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5-10-06 06:08:25 责编:小OO
文档
高中语文高考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一、高考文化常识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是一种形体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句子以五言七言为主而允许有错落参差。

B."表"是一种奏章,用于臣子上给皇帝的书信。例如《出师表》《陈情表》等。

C.骈体文的对仗(即对偶句)用四字句和六字句组成。初期骈体文,以四、六字句为主, 其中也往往掺杂其它句式。而到了厲宋以后,“四六”的格式就定型化了。

D.春秋时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者,其所著的《老子》又称《道徳经》,庄周是继老 子之后的另一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尉,中国秦汉时期掌管军事的最髙,执掌天下军政事务,宋徽宗时是武官的 高级官阶,如高俅,他是殿帅府太尉。

B.古人常将地上的州郡邦国与星空的区域对应起来,称作"分野"。如《滕王阁序》中"星分 翼轸,地接衡庐",即指洪州是二十八宿中翼、轸的分野。

C.古人无论男女的,名一般是岀生几个月后由父亲命名,字是20岁举行加冠仪式以后才起 的。古代以20岁为弱年,行冠礼,取字,表示“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

D.古代每个季节的三个月分別叫做"孟""仲""季":每个月的月初月中月末称为朔"(农历每 月初一)"望"(农历每月十五)"晦"(农历每月最后一天)。

3.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史记》被鲁迅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全书共130篇,包括:十二本纪,三 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B.西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后汉书》,西晋陈寿著 《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

C.《汉书》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它记载了西汉一朝230年的历史。

D.《史记》是历史上第一本“纪传体”史书,以人物传记为中心来反映历史内容。从此以 后,近两千年间历代所修正史,都绝无例外地沿袭了《史记》的本纪和列传两部分,而成 为传统。

4.选岀下列常识判断中不正确的一项()

A.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中唐诗人。他的诗歌通俗易懂,流畅自然,著名的《新 乐府》《秦中吟》等作品,反映了人民疾苦、揭霜了社会黑暗,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长恨歌》《琵琶行》是他著名的叙事诗。

B.鲍照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诗人,他的《拟行路难》18首表达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怀才不 遇的痛苦、报国无门的忿懑和理想幻火的悲哀,真实地反映了当时贫寒士人的生活状况。

C.«楚辞》是我国继《诗经》之后的又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 由屈原编著而成。《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我国诗歌史上常以"风”“骚”并称,"风”指

《国风》,"骚"指《楚辞》。

D.杜甫,字子美,人称杜工部,自号少陵野老。他的诗作富于现实主义精神,有"诗史"之 誉,他本人被称为"诗圣”,《三吏》《三别》是他的名作。

5.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A.陶渊明 B.王维 C.文天祥 D.蒲松龄

6.下列关于汉字的表述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金帝国建立时,金太祖完颜阿件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文字,他们"依仿汉人楷书 字,因契丹字制度,合本族语”创造了属于自己民族的文字,这种文字被称为金文。

B.小篆是春秋战国晚期秦国使用的文字,秦统一中国后,小篆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

C.汉字是方块字,有独体字和合体字之分,汉字的"六书"即六种构成方法,分别是:“象 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一般认为前四种是构字方法,后两种是 用字方法。

D.汉字是记录汉语的符号,它是汉民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不断创造和发展起来 的。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

7.下列有关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的散文与苏洵、苏辙并称"三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书法成就位列宋初"书法四大家",绘画上"石竹"别具一格,可称为中国文学史上少有 的全才之一。

B.柳宗元参与中唐时期的政治革新运动,受到保守派打击,被贬永州。期间他写了多篇游 记,其中八篇成为前后连贯、脉络相通的一组散文,世称为"永州八记”。&始得四山宴游 记》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

C.«沙乡年鉴》是英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生态伦理之父"奥尔多•利奥波徳一生观察、 经历和思考的结晶。它与梭罗的《瓦尔登湖》相媲美,并誉为自然文学典范。

D.古代男子冠礼取字,女子及笄取字。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如屈原名平,字原:名与 字的含义相反或相对,如韩愈字退之,晏殊字同叔。

&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庐冢",古时为了表示孝顺父母或尊敬师长,在他们死后的服丧期,为守护坟墓而盖的 屋舍。

B."华山之阳”,即华山的南面。古代有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谓之阳的说法。

C.古代农历的一些日期是根据月亮的情况来称呼的。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的日子。

D."箫君圭君玉",君圭是名,君玉是字。古代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 尊重或供朋友称呼。

9.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汉初文帝因为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称为"刺史”。原为巡察官冬, 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行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B."三径",四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条小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 人因以“三径"代隐士住处。"三径之资"指隐居的资本。

C."督邮”,汉代各郡的重要属吏。代表太守督察县乡,宣达政令兼司法等。

D."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10.下列选项中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的文学家。他的诗歌成就颇髙,与李商隐并称为 "小李杜"。

B.鲁迅,原名周树人,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 诗集《野草》、《朝花夕拾》等。

C.欧•亨利,美国短篇小说家,代表作有《麦琪的礼物》、《与赞美诗》等。他与契诃 夫、莫泊桑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

D.干支纪年法是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简称。这种方法把干支按顺序 相配六十个为一周期,周而复始,循环记录。

11.下列各项中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径"代称隐士的住处。蒋诩隐居在院中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

B."宣室"是汉代未央宫前殿正室,汉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

C."缙绅”也写作"扌晋绅”,代指有官职或做过官的人。士佩戴的"绅”长三尺。

D."賦"可以指铺陈的手法:也可以指介于诗文之间的一种有韵文体,讲究文采韵律。

12.下而对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是介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因为起源于战国时的楚国,也叫楚辞、楚辞 体:又因为《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所以又称躱体。到了汉代,人们一般将辞赋并 称。

B.《滕王阁序》是一篇骈体文,其特点是:讲求对仗,一般是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平仄相 对:多用典故,讲求藻饰。

C.《逍遥游》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

D.表,古代奏章的一种,多用于臣向君陈情言事,如诸葛亮的《岀师表》。

13.下列对《张衡传》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儒家的六种经书一一《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者称为"孝廉"。

C.下车,古代可以代指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乞骸丹,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是古代官吏因年老请辞的委婉说法。

1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幼纠察之权。

B.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髙学府,秦始皇时始设太学。

C.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

D.晦,阴历每月最后一日。

15.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匾上大书"敕造宁国府"五个大字敕造:奉皇帝之命建造。

B.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垂直"杀青:古时把书写在竹简上,为便于书写和防 止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

C.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壁军马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爼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 级"市”。

D.四叔是一个讲理学的老监生理学:是宋明儒家阐发孔孟之道而形成的哲学思想体系。

16.下列对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 扬、荆、豫、梁、雍。后成为中国的别称。陆游诗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 同。”《过秦论》"序八州而朝同列”,秦居雍州,加上八州即九州。

B.朝觐,指诸侯朝见帝王。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

C.蛮夷,泛指少数民族。在古代,蛮指代南部少数民族,夷指代东部少数民族,戎指代西 部少数民族,狄指代北部少数民族。

D.移病,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请求退职的委婉语。

1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国粹"的京剧与元杂剧有着传承关系,比如,京剧中的很多剧目来自元杂剧,京剧 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丑”也和元杂剧中角色名称一致。

B.在两宋词史上,柳永、李淸照和苏轼、辛弃疾分別是"婉约派”和"豪故派”的开创者和代 表词人,他们对宋同的发展做岀了巨大贡献。

C."二十四史"包括《史记》《汉书》《后汉书》......《宋史》《元史》《明史》。不难看 出,它们都是以朝代或时代为断限编写的,因而被称为断代史。

D.孔子曾经整理并传授过六部先秦古籍,分别是《诗》《书》《礼》《易》《乐》《春 秋》,它们被称为"六经”,后来《乐》失传了,现在看到的只剩"五经"。

18.下列诗句涉及我国传统节日,诗句与节日对应正确的一项是()

1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A.①七夕:②重阳;③元宵;④中秋 B.①七夕;②元宵;③重阳:④中

C.①中秋:②重阳:③元宵;④七夕 D.①中秋;②元宵:③重阳:④七

19.下列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洁身淸心,以示虔诚。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 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是由上而下的一种人才选拔制 度。

B.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所司,所以称官吏为"有司”。丈人:对老人或 长辈的尊称。

C.九宾:古代外交上最隆重的礼节,由俱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豪右:豪族大 户。秦汉时,豪族住在城市的右边,故称"豪右"。

D.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髙学府。乞骸件:封建社会,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 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20.下列对句中划线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虽欲长侍足下",足下,对对方的尊称,译为"您",属于历史词,现几乎已不再使 用°

B."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金,先秦甚至秦汉时期,白银还没有成为货币,"金"就是 铜。

C."至易水上,既理,取道”,祖,临行时祭祖先,是古时常见的一种送行仪式,这里引申 为饯行和送别。

D・〃为变徵之声〃,变徵,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 的变调,声调悲壮。

【参】"水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高考文化常识

1.A

【解析】【分析】A项,"以五言七言为主"错误,应是"四言和六言"。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C

【解析】【分析】C项,"无论男女......"错,男女取字时间不同,男子二十行冠礼、女子十 五行笄礼时取字。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査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3.B

【解析】【分析】B项,"四汉司马迁著《史记》,东汉班固著《汉书》,南朝宋范晔著 《后汉书》,四晋陈寿著《三国志》,为二十四的前四史,皆为纪传体通史。",其中“皆 为纪传体通史"错误,《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B错误。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 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 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淸楚其内容。

4.C

【解析】【分析】C项中"由屈原编著而成”错,《楚辞》是四汉的刘向主持编纂的,内含 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 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勤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列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 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 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5.A

【解析】【分析】A项,陶渊明为东晋诗人。东晋没有科举制。隋文帝以"志行修谨""淸平 干济"二科举人。科举真正成型是在唐朝。故本题选A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6.A

【解析】【分析】A项,表述错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命令完颜希尹和叶鲁创造的文字是 "女真文字",而不是"金文”。金文正确的表述是:金文是铸适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应 用在商代后期和西周时期。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 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 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 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7.C

【解析】【分析】C项,"英国"错误,利奥波徳是美国作家。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赏识、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要注意平时整理 积累,可以按照一泄顺序或线索梳理文学文化常识,侧重名家冬作,分类整理记忆。做题 时要仔细分辨,注意时间、国别等重要信息。本题选表述不正确的一项。

8.C

【解析】【分析】C项,"既望,本文指过了十五之后的日子"解说错误,既望,一般指农 历每月十六。故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9.D

【解析】【分析】D项,〃元嘉草草,中的,元嘉,是庙号"说法错误,"元嘉”是年号不是庙号。 故选Do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呈: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0.B

【解析】【分析】B项,表述有误。《朝花夕拾》是散文集,不是选项说的"散文诗集"。 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学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文学常识源于学生平时的理解积累, 是个坚持不懈的过程,学生必须有耐力勒复习,不然很容易忘记。另外进入高中就应该有 积累意识,高中语文课本注解十分详尽,学生平时功夫要下到,把重要文学文化常识可以 分门别类做以整理,积累丰厚了,常记常新,自然不容易忘记。

11.B

【解析】【分析】B项,⑴乂文帝曾在在这里接见梁鸿,留下了一段佳话伟昔误,汉文帝史 称明君,贾谊更是一代贤才。文帝把谪居长沙的贾宜召回京城,在宣室里接见他,君臣晤 谈直至夜半。请问汉文帝向其请教的是鬼神问题。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査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12.C

【解析】【分析】C项,"《庄子》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所著"不正确,《庄子》是战国 中期庄子及其后学所著。故此题答案为C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重在平时的积累和整理归纳。在识 记的过程中,要特别关注作者所处的朝代,可按作者所处朝代的先后顺序对作者排列识 记。另外应特别注意文学常识中的专有术语和并称,弄淸楚其内容。

13.A

【解析】【分析】A项,"六艺......《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说法错误,结合文章内容,“六艺"在文中指礼、乐、射、御、书、术六种学问和技能。故 选Ao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核识记理解古代文化常识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

14.D

【解析】【分析】A项,“御史在春秋战国时期主要拥有弹幼纠察之权"说法错误,春秋战 国时期列国皆有御史,为国君亲近之职,掌文书及记事。秦设御史大夫,职副丞相,位甚 尊;并以御史监郡,遂有纠察弹幼之权,盖因近臣使作耳目。汉以后,御史职衔累有变 化,职责则专司纠弹,而文事乃归太史掌管;

B项,"秦始皇时始设太学”说法错误,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 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始设于汉武帝元朔五年:

C项,"五经指儒家经典《诗》《书》《礼》《乐》《春秋》"说法错误,五经是《诗经》

《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简称《诗》《书》《礼》《易》《春秋》。 不是《乐》,是《易》。

故选Do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査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答题时,应根据平时课内对文化常识的知识积累 与不断复习,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然后做岀判断。

15.C

【解析】【分析】C项,"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地级,市"错误,"路"大致相当于现在的 "省"。故选C。

故答案为:c项。

【点评】该题考查学生的文化常识的识记积累水平。《考试大纲》明确规左:了解并掌握 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化常识题重在考查识记能力,但由于该考点所考查的词语是 从文言材料中引发出来的,故兼考理解和推断能力。对于这一考点的复习,我们先从髙考 题对文化常识的考査入手,分析高考涉及的考查点,明确备考方向。然后在重视平时积累 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必要的答题方法。

16.B

【解析】【分析】B项,"觐:原指诸侯春天朝见天子。朝:诸侯秋天朝见天子"错误,朝 指春天朝见帝王,觐指秋天朝见帝王。故选B。

故答案为:B

【点评】此题考査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贵在平时的积累,经常 翻阅经典,遇到不明白的就请教和查证。也可以分类整理,便于查询和记忆。

17.D

【解析】【分析】A项,京剧中的角色名称"生、旦、净、末、沮"和元杂剧中的角色冬称 并不一致,比如元杂剧中就没有"丑”这个角色名。

B项,"开创者"的表达不准确。他们对于流派的形成都有各自的贡献,且流派是后人提岀 的。

C项,《史记》是通史,不是断代史。

故选Do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应养成积累的好习惯。古代 文化常识的内容极其广泛,大致说来它包括天文地理、目录辞书、科举职官、礼仪习俗、 姓名称谓、衣食住行、器物用具、史传典籍、古代纪时、音乐娱乐、学校设巻等。同时, 要积极利用文言文文本进行正误判断。

18.B

【解析】【分析】①“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选自杜牧《秋夕》。七夕节: 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鸽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 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 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 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2"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选自《青玉案•元夕》。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 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髙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 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选自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重阳廿又称 登高节、重九节、茱萸节、菊花节等。因时在农历九月初九日,而九在古代为阳数,故又 称九九重阳。与除夕、淸明节、中元节三节统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的节日。重阳自古便有 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选自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中秋盯又称月夕、秋 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等;中秋自古 有祭月、赏月拜月、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传统节日与诗词结合的综合能力。解答这类题,要求能理解诗句意思, 并且能够知道各个节日的习俗,就能很好的解答。

19.A

【解析】【分析】A项,“是由上而下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说法错误,孝廉是汉武帝时设 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 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是由下而上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故选A。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知识量大,头绪纷繁。包括传统文化 中事关人物称谓、作品命名、古代官职和科举、地理常识、宗法礼俗、服饰和器物、古代 音乐和历代刑罚等相关知识。学生平时要按照一左的线索多看多记。解题时须细心比对, 防止张冠李戴,防止时代混淆,防止基本情节和人物错乱等。

20.C

【解析】【分析】选项C,"祖,临行时祭祖先"理解有误。是祭路神。故答案选C。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 职的变迁、宫殿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划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 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