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大学城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2025-10-06 06:07:27 责编:小OO
文档
试论大学城建设对城市管理的意义

王昂 X2005136003

一、大学城的兴起与相关背景

 “大学城”作为一种高等教育现象,率先出现在英美等一些高等教育发达的国家。通常指的是大学发展过程中,大学本身的规模越来越大,有的大学聚集在一起,大学周围或大学校园本身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常常被人们称为“大学城”(UniversityTown) 。《教育大辞典》把“大学城”解释为:“围绕大学建立的社区。人口一般在 5~10 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便利的食宿、交通等条件。如意大利的波洛尼亚、英国的剑桥和牛津、日本的筑波等。”大学城的功能主要是为高校提供基础设施和后勤系统社会保障,通过一定机制吸纳高校入城办学。国外大学城的生成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自然生成,如美国的波士顿,英国的牛津、剑桥等大学城,它们都经过百年以上的历史自然形成;另一种是主动构建,如美国的密苏里、日本的筑波大学城等,它们是二战后随着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由国家、地方、高等院校和企业等多方合作而共同构建的。在中国,大学城建设是 20 世纪 90 年代继高校合并、高校扩招之后高教领域的又一大手笔。2000年 8 月,廊坊东方大学城拉开序幕,其后上海松江、北京昌平等大学城相继拔地而起,仅两年时间,全国规划建设的大学城达 50 多座,涉及 21 个省、市。2002 年投入 325.  亿元, 校园建筑总面积达1436197 万平方米,容纳高校 134 所,在校学生 59. 7万人。时至今日,大学城建设仍风起云涌,而且争先恐后做“大”文章,且有相当部分占用了耕地。

大学城在中国的迅速崛起,其原因主要是:科教兴国大前提,高校扩招大背景,城市化加速大契机。与传统办学模式相比较,大学城具有“社区管理化、教育资源共享化、基础设施市政化、师生生活社会化、运转机制市场化”等特色。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

首先,大学城建设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高等教育大众化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需要,但我国高等教育基础较为薄弱,制约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我国大学城建设作为 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的高校合并后的新一轮改革浪潮,其基本目的是适应地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需要。1999年 6 月,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做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快教育改革与发展,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决定,大学城在全国各地开始相继出现。研究者普遍认为,大学城建设有利于“扩大高等教育供给,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办学质量”,它闯出了一条“集约化”发展之路,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带来了蓬勃生机。

其次,大学城建设可以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能。教育资源共享、降低教育成本是大学城模式追求的目标之一,由于大学城建设的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共享和互补,因此,传统的教学、管理机制、培养方式等都需要调整和改进,从而提高教育效能,实现教育创新。

第三,依托大学城高校集中的优势来发展当地的高新技术产业。大学城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各种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调整、环境整治、机制创新、扶持和创业投资等途径,形成一个以大学为纽带,辐射周边地区,集教育功能、产业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为一体,文化氛围浓厚、科技产业发达、服务体系完美、优秀人才汇聚、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域,并最终建成一个一流的大学科教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区和优美的生活区。比如深圳、珠海以及上海杨浦大学城在建设时就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考虑在内,有的甚至将建大学城与科技园区合为一体,宁波市科技园区与宁波高教园区北区(以宁波大学为主) 分别位于甬江的南北两岸,随着海底隧道的开通,两地将被联成一片,并带动宁波大学周边数个城区相向发展,形成一个高新产业的发展带,加速宁波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因此,许多国家和地区开始将大学城建设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

从以上分析可见,大学城既是大学发展的历史现象,也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一些历史名校之所以发展成大学城,目前大学城之所以能大量兴建,关键都在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大学城发展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大学城是城市发展过程对教育提出新要求的必然产物

城市发展的过程中,产业多元化出现,城市人口的迅猛增加,大量的城市成员在素质、能力、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都需要跟着城市的发展定位实现转换和提升。这就必须通过教育来实现。一方面,在职业在职教育方面,要求通过多种形式,进行现代技术与理念、城市文化意识教育。更重要的是在就业培训方面,要求扩大培训规模,动员各种教育资源,培养出城市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各类人才入生产。所有这一切都使得城市发展所需要的教育规模空前扩大。

(二)城市发展的明确定位是保障大学城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

在城市管理中,“经营城市”的理念应该是贯穿始终的,作为城市发展规划中的重要一环,教育集聚性的大学城要健康发展也需要有经营的理念。大学城的规划从总体上要以经济、社会、环境效益最大化为目标,要善于与当地密切配合,在服从城市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综合地运用城市土地资本、地域空间和其他经济要素,集中盘活各种教育资源,不断探索全新的管理方法,最大限度地把城市现有教育资源变成能够吸引最适合城市定位学校的参与,并以城市发展为导向制定最合适的培养模式。在有效地满足、学校、社会的多种需求的同时,从整体上实现教育资源配置在容量、结构和秩序上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促进大学城健康、持续和快速发展。

(三)大学城对城市的重大意义

1、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

教育发展是一项配套工程,需要土地、资金、、教师、学生以及相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等。建一所大学需要,建十所大学也需要,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多所大学的在集聚的时空中发展需要的配套工程是可以共享的。因此,大学城也是在城市教育集约化发展过程中各类资源整合优化的集中载体。

2、为城市提供智力支持与提高城市就业水平

城市的发展定位与大学教育息息相关。城市主导产业的发展是城市教育(特别是本土化职业教育)的风向标。以厦门为例,其主导的电子、机械、石油化工等产业需要更多相关的专业人才,可以通过进入大学城的优惠来吸纳、引导大学培养方向,为主导产业提供合适的人才参加就业,提高城市整体就业水平。

3、促进服务业发展

“有大学的地方就有百万商机”是近年来在厦门的实际情况,从“厦大一条街”到“曾厝安一条街”、厦大漳州校区、集美学区围绕学生生活学习开展的一系列配套的商业活动进行得如火如荼。目前集美大学城的院校规划占地面积28.05平方公里,已确定有武汉理工大学厦门学院、厦门软件学院和华厦职业技术学院、福大工艺美术学院和厦大集美校区,大部分在2007年、2008年投入使用。通过大学城的师生入住,吸引投资,形成大学城相关配套服务业,吸引投资,扩大就业空间。

4、优化城市规划

厦门岛内土地有限,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却有厦门大学一个综合型大学、厦门理工学院等近20所职业院校,对于任何一所院校要扩大规模都困难重重。以厦门大学为例,岛内有限的空间迫使其向隔海的漳州港发展,困难多多。相比较岛内炙手可热的方寸土地,集美、翔安的大片土地却面临地大人稀的局面,如果以大学城效应辐射集美区、翔安区的建设,集聚人气,有利于厦门市的功能分区化建设。

三、厦门市集美学城规划分析

在厦门市十·五规划和集美分区规划中,对集美的规划为:集美区是厦门市六个行政区之一,位于厦门市西部。集美分区规划范围东至海岸线、天马山(山脉50米等高线以下),南至西海域海岸线 ,西至规划的灌新路、马銮湾生态湿地公园,北至厦漳泉高速路、天马山。规划总用地面积约78.77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约65.2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约130.54平方米;规划期末人口规模约50万人。以充实完善厦门市次中心功能为目标,集文化教育、陆上交通枢纽、旅游度假和居住等多种功能的现代化综合性新城区。以“一心、两片”的形式进行规划 。“一心”是指杏林湾区域的生态、休闲、运动及文化会议中心,包括杏林湾周围公建、绿化等用地及水域,是厦门市的城市次中心。“两片”是指集美片区和杏林片区。集美片区包括集美旧城区、集美文教区、集美北部居住新城区及研发区(集美台商投资区);杏林片区包括“饼”状的建成区、中亚城及前场物流中心。

                        

                       图一:集美分区规划图(来源:厦门市规划局)

在厦门市集美学城控制性规划中,集美学城包括旅游、居住、休闲、科研等多种职能,是学、研、住一体化的综合性城市区域,满足集美、杏林乃至整个厦门市特色大型公建、生态旅游服务的厦门新市区。按照以下规划原则进行规划 :

(1)综合性原则:集美学城作为厦门的一个文教和旅游特色突出的城市分区,其城市功能应该是完整的,否则就无法全面发挥自己的功能。

(2)开放性原则:集美学城是一个开放性的大学高教园区。其开发性既体现在与周围地区的相互影响与渗透,更体现在学城范围内教育资源的共享、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开放性、高科技产业与教育产业引入的自由性等方面。

(3)生态优先原则:集美学城建设的一大目标便是提升该区环境。规划必须充分尊重生态资源现状,最大限度保护物种的多样性,保存湿地和水域,力图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当开发与生态破坏的矛盾在所难免时,“开发”将并非只是把自然改造变为人造物时就完结,而是尽最大努力将人造物再度接近自然。

(4)资源共享原则:无论是以教学设施和生活设施为主的硬资源,还是以技能、知识、氛围为主的软资源,如果既能被资源所在地的学校利用,也能被大学群体共享,同时也可以为城市所利用,显然其利用效率就可以大为提高。

(5)互补利用原则:厦门市、集美学城、各学校以及内部各区域,都有其较充足的资源和稀缺的资源,互补性利用是形成完整系统的强有力粘结剂与载体。集美学城既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文化公益事业,也应是一个效益丰厚的文化商业事业,不能仅仅满足于把一些文化活动的功能填充在大学城内,而应从多方面加以培育、提升、聚合成人气旺盛文化热点,增强大学城的整体竞争力。

(6)弹性原则:大学城的建设发展,与城市文化品质的提升一样,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规划涉及现代高等教育和高科技产业都正处在迅速变革的时代,确立一个具有弹性的开放的规划框架能够较好地符合长期建设和分期建设的需要,灵活应对在建设进程、强度和规模上的不确定性,且能够在总体风貌统一的前提下形成多元的局部风貌。

(7)健全配套设施原则:依据片区人口规模,合理地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及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使城市机能保持协调高效运转。

(8)规划管理的可操作性原则:结合地块实际,远、近期结合,详细具体地制定改造开发图则与各项指标,便于规划管理。集美学城的规划规模是总用地31.32平方公里,包括集美学城和杏林北部居住区两大部分。其中集美学城用地28.05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20万人;杏林北部居住区用地3.27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控制在6.8万人。

           

图二:厦门市集美学城控制性规划详图(来源:厦门市规划局)

四、厦门集美大学城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 大学城规划的服务范围和服务期限的科学性原则要在论证与建设中坚持。如果仅从经济利益出发仓促建设大学城,可能在工程上马后遇到诸多问题,直至最后被搁置。其实,建设一个大学城不仅是为一个城市的发展服务的,它还是为一个区域甚至是全国服务的。甚至一个大学城的辐射范围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其所在城市的竞争力。因此,要考虑大学城怎么建,为什么样的教育模式服务,大学城的建设规模以多大为宜,应该有通盘考虑;其次,大学城的长期规划,对今后可能出现的因招生变化、其他形式高教的发展、国外高教机构的进入造成的高等教育供求关系变化都应有相适应的措施。

(二)保障大学城的资源共享与开放性使教育资源真正优化配置。美国著名高等教育批评家亚伯拉罕·弗莱克斯纳(Abraham Flexner)在早年出版的《美国、英国和德国大学》(1930 年)一书中写到“:大学不是某个时代一般社会组织之外的东西,而是在社会组织之内的东西 ———它不是与世隔绝的东西”,它是“时代的表现,并对当时和将来都产生影响。”而国家提出兴建大学城的初衷也在于“借鉴国外大学城的经验,从实际情况出发,实行各种形式的教学、科研、图书馆、体育等设施的相互开放、共建共享,以实现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开放性是大学城的基本特点,而共享性是开放型的衍生,国外的大学城中的许多资源如实验室、图书馆、博物馆、医院等设施都是和社会成员共享的。它具体包括:师资开放与共享、图书资料开放与共享、设施开放与共享、课程教材开放与共享等。所以,大学城不应该是简单的大学的集合,大学城的发展要“聚”(聚集大学、科研院所) 、要“融”(各大学、科研院所之间的交融) 、更要“合”,但在厦门的集美大学城建设中,这类资源如何“融聚”的问题也将是考验大学城对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程度的重要指标。

(三)、保障监管建设资金大学城的健康发展。建设大学城所需投资有多种筹集渠道,包括以投入为主、以社会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等方式。但无论哪种投资方式,其最终的资金来源绝大多数都是银行贷款,这使得银行发放贷款的风险也随之增加。比如,南京市的江宁大学近期投资为 5 亿元人民币,但远期投资高达40 多亿元。从目前的经济现实可以看出,并没有太多城市具备这种持续追加投资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大学城建成后对于建设资金的返还,主要靠配套服务经营、后勤社会化服务、教师和学生公寓的出售与出租、学生学费收入等,其中学生的学费和住宿收入是主要来源。因此,建设资金的投入与返还都给大学城的建设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围绕大学城的建设资金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建设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影响建设进度与质量;各投资主体由于利益冲突而引发矛盾的情况时有发生;甚至有的大学城由于负债过重而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据报道,东方大学城的开发者 ———东方大学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已遭遇了严重的债务危机,大学城二期工程完工后投资已达 50 亿元人民币,但众多施工单位巨额垫资的偿还遥遥无期。据初步估算,东方大学城总负债为 22 亿元。建设资金已经成为掣肘大学城健康发展的最大瓶颈。目前集美大学城的建设过程中,公办院校的建设由出资、民办院校由其自行筹资,统一在大学城规划的片区里建设。如果有一方资金遇到问题或者学校运营不善的话,将会严重影响整个大学城建设的进度与质量,因此对于进入的大学将要有规范化的审核机制与监督机制。

 (四)保持大学城建设中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融合统一。大学城是城市发展与校园规模扩展自然融合,与那些具有悠久历史的欧洲古老大学的成长历程相比,当代我国大批新建的大学城区受他律支配匆忙而建,中间跨越了传统古老大学自然生长中的几百年的成熟发展阶段。因此,大学城精神氛围的营造 ———强烈的学术价值追求、浓厚的学术氛围、内部宽松的学术自由空气、追求科学真理的精神、学术思想自由和探索自由等就历史地落在了大学城的建设者身上,如何在大学城有形实体建筑落成的同时,最大程度上保留对科学思想与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延续,是每一个进入大学城的学校与教育人员应该重视的问题。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