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2017高三语文一轮复习练习:第2部分专题10课案3 赏析诗歌的语言 Word版含解析
2025-10-06 06:05:56 责编:小OO
文档


赏析诗歌的语言

(分值:55分;时间:45分钟)

 [对点突破练]

1.(炼字)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

朱敦儒①

直自凤凰城破②后,擘钗破镜③分飞。天涯海角信音稀。梦回辽海北,魂断玉关西。  月解重圆星解聚,如何不见人归?今春还听杜鹃啼。年年看塞雁,一十四番回。

【注】 ①朱敦儒:两宋之交时的词人。此词约作于金朝灭北宋后十四年。②直自凤凰城破:指公元1127年北宋都城汴京被金兵攻占。③擘钗破镜:比喻夫妻在战乱中离散。

请赏析“今春还听杜鹃啼”中“还”字的表达效果。(5分)

答:                                    

                                    

[导学号29530268] 解析:在解答时,要明确古代诗歌“炼字”的一般规律,紧扣“还”字在句中的双重意义。

答案:一个“还”字,不仅体现了词人年年盼望与妻子重逢的殷切之情以及盼望落空后的失望之情,还暗含了对南宋小朝廷偏安江南、不思复国的不满与控诉。

2.(炼句)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南宋]史达祖

雁足无书古塞幽。一程烟草一程愁。帽檐尘重风吹野,帐角香销月满楼。  情思乱,梦魂浮。缃①裙多忆敝貂裘。官河②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

【注】 ①缃:浅黄色。②官河:运河。

请结合全词,对“官河水静阑干暖,徙倚斜阳怨晚秋”两句进行赏析。(6分)

答:                                    

                                    

[导学号29530269] 答案:①这两句词人想象(梦见)家中的妻子也常凭栏远眺,思念远方的游子,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得更加深沉含蓄。②河水平静,阑干温暖,烘托了家乡温馨美好的氛围,与塞外的幽远苍凉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了羁旅思乡之情。③词人用“徙倚”这一细节写妻子随日影的移动不断变换倚栏位置,直到斜阳西下秋寒袭来,细腻地表现了妻子的盼归之情。

赏析:该词表达了词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上阕,写在羁旅行役中的词人的愁绪,感情凝重、意境深远。首二句,写词人还没有到达目的地就盼望家中的书信,他仰望长空的大雁,期望它能够带着亲人的书信,然而这只是奢望,苍茫幽远的塞北风云益发增添了他怀念家乡的忧思。“帽檐”句写词人长途跋涉后的状况:冷风肆虐,帽檐尘土加厚。上阕的最后一句写词人孤宿客馆中的寂寞,帷帐香销,月满高楼,深夜辗转,耿耿难眠。下阕,从对方写起,一、二句,既是词人此时的心态也是家乡妻子的心情表露,“缃裙”句描写了妻子对穿着貂裘远在塞北漂泊的游子的思念,“官河”句描写妻子倚着栏杆痴痴地凝望着官河静静的流水,“徙倚”句表现了妻子凭栏望远的时间之长。

3.(赏析语言风格)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

【正宫】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 【幺】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这首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

答:                                    

                                    

[导学号29530270] 答案:①以口语入曲。比如“渴煞”“恨”等词语,都是口头语言。②用词质朴。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③语句工整。曲子的最后两句,对仗工整。

赏析:这首曲子,写稻子开花时节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前篇写农夫盼雨。农夫对风云雨雪最为敏感,一年四季勤耕苦作,总希望风调雨顺,能有一个好收成。而眼下稻苗肥壮,恰待扬花吐穗,偏偏久旱不雨,怎不让人焦虑万分?【幺】篇写天公无情。久旱不雨,只有几片残霞隔断彩虹,天公不作美,农夫只能见到不能作雨的闲云。手法上,作者以对立的两方——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公不遂人愿结构全篇,展示了农夫的愿望和现实的矛盾。

4.(赏析诗眼)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有人说“惆怅”是该诗的诗眼,那它体现在诗中哪些地方?请简要分析。(5分)

答:                                    

                                    

[导学号29530271]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知道诗歌中景情关系的基本类型,如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写哀情,乐景衬哀情等。然后,要注意诗歌中的几处景语,分析它们对表达情感的作用。而观察景语在诗歌中的位置能给我们以有益的启示,如出现在首句的景语,很可能是触景生情;而出现在结尾处的景语可能是以景结情。最后将表达技巧与分析结合起来,简单表述即可得出答案。

答案:①触景生情:首句“草连空”,让诗人联想到“六朝文物”一去不复返。②以乐景衬哀情:“鸟去鸟来山色里”,如此乐景反衬人世无常的悲戚。③寓情于景:颈联所写景物中奇寓着诗人的无限惆怅之情。④以景结情:“参差烟树”是景语也是情语,将“惆怅”之情表达得更加深广。(任意答出三点即可)

[综合提升练]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淇上送赵仙舟

王 维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祖帐已伤离,荒城复愁入。

天寒远山净,日暮长河急。

解缆君已遥,望君犹伫立。

(1)本诗在表达离别之情时使用了哪些手法?试结合具体诗句分析。(6分)

答:                                    

                                    

(2)本诗最后一句在《唐文粹》中是“望君空伫立”,你认为是“犹”字好,还是“空”字好?为什么?(5分)

答:                                    

                                    

[导学号29530272] 答案:(1)①借景抒情,借荒城、寒天、净山、暮日、长河等凄清景象,传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②直抒胸臆,颔联直接点出“伤离”“愁”的情感;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伫立河边的细节表现作者对友人的不舍。

(2)(示例1)“犹”字好。孤舟远逝,作者仍然伫立原地,目送远去的朋友。“犹”字侧重表现伫立时间之长,以及作者主观上的不愿离去,写出了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深情。

(示例2)“空”字好。“空”字表明朋友的孤舟在视野中已经消失,作者空对无际的天水。“空”字侧重表现作者失魂落魄的神情,更强烈地传达出作者对友人离去的惆怅、失落之情。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如梦令①

秦 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②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注】 ①此词是作者绍圣三年(1096年)贬谪郴阳时在途中驿亭所作。②驿亭:是古时供传递公文的使者和来往休息之所。

(1)该词精于炼字,请简要赏析“紧”字。(5分)

答: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简要赏析“门外马嘶人起”。(6分)

答:                                    

                                    

[导学号29530273] 解析:(1)第二句放在句中描绘为“驿门深闭也隔不断呼啸的风声”亦可,以风声之大衬托出四周之冷寂亦可。

(2)写出以景结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或乐景衬哀情的任何一个皆可。应答景物特征,答“喧闹”或与之接近的词语即可。如身心俱疲(疲累倦怠、孤苦凄凉等),无奈与怨愤(或无奈与厌倦)。

答案:(1)“紧”字,在这里为“狂”“大”之意,该字以动衬静,渲染了一种冷清死寂的氛围,突出了词人遭贬谪后的落寞哀伤。

(2)门外驿马长嘶,人声嘈杂。该句以乐景衬哀情,用门外的喧闹之景反衬门内的凄清之境,将词人彻夜难眠后的身心俱疲之状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门外马嘶人起”暗示了词人孤独凄凉的贬谪生活又将开始,含蓄地透露出词人的无奈与怨愤之情。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云州秋望

屈大均①

白草黄羊外,空闻觱篥②哀。

遥寻苏武庙,不上李陵台。

风助群鹰击,云随万马来。

关前无数柳,一夜落龙堆③。

【注】 ①屈大均(1630—1696),明末清初诗人。②觱篥(bì lì):古代的一种管乐器。③龙堆:白龙堆的略称,古西域沙丘名。

(1)结合全诗,谈谈你对三、四两句的理解。(5分)

答:                                    

                                    

(2)请简要赏析本诗的最后两句。(6分)

答:                                    

                                    

[导学号29530274] 答案:(1)“遥寻”一句体现了作者对守节不降的苏武的崇敬,“不上”一句则体现了他对变节的李陵的鄙夷。这两句诗表达了作者对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的追求。

(2)作者描写柳树叶落的景象,体现了节令特征,照应题目,营造了凄凉残败的意境;以景结情(或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内心不可遏止的悲愤与无尽的伤感。

赏析:屈大均青年时投身抗清运动,曾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又参加吴三桂反清军事行动,不久失望辞归,终不复出。他的诗,诗风明健,多感时伤怀之作。本首诗作于

康熙七年,当时作者游于晋北。正值秋天,茫茫的草原上,黄羊遍布;令人心生悲凉的觱篥声,正好触发了作者苍凉的情怀。他极力地寻找出使匈奴持节不屈的苏武的庙宇,而不愿登上降志屈节的李陵之台。风助着群鹰搏击天空,云随着万马奔来。云州沉浸在一片秋气的肃杀之中,树木一夜就凋零殆尽。眼前这塞外沙漠壮阔的画面使作者内心生起一个强烈的愿望,他渴望出现一个群鹰疾翔、万马奔腾的局面,从而将满清王朝驱赶到遥远的塞外。全诗通过描写塞北秋日景象,寄寓了作者内心不可遏止的悲愤和无尽的伤感。    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