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游戏与课程结合理论
2025-10-06 06:04:52 责编:小OO
文档
 游戏与课程结合理论

 从课程的内涵来分析.人们对课程内涵的看法是不一致的。国外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一是认为,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或特殊材料的一种综合性的总计划”;二是认为,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指导下获得的一切经脸、三是认为,课程是“一种预期学习结果的结构化序列”。课程作为计划是对教学的计划而不是别的什么计绷,作为经验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获得的经验而不是从别的什么地方获得的经验,作为结果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别的什么结果。因而,课程作为一种客观存在,与教学也是不能分离的。

 实际上,每一位课程理论工作者对于课程的本质都有自己的观点,并且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将具体的观点投射到有关研究中去。关于课程本质的观点多种多样,但概括起来说,目前在国内比较有代表性的看法主要有如下三种:(1)课程是知识。(2)课程是经验。(3)课程是活动。

 无论是将课程定义为“活动”还是定义为“经验”,各有自己的依握,但也表现出共性。这就是,同样发端于对将课程归结或理解为“知识”观点的批评,同样认为课程应当大于“知识”,同样重视学习者参与课程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同样希望通过对于课程本质的重新定决课程理论和实践中的现实问题。

 课程的概念或定义目前存在的纷争充分表明了课程这一概念与它在国外学术界仍处于未确定状态一样。我国软育学界对课程本质的理解,不仅受到我国古代典籍中如“宽着期限,紧粉课程”等传统看法的形晌,国外课程研究者对课程的多种定义对我国研究者在探讨课程本质时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综观我国对课程内涵的理解,研究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人,对概念的定义也越来越精确。①有的学者提出课程是学校学科及其安排和进程,如吴杰认为:“课程是指一定的学科有目的有计绷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A、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②陈侠认为、“课程可以理解为为了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③有的学者提出课程是学校教学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计划,如廖哲勋认为:“课程是由一定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及学习活动方式组成的用以指导学校育人规划和引导学生认识世界、了解自己、提高自己的媒体。”④他把育人目标、基本文化成果和学习活动方式看作课程所要包含的基本成分。李臣之认为课程是“指导学生获得全部教育性经验的计划”。⑤郝德永从分析课程本质内涌的多元限定、限定维度的分类、课程本质内涵探索的方等方面对现有课程定义进行了检讨和透视,提出课程的“本质内涵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迁移的、进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具有教育性的经验的计划”。⑥他认为课程从本质上讲是一静态的客体,而不是动态的活动;是一种预设的、有意的安排,而不是教育活动的结果,更不是学习者的主观性自我意识或见解、观念;从其内容上讲,它是一种系统知识、经验,而不是一种目标体系。可以看出,对课程的本质涵义,研究者们越来越倾向于把它看成是旨在使学生获得的教育性经验的计划。

 游戏与课程的关系依从于我们对于课程概念的理解。游戏对于幼儿园课程来说,究竟是内容或是形式,是目的或是手段,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定义幼儿园课程。对于游戏在课程中地位的变化,我们还是应从课程概念的分析来看。若我们把课程理解为“教学科目”,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受这种课程观的影响,人们或者忽视游戏,对游戏放任自流;或者只重视游戏形式,忽视游戏实质。教学过程就被看作是传授这些外在的知识技能的过程,教学活动

追求的目标是使幼儿能够模仿或记住这些由教师告诉他们的知识技能,“上课”成为教学的主要甚至唯一的途径。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游戏就被用作一种教学方法,主要是利用游戏形式与因素编制教学游戏,因其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而受到青睐。正如杜威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学习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外部力蚤规定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他们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因此教师就想方设法采用各种技巧的教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如

果我们把课程理解为“幼儿园为幼儿所安排的一切活动”或“教育活动的总和”,①那么,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必然成为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就是幼儿园课程本身的“内容”而不是“形式”,成为幼儿园课程的结构因素。虽然这种课程观比较有利于游戏,但是如前所述,这种课程观是以课程的外延而不是以内涵来定义课程的,没有反映课程的本质特征。

 如果把幼儿园课程理解为“根据幼儿园教育目标为幼儿设计和组织的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全部学习经验”①,则“课程是为有目的的学习而设计的内容,教学则是达到教育目的的手段”。②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问题上,人们往往把教学过程看作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但是把教学过程仅仅理解为课程归实施”过程是不够的,课程虽然为教学提供了目标、内容与方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幼儿以课程为中介展开活动,教学过程并不是课程设计

的简单翻版和再现。由于预先考虑设计的课程方案不可能预计到幼儿的所有反应,因此教师必须根据自己在教学活动现场发生的情况及时调整或修改原先预定的计划与方案或生成新的课程,以适应幼儿学习的兴趣与需要。而且由于每个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与风格的不同、幼儿群体与个体的学习特点与需要的不同以及教师与幼儿之间结成的已经习惯化了的互动关系的性质不同,因此,即便是同样的课程方案或教学计划,由不同的教师来实施,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过程是课程的重新建构与发展,是带有教学活动主体(包括教师与幼儿)特点与风格的创造。课程虽然要通过教学过程来“实施”,但教学过程决不仅仅是课程的简单实施,也不是可以用“课程实施”的概念来取代的。长期以来许多人把“教学”理解为上课,这种把教学途径狭义化的观点显然不适应幼儿园教学的特点和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要求,因此这种陈旧的教学观念被弃之不用是必然的;过去受原苏联学前教育学的影响,用教学菠盖课程,把课程作为教学内容来处理,这种作法确实不利于研究课程领域中的一些特殊问题。但是现在“课程”过度扩张,试图用“课程”覆盖“教学”概念的做法也不利于幼儿园教学理论与教学改革的发展。因为事实上,一旦课程进人实施阶段,“教”与“学”的互动问题就成为主要矛盾,这时仍用课程的概念来解释教学过程,显然对于课程理论来说是力不从心的李情。所以课程与教学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不能互相取代或扭盖。然而,课程与教学确实“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之间有交叉重益的部分。

 与此相应,教学理论虽以“怎么教”的问题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但也不可能不考虑与“教什么”有关的教学内容与计划间题。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虽然相互之间也存在交叉重益的现象,但是作为各自学科墓础的核心概念以及由核心概念派生的概念系统是不同的,研究的任务也各自有侧重,因此都有存在的理由,不能相互取代。而且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化,教学过程将成为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在某种程度上,“怎么教”的问题对于幼儿

园课程改革来说远比“教什么”的问题更有意义。而且只有在教学过程发现“教什么”才能使课正适宜于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学习需要。布鲁纳曾经说过,任何知识可以智力上适宜的方式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人。这种论断也许过于武断,但确实说明“怎么教”确实是个关键的问题。因此在重视课程理论研究的同时,必须重视幼儿园教学问题的研究。

 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学理论把幼儿看作是经验的主动建构者,承认和尊重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倡导适应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的小组教学与个别化教学,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幼儿在教师支持、帮助与引导下主动建构经验、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过程。教学观上的这种变化,不仅要求与之适应的课程观,也要求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设计的方法,以使得课程适宜于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年龄特点与个别差异。我们将幼儿园课程理解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为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它强调的不仅是儿童活动本身,更强调活动对儿童的惫义。由此游戏既是课程的内容,亦是课程的实施途径,游戏重在对儿童主体性的培养。从“经验的获得”的角度来看,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的重要途径。在教师的支持、帮助与引导下,幼儿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学习经验,是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形式。

 在我国幼儿园普遭采用的是课程设计的预成性模式,这种预成性模式强调教学的计划性与目的性,要求教师对即将展开的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或环节精心设计,形成教案。教学过程就是教案或预先结构好的课程的实施或展现过程。由于教学内容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预先确定的,对于幼儿来说可能过难也可能过易,或者是不适合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为了把幼儿导人教师预定的学习任务情境中去。教师往往采用各种手段与方法来激发和维持幼儿的兴趣与注意。对于教师来说,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教学目的与任务本身就是重要的目的与任务,因此往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只注意与肯定期望的反应,摸视与忽视与自己的预期不相符合的反应。幼儿的集体或个别回答只是教师顺利进行下一步骤的铺垫或前提。教师并不真正想从幼儿的回答中去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豁要和对问题的个人理解与想法,而只是想从幼儿的回答中发现和引出自己想要教给幼儿的“概念”。有时碰到“启而不发”的情况,教师最后只好自己采取直接“告诉”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的。有时即便在讨论中幼儿的回答已超出了教师预定的“概念”水平,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思路来进行总结。对计划性与目的性的强调几乎到了机械刻板的程度。在这种课程设计的预成性模式的支配下,教师的工作重心就是备课上课,只考虑自己教什么、怎么教、而很少去注意观察与了解幼儿的学习兴趣与豁要。教师为了省事,直接按照教学参考书上课也是常见的现象。课程设计的预成性模式,导致“为教而教”的倾向,不能使课正适应本斑幼儿的特点,满足每个幼儿学习的播要与兴趣。教学过程成为预先结构好的课程或教案的附庸。

 如何使教学要求适合幼儿已有的发展水平与学习需要,并使这两者之间形成“合适的距离”,这是教学过程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也是课程面临的挑战。

 我们把课程看作是为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从这种课程定义出发,游戏既可以被看作是幼儿园课程的

“内容”,也可以被看作是幼儿园课程的“形式”。从“学习经验”的角度看,游戏是构成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学习经验”可以从不同的维度来划分。可以以学科为维度来划分,如

现在比较流行的把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科学、社会、语言、艺术等广域课程的做法;也可以以儿童发展的内容(如身体、认知、社会、情绪情感、语言等)为依据来划分,还可以以儿童活动的性质或类型来区分,所以才有如“生活课程”、“游戏课程”等不同的课程提法。幼儿在游戏过程中不仅可以获得与学科或与幼儿身心发展有关的学习经验,而且游戏活动本身的方式方法就是幼儿学习的对象与内容,应当被看作幼儿园课程的“内容”,纳人幼儿园课程应当形成“合适的距离”,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教学参与发展、引导发展的作用。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突破传统的课程设计的预成性模式。传统的课程设计的预成性模式,不仅使教师成为教材、教学参考书的奴隶,而且也把幼儿置于被.动的对教师的指令做出“反应”的地位,使教学活动主体(包括师生双方)都不能发挥对于课程的建设性作用。

 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正确认识与处理课程与教学之间的关系。如前所述,教学过程不仅仅是课程的实施过程,而且也是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的课程建构过程。这种“建构”包含两层含义:第一,通过教学过程,预先设计好的教案由静态进人动态,由平面设计变为以师生互动为框架的立体结构。教学过程使预先设计好的“课程”获得实际的意义;第二,教学过程不是课程或教案的简单再现,而是课程的发展过程,这种发展包括课程的修改、扩展与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幼儿的反应及时调整预定的计划。这种调整的范围幅度不等,可以由幅度较小的修改到与原计划完全不同的新课程的生成,以适应幼儿学习的兴趣与需要。教学过程不是课程的附庸,相反,教学过程决定课程的质量与发展;第三,要正确认识与理解教学与课程的计划性与目的性。教学与课程的计划性与目的性对于教师来说,应当是指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范围与要求的认识与把握,而不应当是对即将展开的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细节的规定。幼儿园的教学计划、大纲或课程只是规定了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与要求,在这一范围内根据具体班级幼儿学习的特点与需要作适当的调整,与教学、课程的计划性、目的性是不矛盾的。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改变预定的教学计划也不能视为“儿童中心主义”。恰恰相反,改变预定的教学计划以适应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锯要正是为了引导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与质量。如果把教学与课程的计划性、目的性理解为对积极展开的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骤细节的规定,而且这种规定一旦形成教学计划或预先结构好的课程方案就不能再作修改与调整,那么这种计划性与目的性只会损害教学与课程的灵活性和适宜性。因此在课程设计,更确切地说是“课程建构”的方法上,应当采取预成性或非预成性相结合的方法,而且应当鼓励与倡导非预成性的或课程的自然生成方法。

 课程的自然生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感地觉察到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孺要,并且根据这种学习兴趣与摇要,及时地组织与指导幼儿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幼儿获得有关的学

习经验。这种自然生成的课程由于来自于幼儿的学习兴趣与斋要,因此能够较好地解决如·前所述的“合适的距离”或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匹配)问题。这种自然生成的课程一方

面对教师的“教育机智”有较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求教师以对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的兴趣与需要的了解为墓础来建构课程。课程的自然生成,前提在于对幼儿学习兴趣、需要的了解。虽然儿童心理学的教科书提供了每一年龄幼儿的一般特征,而且教学大纲也规定了每一年龄班教学内容的大致范围与要求,但是由于家庭环境及所在地区的社会文化背景与条件的差异,先前生活经验的不同以及遗传素质、个性特点的差异。因此即使是在同一年龄的不同班级之间,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的兴趣与需要也不会完全相同,不同的幼儿之间也会表现出千差万别的个性。所以,必须了解与掌握具体班级的特点和每个幼儿的特点,才能使教学与课程适宜于具体的幼儿班级,适宜于具体的幼儿。游戏作为幼儿园教学活动的部分,不仅是课程实施的途径,也是课程生成的重要源泉。

 课程建构的两种方法:预成性的和非预成性的或自然生成的方法相结合,才能使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教学理论转化为实践,使教学与课程既适宜于具体的幼儿班级,也适宜于具体的幼儿,解决教育与发展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综上所述,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与幼儿年龄特点相适应的学习方式,在游戏活动中发生着大盆的学习活动,因此应当被纳人教学指导的范围。游戏是幼儿园教学的途径之一。由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幼儿园教学必须以游戏作为基本的途径。教师组织与指导幼儿的游戏活动,目的不仅仅在于让幼儿“玩”,而且还在于引发、支持与促进幼儿的学习活动,使“玩”转化为幼儿的学习经验。游戏具有生成课程的重要功能。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重点应放在对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上,必须根据幼儿的学习兴趣与需要确定自己指导的内容与方式方法,做出适宜的反应。通过这种组织与指导,实现幼儿的“主动学习”与“有社会文化内容”的教学因素的有机结合。要改变过去那种为游戏而游戏的指导方法,改变那种只是按照成人的想法与愿望来指挥幼儿游戏。只有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改变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了的游戏的指导方法,才能真正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才能使游戏作为幼儿园适宜的基本教学途径的教学潜能得到充分利用与实现。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