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考前三天背大题,重点汇总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辨析题、简答题)
2025-10-06 06:05:15 责编:小OO
文档
一、辨析题

1.一定条件下,制约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最直接的社会因素是政治经济制度。

此观点是正确的。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有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受教育的权利、教育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政治经济制度通过上面四个方面作用,直接决定了教育性质和发展方向。

综上,该说法正确。

2.由于教学活动以间接认识为主,因而直接经验相对来说可有可无。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但是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遵循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把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结合起来,不能偏废其一。

综上,该说法错误。

3.学生的思想品德是知情意行的统一题,因此学校德育对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培养一定要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此观点是错误的。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是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等因素,德育具体实施过程,具有多种开端,这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

综上,该说法错误。

4.定势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此观点是错误的。

定势的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在解决相似或相同的问题时,定势有助于人对问题的适应,从而能提高反应和解题的速度。对于变化的情境或问题,定势常具有消极作用,会降低问题解决的效率。

综上,该说法错误。

5. 特殊迁移的范围比一般迁移的范围广。

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一般迁移也称非特殊迁移、普遍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习得的一般原理、原则和态度对另一种具体内容学习的影响,即原理、原则和态度的具体应用。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学习迁移发生时,学习者原有的经验组成要素及其结构没有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因此,一般迁移的范围比特殊迁移的范围广。

综上,该说法错误。

二、简答题

(一)简述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

1.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二)简述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作用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具体表现如下: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三)简述遗传的作用

遗传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遗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身心发展的过程及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四)简述教育的相对性的含义和表现

教育的相对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教育与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2.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具体表现:教育内容的继承,教育方式的继承、教育理论与经验的继承。

3.教育的相对性并非绝对性,而是相对性。

(五)简述影响学制的因素有哪些?

1.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受社会制度的制约;

3.还要考虑到人口状况;

4.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要吸取原有学制中的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六)简述学习者中心课程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1.以学生为中心;

2.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进行编排;

3.强调学生的经验、兴趣、需要,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七)简述课程标准的含义及其指导意义。

学科课程标准是课程计划中每门学科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它规定了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的范围、深度和结构、教学进度以及有关教学法的基本要求。

第一,教学大纲是国家对各门学科的教学提出的统一要求和具体规格,是国家对学校教学实行领导的一种重要工具。

第二,教学大纲是编写教科书和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

第三,学校和教师应全面彻底地领会课程标准的内容、体系和精神实质,按照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进行教学。

第四,教学大纲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八)简述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课程门类和课程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变课程“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关,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学习的现状,倡导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本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适应性。

(九)简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健康;

4.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十)启发性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定义: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施要求:

(1)老师应讲的“少而精”,给学生留出思考的空间;

(2)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设置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

(4)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使学生学会思考。

(十一)简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

(1)不利于因材施教;

(2)不利于学生性与自主性的培养;

(3)教学形式缺乏灵活性。

(十二)简述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1.前习俗水平

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2.习俗水平

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

3.后习俗水平

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十三)如何贯彻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

(1)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2)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

(3)德育要有计划和系统的进行。

(十四)如何运用情感陶冶法进行德育?

1.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者要加强自身修养,同时注意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形成良好的班风和校风;

2.组织学生积极参与情境创设;

3.与启发说服相互结合。

(十五)在教学中如何运用记忆规律?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十六)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点

1.知识观:质疑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2.学习观:建构主义在学习观上强调学习的情境性、社会互动性和主动建构。

3.学生观: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4.教学观:情景式教学、支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

(十七)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内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二)设置合适的目标;

(三)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四)训练归因。

2.外部学习动机的培养和激发

(一)表达明确的期望;

(二)提供明确、及时且经常性的反馈;

(三)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四)有效的运用表扬。

(十八)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哪些?

1.学习情境的相似性

2.学习材料的性质

3.学习活动的多样性

4.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5.年龄特征

6.智力水平

(十九)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措施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二十)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有哪些?

1.问题情景与表征方式;

2.个体的智能与动机;

3.思维定势与功能固着;

4.原型启发与酝酿效应;

5.情绪状态;

6.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十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措施

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4.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5.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的能力

(二十二)简述良好性格的培养措施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十三)良好班集体的培养方法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和良好的班风

(二十四)教师的教学能力包括哪些?

1.组织和运用教材的能力;

2.言语表达能力;

3.组织教学的能力;

4.对学生学习困难的诊治能力;

5.教学媒体的使用能力;

6.教育机智等。

(二十五)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和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仪表、风度和行为习惯的养成;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三、材料分析考点

第一道教育学:

1.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

2.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规律

第二道心理学:

1.学习动机:归因理论、动机培养

2.中学生发展心理:情绪情感、意志、人格

3.其他:学习迁移、问题解决、创造力培养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