元不等。各地患者每次门诊就诊平均治疗收费在15〜50元之间。以每次治疗平均收费排序,前5位依次是:黑龙江56. 9〜46. 3元,广东49. 7〜37. 5元,湖北45. 7〜

32.8元,湖南39. 7〜38. 8元,广西38. 3元。

2.4.2目前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存在的问题①针灸治疗收费偏低。本次调查显示,全国大部分地区针灸治疗1次收费(包括各个单项收费在内)为10〜30元。参考10年前的收费5〜10元,考虑物价

上涨的因素在内,现在的收费实属偏低,若再计算成本,包括人工费、针罐艾灸以

及仪器的损耗费、房屋水电费等,每次的治疗薄利、无利,甚至负利是完全可能

的。②针灸治疗收费偏低导致治疗方法重复使用,加重了资源浪费。由于大部分

医院均采取分项收费,而每个单项的收费较低,所以在处理患者过程中,常常出现

多种方法并用。有些方法属治疗的需要,但是否每次治疗都要多种方法并用就值

得探讨。③不同地区、甚至同一地区针刺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在针刺1次收费标准上,不同地区差异较大,如贵州3元、北京4元、上海7元、天津10元等;在同一地区,如河南又存在5元、7元、10元、20元、30元等不同的收费标准。各个省有自己的收费标准,临床上实际收费也比较混乱,甚至同一地区的不同医

院治疗1次的费用也不相同。④现行收费标准未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的价值。本次调查答卷者的职称有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的不同,虽然不同职称在挂号费上有所不同,分别为5元、7元、10元,但针刺治疗收费标准却相同。将本次答卷按职称分类,分别统计他们的收费情况,发现初级职称的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0. 9〜21. 1元,中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1. 3〜

24. 7元,高级职称医生每次平均收费26. 3〜29. 2元,其间的差别并不大。但是,针灸治疗属于实际操作的技能,同一疾病经不同经验的医生治疗在治疗效果、治

疗时间上都会有所不同。目前的收费水平不能体现经验丰富医生的实际价值。

2.4.3对针灸治疗收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①重新制定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将针灸的各项治疗重新定价,要将各项成本

计算在内同时还要考虑操作人的实际经验价值,制定出更加细致的标准。②针灸治疗收费标准应体现出地区差别。现有标准未能体现地区差别。以北京为例,北

京的人均收入和支出在国内均处领先地位,然而针刺1次的收费却是4元,此定

价未能和北京地区的总体收入相协调。我国地区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并不平衡,针灸治疗收费应结合本地区经济的发展状况,制定出符合本地区的标准。对于经

济落后的地区,在针灸治疗收费上国家可以给予适当的补贴,或在上予以

持。③探索新的、科技含量高的针灸治疗方法。通过此次调查可以看出,新的专

利治疗方法由于疗效好而收费较高,如针挑治疗可以收到300元,且每天治疗在

30〜60人次,说明治疗效果是影响收费的关键因素。醒脑开窍针法亦提示我们,今后在针灸治疗方法上,除了继承传统的方法外,更应探索新的、技术含量高的

针灸治疗方法,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这样,虽然单次治疗价格提高,但是单一患者总体治疗费用不会上涨。

3小结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①近年来针灸科人才的流失现象已经不是十分严重,但

是,仍然有相当数量的年轻人不愿意留在针灸科工作,造成了后备力量不足的现

象。②针灸科就诊患者数量近年来有很大增长,但是,有将近40%的针灸科室不

得不依靠其它科转诊患者维持生存。③在针灸技法使用上,传统方法的运用率低

于现代方法;有损伤、疼痛较重、出血的方法使用率低于无损伤、无痛、不出血的方法;补泻手法的使用率较低。④在针灸治疗收费上明显存在着收费偏低、地区间不平衡、不能体现不同层次针灸医生价值的问题,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导

致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因此,笔者认为:①大力宣传针灸的特色与优势,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这种宣传要涵盖社会各行各业,即包括针灸界内部、医疗界全体、社会各阶层,让所有的人充分认识到针灸疗法的优势,主动采用针灸疗法。②提倡针灸疗法进入各个科室,或者各科医生都能够使用针灸配合治疗。③针灸医生要努力提高自

身素质,研究和发展既能保持和发扬针灸疗法特色、又能符合人民大众需要的新技术、新方法,不断地满足社会日益提高的对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以此促进我国针灸医学的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富东,刘一凡.新世纪针灸高等教育的思考与展望[J].中国针灸, 2002, 22 (8): 563-565.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