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聆听技巧和节奏教学
2025-10-06 06:07:02 责编:小OO
文档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聆听技巧和节奏教学

作者:朱彩群

来源:《文教资料》2012年第21期

        摘 要: 在小学音乐歌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聆听习惯,遵循先入耳,后入心,再动嘴的递进原创,从小培养学生喜欢音乐,学会欣赏音乐和与表现音乐的能力。本文谈谈小学音乐教学中聆听技巧运用的几点做法。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 聆听技巧 节奏训练

        一

        (一)有效聆听——熟悉新歌旋律。

        学唱前聆听,是新歌教唱的必经环节,或教师范唱,或听音响,目的是使学生熟悉新歌旋律,并对之产生初步的情感体验。聆听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养成初听歌曲的习惯,即要求“静听”。聆听新歌的次数由教师掌握,可根据歌曲的难易程度及学生的接受水平决定。值得注意的是,重复聆听歌曲时,教师切忌停留在“单纯重复”的阶段,而应逐步提高聆听要求,每次聆听的目的应非常明确,聆听难度依次提升,即聆听要真正能为学唱服务,体现出“有效的聆听”。

        如:在学唱歌曲《我和小树来比赛》时,学唱前我一共安排了四次聆听,要求分别是:第一次,感受歌曲的情绪风格;第二次,了解歌曲的演唱内容;第三次,随旋律听出乐句;第四次,发现歌曲特点。这样,听完四次歌曲后,学生也就学会了演唱,也就不会被附点节奏困扰了。

        (二)完整聆听——感受乐句规律。

        乐句是构成一首乐曲的一个具有特点的基本单位。它能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义,如同文章中的一句话一样。歌曲中的乐句一般都比较有规律。特别是那种结构方整的歌曲。比如四句歌词,对应着四个乐句,句句之间有呼应,而且有些乐句之间存在着旋律相同或者相似的特点。

        如:意大利民歌《田野的召唤》歌曲为单二部曲式,共由四个乐句构成。通过多次整体聆听,学生就会发现:第一、二两个乐句基本相同,旋律进行以级进为主,运用了八分休止符,使旋律更为清新跳跃,抑扬顿挫;第三、四两个乐句在第二乐句的旋律上发展,将歌曲推向高潮,然后逐步趋向平衡。衬托“梯里通巴”的出现将主人公欢乐的心情巧妙地表现出来。最后,歌曲在连续的重音推动下自然收尾,余音袅袅,情深意长。再如:歌曲《蓝天白云》,这是一首热情洋溢,明快活泼的歌曲,描绘了一群纯真的少年,手持六弦琴,在灿烂的阳光下自由自在,载歌载舞的情景,歌曲为大调式,单二部曲式,由两个复乐段组成,音乐语音简练形象,多处采用重复手法。第一部分采用了ox/xxxxxxx/xxxxo的节奏型,紧凑而富有动感;第二部分节奏更加活跃,音区升高,情绪更为欢乐,带有舞蹈性,是歌曲的高潮。教学时,让学生听辨对比,找到它们的相同与不同之处,让学生在倾听中找到这些乐句的特点和联系,学唱歌曲时就能事半功倍。

        (三)选择聆听——突破教学难点。

        在学唱歌曲的过程中,聆听往往被忽略。通常,老师们都选择反复练唱,男女生分组唱、小组唱、指名唱等,殊不知事倍功半。这一现象在高年级合唱教学中尤为明显。许多老师苦恼,分声部时同学们唱得都很好,可合作起来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其实,不是学生没能力唱好,而是他们没有学会聆听。学唱过程中的聆听,不一定是歌曲的完整聆听,而是根据学唱需要有选择地聆听。

        例如,因某乐句的音准、节奏问题可使用乐句聆听,可听老师或优秀同学范唱;若因歌唱方法不够正确,可选用不同演唱方法对比聆听;因声部合作出现的问题可引导学生学习相互聆听,即多声部聆听的方法,学生要学会听老师的弹琴,听对方声部演唱,听自己声部等。这是需要长期坚持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音乐老师尤其要培养学生对多声部音乐和谐美的感受能力,这对于开展班级合唱教学将大有帮助。歌曲《愉快的梦》具有摇篮曲的特点,六、八拍,速度较慢,节奏变化不大,表现了宁静、梦幻的意境,两个乐段分别用两个乐句组成。第一乐段旋律较多处于中音区,旋律进行具有下行的倾向,使音乐显得深沉而带有神秘的意味。第二乐段进入合唱,音响更为丰富,旋律的进行方向转为上行,音区移高,产生了明亮的色彩。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歌曲《手拉手,地球村》,歌曲为四三拍,两段体结构。第一乐段短促、跳跃的旋律和第三乐段舒展、优美的旋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动地表现出少年儿童保护家园,建设家园,要把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村”打扮得更加美丽漂亮的可爱形象。在教学这些歌曲时,请学生注意倾听歌曲中多次出现的有特点的节奏,能帮助他们唱准它们。

        (四)入情聆听——实现二度创作

        歌曲唱对了,稍稍有那么一点情感了,就算完成任务了。我想,大多数老师都是这么认为的。其实,老师们还忘记了歌唱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即歌曲的二度创作。学唱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再次聆听录音范唱,讨论其情感表达,启发学生将范唱与自己演唱相比较,听辨哪种演唱更恰当,或者教师引导学生尝试其他表现歌曲的演唱形式,形成独具人性的情感表达。在教唱二年级《小海军》这首歌时,我先有感情地朗诵了歌词,再让学生听范唱学唱歌。学完后,要求学生根据歌曲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色彩,分每八人为一小组,学做小海军的形象课后,进行自编自演。然后,利用文娱活动课的时间进行表演比赛。最后,评选出前三名的优胜小组。再如,教完六年级的《手拉手,地球村》这首歌后,我要求学生以赞美、歌颂自己的家乡为题,收集具有家乡风格的,赞美自己家乡的音乐作品,同学们相互介绍,学习;以用《唱着跳着走近你》歌曲为蓝本,进行简单的歌词创编,唱唱、跳跳,歌颂自己的家乡。学生们热情的参赛,创造性的编排,精彩的表演,使歌曲演唱得更加声情并茂。所以,要启发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艺术表现,再没有比倾听音乐更为精彩的了。学生们能有这些创造性的想法,归根结底来源于深入细致有效的倾听。

        二

        音乐以它独特的功能——乐曲的旋律美、词的语言美、声响的意境美、表演的形态美、演唱的情感美、艺术的节奏美来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影响人的行为。正如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他又说:“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节奏,不是旋律。”可以这样说,节奏是小学唱歌、舞蹈、视唱、器乐、欣赏等多门学科的支柱。因此,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下面再谈谈对节奏训练的几点做法。

        (一)动手制作乐器,寻找节奏训练的新途径。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有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制作乐器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器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可以提高大脑皮质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活创造区域,从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让学生制作沙球、串铃、双响筒、圆舞板等打击乐器,并用其为歌曲伴奏,让学生制作的“土乐器”走上讲台、舞台。学生在练习中,“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又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工具”。同时,学生在伴奏的过程中,又实现了自我创新,体验到发现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二)动脑说,说节奏,感悟节奏训练的乐趣。

        一般人认为节奏就是拍拍打打,其实节奏训练是语言节奏和动作节奏同培养的。朗朗上口的语言能使学生很快掌握节奏。比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x、xx、xxx、xxx、xxxx、x—等节奏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会儿能让问题迎刃而解:嗨—/小哥哥们/小弟弟们/每天放学/做游戏/轱辘轱辘锤/轱辘轱辘叉/哥哥们弟弟们/笑哈哈//

        从语言的节奏入手,辅之以拍手、跺脚等身体语言,能够训练学生反应的灵敏度,培养他们的大脑和身体各部分之间的协调能力,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根据节奏说话有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记忆力,培养了学生的节奏感,为识谱、唱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动口唱,唱节奏,拓宽节奏训练的新渠道。

        孩子的大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机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挖掘学生的思维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真正让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

        小学音乐课本上的节奏型较单一,少变化,在节奏上附上师生创作的新颖旋律进行教学,会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课堂上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厚,人人动脑创节奏、动手打节奏、动口唱填词、吹旋律,作为主体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在自创节奏与旋律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创作的节奏与旋律尽量是学生所熟知的、新颖的,能引起大家联想与想象。附在节奏上的旋律应比较形象生动。2.注意多创作重复节奏型旋律,适当采用某些变化节奏型旋律为宜。3.要求学生多创作节奏。如以两小节为一单位进行节奏接龙,培养写生敏捷的反应力和集体合作能力。4.鼓励学生多听、多唱、多想、多练,从生活中找素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生活的能力,提高学生视谱联词的能力。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