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1 视频21 视频41 视频61 视频文章1 视频文章21 视频文章41 视频文章61 推荐1 推荐3 推荐5 推荐7 推荐9 推荐11 推荐13 推荐15 推荐17 推荐19 推荐21 推荐23 推荐25 推荐27 推荐29 推荐31 推荐33 推荐35 推荐37 推荐39 推荐41 推荐43 推荐45 推荐47 推荐49 关键词1 关键词101 关键词201 关键词301 关键词401 关键词501 关键词601 关键词701 关键词801 关键词9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101 关键词1201 关键词1301 关键词1401 关键词1501 关键词1601 关键词1701 关键词1801 关键词1901 视频扩展1 视频扩展6 视频扩展11 视频扩展16 文章1 文章201 文章401 文章601 文章801 文章1001 资讯1 资讯501 资讯1001 资讯1501 标签1 标签501 标签1001 关键词1 关键词501 关键词1001 关键词1501 专题2001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的有效设计
2025-10-06 05:59:20 责编:小OO
文档
怎样进行小学数学课堂练习题组的有效设计

作者:陈聪

来源:《新教育时代·学生版》2017年第03期

        摘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练习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无论是新授课还是练习、复习课都离不开练习。一个好的练习设计,直接关系到我们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可见练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担负着巩固知识、训练技能、发掘智力的重任。我们只有根据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设计有价值的练习,才能提高课堂练习的有效性。

        关键词:新课程 小学数学 练习题 有效设计

        数学练习是学生巩固理解所学知识、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应用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无论什么学科的练习都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练习质量的高与低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小学数学练习题的设计如何才能做到既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需要,又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呢?笔者认为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练习题难度的层次化设计

        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学生应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事实上在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遵从该原则,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练习题,从模仿性的基础练习到提高性的变式练习,再到拓展性的思考练习,照顾不同层次的学生,使不同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事实上,我们经常所说的练习要有一定的“深浅度”正是练习设计层次性的体现。以长方形周长和面积计算为例,基本练习可设计为:“长方形操场长100米,宽50米,求操场的周长和面积。”变式练习可设计为:“长方形广告牌,长20米,宽是长的一半,它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拓展练习可设计为:“一个长方形与一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已知长方形长10厘米,宽4厘米,求正方形的面积。”每个层次的练习,都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练中有变,变中有比,比中求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练习中发展思维,进一步培养他们的空间观念。[1]

        二、练习题形式的趣味化设计

        当前的教育教学中,枯燥的数学习题充斥着学生的学习生活,致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倦怠,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课上无法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师的教学,思想开小差的现象屡见不鲜。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一书中曾抱着商榷的态度提出了唤起学生注意力的方式,即增加教材本身的趣味,使学生有新发现的感觉。鉴于此,在设计练习时应当注意增加习题的趣味性,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在课堂中主动地、轻松地、持久地投入到练习中来,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具体到小学生,教师在数学练习设计时应考虑到其注意力和兴趣往往持久性不强、对单一形式的练习感到单调乏味的特点,着重在“寓练于乐”上下工夫,可以考虑把数学知识编成故事、谜语、游戏,以图像、视频、音乐等丰富的方式加以呈现,让学生感到习题既轻松又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圆柱和圆锥的练习课中有一道题目:“圆锥和圆柱的体积相等,底面积相等,圆锥的高和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这道题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因为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公式推算能力有限,他们往往仅凭猜测或课件的演示来获取答案,没有亲自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只好死记硬背。为了增加题目的趣味性,可以把学生分成4人一组,给每个小组一大块橡皮泥,让他们合作探索这道题目。

        三、练习题性质的开放化设计

        当前数学教育界普遍倾向于接受现代认知心理学,接受建构主义哲学观对数学学习过程的解释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开放题被人们认为是最富有教育价值的一种数学问题的题型。所谓的数学开放题是70年代出现的一种新题型,通常是指条件不完备、答案不唯一、解题方法不统一的练习,具有发散性、探究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等特点。该类练习有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从不同方向去寻求最佳解题策略,拓展了思路,充分调动起学生内部的智力活动。因此在习题设计的过程中注重开放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二册练习中有一道题目:“把直角三角形ABC沿着直角边AB(6厘米)和BC(3厘米)分别旋转1周,得到两个不同的圆锥,哪个圆锥的体积大?大多少?”这显然是一道封闭型题目,答案只有一个,但稍加改编设计即可成为一道优秀的开放题:“把一个边长分别为3、4、5厘米的直角三角形绕着一条边旋转一周,得到的立体图形的体积是多少?小组合作讨论。”学生通过交流探索,借助直角三角板旋转演示及画图,发现答案不是唯一的,分别有一个圆锥的,也有两个圆锥的组合体。通过对该类开放性题目的练习,学生的思维越来越灵活,应变能力越来越强,不被模式化的定式所禁锢、束缚,同时还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创新意识。[2]

        四、练习题内容的生活化设计

        数学源于生活,又必须回归于生活。联系生活实际进行练习设计,可展现数学的应用价值,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自己身旁,觉得学习数学有用,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过度的抽象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生活化,用直观、简单的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更符合其认知特点,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在教授24时计时法时,就可以大量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从生活中选取典型案例进行练习。通过让学生用普通计时法说一说银行的营业时间、李村公园到海水浴场的发车时间、道路禁停标志上的时间等;用24时计时法播报“卡酷节目预告”“周末一天的安排”等方式,加强学生对24时计时法的理解。这样做可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增加教学直观性,为学生进一步的探索思考提供支持。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的课堂练习是巩固与强化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课堂上不容忽视。实践中我们往往不能很好的处理“练”的问题。主要表现在:练的目的性不够明确,针对性不强,随意性大;练的习题不够精选,思维难易度把握不准,层次性不够明显;不能正确处理练与讲的关系,以讲代练或以练代讲的现象普遍存在等等。我相信,只要我们重视“练的有效性”,课堂中注意让学生充分“练”,就一定能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孙旭东.加强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如何使小学数学练习设计更有效[J].教师,2014,(30):39-39.

        [2]陈婷婷.基于沉浸理论的小学数学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4,(30):214-214.下载本文

显示全文
专题