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市场下的大学出版社SWOT模型分析_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例
2025-10-06 06:05:31 责编:小OO
文档
理论研讨

新市场下的大学出版社SWOT模型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例新市场下的大学出版社SWOT模型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例

摘要:在新的市场环境下,本文通过对大学出版社S W O T模型的分析,以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为研究背景,并从中分析出了swot模型下当前大学出版社所存在的优势与劣势,以此为线索,综合列举了其存在发展契机。

关键词:大学出版;SWOT模型;分析

文/孙 浩

SWOT分析是指分析一个单位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和威胁(Threats),因此,SWOT分析实际上是将对企业内外部条件各方面内容进行综合和概括,进而分析组织的优劣势、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的一种方法。

一、大学出版社的优势(S)分析

对于大学出版社来讲,竞争最好的结果就是出版社的产品——图书。某一专业领域的图书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得到读者的认可和信赖,市场占有率高,不但宣传了出版社,还带动了出版社其他品种图书的销售;完善的销售渠道,图书可以经过最少的环节快速、低成本地呈现到消费者面前;销售量大降低了图书的印刷成本,出版社也可以将超额利润以低价格或低折扣的形式返利于广大读者,从而形成更强的竞争力。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的成立时间不长,却已取得了一定的业绩。受到了业内人士特别是煤炭行业人士的广泛注目。而且,在今天出版业竞争激烈之际,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仍然保持特色稳步发展,这无疑显露出高校出版社所具有的鲜活生命力与竞争力。这是与其特有的优势分不开的。

1.作者资源优势

大学出版社在行政上是从属于高校的学术性出版机构,在地缘上是办在大学里的出版社,因此,它就必然与大学积累所呈现的文化信息、学术脉动息息相关,是这种文化信息和学术脉动的承载者和反映者。高校出版社应该而且也有充分的能力反映学术界的最新变化与发展,承担起文化积累和知识传播的工作,承担理坚和学术创新的责任。高校历来是人才会聚之地,知识分布密集,文化积累丰厚,其能提供的出版资源是永续不绝的。高校出版社的天然优势便自然而然地转化为生产力,最大限度地去感应新理论、新思维,最为迅速地去将这一切以图书这一载体加以展示出版,把智力优势、学术优势转化为出版优势,从而占据越来越大的图书市场份额。作者资源优势是高校出版社出版高水平专著和教材读物的有力支撑。

2.专业出版人才技术优势

大学出版社在出版人员的构成上也有着相当的优势,近90%为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整体素质较高。编辑队伍中老人员大都是由专业人员转岗而来,懂专业,熟悉本专业内容,关注本专业发展趋势。另外,对高素质新生年轻人的引进,大大加快了高校出版社出版的科技化步伐,为处于朝阳行业的出版业注入了新鲜活力。

3.高校教材出版优势

高校出版社的职能之一就是为教育服务,出版大学教材是高校出版社的责任、义务,也是高校出版社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里具有写作教材的作者群,有使用教材的固定群体。发行教材具有发货时间固定、大批量、库存少、无退货、回款快的特点,是所有出版物中最稳妥的一类。所以教材的出版发行一直是出版社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大学出版社的劣势(W)分析

1.专业面窄,地理位置较偏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过去属于原煤炭部,出书以煤炭方面的居多,多年来形成“为煤炭做书,吃煤炭饭”的思想,依附性较强,若煤炭行业不景气,出版社也跟着倒霉,风险防范意识较差。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地处淮海经济区徐州市,不像在省会的出版社资源那么丰富,区位性较强,文化底蕴薄,选题量少。

2.人员组成的劣势

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出版人员的编制归中国矿业大学,人员组成具有“高知”的特点,而且,大多数人是大学中各专业转岗而来的,懂专业,但是缺乏出版专业人才。而各个地方社的出版人员关系隶属省新闻出版局,全国每年出版专业院校或综合性大学出版专业毕业的高等人才大都流向了地方社,很少进入高校出版社。这些懂出版规律、熟悉图书出版发行运作、熟悉图书市场运作的出版专业人才不可或缺,这些人才的缺乏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

3.出版资源共享的劣势

各个地方出版社的行政关系都是隶属于各省的新闻出版局的,办公地点邻近,信息资源、出版资源共享非常便捷。特别是国家在深化出版业改革,确定走集约化发展道路之后,各个省组建出版集团,以便更有效率地配置、使用出版资源。而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行政关系隶属于大

2008.10

从政治学视角认识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之特点

理论研讨

学,这个“身份”使高校出版社与地方缺乏联系,形成本地的书不在本地出版的现象。

三、大学出版社的环境机遇(O)分析

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文化、技术的发展,也对科学、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需要日益迫切,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要适度超前发展,还对更新教材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革考试制度等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同时强调要继续深化教育管理和办学改革,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规模,逐步建立终身教育体系。这一方针为高校出版社的发展指出了大方向。高校社占有图书出版资源的绝对优势。如对学术专著和高层次教材、教辅读物的出版等。另外,文化室、策划室因为规模小,机制灵活,行动迅速,掌握有丰富的出版资源逐渐成为出版社竞争对手。但是,文化室或者策划室没有出版权,它们必须以一定的形式与出版社合作。出版社可以把它们作为一种出版资源加以整合、利用,与其合作,扩大自己的资源、发展自

身。同样,现在的民营书店发行渠道、国外书业企业的发行渠道,都可为我们所用,变为高校出版社的资源、优势。

四、大学出版社的环境威胁(T)分析

为了深化改革,加快中国出版业产业化进程,国家开始在各个省份组建出版集团,合理、高效地配置、使用出版资源,达到经济规模,走集约化的发展道路。这对出版社的发展来说是一次契机,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与其他大学出版社一样,因为行政上隶属于大学的身份,而被拒之门外。由于各个高校出版社的主办单位——大学,处于不同的省份、城市,各自又有不同的隶属关系,所以这种设想,也只能是一种空想。民营书店的崛起,是图书发行业中一股新生的、强大的力量。这些民营书店具有先进的理念、灵活的机制,已经建成的比新华书店更健全的销售渠道,将在图书市场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们是一支绝对不可忽视的发行力量。这些是大学出版社无法比拟的。民营书店已经具有明确的专业分工,店面分布遍及大城市、小乡镇,灵活应变,频繁的促销、折扣售书活动做得有声有色。它们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它们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它们更适应市场经济。民营书店发行渠道的建立与完善,使它们愿意而且有能力向图书出版的上游整合。

作者单位: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参考文献:

[1]顾海良.发展:21世纪大学出版社的主题[J].大学出版,2001,

(1):35-38.

[2]伍旭升.转制:大学出版社的机遇抑或挑战[J].大学出版, 2004,(3):67-69.

[3]张永宏.西部小型大学出版社的困境与出路[J].大学出版, 2003,(4):142-143.

一、推进中国政治现代化道路模式——自下

而上的道路

新民主主义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政治价值,主要包含政治自由、平等、人民当家做主。消灭私有制是实现这些价值的根本措施。而辛亥后中国社会的特点和性质决定了其动力源不在现实的国家政权内部,而在于下层的社会政治资源。在调集社会资源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方法和方向上发生了失误,注定了这一时期现代化进程的失败结局。

辛亥是先推翻旧王朝,建立新政权,再进行政治动员,自上而下完善自己的职能体系,这在当时具有不适应性。无论是辛亥还是南京,注重的都是国家上层的政权变革,并试图通过强化国家权力,依靠职能体系自上而下整合社会,但都失败了。而党则是从农村至城市,先进行政治动员,把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动员起来,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新政权,最后推翻旧政权。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依托农村根据地,动员广大农民进行土地,党的组织体系核心和政权组织体系在农村得以建立和成长,同时通过工作动员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商业者等社会阶级和阶层。战争后期,形成全社会的反对政权的统一战线,推翻了蒋氏政权,建立起新型的政治。

从政治学的意义上讲,辛亥和国民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西方模式,中国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则是自下而上的东方模式。在西方,政治动员是旧政权瓦解的结果;而在东方,则是旧政权灭亡的原因。中国要进行彻底的,确立现代化的政治,就必须首先进行广泛的政治动员,瓦解传统社会的文化运作机制,以全新的理念和动员机制形成自身广泛的政治圈,使社会各阶层摆从政治学视角认识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之特点

摘要: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不仅有变动的现实背景,更有着深刻的历史起点。从近现代到当代中国社会相对剧烈的历史变革,特别是政治领域的巨大变革,使我国在政治形态上发生了整体性转换。但在中国近代到当代政治发展的链条中,新民主主义时代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代在政治发展上却存在深刻的、内在的关联性。

关键词:政治发展;新民主主义政治建设;特点

文/裴胜利

2008.10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