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新人教版七上古诗词复习(含答案)
2025-10-06 06:05:53 责编:小OO
文档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诗词复习题

一.阅读《观沧海》,完成1—10题。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本诗作者              ,不仅是建安时期一位杰出的诗人,还是封建社会一位杰出的            、军事家。

2、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

①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                  

②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                                                

③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 统领全篇写景的一个字是“       ”。写景时,先写岛上的         ,次写海面上的             ,最后写天空中日月星辰。本诗的情感基调是                   。

4、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                              ”写的是动景,“                                          ”写的是静景。

5、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6、赏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是         。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渲染了大海           的气势。“何”字体现了作者面对大海的惊奇,因为他看到了山岛的      ,树木的      ,波浪的       。

9、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通过写作者在远征途中登上碣石山俯瞰大海所看见的壮观景象,展现了诗人宽广的胸襟。

B.诗歌前四联写诗人登上碣石山看见山岛耸立,树木茂盛,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

C.第五、六联通过丰富的想像,写出沧海之大,吞吐日月,含盈群星的气派。

D.最后一句,如一曲雄壮的乐曲,在最激越处戛然而止,悲从中来,发出感慨。

10、这首诗以“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分)

二、阅读王湾《次北固山下》,完成1—6题。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1、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诗中写时序更替,蕴含生活哲理的诗句是:                  

4、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5、从修辞、炼字、内容等任一方面赏析“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6、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3.阅读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完成1—13题。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找出诗中体现初春特点的词语(任选两个),并加以品析。 

2、在钱塘湖所有的景致中,作者最迷恋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

3、这首诗的第二联和第三联分别从怎样的角度来描写钱塘湖初春景色?  

4、本诗第二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是:春水初平,__________,燕啄春泥,乱花迷眼,__________。 

5、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______________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_______________。

6、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7、“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

8、展开联想和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所展现的画面。     

9、“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10、全诗以“行”为线索,从“__________ ”起,到“_________”终。以“ _____” 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界的美景。最后两句中的“ ________ ”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11、在前六句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阳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3、诗中的“钱塘湖”,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你知道的写西湖的名句还有哪些?请写出连续的两句。 

四、阅读《天净沙 秋思》,完成1—10题。

1.全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赏析。

3.全曲中,暗含题中“秋”字的三个最直接的景象是:_________________,与“夕阳”相呼应的是:_________,与“天涯”相呼应的是:__________,最能触发旅人(游子)思乡之情的景物是:__________,体现全文主旨的“思”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

4.这首小令在写作上运用了直抒胸臆的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是 :

   5.“枯藤老树昏鸦”与“小桥流水人家”是两种鲜明不同的画面,你能理解这种不协调的

用意吗?

   6.本曲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写“小桥流水人家”? 

   

   7.“小桥流水人家”的情景与“断肠人”的愁情是否一致?请你作一点分析,谈谈你的理解。 

   

   8.诗句:“断肠人在天涯 ”运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抒发怎样情感?

9.这首小令运用了什么写法?能显示全篇主旨的一个词语?

10.“古道西风瘦马”中的“瘦”字,好在哪?

五.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题。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上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一种人生态度?

                                                                                

六.阅读唐代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完成1—2题。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1、诗人是通过哪一句诗将室内外景象联系起来的?哪两句诗最能集中表达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喜爱及主客间朴素深厚的情谊?

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一联是千古名句,请自选一个角度(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作一简短赏析。

七.阅读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完成1—2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颈联中“悦”和“空”两字的妙处。

2.尾联中“万籁此俱寂”与“但余钟磬音”是否矛盾?为什么?

8.阅读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1—3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诗歌中寓情于景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表现手法,“杨花落尽子规啼”这句诗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 的心情。

2、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表达两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9.阅读李商隐《夜雨寄北》,完成1—2题。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 雨时。 

1.“秋”字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

10.阅读杜牧《泊秦淮》,完成1—4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这首诗首句连用了两个“笼”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4、杜牧在这首诗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1.阅读杨万里《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完成1—2题。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有人说第二句的“赚”字运用最精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分析。 

2、请你简要谈谈阅读这首诗的感受。

12.阅读朱熹《观书有感》,完成1—2题。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请你将第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出来。 

2.你从第三、四句诗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13.阅读晏殊《浣溪沙》,完成1—5题。

                      浣溪沙 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1、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词简要概括。

                                                           

2、“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3、“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向为词评家赞赏,请简要赏析。

4、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5、诗歌借哪些意象抒发怎样的情感?

十四.阅读李清照《如梦令》,完成1—2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1、词作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一.

1、曹操 政治家

2、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观    树木百草   秋风洪波    苍凉慷慨,悲壮激昂

4、动景: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静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动景静景各写一点即可)

5、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

6、诗人通过丰富的想像,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7、互文    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

8、苍茫动荡 巍峨  茂盛  汹涌

9、D

10、观;“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答出 “观”1分,答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1分)

二.

1、江水浩淼,春潮涌涨,放眼望去,江岸齐平,顺和的江风中,一页白帆端端直直地高悬在开阔无边的江天上

2、.思念故乡 

3,、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4、A   

5、5、①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②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③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④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⑤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6、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海日升于残夜将驱走黑暗,春意闯入旧年将驱走严冬)(大意相近即可)

三.

1、 “初平”,写出了春水新涨,几与岸平的情景。“几处”“谁家”,表现飞鸟不多,候鸟还未都从南方返回。“早莺”“新燕”说明刚刚从南方飞回。“渐”写出了野花渐开渐多的情态。“浅草”“才能”表现了草刚萌发的情形。

2、 绿杨阴里白沙堤

3、 第二联主要从动态方面进行描写,第三联主要从静态方面进行描写,如从动物的变化、植物的变化角度回答也可。

4、 早莺争春(莺争暧树)  草没马蹄

5、 喜爱钱塘湖春天的美景    爱(最爱)

6、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7、 “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把初春时的小精灵描绘的机灵可爱。整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8、 莺是春的歌手。在明媚的春光中,几只早莺争先恐后地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不知谁家的新燕已开始啄泥衔草,筑建新巢。

9、 “乱”字贬词褒用,写出了花开繁盛、色彩缤纷;“浅”字写春草低矮柔嫩,“渐欲”“才能”写出花草向荣的趋势,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不仅描绘了景物之美,而且还包含了游西湖者众之意。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0、 孤山寺;白沙堤;春;最爱。

11、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的效果。(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的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12、 诗人通过描绘了早春西湖的明媚风光,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从而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3、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四.

1.《天净沙  秋思》选取了秋天几个富有特征性的景物,描绘了深秋晚景图,借景抒情,创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表现天涯游子孤寂凄楚的思乡之情。  

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一共列出九种景物极力渲染了悲凉气氛,表现一个长期在外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3..  枯藤   老树    西风     ;“昏鸦 ”;“古道 ” ;“人家”;“断肠人在天涯” 

4.断肠    。 

5.答案:将哀景与乐景放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天涯” 人的思乡愁绪。  

6.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 则从反面们烘托游子乡情的浓重。  

7.一致,秀美的农村美景更引起诗人的思乡之情  

8.直抒胸臆,抒发作者感到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亲人的感情。 

9.借景抒情。“断肠”。 

10.“瘦”字看是写马因长途跋涉而累瘦,实际写的是人瘦,用细节描写表现了游子的羁旅之苦,思乡之愁。

五.

1.比喻。用“千里马虽然形老体衰,屈居枥下,但胸中仍然激荡着驰骋千里的豪情”,来说自己仍有志想干一番事业,虽然到了晚年,但一颗勃勃雄心永不会消沉,一种对宏伟理想追求的热情仍不会被消灭。 

2.诗人对天命持否定态度,而对事在人为抱有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抒发了诗人不甘衰老、不信天命、奋斗不息的壮志豪情。

六.

1、开轩面场圃(多写“把酒话桑麻”一句不算错)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2、此题为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从景物描写的视角、修辞手法运用、词语的精炼形象等方面赏析均可。示例一:这两句诗近景远景结合,写出了山村优美的田园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示例二:这两句诗运用了对仗的手法,“绿树”对“青山”,“村边”对“郭外”,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十分工整。示例三:这两句诗用词造句十分逼真,诗中有画。如一个“合”字,表现了绿树的环抱相拥的情态,突出了村边绿树的繁茂。(或:一个“斜”字,形象地描画出了村外青山由近及远伸向远方的景象,画面感特强。)

七.

1、“悦”表面上写山光使飞鸟也快乐,实际上,鸟的快乐也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空”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杂念顿消,表达了诗人宁静、平和的内心感受。

2、不矛盾。“静”是指“万籁俱寂”,“动”是指“钟磬音”,用钟磬音的悠扬不绝衬托环境的幽静,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尾联以声衬静,营造一个万籁俱寂的境界,抒发诗人对尘世喧嚣的厌烦,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之情。

八.

1、悲苦哀怨 

2、拟人,抒发了作者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3、B C

九.

1、“秋”字点明了季节,同时烘托了人物心情  

2、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  

十.

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2、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3、秦淮河水边夜色朦胧(或“迷蒙”)和冷寂的景象。

4、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或“国事”)的关注与忧虑。

十一.

1、是的。“赚”字富于 幽默的风趣。行人心目中下岭的容易,与它实际上的艰难正形成鲜明的对比,因此说“赚”—行人是被自己对下岭的主观想象骗了。诗人在这里只点出却不说破,给读者留下深刻的悬念。 

2、诗人借助景物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比喻,通过山区行路的感受,说明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深刻道理:人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对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做好先分的估计,不要为一时一事的成功而骄傲。 (意思对即可)

十二.

1.明净的小方塘就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飘动的天光云影清清楚楚地在“镜子”中荡漾。(说明:语言要生动、形象) 

2.要使自己的知识越来越丰富,就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或:要保持心灵境界的澄明,就要不断接受新事物的洗礼。)(说明:大意正确即可)

十三.

1.含蓄地表达了词人对时光流逝、春色飘零的怅惘、物是人非之感。合理即可。可以从“意象”角度赏析,如“落花”这个意象写出了暮春之景表达了惜春之意,“归燕”这个意象表达旧燕归来和孤独寂寞之情。

2.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3.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成理即可。两句话对仗工整,音调和谐;画面生动,通过对易逝的自然春光的描写,抒发了对青春易逝的感慨,情感浓郁,寓意深刻,发人深省,因而成为千古传诵的名句。(不要求面面俱到,学生能从某个角度作较深入赏析即可)

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对春光的流逝示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4.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的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5.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可体会到全词的感情基调是抒写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就其不变者而言,天气、亭台阁与去年毫无二致;就其变者而言,夕阳虽美好,但终究要沉没。好鸟相鸣似有意,但落花流水却无情。词人在好鸟娇花中叹人生的虽美好,终将消亡。但“似曾相识燕归来”寓意着消亡中又含有的存在而令人欣慰。

十四.

1.愉悦、欢快、热爱生活。

2.“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